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评述我国当前的外交政策。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评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梁启超是清末维新变法时期极其重要的领导人物,其教育思想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针对中国当时的现状,梁启超认为国势的强弱随人民的教育程度而转移,并明确地将“开民智”与“伸民权”联系起来,为“伸民权”而“开民智”,权生于智,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他的“开民智”实具有科学与民主启蒙的内涵。后来梁启超觉察到“民智”和“民权”并不能画等号,教育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权利”意识,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奴隶性,因此他提出教育应该有宗旨。可见他对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剖析比较深刻,也是极为注重教育的作用。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民,他所定义的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可以看出这种新民正是具有资产阶级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因而梁启超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资产阶级品质的新型国民。
    (3)论学制。梁启超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中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的关系理论,列出了一份《教育期区分表》,将受教育者划分为5岁以下(幼儿期——家庭教育与幼稚园期),6~13岁(儿童期——小学校期),14~21岁(少年期——中学校期),22~25岁(成人期——大学校期)四个年龄阶段,分别介绍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智、情、意、自观力(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和基本特征。
    (4)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梁启超于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次以专文论述师范教育。在文章中,梁启超对新旧学堂中的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府州县学、书院和蒙馆等传统学校的教师都是一些不通六艺、不读四史的人,更不了解西学的基本情况。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但不能依靠这些人,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
    重视女子教育也是梁启超维新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在《变法通议·论女学》中,系统论述了女子教育问题,从女子自养自立、成才成德、教育子女、实施文明胎教等方面揭示了女子教育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指出接受教育是女子的天赋权利,也是男女平等的保障,中国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女性这一巨大的人才资源。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中,倡导对中国儿童教育进行改革。通过对中、西儿童教育的比较,他指出西人强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在中国则与之相反;西人重视理解,而在中国注重识记;西人注意直观教学,实物教学,而在中国只注重言语文字。他建议中国应从编写儿童教学用书入手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
    总的说来,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代表的是时代发展的一种方向,他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企图以教育改变国家的命运,“开民智”进而“伸民权”,这一点具有进步意义,体现了它自身资产阶级的革命性;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资产阶级固有的妥协本性,粱启超无法认识到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途径,企图借封建统治阶级的力量进行改良救国,是不可能的,因而其教育主张很多不能彻底实现,但其中的意识和趋向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尤其是在教育公平、女子教育和向西方学习方面,梁启超有很多思想是值得褒奖的。

  • 第2题:

    试评述杜威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答案:
    解析:
    (一)教育实践活动:见进步教育运动。 (二)论教育的本质: (1)教育即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生长,以此为基础,杜威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原则;他认为儿童的生长不仅要靠内在条件(兴趣、本能、依赖性和可塑性以及习惯等),也需要外部条件(社会环境): (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包含两层含义:①学校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②学校要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及“学校即社会”,也就是说学校不仅要教人成才,也要教人成人,使学校成为社会的雏形的同时也让学校变成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3)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 (三)论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教育除其本身的目的之外别无其他目的。 (四)论课程与教材:强烈反对传统教育所使用的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他提出“教材心理化”,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 (五)论思维与教学方法:提出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思维五步法的五个步骤是:①疑难的情境;②确定疑难所在;③对 解决疑难做出种种假设;④确定哪个假设何以解决疑难;⑤验证这个假设。 (六)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作用是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落实到教育上,杜威则特别强调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关于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杜威认为应在社会中进行,要求学校、教材、教法皆渗透社会精神,把学校的现实生活、教材和方法称为学校德育的三位一体。

  • 第3题:

    试评述现场实验法。
    现场实验法是指在真实的现实情境中,对被试的行为进行一切可能的控制,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关系。与实验室实验法相比,它具有真实、自然的特点,其研究结果的生态效度和外部效度较高,研究结论的推广性较好,因为实验就是在所需推广的情景中进行的。对于工程心理学这一应用学科来说,现场实验法可谓是研究的首选。下面以具体的研究实例来加以说明。
    马隆和柯克帕特里克在1977年时进行了一项现场实验。20世纪中叶,交通安全逐渐成为工程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每年,由于交通事故而死伤的人数不断上升。据美国国家安全部门统计发现25%之多的汽车失控事件和7.4%的致命事故都涉及追尾事故的发生。有鉴于此,马隆和柯克帕特里克在华盛顿地区对出租车进行一项现场实验,以测验刹车灯的不同外形与汽车追尾相撞事故之间的关系。
    马隆和柯克帕特里克将2100个出租车司机均分为四组:三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依据年龄、性别和有无事故的历史对司机进行匹配。实验的自变量是车尾部刹车灯的安装情况。实验中,刹车灯有四种安装格局:
    (1)当时所有汽车正在使用的刹车灯格局,即在汽车较低的两侧安装两个刹车灯,控制组车辆的刹车灯就使用这种格局,即不对其刹车灯进行任何调整;
    (2)汽车中央的高位刹车灯;
    (3)独立的双高位刹车灯;
    (4)对现形的刹车灯进行了调整,即将刹车和转向独立开来。
    分别按照(2)、(3)、(4)的安装格局安装三个实验组车辆的刹车灯。实验的因变量是车辆在一年中发生的追尾碰撞事件。在此项研究中,所有的出租车司机在不同的路况和气候的情况下行驶了6000多万公里。
    结果马隆和柯克帕特里克发现:使用中央高位刹车灯的司机比安装其他形式
    刹车灯的司机经历较少的追尾事件。在四种实验条件下追尾事件的数量。可见,与控制条件(现存的刹车灯格局)相比,在安装中央高位刹车灯的情况下,追尾事件的出现率少54%。并且即使事故发生,和控制条件相比,有中央高位刹车灯的车能使追尾事件的破坏程度降低38%。马隆和柯克帕特里克推测,这种刹车灯的安装格局会使尾随车辆的司机在面临危险时,更快地刹车,从而降低了相撞时的速度和彼此的破坏程度。当出租车装上中央高位刹车灯后,是什么使得尾随车辆的刹车加快了呢?马隆和柯克帕特里克推测是由于中央高位刹车灯的安装格局接近个体正常视线的缘故,也就是说,刹车灯刚好位于司机驾车时通常看到的位置。
    马隆和柯克帕特里克的研究是在日常驾驶这一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的,所以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租车司机发生追尾事故的真实情况,外部效度较高,一般来说,可以直接将研究的结论推广到真实生活中。事实上,后来美国车厂出产的所有新车都要求配备中央高位刹车灯。
    然而,现场实验也有缺点,由于控制不够严格,结论有时会受到许多无关变量的污染。比如:在上述研究中,虽然马隆和柯克帕特里克已经依据年龄、性别和有无事故的历史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司机进行了匹配,但是这种匹配也很难保证为期一年的研究中不会发生任何变故。实验的被试量相当大,共2100个司机,很难想象如此多的司机在如此长的研究周期中没有任何变化,可能有些司机在中途转行了,这就会使得原本匹配的实验组或控制组少一些被试,破坏原来的匹配情况。莫蒂默的研究就发现高位刹车灯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使事故减少50%。还有调查显示它的实际收益也许只有22-35%。这些数据都表示马隆和柯克帕特里克的实验结论也许已经受到了污染。

  • 第4题:

    试评述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答案:
    解析: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2)“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作用); (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但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认为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孑L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 (4)“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和有教无类的作用; (5)“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及其历史意义; (6)教学内容:“六艺”。其中他特别注重的是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 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特点在于偏重文事,偏重社会入事,忽 视了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 (7)教学方法:①学一思一行并重;②因材施教;③启发诱导(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 教学的人): (8)道德教育:①以“仁”为核心,“仁”(内发)和“礼”(外烁)为主要内容;②道德教育 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自省、改过); (9)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教学相长。

  • 第5题:

    试评述甘地主义。


    答案:
    解析:
    甘地主义属“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它包括四个基本内容:(1)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的政治哲学;(2)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的政治思想;(3)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4)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
    甘地主义作为印度的政治文化,是从道德上、从个人解放的角度,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其基础是把民族文化传统作为印度现代政治的基础。他针对英国的殖民地文化和印度西化派的影响,利用传统宗教形式宣传民族主义。他注重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这一丰富政治资源的开发,动员他们普遍参与政治,超越了西化派的有限而消极的改革和个人恐怖的无益而有害的行动,对印度民族民主运动实现了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