更多“唐朝实行租庸调制中的“庸”是指( )。A.纳绢代役B.纳银代役C.纳绢或布D.服兵役或劳役”相关问题
  • 第1题:

    租庸调制度中的调上交的实物是:()

    A.绢

    B.粮食

    C.劳动力

    D.以上说法都正确


    参考答案:A

  • 第2题:

    公元1004年,北宋与辽双方议和,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纳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史称()

    A.绍兴和议

    B.海上之盟

    C.嘉定和议

    D.澶渊之盟


    参考答案:D

  • 第3题:

    古代书画以纸或绢为载体,因而也被称为“纸绢画”。不同时代的纸绢会自然而然带有该时代造纸或丝织工艺的特点。
      绢是一种平纹组织的丝织物,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最初用生丝织造,质地比较粗疏;通过捶压等整理工序,生绢可以变成密度较大、坚韧挺括、平整均匀的熟绢,这种工艺大概在战国、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于丝织业发达的山东一带。从实物和文献记载看,初唐以前书画都用生绢,经纬间并不十分精密,很难画得精细入微。这种生绢直至晚唐仍在使用,韩愈《桃源图》“生绡数幅垂中堂”中的“生绡”就是生绢。盛唐时期,画家开始使用洁白如银、质地平滑的熟绢,材料加工的进步,为丹青与水墨画风的细密精丽提供了保障。不过以生绢作画仍很流行,张僧繇、阎立本等人的画作都用生绢。
      五代绘画用绢极粗,质地如布。宋人绘画用绢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上普通画家所用的质地稀薄的绢,一种是为满足宫廷书画需要而特别制作的“细密如纸”的院绢。宋徽宗《听琴图》用的应该就是院绢,质地细密,灰尘不易沾污,加之保存较好,千年后仍洁白如新。
      绢有一定幅宽,这是丝织工艺和政治制度双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从工艺角度而言,古代的绢都是人工织成的,绢的幅宽和织布人的肩宽有密切关系,幅面太宽,投梭织纬就会十分困难。从政治角度而言,绢在古代是一种特殊商品,曾长期作为实物货币使用,西汉之后的历代官府都实行“钱帛兼行”的政策,绢帛不仅可以输纳捐税,还可用以偿付债务、俸禄等,因而要求统一规格和质量。西周时期规定绢帛幅宽为2.2尺,约合现在的43.8厘米,这个标准一直沿用到隋朝,但是由于尺寸变迁,绢的实际幅宽总体上呈逐代增长趋势,最宽时约合65.93厘米。唐、五代基本以1.8尺为官方标准,约合55厘米;宋代以2尺(61.44厘米)为幅宽标准。因为绢的幅面是个常数,作画人可在单幅绢面上绘制小型画;若要创作大型画面,通常采用将两幅或三幅绢面拼接起来的方法获得足够的宽度,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早春图》,都画在两幅拼接起来的绢面上;范宽的《雪景寒林》和李唐的《万壑松风》,则是用三幅绢面拼合而成的。
    根据上文,《溪山行旅图》和《雪景寒林》的不同之处在于( )。

    A. 作者
    B. 时代
    C. 创作背景
    D. 绢面特征

    答案:D
    解析:
    本题为细节理解题。由文章最后“《溪山行旅图》....。。画在两幅拼接起来的绢面上....。。《雪景寒林》....。。则是用三幅绢面拼合而成的。”可知,两幅画的不同之处在于绢面特征,故本题答案为D项

  • 第4题:

