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论述社会转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相关问题
  • 第1题:

    论述城市社区管理含义及内容。


    正确答案: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含义
    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运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公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关于社区的管理,国外主要有三种组织管理模式:一是自治型,一般是政府负责规划、指导,给以资助,社区组织负责具体实施;二是政府主导型,其特点是政府部门中设立专门的社区组织管理部门,政府负责领导,社区居民组织贯彻实施;三是混合型,或是由政府部门与社区组织共同组成社区管理机构,或是由政府部门对社区建设和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同时拨给社区相当经费,但社区有一定自主性。我国目前的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正由“单位型”向社区型转变。
    (二)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
    1、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社区环境卫生管理。
    3、社区卫生保健。
    4、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 第2题:

    结合实际论述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分层结构如何调整?


    正确答案: 先要回答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分层是什么。然后,再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转型情况说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和调整情况,包括结构调整的思路,结构调整的指导原则,以及变化。

  • 第3题:

    下面不属于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新格局的背景的是()。

    • A、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
    • B、现有的社会管理方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 C、社区建设完善
    • D、社会转型加快

    正确答案:C

  • 第4题:

    论述我国社会转型对犯罪问题的影响。


    正确答案: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和全面的结构过渡状态。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它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以及社会犯罪也有着深刻的影响。社会转型引起犯罪现象本身的深刻变化;社会转型引起犯罪主体的变化;社会转型导致犯罪对象的变化。

  • 第5题:

    论述当代社会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功能的特点。


    正确答案: 当代社会城市社区功能特点:
    ⑴经济功能和保障功能的融合;
    ⑵社会交往和参与功能的选择化;
    ⑶社会团体和控制功能的弱化;
    ⑷社会身份分化和显现功能的强化;
    ⑸社会保障和服务功能的外部依赖;
    ⑹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的多元化。
    农村社区功能特点:
    ⑴经济功能的市场化和行政化;
    ⑵社会交往和参与功能的向心性;
    ⑶社会团体和控制功能的情理性;
    ⑷社会身份分化和显现功能的日益冲突;
    ⑸社会互助和保障功能的继续维持;
    ⑹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的连贯性。

  • 第6题:

    论述社会转型以来我过城市社区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正确答案: 在社区建设的开展中,社区也开始逐步形成和发育。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的范围已经有所拓展。在一些城市继续将社区定位于居民委员会的同时,一些地方则重新划定居民委员会的范围,新划分的居民委员会和过去的居民委员会相比,其范围旷大,而且被称为社区居民委员会,并以此作为社区的基本定位,这实际上将社区定位于居民委员会之上街道办事处之下;还有的地方则直接将街道办事处作为社区建设的范围,这上有将街道办事处作为社区的基本定位。社区定位尽管有所不同,但是从不同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来看,在社区定位明确之后。不同层次定位的社区在社区建设中都得到了推进,尽管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推进社区发展的策略不同,各自社区建设的特色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社会转型时期城市社区的主要社会问题。

    正确答案: 下岗失业现象;城市居民的贫困问题;城市社区的老年人问题;城市社区流动人口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论述三角洲的形成条件及发育过程。

    正确答案: 三角洲形成的两个条件 :
    (1)河口段的海洋侵蚀搬运能力较小,河流带来的泥沙容易沉积下来。
    (2)口外海滨段水较浅,一方面对波浪起消耗作用,另一方面浅滩出露水面,有利于河流泥沙的沉积。
    三角洲的发育过程:
    当河流入海比降较大时,在河口前方发生强烈冲刷,形成深坑,并把冲刷的物质带到近海,在河口两侧形成沙嘴,在河口前方形成心滩。
    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流携带的一部分冲积物便发生沉积,在河口两侧形成沙嘴,在河口前方形成沙坝。
    心滩和沙坝发展成堆积岛,使河床分汊,三角洲进增长,外缘不断向海伸展,内部则形成许多小海湾和泻湖。泻湖因植物繁殖而成沼泽,泥沙填充沼泽而成低地,最后与河口沙嘴和堆积岛一起形成三角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论述我国农村社区管理历史的沿革过程。

