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乡村人口问题。”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乡村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和外延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乡村家庭结构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是核心家庭已占绝大多数,二是乡村家庭规模越来越小。从总的趋势来看家庭的规模是在变小。农民家庭结构的外延化,包括结构的离散趋势和延伸趋势两个方面。离散是指家庭成员为了家庭的利益,向外流动的现象日趋严重,家庭结构事实上处于松散状态。家庭结构的延伸趋势,是指家庭吸纳外部人口进入家庭共同生活。
    2、乡村家庭关系趋于权威化和两重化。存在一个事实上的权威人物、核心人物。家庭权威人物的确立,主要是靠自然的辈份关系和传统伦理道德关系,一般称之为“家长”。家庭关系以“家长”为轴心,家长与权威合二为一。
    乡村家庭关系两重化的特征有两种表现形式:(1)家庭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与暂时中断。(2)由于临时性家庭成员的介入,导致家庭关系出现血缘亲属关系和非血缘亲属关系两种关系并存的现象。
    两重化特征标志着乡村家庭关系较过去复杂多变。权威化与两重化是乡村家庭关系变化的两大趋势。两重化巩固了家庭关系的权威化。权威化若对家庭产生正效应,可进一步使家庭关系两重化,它们是乡村家庭关系变化的相辅相成的两个主侧面。
    3、乡村家庭素质趋于现实化和层次化。现实化主要是指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和家庭活动过程 中得到应有的再现和家庭素质的实在性。乡村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实生性的结果,是广大农民家庭成员的素质有了较明显的区分,具有了层次性特征。
    4、乡村家庭功能趋于扩大化和效率化。乡村家庭变迁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维持生存、发展的手段多种多样。我国乡村家庭功能扩大化并不仅仅是指家庭增加了经济功能,同时也包括其他功能在手段和作用上的扩大。(1)家庭拥有的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资料迅速增加。(2)家庭获得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资料与精神产品的时空领域大为扩展。
    效率化是指乡村家庭发挥功能讲究时间性和追求效益的倾向。
    扩大化和效率化是乡村家庭功能变化的数量特征与质量特征的两个方面。扩大化主要反映了功能变化的数量状态,效率化主要反映了功能变化的质量状态。

  • 第2题:

    简述乡村、农业、农民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农业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传统农业即指农田种植业,这里是从劳动内容而不是劳动方式来使用传统这一概念的。实际上,从行业的角度来讲,农业并不局限于农田种植业,而是还包括林、牧、副、渔业。
    (2)农民是从事农业、以农为生的劳动者,传统社会有士、农、工、商的职业分类方法。农民的涵义也是广义的。
    (3)农村则是由众多农民家庭聚居而成的社会。它有与城市不同的经济类型、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
    农民被看作农村社会活动的主体,农业是农民谋求生存和进行交往的手段。农村是农民及其家庭成员从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他们从事共同生活的社区。

  • 第3题:

    简述早期中国社会学家关于人口问题争论的四种观点。


    正确答案: 1.悲观论:人口过稠,食物不足,问题多发(贫穷、疾病、内乱、革命、犯罪、饥荒)。
    陈长衡:婚姻改良,废除旧俗:一夫多妻、早婚大户、子孙满堂。
    《中国人口论》1918《三民主义与人口政策》1930
    陈达:主张节育,提高人民的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
    2.乐观论:坚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对人口与食品关系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
    李大钊:《战争与人口问题》(1917)坚信科学文明、人定胜天。
    陈独秀:《马尔萨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1920)
    社会制度的缺陷导致贫穷,使贫民子女不能接受教育。限制下层贫民的生存、生育权利,是劫贫济富。
    发展生产,推动科技,增加劳力,消除游惰阶级,平均分配财富。
    3.民族主义派:迅速增加人口,增强民族竞争力。
    孙中山:“如果我们的人口不增加,他们的人口增加到很多,他们便用多数来征服少数,一定要并吞中国。”
    4.折衷的看法:人口适度发展。
    孙本文:不认为中国已人口过剩;
    人口分布不均,实业、教育落后,是贫困的主因。
    提倡生育限制,主张改良农业,发展工商,普及教育,改善卫生。

  • 第4题:

    我国乡村人口问题的成因表现为( )。

    • A、政治原因
    • B、经济原因
    • C、传统人口思想的影响
    • D、落后的文化教育
    • E、行政行为失误

    正确答案:A,C,D,E

  • 第5题:

    乡村人口问题现状


    正确答案: 1、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乡村人口问题:(1)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5%以上;(2)乡村人口增长率高于城市;(3)乡村人口素质低于城市;(4)尽管政府大力提倡计划生育,但乡村育龄妇女的生育率仍然超过政府倡导水平。
    2、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老化。预计到2000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到21世纪二三十年代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
    3、人口素质差。人口素质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
    4、乡村劳动力大量过剩。乡村人口增长迅速,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新的农业产业没有大量形成,必然导致乡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

  • 第6题:

    简述我国农村人口问题的同种状况。


    正确答案: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中国的人口问题实际上是中国的农村的人口问题:
    (1)农村人口的质量问题;
    (2)农村人口性别比例问题;
    (3)农村人口老齡化问题;
    (4)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早期中国社会学家关于人口问题争论的四种观点。

    正确答案: 1.悲观论:人口过稠,食物不足,问题多发(贫穷、疾病、内乱、革命、犯罪、饥荒)。
    陈长衡:婚姻改良,废除旧俗:一夫多妻、早婚大户、子孙满堂。
    《中国人口论》1918《三民主义与人口政策》1930
    陈达:主张节育,提高人民的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
    2.乐观论:坚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对人口与食品关系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
    李大钊:《战争与人口问题》(1917)坚信科学文明、人定胜天。
    陈独秀:《马尔萨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1920)
    社会制度的缺陷导致贫穷,使贫民子女不能接受教育。限制下层贫民的生存、生育权利,是劫贫济富。
    发展生产,推动科技,增加劳力,消除游惰阶级,平均分配财富。
    3.民族主义派:迅速增加人口,增强民族竞争力。
    孙中山:“如果我们的人口不增加,他们的人口增加到很多,他们便用多数来征服少数,一定要并吞中国。”
    4.折衷的看法:人口适度发展。
    孙本文:不认为中国已人口过剩;
    人口分布不均,实业、教育落后,是贫困的主因。
    提倡生育限制,主张改良农业,发展工商,普及教育,改善卫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乡村人口问题现状成因

    正确答案: 1、政治原因。人口的增长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出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的政策没有执行。
    2、传统人口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观念对于生育子女是极其重视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是祖先对后人最大的要求。
    3、落后的乡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乡村育龄妇女的文化素质较低,是造成乡村人口问题的重要因素。
    4、乡村行政行为的失误。一方面,随着乡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传统行政组织体制逐渐解体消亡,而新的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健全,使得一些乡村地区对农民家庭计划生育放任自流;另一方面,有些乡村地区的行政管理者在招待计划生育工作中单纯强调对违反者罚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成因,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及解决的办法。

    正确答案: 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人口问题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表现:人口数量多。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素质低。包括人的身体素质、人的文化和精神素质。成因:政治原因。在“人多热情高,干劲大”口号的鼓舞下,我国人口严重失控;人口惯性。我国1953—1957年,1963—1973年两次生育高峰,为我国人口周期性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影响:大量新增人口消耗掉了物质生产的新增部分,也就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量新增人口日后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我国人口文化程度低,必将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我国老龄群体迅速扩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也对经济的发展,对老年人的赡养及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
    解决办法:控制人口数量。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少生优生,不早育超生);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对计划生育的认识,强化管理。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是文化素质;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轻就业压力,缓解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矛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乡村社会的主要问题是()。
    A

    人口问题

    B

    贫困问题

    C

    环境问题

    D

    教育问题

    E

    治安问题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乡村人口问题现状

    正确答案: 1、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乡村人口问题:(1)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5%以上;(2)乡村人口增长率高于城市;(3)乡村人口素质低于城市;(4)尽管政府大力提倡计划生育,但乡村育龄妇女的生育率仍然超过政府倡导水平。
    2、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老化。预计到2000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到21世纪二三十年代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
    3、人口素质差。人口素质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
    4、乡村劳动力大量过剩。乡村人口增长迅速,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新的农业产业没有大量形成,必然导致乡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我国农村人口问题的同种状况。

    正确答案: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中国的人口问题实际上是中国的农村的人口问题:
    (1)农村人口的质量问题;
    (2)农村人口性别比例问题;
    (3)农村人口老齡化问题;
    (4)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乡村社会的主要问题是()。

    • A、人口问题
    • B、贫困问题
    • C、环境问题
    • D、教育问题
    • E、治安问题

    正确答案:A,B,C,D,E

  • 第14题:

    简述人口问题的尖锐化及其症结。


    正确答案: 自然经济的瓦解,使中国人口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19世纪60年代以后,人口思想的主流是把人口问题同经济发展问题联系起来,并且把经济发展看作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基础。许多人已认识到并强调人口对发展的意义,但过于强调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制约作用,对拥有巨大过剩人口的中国能否解决人口问题缺乏信心。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又是上述人口观的理论基础。

  • 第15题:

    简述哈丁解决人口问题的建议。


    正确答案: 哈丁的建议包括促进妇女解放运动。哈丁认为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症结在于:“从远古时代,通过强迫或欺骗,生育孩子的妇女就被迫生育远远超出其本心期望的孩子数”。因此,通过妇女解放运动,提高妇女自主意识,无疑可以解决人口问题。哈丁的建议还包括教育手段,即通过教育让人们理解一些关键问题,或许是解决人口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这些关键问题是:指数增长;我们的世界是有限的;从来不存在永动机;规模不经济是规律种群数量零增长是每一个群体的规范。哈丁的建议也包括一些现实经济政策,例如将对孩子的补贴由家庭转向学校,寻求奖励那些生育孩子数少于平均数目的父母的手段等等。

