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小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小学生情感意志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生情感意志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参考答案】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的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理智感、道德感、美感都开始有所表现,但还只是初步的。小学生的情感表现一般是外在而且明显的,他们的喜怒哀乐是鲜明的,直接表现在稚嫩的面孔上。小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表情中发现他们的情感变化,无论是集体性的还是个别学生的情感变化,都对教育工作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要善于把握这样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丰富、深刻和稳定。
    意志力是克服困难的能力。小学生在学习和集体活动中,意志力得到锻炼和发展,但是小学生在克服困难过程中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能力还比较弱,常有赖于教师和家长的提示,需要给他们以鼓励和帮助,给他们提供锻炼意志力的机会。小学教师从学生的意志水平出发,逐步向学生提出克服困难的要求,既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又是培养意志品质的过程。现代教育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使未来社会的公民和专门人才都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心理上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勇于面对困难。显然,磨炼意志、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应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列为重要的教育目标。

  • 第2题:

    试述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答案:
    解析:
    (1)直观观察时期(古希腊时期~ 16 世纪)。 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是在朴素唯 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这一时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考察教育的立足点即教育研究的起点:从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则以伦理道德为主。 第二,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 第三,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 第四,各种学派基于不同的哲学观、自然观、社会观和教育观,而形成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思想观点。 (2) 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19世 纪末20世纪初)。 第一,从经验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把教 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不仅描述现象的特点,而且着重揭示现象间的联系和发展历程。 第二,教育研究方法论在很大程度是同认识论揉合在一起的,并初步形成归纳法和演绎法。 第三,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第四,反对权威专断,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 (3) 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初~ 20世纪 50年代)。 第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从哲学方法论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专门研究领域。 第二,构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他学科移植而来的。 第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理论中的基本派别一进步的与传统的、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流派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 第四,由于受西方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明显地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 第五,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独立学科的同时,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取得显著进展。 第六,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产生和广泛传播、心理学及心理研究方法的进展,直接影响 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4)现代教育研究变革与深化时期(20世纪 50年代以来)。 第一,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研究的日益广泛和深人,使科学研究中直观性的程度减少,抽象化的程度提髙,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在日益加强,随之而来的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日益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第二,由于科学的发展和方法论的深刻变化,给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需要解决和回答的问题。

  • 第3题:

    试述幼儿观察能力发展的特点。
    幼儿观察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观察的目的性加强。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三级,幼儿初期大多处于低级水平,不能接受任务。幼儿中期能根据任务有目的地观察,但遇到困难或干扰时不能克服,不能坚持。6岁的幼儿开始逐渐能根据观察任务,有目的地克服困难和干扰,坚持观察。
    (2)观察的持续性延长。幼儿初期,观察持续的时间很短,5岁幼儿有所提高,从6岁开始观察持续的时间显著增加。
    (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幼儿的观察一般是笼统的,不细致。经过细致的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能够有所提高。
    (4)观察的概括性提高。幼儿对图画的观察经历四个阶段,主要处于“个别对象”和“空间联系”阶段。
    (5)观察方法的形成。幼儿的观察,是以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的活动发展。幼儿的观察是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顺序性的观察发展。

  • 第4题:

    试述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答案:
    解析:
    (1)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主要表现在:①小学生的抽象思维逐步发展,但仍带有较大的具体性;②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③在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的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④在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中出现“飞跃”或“质变”,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出现在小学四年级(约10~11岁)。
    (2)中学生思维的发展主要由以下特点:①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成熟。②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经过整个中学阶段的发展,中学生已经逐步掌握了系统的、完整的概念体系。学生的推理能力基本达到成熟,能够较好地运用逻辑法则。
    ③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初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辩证逻辑的各种形式,但水平较低;初中三年级学生的辩证思维则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高中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已趋于优势的地位,他们已经能多层次地看待问题,理解一切事物都处于互相制约、互相联系、或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

  • 第5题:

    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哪些特点?( )

    A.具有依附性
    B.缺乏原则性
    C.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
    D.自我为中心

    答案:A,B,C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