    正确答案: 我国农村历史沿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⑴1958年前衽的是乡(行政村)管理体制。1954年《宪法》通过后,在原来乡的基础上,开始扩大乡管辖的范围,并逐步撤销行政村建制,乡成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普遍形式。1953年12月,中央发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定》,以互助组为中心的互助合作,开始转化为以初级合作社为中心的农业全用化运动。1955年10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问题的决议》,以后各地发展合作社的速度不断加快,到1956年初全国农村基本建成初级社。与此同时,通过建、转、升、并、全,全国初级社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高级社)的速度也在急剧加快。高级合用社实际上承担了农村中生产安排、收益分配、生活管理、社会保险等多方面的经济社会功能,村级政权组织的各种职能基本被取代。
    ⑵1958—1983年实行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农业生产合作的开展,以及不断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为人民公社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是“一大二公”,在建立初期,这是通过“一平二调”实现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在组织结构方面]实行“政社合一”;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实行集体所有制;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实行集体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社会在生产队的统一安排下参加生产劳动;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面,实行按照劳动工分分配的办法。
    ⑶1984年后,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乡村新体制开始重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动摇了人民公社存在的经济基础,冲击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1982年《宪法》提出废除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明确了村民委员会这一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并规定乡以下要实行村民自治。这为农村管理体制的构建奠定了基础。1983年10月,中菜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要求各级党政部门执行宪法的规定,建立乡政府,实行政社分开。并规定,乡人民政府建立后,要依法行使职权,领导本乡的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建设,做好公安、民政、司法、文教卫生、计划生育等工作。同时要求,乡以下实行村民自治,设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要积极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协助乡人民政府搞好本村的行政工作和生产建设工作。
    随着村民自治的推行,新乡村管理体制逐渐发展。1987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菜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并于1988年6月试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试行否定了国家政权与乡村组织特别是乡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将过去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转变成为国家政权对基层自治组织的指导关系。1998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该法明确办界定了村民委员会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性质,明确规定了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并对村民自治过程中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进行了规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论述社会转型以来我过城市社区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正确答案: 在社区建设的开展中,社区也开始逐步形成和发育。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的范围已经有所拓展。在一些城市继续将社区定位于居民委员会的同时,一些地方则重新划定居民委员会的范围,新划分的居民委员会和过去的居民委员会相比,其范围旷大,而且被称为社区居民委员会,并以此作为社区的基本定位,这实际上将社区定位于居民委员会之上街道办事处之下;还有的地方则直接将街道办事处作为社区建设的范围,这 上有将街道办事处作为社区的基本定位。社区定位尽管有所不同,但是从不同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来看,在社区定位明确之后。不同层次定位的社区在社区建设中都得到了推进,尽管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推进社区发展的策略不同,各自社区建设的特色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论述我国社会转型对犯罪问题的影响。

    正确答案: 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和全面的结构过渡状态。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它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以及社会犯罪也有着深刻的影响。社会转型引起犯罪现象本身的深刻变化;社会转型引起犯罪主体的变化;社会转型导致犯罪对象的变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如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待中国当前城市和农村的社区建设?

    正确答案: 我们要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融合理论。
    第一,优先发展乡村社区的模式;
    第二,重点发展城市社区理论模式;
    第三,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联系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论述如何对“集合行为”加以预测、引导和控制。


    正确答案: 集合行为又成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的行为。
    斯梅尔赛基本条件说:集合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环境而进行的尝试。它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1、环境条件(有物质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2、结构性压力;
    3、普遍情绪的产生与共同语言的形成;
    4、诱发因素:肯定人们中间已经存在的怀疑和不安,助长普遍的社会情绪;
    5、行为动员:传递信息与压力感,唤起大众情绪的行为;
    6、社会控制能力:社会组织运用社会规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加以约束的过程。
    中国自1978年进入转型加速期,特点主要有:
    1、转型目标: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
    2、社会转型的主要形式是改革开放;
    3、社会转型的速度大大加快;
    4、包括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社会价值观的全方位转换。

  • 第14题:

    论述三角洲的形成条件及发育过程。


    正确答案:三角洲形成的两个条件 :
    (1)河口段的海洋侵蚀搬运能力较小,河流带来的泥沙容易沉积下来。
    (2)口外海滨段水较浅,一方面对波浪起消耗作用,另一方面浅滩出露水面,有利于河流泥沙的沉积。
    三角洲的发育过程:
    当河流入海比降较大时,在河口前方发生强烈冲刷,形成深坑,并把冲刷的物质带到近海,在河口两侧形成沙嘴,在河口前方形成心滩。
    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流携带的一部分冲积物便发生沉积,在河口两侧形成沙嘴,在河口前方形成沙坝。
    心滩和沙坝发展成堆积岛,使河床分汊,三角洲进增长,外缘不断向海伸展,内部则形成许多小海湾和泻湖。泻湖因植物繁殖而成沼泽,泥沙填充沼泽而成低地,最后与河口沙嘴和堆积岛一起形成三角洲。

  • 第15题:

    如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待中国当前城市和农村的社区建设?


    正确答案: 我们要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融合理论。
    第一,优先发展乡村社区的模式;
    第二,重点发展城市社区理论模式;
    第三,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式。

  • 第16题:

    我国社会转型过程的复杂性体现在()。

    • A、社会转型动力复杂
    • B、转型过程漫长
    • C、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尖锐性
    • D、复杂的国际环境

    正确答案:B,C,D

  • 第17题:

    论述我国农村社区管理历史的沿革过程。


    正确答案: 我国农村历史沿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⑴1958年前衽的是乡(行政村)管理体制。1954年《宪法》通过后,在原来乡的基础上,开始扩大乡管辖的范围,并逐步撤销行政村建制,乡成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普遍形式。1953年12月,中央发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定》,以互助组为中心的互助合作,开始转化为以初级合作社为中心的农业全用化运动。1955年10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问题的决议》,以后各地发展合作社的速度不断加快,到1956年初全国农村基本建成初级社。与此同时,通过建、转、升、并、全,全国初级社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高级社)的速度也在急剧加快。高级合用社实际上承担了农村中生产安排、收益分配、生活管理、社会保险等多方面的经济社会功能,村级政权组织的各种职能基本被取代。
    ⑵1958—1983年实行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农业生产合作的开展,以及不断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为人民公社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是“一大二公”,在建立初期,这是通过“一平二调”实现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在组织结构方面]实行“政社合一”;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实行集体所有制;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实行集体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社会在生产队的统一安排下参加生产劳动;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面,实行按照劳动工分分配的办法。
    ⑶1984年后,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乡村新体制开始重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动摇了人民公社存在的经济基础,冲击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1982年《宪法》提出废除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明确了村民委员会这一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并规定乡以下要实行村民自治。这为农村管理体制的构建奠定了基础。1983年10月,中菜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要求各级党政部门执行宪法的规定,建立乡政府,实行政社分开。并规定,乡人民政府建立后,要依法行使职权,领导本乡的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建设,做好公安、民政、司法、文教卫生、计划生育等工作。同时要求,乡以下实行村民自治,设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要积极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协助乡人民政府搞好本村的行政工作和生产建设工作。
    随着村民自治的推行,新乡村管理体制逐渐发展。1987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菜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并于1988年6月试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试行否定了国家政权与乡村组织特别是乡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将过去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转变成为国家政权对基层自治组织的指导关系。1998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该法明确办界定了村民委员会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性质,明确规定了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并对村民自治过程中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进行了规范

  • 第18题:

    论述城市热岛效应主要形成条件和过程,并提出减弱该效应的建议和措施。


    正确答案: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气温比其四周郊区高,在气温的空间分布上,形成等温线呈闭合状态的高温区,形成城市热岛。
    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形成机制:城市热岛的主要形成机制热量平衡是城市热岛形成的能量基础,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和结构,增加了人为热,从而影响城市热量平衡。研究认为,城市热量平衡各因素变化与下列因子有关。
    1)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城市下垫面(地面、屋顶面等)多为水泥、柏油路面、混泥土等硬质铺砌,绿地和水面相对较少,而郊区则农田密布,城乡下垫面性质的差异十分明显。城市下垫面颜色较深,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比郊区绿地小(即吸收率比郊区绿地大),加上其热容量和导热率也要比郊区绿地大,所以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城市下垫面能吸收更多的热量。另外,城市由于参差不齐的建筑物,使城市的墙壁与墙壁、墙壁与地面之间进行多次反复吸收,这为城市“热岛”的形成奠定了能量基础。
    2)人为热和大气污染。城市人为热也就是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热,主要来自机动车辆、工厂车间、空调运转、居民烹饪及建筑物向外散发的热量等,对城市热岛的形成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为热排放对城市“热岛”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城市的热量,特别是在夏季和冬季;另一方面,城市人为热排放的同时,也大量排放煤灰、粉尘及各种污染气体,其中较多的是CO2、N2O、H2O、CH4、CFC等温室气体,形成覆盖在城市上空的“尘罩”与“气罩”,加重了城市热岛的强度。
    3)城市规模、形状和所处的地理位置 城市建成率(built-up ratio)、几何形状与热岛强度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如果街道走向设计或几何形状不合理,则密不通风,风速小热量不易散发,温室气体也难于迅速扩散,导致局部气温过高。即使是1000人的小城镇也能在长时间温度记录中观测到热岛效应的存在,城市人口越多,规模越大,热岛效应越明显。城市地貌也是引起城市热岛的主要因素。如广州市地处低纬度,高温、多雨、湿度大;风向以北和北东及东和东南方向为主,具有通风不良和静风频率高、近地层的逆温频率高、热岛效应强等特点,而重庆市周围高山环绕,长江与嘉陵江交汇于市中心,冬季云多,阴雨天多,太阳直接辐射大为减弱,因而热岛强度没有那么大。研究还认为,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的热岛特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异:
    ①沿海城市日平均最大热岛强度的增加速率要比内陆城市为慢;
    ②沿海港口城 市的热岛强度出现一个显著的年际循环变化,而内陆城市的则不明显;
    ③某些气象因子变量对日最大热岛强度的控制作用在不同的沿海港口城市具有相似性。
    4)其他因素。除了城市本身的内部原因以外,还需要外部的气象条件配合,如气压场必须稳定,气压梯度小,静风或微风;天气晴朗少云或无云,大气层结构稳定,无自动对流上升运动等。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多静风天气,近地面热量不易散发,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总之,热岛的形成除区域气候条件外,主要与城市化程度、人口密度、下垫面性质改变以及大气中污染物浓度增加有密切关系,并且这些影响因子以一种及其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于城市气候。
    建议和对策:
    1)减少人为热排放。减少城市人为热和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避免大量使用煤炭、燃油等,尽可能开发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同时,大力推广集中供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尤其是交通 运输、工业生产的能源利用效率,尽量减少人为热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2)科学合理规划城市。城市热岛与建筑物密度呈正相关,跟风速大小呈负相关,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或改造过程中,改变建筑空间布局,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安排合理的建筑间距,避免市区内建筑呈团块 状分布。根据城市常年气象条件,布局道路系统 加快市区与郊区的空气流通。工业区应尽量安排在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尽量减少它对城市热环境的不利影响。
    3)建设绿色屋顶。绿色屋顶改变了建筑的习性,其结构不易产生极高的温度。主要是由于通过建造绿色屋顶,太阳辐射、外部温度、相对湿度以及风速等都会降低,而且植物通过生物代谢过程可以吸收大量的太阳能。在屋顶植被吸收的热量中,其中有27%用于反射,60%被植物和土壤吸收,13%被传输到土壤中了。绿色屋顶可以大大降低房屋能耗,仅树木阴影可以减少降温能耗的10%~50%。
    4)采用高反射率的地表材料。采用高反射率的地表材料是减轻城市热岛直接而又廉价的方法。利用该方法结合种植树木等,可以有效地降低市中心温度,减少能量消耗,降低烟雾形成,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5)增加城市绿地、水体城市绿地、水体具有“冷岛效应(park cool island effect)”。白天,树木通过阴影和蒸发交互作用降低气温;夜晚,地表几何结构和公园湿度能控制地表降温。但公园对气温的影响是有限的,一般局限在大约一个公园的宽度范围。