  • 第16题:

    我国人口问题表现、实质及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


    正确答案: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为
    1.人口数量多。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平衡。
    2.人口素质低。包括人的身体素质、人的文化和精神素质。
    解决的具体办法:控制人口数量。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对计划生育的认识,强化管理。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是文化素质。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轻就业压力,缓解人口再生产的矛盾。

  • 第17题:

    乡村人口问题现状成因


    正确答案: 1、政治原因。人口的增长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出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的政策没有执行。
    2、传统人口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观念对于生育子女是极其重视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是祖先对后人最大的要求。
    3、落后的乡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乡村育龄妇女的文化素质较低,是造成乡村人口问题的重要因素。
    4、乡村行政行为的失误。一方面,随着乡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传统行政组织体制逐渐解体消亡,而新的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健全,使得一些乡村地区对农民家庭计划生育放任自流;另一方面,有些乡村地区的行政管理者在招待计划生育工作中单纯强调对违反者罚款。

  • 第18题:

    简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人口问题、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人口对策。


    正确答案: 发达国家:主要表现在人口严重老龄化,人口增长极其缓慢,甚至是负增长。
    带来的社会问题:劳动力短缺,青壮年负担过重,赡养老人困难、需求不旺、国防兵源不足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人口政策:1)鼓励生育,2)接纳外来移民(高素质),3)延长退休年龄。
    2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在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
    带来的社会问题:加大了对经济发展、就业、教育、环保、资源、医疗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压力,导致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人口政策:计划生育。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人口问题的尖锐化及其症结。

    正确答案: 自然经济的瓦解,使中国人口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19世纪60年代以后,人口思想的主流是把人口问题同经济发展问题联系起来,并且把经济发展看作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基础。许多人已认识到并强调人口对发展的意义,但过于强调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制约作用,对拥有巨大过剩人口的中国能否解决人口问题缺乏信心。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又是上述人口观的理论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乡村人口问题。

    正确答案: 人口问题涵义:是指人口的数量或质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影响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现状与特点:1、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2、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老化;3、人口素质差;4、乡村劳动力大量过剩
    成因:1.政治原因;2.传统人口思想的影响;3.农村行政行为的失误;4.落后的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
    解决对策:1.加大宣传力度,理解计划生育政策;2.积极发展乡村教育社会保障事业;3.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事业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4.大力发展乡村社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5.大力发展乡村村经济,增加就业机会和劳动报酬;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村人口问题的行政控制能力。
    成因:
    政治原因。人口的增长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出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的政策没有执行。  传统人口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观念对于生育子女是极其重视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是祖先对后人最大的要求。  落后的乡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乡村育龄妇女的文化素质较低,是造成乡村人口问题的重要因素。
    乡村行政行为的失误。一方面,随着乡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传统行政组织体制逐渐解体消亡,而新的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健全,使得一些乡村地区对农民家庭计划生育放任自流;另一方面,有些乡村地区的行政管理者在招待计划生育工作中单纯强调对违反者罚款。
    对策:
    加大宣传力度。使乡村广大干部和群众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形势以及众多的人口对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以理解、支持、配合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积极发展乡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以利于广大农民群众破除旧的生育观念,树立新的生育观念。
    大力发展乡村社区社会保障事业,使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事业,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特别是乡村妇女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报酬,减少离乡流动人口。
    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对农村人口问题的行政控制能力,提高乡村干部的行政管理水平,科学、合理地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我国乡村人口问题的成因表现为()。
    A

    政治原因

    B

    经济原因

    C

    传统人口思想的影响

    D

    落后的文化教育

    E

    行政行为失误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乡村教育问题。

    正确答案: 现状:文盲、半文盲比例高。乡村的学校数却只占全国学校总数的10%。乡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数高达三分之一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学龄儿童失学率仍然较高。 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民办教师和临时代课教师在乡村仍然普遍存在,这些教师和部分正式教师并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 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乡村经济条件较差,加上某些乡村干部不重视对教育事业投入,甚至挤占、挪用教育经费,造成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学校数量不足,校舍面积不足,基本教学设施不足。
    科技人才不足,科盲比例高。一方面造成农业科技成果在乡村的转化率低,进一步制约乡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人才的短缺直接影响乡村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使乡村科盲比例相当高。
    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不够普及。 解决我国乡村教育问题的对策: 积极宣传、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加大对乡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创造条件,吸引人才,提高乡村教师素质; 积极发展乡村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当今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

    正确答案: 1、中国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
    2、“空巢”现象冲击传统家庭模式
    3、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越来越沉重
    4、中国很多地方进入严重少子化时代
    5、“男女比例失调”埋下隐患
    6、人口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亟待提高
    7、流动人口面临市民待遇和人口融合问题
    8、“户籍捆绑福利”导致社会不公
    9、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被歧视
    10、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和社保体系滞后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