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在中国古代政府管理中早有应用。从《尚书》的“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到周朝《地官》中的相关规定。堂南汉已形成较完整的绩效制度。宋庆历年间,范仲淹在向皇帝提交的《答手诏条陈十事》中,第一条为“明黜陟”,即废除“磨勘制”,恢复宋朝的考绩制。宋朝在救灾上有不成文规定,主办官员若能用好政府拨款,且无贪贿和灾民暴乱,则为“有功”;若不动用国库,而是运用地方资源救灾,则为“有绩效”。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是对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的重大改革,影响深远。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该怎么做,事关改革成败。“全面”是

题目
绩效在中国古代政府管理中早有应用。从《尚书》的“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到周朝《地官》中的相关规定。堂南汉已形成较完整的绩效制度。宋庆历年间,范仲淹在向皇帝提交的《答手诏条陈十事》中,第一条为“明黜陟”,即废除“磨勘制”,恢复宋朝的考绩制。宋朝在救灾上有不成文规定,主办官员若能用好政府拨款,且无贪贿和灾民暴乱,则为“有功”;若不动用国库,而是运用地方资源救灾,则为“有绩效”。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是对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的重大改革,影响深远。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该怎么做,事关改革成败。“全面”是相对于局部、片面或举例说明而言的,按此理解,全面绩效管理是全覆盖公共部门、公共资金的管理。绩效管理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其管理主体是各级政府,采用“有效公共服务预算”的双要素管理。通过绩效指标、绩效目标,将公共部门职能转化为责任,以绩效评价来监察结果,从而将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纳入该体系,是责任型、服务型政府的“抓手”。它按不同对象设计管理环节,如对部门采用绩效目标、绩效预算、绩效拨款、绩效评价等环节管理,从而区别于传统管理。
绩效管理属于科学管理,科学性是其基本属性,主要通过制度建设、绩效指标和日常管理体现。绩效指标应按部门职能、预算项目目标设计,遵循量化规则,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则应符合公共管理规律和流程化、环节化管理要求,如对预算项目采用前期、中期、后期评价模式,对部门管理采用绩效目标、绩效预算、绩效拨款、绩效评价环节模式。绩效指标应指向结果,绩效评价是对结果而非管理过程的评价。绩效管理过程各项评价结果应按法律、《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公开。

根据材料,下列对于政府全面绩效管理的“全面”理解正确的是()

A.从中央到村委会六级政府全覆盖
B.前期、中期和后期评价等过程全覆盖
C.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全覆盖
D.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覆盖

相似考题
更多“绩效在中国古代政府管理中早有应用。从《尚书》的“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到周朝《地官》中的相关规定。堂南汉已形成较完整的绩效制度。宋庆历年间,范仲淹在向皇帝提交的《答手诏条陈十事》中,第一条为“明黜陟”,即废除“磨勘制”,恢复宋朝的考绩制。宋朝在救灾上有不成文规定,主办官员若能用好政府拨款,且无贪贿和灾民暴乱,则为“有功”;若不动用国库,而是运用地方资源救灾,则为“有绩效”。 ”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我国政府预算的绩效管理中,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三个维度不包括( )。

    A.构建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
    B.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
    C.完善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D.实施全社会预算绩效管理监督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政府的绩效管理。在我国政府预算的绩效管理中,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三个维度包括:(1)构建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2)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3)完善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 第2题:

    在新西兰的绩效预算法律体系中,要求各部门定期提交财政报告,要求实现中长期预算,要求在政府会计和预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法律是( )。

    A.《国家部门法案》
    B.《公共财政法案》
    C.《财政责任法案》
    D.《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法案》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前提。新西兰不断完善绩效预算法律体系,相继制定了《国家部门法案》《公共财政法案》《财政责任法案》等多部法律。其中《财政责任法案》要求各部门定期提交财政报告,要求实现中长期预算,要求在政府会计和预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等。

  • 第3题:

    绩效在中国古代政府管理中早有应用。从《尚书》的“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到周朝《地官》中的相关规定。堂南汉已形成较完整的绩效制度。宋庆历年间,范仲淹在向皇帝提交的《答手诏条陈十事》中,第一条为“明黜陟”,即废除“磨勘制”,恢复宋朝的考绩制。宋朝在救灾上有不成文规定,主办官员若能用好政府拨款,且无贪贿和灾民暴乱,则为“有功”;若不动用国库,而是运用地方资源救灾,则为“有绩效”。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是对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的重大改革,影响深远。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该怎么做,事关改革成败。“全面”是相对于局部、片面或举例说明而言的,按此理解,全面绩效管理是全覆盖公共部门、公共资金的管理。绩效管理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其管理主体是各级政府,采用“有效公共服务预算”的双要素管理。通过绩效指标、绩效目标,将公共部门职能转化为责任,以绩效评价来监察结果,从而将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纳入该体系,是责任型、服务型政府的“抓手”。它按不同对象设计管理环节,如对部门采用绩效目标、绩效预算、绩效拨款、绩效评价等环节管理,从而区别于传统管理。
    绩效管理属于科学管理,科学性是其基本属性,主要通过制度建设、绩效指标和日常管理体现。绩效指标应按部门职能、预算项目目标设计,遵循量化规则,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则应符合公共管理规律和流程化、环节化管理要求,如对预算项目采用前期、中期、后期评价模式,对部门管理采用绩效目标、绩效预算、绩效拨款、绩效评价环节模式。绩效指标应指向结果,绩效评价是对结果而非管理过程的评价。绩效管理过程各项评价结果应按法律、《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公开。

    根据材料,我国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原则包括()

    A.整体性原则
    B.公益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公开性原则

    答案:A,C,D
    解析:
    本题考查管理常识。 A 项正确,全面绩效管理是全覆盖公共部门、公共资金的管理。全面绩效管理的对象是所有的公共部门, 并非是针对部分部门实施的管理方式,体现了整体性原则。 B 项错误,公益性原则指的是实施某种政策、方案、措施、活动等应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为目的,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是对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的改革,其管理主体是各级政府,主要是为了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绩 效管理制度,未体现公益性。 C 项正确,绩效管理属于科学管理,科学性是其根本属性,体现了科学性原则是全面绩效管理包含的原则, 绩效指标按部门职能、预算项目目标设计,遵循量化规则,绩效管理制度建设符合公共管理规律和流程化、环 节化管理要求是科学性原则的体现。 D 项正确,绩效管理过程各项评价结果应按法律、《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公开,体现的是公开性原则。

  • 第4题:

    关于绩效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绩效考核的程序为制定考核计划、收集有关考核资料、技术准备、分析评价和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
    B.通过指导记录收集有关绩效考核资料的,可只记录员工的行动
    C.绩效管理是事前计划、事中管理和事后考核所形成的的三位一体的系统
    D.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


    答案:C
    解析:
    A项。绩效考核的程序为制定考核计划、技术准备、收集有关资料、分析评价和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B项,通过指导记录收集有关绩效考核资料,不仅记录员工的行动,并且将主管领导和其他员工的意见与看法也记录下来,以此作为考核员工与主管领导的依据;D项,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 第5题:

    庆历新政是统治集团内部为了改革弊病而进行的一次努力。回答下列题:
    范仲淹在( )中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

    A.《答手诏条陈十事》
    B.《明定国是诏》
    C.《统筹全局折》
    D.《万言书》

    答案:A
    解析:
    宋仁宗中期,范仲淹任参知政事,上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具体改革方案,并着手付诸实施。

  • 第6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实行三载考绩、三考()的制度,并与()相结合。

    • A、黜陟
    • B、殿最
    • C、官吏任用
    • D、赏罚

    正确答案:A,C

  • 第7题:

    鉴于在我国实行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主要条件正在逐步形成,政府便可以结合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分步骤地在全国推行绩效预算。现阶段,可尝试推行的相关措施有哪些?