  • 第19题:

    问答题
    论述我国社会转型期单位组织的特点和功能。

    正确答案: (1)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单位组织的特点。单位制度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实行的、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并对其成员进行全面管理的制度,执行这种制度的企事业组织被称为单位组织,简称单位。单位组织有如下特征:第一,功能合一。任何单位组织都有自身的专业分工,同时又承担政治管理职能和社会职能;第二,组织资源的非流动性。组织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归家所有国家将一系列管理制度加于组织之上,使资源难以在组织间自由流动;第三,组织成员对组织有很强的依赖关系。组织深怕了其成员所需要的多种重要资源,而在组织之外缺乏这些资源;第四,行政等级性。单侠位组织都具有行政等级,由此决定了它在政府那里获取的资源和权力大小。
    (2)单位组织的功能。中国的单位制度和单位组织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和核心,它有如下功能:单位组织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动员和综合利用。单位组织对组织的人力、物力和人的潜力进行了有效动员,并应用于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之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向组织成员提供较好的福利待遇,使组织成员具有较强的向心力,促进了成员对组织的忠诚,实现了对组织成员的有效管理。单位组织也有明显的负功能:单位制度是一种向上负责的体制,它的行政性特征削弱了专业特征,带来专业上的低效率。单位组织的行政等级性也造成了组织的膨胀冲动。
    (3)转型期我国单位组织的变造。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逐步引入了市场机制,我国的社会组织结构开始分化,不同组织在结构上的独立性和功能上的自主性相对增强,新的中介组织也开始出现。国有企业的用工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使企业逐渐弱化其行政色彩,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使人产可以在单位组织之外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这也削弱了单位组织的独尊地位。类似的改革在事业尊地位中也逐渐展开,我国的国有企事业组织正在失去其全能特征,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的政府组织的改革也在逐步推进,一方面是精简机构,建立高效政府;另一方面是建立廉洁政府,抑制封建主义的人际关系、官僚作风和其他腐朽的作风对政府组织的影响。不过,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论述社会转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正确答案: 我国城市基层社区是在城市街道办事处辖区和居民委员会辖区这种特定法定社区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1)社区概念的出现。1978年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开始进行改革,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这必然引起政治体制的改革,处于城市基层的街居进行改革也是必然的。这种变革提出了社区服务,由此,“社区”的概念被引入我国城市基层工作,并将其定位于居民委员会层次上。
    2)社区建设的形成和发育。
    A、背景:社区服务的开展带动了多项社区工作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得各种社区工作的范围远远超出社区服务的范畴,人们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社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B、提出:1991年,受国外“社区发展”基本理念的启迪及中国社区服务拓展的实际需求,有关理论研究者和民政部门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概念和思路,以顺利开展社区工作。
    C、发展:“社区建设”的思路提出后,民政部进行了试点。1998年,政府认可了社区建设是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2000年,政府发文对社区建设的意义、指导思想等内容进行了系统阐述,这标志着我为城市社区建设开始大力推进。
    3)社区的形成和发育。它是跟社区建设的开展同步的。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的范围已经有所拓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论述当代社会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功能的特点。

    正确答案: 当代社会城市社区功能特点:⑴经济功能和保障功能的融合;⑵社会交往和参与功能的选择化;⑶社会团体和控制功能的弱化;⑷社会身份分化和显现功能的强化;⑸社会保障和服务功能的外部依赖;⑹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的多元化。
    农村社区功能特点:⑴经济功能的市场化和行政化;⑵社会交往和参与功能的向心性;⑶社会团体和控制功能的情理性;⑷社会身份分化和显现功能的日益冲突;⑸社会互助和保障功能的继续维持;⑹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的连贯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联系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论述如何对“集合行为”加以预测、引导和控制。

