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之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材料三 早期维新派郑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之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 早期维新派郑观应说:“商以贸迁有无,平物价,济急需,有益于民,有利于国,与士、农、工互相表里。士无商则格致之学不宏,农无商则种植之类不广,工无商则制造之物不能销。是商贾具生财之大道,而握四民之纲领也。商之义大矣哉!”

请回答:

(1)清朝雍正帝在农、工、商的关系上持何种观点?其依据是什么?(5分)

(2)黄宗羲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何进步作用?(5分)

(3)郑观应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说明这一思想为什么行不通。(5分)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
  (1)重农抑商。他认为,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国富民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2)工商皆本。黄宗羲的观点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荫芽在思想领域的反映,这一思想,代表了新兴市民阶层解除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是有利于当时社会发展的进步观点。
  (3)重商思想(或重商主义思想)。因为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压制,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资本主义刚刚产生,力量还很弱,重商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更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 ”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二年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问题:如何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位教师全面发挥主导作用了吗?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讲好课,会教学生,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会学。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自发产生的,是靠教师调动的,教师只会讲课,而不能使学生会学,还不能说全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 第2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A、B、C、D、E、F、G、H八个嫌疑犯的供词如下:
    A:C是主犯。
    B:D是主犯。
    C:我是主犯。
    D:我不是主犯。
    E:C不是主犯。
    F:D是主犯。
    G:我和C都不是主犯。
    H:D和A之中有主犯。
    事后证实,八人中只有三人说真话,其中包括H。
    问题:说真话的是谁?谁是主犯?并写出推理过程。


    答案:
    解析:
    A和C、B和F的供词是等值命题,A、C与E的供词是矛盾命题,B、F与D的供词也是矛盾命题,根据矛盾命题必有一真、必有一假的性质,他们六人中至少有二人说真话,根据已知条件只有三人说真话,其中包括H,可推知两组矛盾供词中只能有二人说真话。可推知另两个说真话的人是E和D,即:“C不是主犯”和“D不是主犯”为真。据说真话的H的供词:“D和A之中有主犯”和“D不是主犯”,可推知“A是主犯”;据说假话的G的供词:“我和C都不是主犯”(“G和C中有主犯”为真)和“C不是主犯”,可推知“G是主犯”。结论:D、E和H说真话,A和G是主犯。

  • 第3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一摘自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材料三
    土地革命后,农民“不还租,不还债,不完粮,不纳捐税,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了土地,好像解下了一种枷锁,个个喜形于色。”
    ——摘自《赣西刘士奇报告》
    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回答,红军在反第一次“大围剿”时,用的是什么战略战术?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回答,在1931年毛泽东是怎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其解决有什么积极意义?
    (3)材料一和材料二、三有什么必然联系?为什么?


    答案:
    解析:
    (1)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2)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意义: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
    (3)材料一所讲的中国工农红军反“围剿”的胜利,就是建立在材料二、三所说的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的基乏之上的,由于土地革命的开展,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障了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 第4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问题:联系实际谈谈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意义。


    答案:
    解析:
    【要点】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意义主要有:
    (1)帮助幼儿学会理解尊重別人,正确认识自己。
    (2)帮助幼儿学会控制自己,掌握人际关系准则,提高交往技能。
    (3)帮助幼儿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4 )促进幼儿独立性、自主性和应变能力的发展。

  • 第5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段祺瑞说:“项城(指袁世凯)帝制自为之迹,已渐显露,我当年曾发采取共和之电,如今又拥项城登基,国人其谓我何?且恐二十四史中,亦再找不出此等人物!所以论公,我宁死亦不参与;论私,我从此只有退休,决不多发一言。”
    ——引自《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今日民智日开,民气日倡之世,而欲以一姓威严驯服亿兆,尤为事理所万不能致。……祺瑞罢斥以来,本不敢与闻国事……只是既已久服务于民国,不能坐视民国之颠覆分裂而不一援。
    ——引自《段祺瑞反对张勋复辟通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我当年曾发采取共和之电”指什么事?当时段祺瑞的目的是什么?段祺瑞表明了什么态度?
    (2)材料二中“欲以一姓威严驯服亿兆”指的是什么事?
    (3)材料中段祺瑞被“罢斥”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段祺瑞此时不能坐视?
    (4)以上两个材料能否说明段祺瑞真心拥护共和?用具体史实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1912年初,段祺瑞等北洋将领40多人联名发出通电,要求清政府立即采用共和政体,他当时的目誓是逼迫清帝退位,为袁世凯上台创造条件。段祺瑞表明了此时对袁世凯称帝不满的态度。
    (2)复辟帝制。
    (3)因为与总统黎元洪在参战问题上的分歧被罢斥。利用张勋赶走黎元洪的目的已经达到。
    (4)不能。例如,段祺瑞重新掌握北京政权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