    正确答案: 第一,对于推行绩效预算来说,奠定必要的法制基础,创造合适的法制环境是至关重要环节。为此,我国可考虑在条件成熟时,在《预算法》、《审计法》等法律中增加绩效管理的要求,统一制定有关制度,明确绩效预算的工作规则、工作程序、组织方式及结果应用等,并对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
    第二,从美国预算改革的经验来看,各州政府经常是相关改革的原动力和创始者,然后再将地方的改革经验推广到联邦政府。这样,在我国也可以尝试自下而上地进行绩效预算改革活动。这是因为,从绩效预算的本身特点来看,越是具体的、有直接成果的项目,越容易确定绩效指标和进行绩效评估。地方政府通常负责各种预算业务计划的第一线执行者,那么通过对其主要业务计划完成情况的考核来衡量这些预算单位的绩效状况,能够相对比较容易地建立起产出和结果之间的关联性。
    第三,西方许多国家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设有专门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机构,作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执行主体。而在我国,缺乏这样一个有权威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综合管理机构,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工作往往分散在各管理部门进行,而各部门所使用的绩效评价标准又极不统一,使得各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差异较大,缺乏可比性,难以利用绩效评估结果作为财政资金分配、再分配的依据。因此,有必要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增设一个与预算管理委员会并列的绩效评估委员会,由有关专家组织,负责监督和组织各部门绩效指标的制定和年终的绩效评估。在评价组织工作实施过程中,可以先采取财政部门牵头,其他政府部门予以配合的模式,待逐渐统一各类支出的绩效评估标准后,再过渡到人大、审计、财政以及其他政府部门(单位)各自分工负责的绩效评价模式。
    第四,大力推广选择性方案评估。由于选择性方案评估只是针对少数被选择的施政方案进行评估,评估质量较高,也容易被决策者所消化。以方案为单位来评估讨论成本与效益,对预算决策者和社会公众而言,比较具体明确,并有息息相关的感受,因此也增加了决策者及社会公众对方案评估结果加以运用与讨论的能力与意愿,能较好地增进政府预算决策过程的理性成分。
    第五,结合“十一五”发展规划,试编年度绩效计划和绩效评估报告。目前,我国各部门实际上都制定了与国家5年计划目标一致的部门发展规划,以及各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将年度工作计划进一步细化为年度绩效计划指标,使各部门的具体工作与国家的总体发展规划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推动中长期滚动式预算的实行。
    第六,加强绩效审计改革。近五年里可将绩效审计目标中的“效”,即“效益”作为主要审计目标;而绩效审计的“绩”,即“业绩评估”则是今后条件相对成熟一些时所要实施的第二步或第三步战略目标。

  • 第8题: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②宋朝在地方设置通判③明朝的内阁④清朝的军机处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②③

    正确答案:A

  • 第9题:

    在新西兰的绩效预算法律体系中,要求各部门定期提交财政报告,要求实现中长期预算,要求在政府会计和预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法律是()。

    • A、《国家部门法案》
    • B、《公共财政法案》
    • C、《财政责任法案》
    • D、《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法案》

    正确答案:C

  • 第10题:

    深化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中的“三考”是指考勤、()、考试。

    • A、考核
    • B、考评
    • C、考查
    • D、考绩

    正确答案:D

  • 第11题:

    多选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实行三载考绩、三考()的制度,并与()相结合。
    A