    正确答案: 集合行为又成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的行为。
    斯梅尔赛基本条件说:集合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环境而进行的尝试。它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1、环境条件(有物质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2、结构性压力;
    3、普遍情绪的产生与共同语言的形成;
    4、诱发因素:肯定人们中间已经存在的怀疑和不安,助长普遍的社会情绪;
    5、行为动员:传递信息与压力感,唤起大众情绪的行为;
    6、社会控制能力:社会组织运用社会规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加以约束的过程。
    中国自1978年进入转型加速期,特点主要有:
    1、转型目标: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
    2、社会转型的主要形式是改革开放;
    3、社会转型的速度大大加快;
    4、包括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社会价值观的全方位转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论述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风险的特征。

    正确答案: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较多,而且由于多种不利因素的汇集,加大了社会动荡的风险。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风险的主要特征有:
    (1)社会矛盾多重性与集中释放
    社会转型期矛盾具有多重性特征,对当前存在各种矛盾加以仔细地辨识,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改革以前积累下来的矛盾;②与改革同期发生的伴随事件;③改革引发的矛盾。
    任何一种矛盾都会增加社会不稳定的风险,矛盾越多,社会不稳定的风险也就越大。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矛盾的多重性与集中释放,是导致现阶段矛盾冲突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增大了社会不稳定的风险。
    (2)浮躁的社会心态
    ①转型社会,人们从过去稳定有序的生活环境落入缺乏适时有效的价值规范依托的处境,无所适从的失落感和不安全感易于让人们更加向往和追求原有的稳定与有序感。这时社会面临着其发展过程中的一对矛盾心理:一方面是对旧有发展状况下稳定与秩序的依恋,从而产生宁愿放弃发展和机遇而寻求回归的社会心态,另一方面是对新的、更高的社会平衡的向往和追求。
    ②转型社会无序和不平衡现象引发的个人不稳定感和不安全感,降低了人们对生活满意度的心理评价,导致人们对发展的主观评价不高,对转型社会的发展产生消极的灰色印象。
    ③在转型社会中,由于不可避免的失衡与失序现象,为社会矛盾的出现提供了较多的机会,社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而且,由于原有的价值体系失去了对现实的解释力,人们便会感到社会问题无所不在。此时整个社会心态就会变得浮躁起来。
    ④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显得滞后,而更本质的是,经济飞跃在给全民带来发展利益的前提下,其利益的重组和分配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必然有别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作。在高速度发展和运行机制转换的社会中,个人乃至社会将面临利益与风险的双重选择,转型社会特有的失衡与失范现象易于使个人在利益与风险的关系中彷徨和无所适从。这时人们自然而然地会形成一种浮躁的社会心态。
    浮躁的社会心态增加了社会对立情绪,扩大了矛盾的对抗性和危害性,增加了社会动荡的风险。
    (3)社会容忍度低
    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所引发的社会矛盾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一方面取决于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实际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能否符合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合理范围的主观价值判断,即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容忍度。当前中国社会对社会不平等容忍度低,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改革使中国社会由过去的绝对平等社会转变为适度平等社会。中国社会正从一个发展低水平向发展高水平的社会演进,从一个过度平等的社会向相对平等的社会发展。但目前社会成员的社会不平等容忍度还较低,事实上的不平等的加剧也让人们难以容忍。
    ②人们对改革的认识和心理准备不足。在这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平等的认识和判断具有模糊性、不定性和主观感受性。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而社会变革又使人们丧失了部分既得利益,或者侵害了其原有的利益。
    ③近距离的比较
    人们对生活状况和收入不平等差异通过两种形式比较而获得,一种是远距离比较,另一种是近距离比较。当前中国社会常常容易发生这种近距离比较,或是与同学,或是与同事,或是与邻居,或是与亲友,人们经常地、不可避免地进行这种近距离比较。
    综上所述,由于现阶段矛盾的多重性和集中释放,社会心态浮躁以及人们对不平等的容忍度低等方面的诸多不利因素的汇集,使当前改革进程中的社会动荡风险骤然加剧。因此,加强社会保障的建设,完善社会安全体系,成为政府行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稳定的一种重要手段。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