    古代书画以纸或绢为载体,因而也被称为“纸绢画”。不同时代的纸绢会自然而然带有该时代造纸或丝织工艺的特点。
      绢是一种平纹组织的丝织物,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最初用生丝织造,质地比较粗疏;通过捶压等整理工序,生绢可以变成密度较大、坚韧挺括、平整均匀的熟绢,这种工艺大概在战国、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于丝织业发达的山东一带。从实物和文献记载看,初唐以前书画都用生绢,经纬间并不十分精密,很难画得精细入微。这种生绢直至晚唐仍在使用,韩愈《桃源图》“生绡数幅垂中堂”中的“生绡”就是生绢。盛唐时期,画家开始使用洁白如银、质地平滑的熟绢,材料加工的进步,为丹青与水墨画风的细密精丽提供了保障。不过以生绢作画仍很流行,张僧繇、阎立本等人的画作都用生绢。
      五代绘画用绢极粗,质地如布。宋人绘画用绢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上普通画家所用的质地稀薄的绢,一种是为满足宫廷书画需要而特别制作的“细密如纸”的院绢。宋徽宗《听琴图》用的应该就是院绢,质地细密,灰尘不易沾污,加之保存较好,千年后仍洁白如新。
      绢有一定幅宽,这是丝织工艺和政治制度双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从工艺角度而言,古代的绢都是人工织成的,绢的幅宽和织布人的肩宽有密切关系,幅面太宽,投梭织纬就会十分困难。从政治角度而言,绢在古代是一种特殊商品,曾长期作为实物货币使用,西汉之后的历代官府都实行“钱帛兼行”的政策,绢帛不仅可以输纳捐税,还可用以偿付债务、俸禄等,因而要求统一规格和质量。西周时期规定绢帛幅宽为2.2尺,约合现在的43.8厘米,这个标准一直沿用到隋朝,但是由于尺寸变迁,绢的实际幅宽总体上呈逐代增长趋势,最宽时约合65.93厘米。唐、五代基本以1.8尺为官方标准,约合55厘米;宋代以2尺(61.44厘米)为幅宽标准。因为绢的幅面是个常数,作画人可在单幅绢面上绘制小型画;若要创作大型画面,通常采用将两幅或三幅绢面拼接起来的方法获得足够的宽度,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早春图》,都画在两幅拼接起来的绢面上;范宽的《雪景寒林》和李唐的《万壑松风》,则是用三幅绢面拼合而成的。
    下列哪项信息在第2段中没有体现? ( )
      

    A. 绢的发展历史
    B. 熟绢的织造工艺
    C. 唐代书画载体的演变过程
    D. 战国、秦汉时期书画艺术概况

    答案:D
    解析:
    本题为细节理解题。定位第二段,通读后可知,A、B、C三项表述在本段中均有提及,同时也提到了战国、秦汉时期的丝织业,但是并未提及这一时期的书画艺术概况,故本题答案为D项。

  • 第5题:

    提出情绪辅导方法的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雅各布松 D.埃利斯


    答案:D
    解析:
    埃利斯提出了理性情绪辅导方法,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不合理观念导致了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

  • 第6题:

    诏书规定:第一,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第二,关于租税,效法唐朝租庸调制,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根据你的判断,颁发诏书的是( )。

    A.孝德天皇
    B.彼得一世
    C.亚历山大二世
    D.明治天皇

    答案:A
    解析:
    由题干信息“班田收授法”可知为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实行大化改新。

  • 第7题:

    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与唐朝的纳绢代役相比,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特征是()

    • 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 B、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 C、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 D、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正确答案:D

  • 第8题:

    唐朝租庸调制规定农民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其中的“布”是指()

    • A、丝织品
    • B、麻织品
    • C、棉织品
    • D、毛织品

    正确答案:B

  • 第9题:

    两税法的最大特点是()

    • A、一年收两次税
    • B、改用银两收税
    • C、改变以人丁为主的收税办法
    • D、可以纳绢代役

    正确答案:C

  • 第10题:

    材料一:赋税之法,每丁岁纳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绢二丈,布则加五分之一;岁役二旬,若不役,由收其庸。 材料二: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杂役悉省。 材料三: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 根据材料知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反映的赋税制度。


    正确答案: 材料一是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材料二是唐朝中期的两税法,材料三是明朝后期的一条鞭法。

  • 第11题:

    单选题
    两税法的最大特点是()
    A

    一年收两次税

    B

    改用银两收税

    C

    改变以人丁为主的收税办法

    D

    可以纳绢代役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唐代实施的“纳绢代役”和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共同原因是()。
    A

    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B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C

    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D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纳绢代役”和“募役法”的内容和影响。考生只要掌握了这两点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 第13题:

    唐代租庸调制中,调征收()。

    A.绢

    B.金钱

    C.力役

    D.粮食


    参考答案:A

  • 第14题:

    被西方心理学界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的是(  )。

    A.斯金纳
    B.韦纳
    C.桑代克
    D.杜威

    答案:C
    解析:
    桑代克是联结说的创始人,他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被西方心理学界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 第15题:

    古代书画以纸或绢为载体,因而也被称为“纸绢画”。不同时代的纸绢会自然而然带有该时代造纸或丝织工艺的特点。
      绢是一种平纹组织的丝织物,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最初用生丝织造,质地比较粗疏;通过捶压等整理工序,生绢可以变成密度较大、坚韧挺括、平整均匀的熟绢,这种工艺大概在战国、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于丝织业发达的山东一带。从实物和文献记载看,初唐以前书画都用生绢,经纬间并不十分精密,很难画得精细入微。这种生绢直至晚唐仍在使用,韩愈《桃源图》“生绡数幅垂中堂”中的“生绡”就是生绢。盛唐时期,画家开始使用洁白如银、质地平滑的熟绢,材料加工的进步,为丹青与水墨画风的细密精丽提供了保障。不过以生绢作画仍很流行,张僧繇、阎立本等人的画作都用生绢。
      五代绘画用绢极粗,质地如布。宋人绘画用绢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上普通画家所用的质地稀薄的绢,一种是为满足宫廷书画需要而特别制作的“细密如纸”的院绢。宋徽宗《听琴图》用的应该就是院绢,质地细密,灰尘不易沾污,加之保存较好,千年后仍洁白如新。
      绢有一定幅宽,这是丝织工艺和政治制度双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从工艺角度而言,古代的绢都是人工织成的,绢的幅宽和织布人的肩宽有密切关系,幅面太宽,投梭织纬就会十分困难。从政治角度而言,绢在古代是一种特殊商品,曾长期作为实物货币使用,西汉之后的历代官府都实行“钱帛兼行”的政策,绢帛不仅可以输纳捐税,还可用以偿付债务、俸禄等,因而要求统一规格和质量。西周时期规定绢帛幅宽为2.2尺,约合现在的43.8厘米,这个标准一直沿用到隋朝,但是由于尺寸变迁,绢的实际幅宽总体上呈逐代增长趋势,最宽时约合65.93厘米。唐、五代基本以1.8尺为官方标准,约合55厘米;宋代以2尺(61.44厘米)为幅宽标准。因为绢的幅面是个常数,作画人可在单幅绢面上绘制小型画;若要创作大型画面,通常采用将两幅或三幅绢面拼接起来的方法获得足够的宽度,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早春图》,都画在两幅拼接起来的绢面上;范宽的《雪景寒林》和李唐的《万壑松风》,则是用三幅绢面拼合而成的。
    作者提到《听琴图》,主要是因为这幅画( )。
      

    A. 知名度很高
    B. 所用载体质地精良
    C. 存世历史很悠久
    D. 艺术水平很高

    答案:B
    解析:
    本题为细节理解题。《听琴图》出现在第三段最后一句,说的是“《听琴图》用的应该就是院绢,质地细密....。。”,由此可知,提到《听琴图》是因为其所用载体质地精良。故本题答案为B项。

  • 第16题:

    下列史实说法全部不正确的是( )。①牛李党争、南衙北司之争、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②唐朝的国家财政收入形成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这种局面,是在安史之乱之后③安史之乱后势力最强、危害最大的“河朔三镇”指的是卢龙镇、魏博镇、淄青镇④唐朝出现的先进的灌溉工具和更低工具是筒车、曲辕犁⑤唐朝官营手工业中,每年服役20天,在政府“趋役不尽及别有和雇”的情况下,可“纳资代役”的是短番匠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

    答案:D
    解析: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标志事件,这场政治叛乱,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朝廷大臣之间的派系斗争,南衙北司之争是唐代后期外廷官僚集团和内廷宦官集团争夺权力的斗争。安史之乱后势力最强、危害最大的“河朔三镇”指的唐朝后期出现在河北地区的卢龙、成德、魏博三个藩镇。

  • 第17题:

    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的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雅各布松
    D.埃利斯

    答案:D
    解析:
    埃利斯提出了理性情绪辅导方法,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不合理的观念导致了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

  • 第18题:

    王安石的募役法和唐朝的纳绢代役相比,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特征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B、限制官僚地主的经济特权
    • C、保证农民劳动时间
    • D、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那么农妇夜织的主要目的是()

    • A、缴纳田租
    • B、以绢代役
    • C、供应市场
    • D、增加收入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唐代实施的“纳绢代役”和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共同原因是()。

    • A、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 B、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 C、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 D、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正确答案:A

  • 第21题: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正确答案:D

  • 第22题:

    填空题
    唐代租庸调法中,每年必须服国家劳役的男丁可以用交纳一定数量绢或布等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称为“庸”。“输庸代役”发端于隋,制度化于()。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与唐朝的纳绢代役相比,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特征是()
    A

    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B

    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C

    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D

    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