    黜陟

    B

    殿最

    C

    官吏任用

    D

    赏罚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工作绩效的主要性质是什么?这些性质对管理者在进行考绩时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员工的工作绩效,是指他们那些经过考评的工作行为、表现及其结果。对组织而言,绩效就是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等方面完成的情况;对员工个人来说,则是上级和同事对自己工作状况的评价。绩效的性质中值得强调的是它的多因性、多维性与动态性。
    1、绩效的多因性,这是指绩效的优劣并不取决于单一的因素,而要受制于主、客观的多种因素影响。即员工的激励、技能、环境与机会,其中前两者是属员工自身的、主观性影响因素,后两者则是客观性影响因素。
    2、绩效的多维性,这是指绩效考评需要从多种维度或方面去分析与考评。
    3、绩效的动态性,员工的绩效是会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绩效差的可能改进转好,绩效好的也可能退步变差,因此管理者切不可凭一时印象,以僵化的观点看待下级的绩效。绩效的性质也就绝对定了管理者对下级绩效的进行考察时,应该是全面的,发展的,多角度的和权变的,力戒主观、片面和僵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绩效在中国古代政府管理中早有应用。从《尚书》的“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到周朝《地官》中的相关规定。堂南汉已形成较完整的绩效制度。宋庆历年间,范仲淹在向皇帝提交的《答手诏条陈十事》中,第一条为“明黜陟”,即废除“磨勘制”,恢复宋朝的考绩制。宋朝在救灾上有不成文规定,主办官员若能用好政府拨款,且无贪贿和灾民暴乱,则为“有功”;若不动用国库,而是运用地方资源救灾,则为“有绩效”。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是对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的重大改革,影响深远。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该怎么做,事关改革成败。“全面”是相对于局部、片面或举例说明而言的,按此理解,全面绩效管理是全覆盖公共部门、公共资金的管理。绩效管理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其管理主体是各级政府,采用“有效公共服务预算”的双要素管理。通过绩效指标、绩效目标,将公共部门职能转化为责任,以绩效评价来监察结果,从而将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纳入该体系,是责任型、服务型政府的“抓手”。它按不同对象设计管理环节,如对部门采用绩效目标、绩效预算、绩效拨款、绩效评价等环节管理,从而区别于传统管理。
    绩效管理属于科学管理,科学性是其基本属性,主要通过制度建设、绩效指标和日常管理体现。绩效指标应按部门职能、预算项目目标设计,遵循量化规则,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则应符合公共管理规律和流程化、环节化管理要求,如对预算项目采用前期、中期、后期评价模式,对部门管理采用绩效目标、绩效预算、绩效拨款、绩效评价环节模式。绩效指标应指向结果,绩效评价是对结果而非管理过程的评价。绩效管理过程各项评价结果应按法律、《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公开。

    我国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A.拓展了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功能
    B.对管理全过程实施了绩效评价
    C.优化了政府治理方式
    D.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C,D
    解析:
    本题考查管理学常识。 A 项错误,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包含了对公共资金的管理,可以更有效地配置财政资源,提高社会经济发展 效率,但没有拓展财政作为国家的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功能。 B 项错误,根据材料,绩效评价是对结果而非管理过程的评价。 C、D 项正确,求是网《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一文中指出,全面绩效管理是深化行政体 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能、实现资 源的优化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全面实施绩效管理,首次确立绩效管理的系统架构,是 党中央在整体管理层面上贯彻落实新《预算法》的重大决策,将之作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 效率的重要抓手,是新时代推进服务型、责任型和效能型政府的探索和创新。

  • 第14题:

    绩效在中国古代政府管理中早有应用。从《尚书》的“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到周朝《地官》中的相关规定。堂南汉已形成较完整的绩效制度。宋庆历年间,范仲淹在向皇帝提交的《答手诏条陈十事》中,第一条为“明黜陟”,即废除“磨勘制”,恢复宋朝的考绩制。宋朝在救灾上有不成文规定,主办官员若能用好政府拨款,且无贪贿和灾民暴乱,则为“有功”;若不动用国库,而是运用地方资源救灾,则为“有绩效”。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是对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的重大改革,影响深远。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该怎么做,事关改革成败。“全面”是相对于局部、片面或举例说明而言的,按此理解,全面绩效管理是全覆盖公共部门、公共资金的管理。绩效管理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其管理主体是各级政府,采用“有效公共服务预算”的双要素管理。通过绩效指标、绩效目标,将公共部门职能转化为责任,以绩效评价来监察结果,从而将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纳入该体系,是责任型、服务型政府的“抓手”。它按不同对象设计管理环节,如对部门采用绩效目标、绩效预算、绩效拨款、绩效评价等环节管理,从而区别于传统管理。
    绩效管理属于科学管理,科学性是其基本属性,主要通过制度建设、绩效指标和日常管理体现。绩效指标应按部门职能、预算项目目标设计,遵循量化规则,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则应符合公共管理规律和流程化、环节化管理要求,如对预算项目采用前期、中期、后期评价模式,对部门管理采用绩效目标、绩效预算、绩效拨款、绩效评价环节模式。绩效指标应指向结果,绩效评价是对结果而非管理过程的评价。绩效管理过程各项评价结果应按法律、《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公开。

    绩效在中国古代政府管理中的应用,是基于()的目的。

    A.考察官员的执政结果
    B.选拔和激励有担当、政绩卓著的官员
    C.淘汰贪官庸官
    D.防御和抵抗外来入侵

    答案:A,B,C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常识。 “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的意思是三年考核一次,三次考核之后,提升贤明者,罢免昏庸者。体现了 中国古代实行考绩制度的目的是考察官员的执政结果;选拔和激励有担当、政绩卓著的官员,淘汰贪官庸官。 同时,宋代在救灾上的不成文规定,也体现了激励选拔担当、政绩卓著的官员,遏制官员贪腐目的。因此,ABC 正确。 D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 第15题:

    关于绩效薪金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计件工资、工作奖金、利润分成、按利分红等,是绩效薪金制通常采用的方式
    B.绩效薪金制所讲的绩效仅为个人绩效
    C.绩效薪金制在现实管理中相当流行
    D.斯坎伦计划融合了参与管理和绩效薪金制两种概念
    E.绩效薪金制不能提高生产力水平

    答案:B,E
    解析:
    绩效薪金制是将绩效与报酬相结合的激励措施。绩效可以是个人绩效、部门绩效和组织绩效。实践证明,绩效薪金制可以提高激励水平和生产力水平。

  • 第16题:

    范仲淹在( )中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

    A.《答手诏条陈十事疏》
    B.《明定国是诏》
    C.《统筹全局折》
    D.《万言书》

    答案:A
    解析:
    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他在富弼、欧阳修等人的支持下,向宋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是为“庆历新政”。

  • 第17题:

    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

    • A、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 B、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 C、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
    • D、导致天下危困“乏人”局面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在中国古代,丞相制度从创立到废除的过程中,下列哪些官职的设置达到了加强君权、削弱或牵制相权的目的()①秦朝的御史大夫②唐朝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三省长官③宋朝的参知政事④明朝的六部尚书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工作绩效的主要性质是什么?这些性质对管理者在进行考绩时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员工的工作绩效,是指他们那些经过考评的工作行为、表现及其结果。对组织而言,绩效就是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等方面完成的情况;对员工个人来说,则是上级和同事对自己工作状况的评价。绩效的性质中值得强调的是它的多因性、多维性与动态性。
    1、绩效的多因性,这是指绩效的优劣并不取决于单一的因素,而要受制于主、客观的多种因素影响。即员工的激励、技能、环境与机会,其中前两者是属员工自身的、主观性影响因素,后两者则是客观性影响因素。
    2、绩效的多维性,这是指绩效考评需要从多种维度或方面去分析与考评。
    3、绩效的动态性,员工的绩效是会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绩效差的可能改进转好,绩效好的也可能退步变差,因此管理者切不可凭一时印象,以僵化的观点看待下级的绩效。绩效的性质也就绝对定了管理者对下级绩效的进行考察时,应该是全面的,发展的,多角度的和权变的,力戒主观、片面和僵化。

  • 第20题:

    在政府的绩效体系中()是政府绩效的主要内涵和外在表现,在整个体系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 A、经济绩效
    • B、政治绩效
    • C、社会绩效
    • D、文化绩效

    正确答案:A

  • 第21题:

    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前提有()。

    • A、构建绩效评价框架体系 
    • B、赋予部门管理者充分的自主权 
    • C、强化部门管理者的责任 
    • D、以收付实现制计量政府成本 
    • E、建立绩效预算管理的制度和组织保障

    正确答案:A,B,C,E

  • 第22题:

    问答题
    鉴于在我国实行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主要条件正在逐步形成,政府便可以结合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分步骤地在全国推行绩效预算。现阶段,可尝试推行的相关措施有哪些?

    正确答案: 第一,对于推行绩效预算来说,奠定必要的法制基础,创造合适的法制环境是至关重要环节。为此,我国可考虑在条件成熟时,在《预算法》、《审计法》等法律中增加绩效管理的要求,统一制定有关制度,明确绩效预算的工作规则、工作程序、组织方式及结果应用等,并对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
    第二,从美国预算改革的经验来看,各州政府经常是相关改革的原动力和创始者,然后再将地方的改革经验推广到联邦政府。这样,在我国也可以尝试自下而上地进行绩效预算改革活动。这是因为,从绩效预算的本身特点来看,越是具体的、有直接成果的项目,越容易确定绩效指标和进行绩效评估。地方政府通常负责各种预算业务计划的第一线执行者,那么通过对其主要业务计划完成情况的考核来衡量这些预算单位的绩效状况,能够相对比较容易地建立起产出和结果之间的关联性。
    第三,西方许多国家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设有专门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机构,作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执行主体。而在我国,缺乏这样一个有权威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综合管理机构,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工作往往分散在各管理部门进行,而各部门所使用的绩效评价标准又极不统一,使得各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差异较大,缺乏可比性,难以利用绩效评估结果作为财政资金分配、再分配的依据。因此,有必要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增设一个与预算管理委员会并列的绩效评估委员会,由有关专家组织,负责监督和组织各部门绩效指标的制定和年终的绩效评估。在评价组织工作实施过程中,可以先采取财政部门牵头,其他政府部门予以配合的模式,待逐渐统一各类支出的绩效评估标准后,再过渡到人大、审计、财政以及其他政府部门(单位)各自分工负责的绩效评价模式。
    第四,大力推广选择性方案评估。由于选择性方案评估只是针对少数被选择的施政方案进行评估,评估质量较高,也容易被决策者所消化。以方案为单位来评估讨论成本与效益,对预算决策者和社会公众而言,比较具体明确,并有息息相关的感受,因此也增加了决策者及社会公众对方案评估结果加以运用与讨论的能力与意愿,能较好地增进政府预算决策过程的理性成分。
    第五,结合“十一五”发展规划,试编年度绩效计划和绩效评估报告。目前,我国各部门实际上都制定了与国家5年计划目标一致的部门发展规划,以及各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将年度工作计划进一步细化为年度绩效计划指标,使各部门的具体工作与国家的总体发展规划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推动中长期滚动式预算的实行。
    第六,加强绩效审计改革。近五年里可将绩效审计目标中的“效”,即“效益”作为主要审计目标;而绩效审计的“绩”,即“业绩评估”则是今后条件相对成熟一些时所要实施的第二步或第三步战略目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在新西兰的绩效预算法律体系中,要求各部门定期提交财政报告,要求实现中长期预算,要求在政府会计和预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法律是()。
    A

    《国家部门法案》

    B

    《公共财政法案》

    C

    《财政责任法案》

    D

    《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法案》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前提。新西兰不断完善绩效预算法律体系,相继制定了《国家部门法案》《公共财政法案》《财政责任法案》等多部法律。其中《财政责任法案》要求各部门定期提交财政报告,要求实现中长期预算,要求在政府会计和预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