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何为教案?请为幼儿园托(小)班设计一份“我爱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教案。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设计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时钟”,要求写明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以及设计意图。


    答案:
    解析:
    【活动目标】
    1.通过讲解、辨认钟面针的长短,让幼儿基本掌握钟面分针、时针和数字问的初步运转关系。
    2.通过辨一辨、读一读,让幼儿能正确.辨认整点、半点,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3.通过游戏体验、拓展延伸,初步感受时间的宝贵。
    【活动准备】
    准备大时钟一只(可拨动操作)、挂钟一只、挂图一张;幼儿人手一套可操作的钟面学具。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1)谜语引出课题:兄弟两个好朋友,围着柱子转呀转,弟弟要比哥哥长,哥哥倒比弟弟短,如果不去珍惜它,就会悄悄地溜走。这是什么呀?请小朋友们一起猜一猜。
    (2)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时钟——请小朋友们在教室里找一找时钟(幼儿找时钟)。
    (3)教师提问:我们平时用什么来看时间?
    2.活动组织
    (1)认识时钟。
    ①师:启发幼儿自己说说对时钟的认识。
    ②师:出示可拨动操作的大教具钟面。请小朋友观察钟面,说说在钟面上你看到了些什么?说说它们的名称。
    ③幼儿:进行观察;尝试描述钟面上的部件与名称;说说数字。
    ④师:指导幼儿分组操作大的教具钟面,熟悉钟面上各部分的名称。
    ⑤幼儿:小组人员分别指出时针、分针等。
    (2)认识整点。
    ①幼儿:4人小组讨论时针和分针指的地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第一、二组看图画指针;第三、四组看图拨针;第五、六组做“钟面”等游戏活动,学习看时钟。
    ②请幼儿仔细观察钟面,尝试着读钟面上的时间。说说自己读时间的好方法。(幼儿思考后举手回答)
    ③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某整点)。
    ④游戏。
    游戏一:抢答。教师拨教具钟指向某整点,幼儿抢答说出几时。
    游戏二:拨一拨。教师报某整点,幼儿学习拨学具钟(小组同伴问可轻轻地讨论)。
    游戏三:画一画。教师报某整点,幼儿学习在纸质钟面上画出来。
    (3)学习认识半点。
    ①师:出示大教具钟,指导幼儿学习认识半点,初步了解分针与时针的运转关系。
    ②引出认识半点的方法。
    师问:当时针在两个数字中间时,分针指在哪个数字上?时间该称哪个半点?(幼儿思考、回答)
    幼儿:观察学具;4人小组讨论;讲出半点的特点。
    ③练一练。
    幼儿:拨钟、辨认半点练习游戏。
    3.巩固新知
    (1)游戏一:“争分夺秒”——看谁认得快。
    师:宣布游戏规则,全班幼儿参赛,辨认时针、分针,整点、半点。
    (2)游戏二:“小小修表匠”——教师报出某一整点、半点,但出示有残缺的钟面,让幼儿观察、辨认后,在自己的学具钟上进行“修理”(添画出正确的时问)。
    4.延伸活动
    (1)小结。
    (2)拓展。
    ①师:请小朋友讲一讲,我们参观过的小学,小哥哥、小姐姐们几点做广播操?几点开始上课?可不可以迟到?
    ②猜一猜:古人在没有发明钟表前是怎样看时间的?
    ③介绍古老的钟:观察挂图上古老的各种不同的钟。
    ④引导幼儿收集一些有关时问的资料,渗透守时、惜时教育。

  • 第2题:

    请为幼儿园小班设计一份以“辨别图形”为主题的活动教案,要求写出活动目标、活动准备以及活动过程。


    答案:
    解析:
    摸图形
    (一)活动目标
    1.对几何图形发生兴趣。
    2.用触觉感知圆形、方形的特征。
    3.辨别图形,学说词语“圆的”“方的”。
    (二)活动准备
    1.圆形、方形若干;圆形、方形卡片若干。
    2.圆形、方形纸盘若干(平面的),方手帕一块。
    3.摸箱或摸袋,里面装有若干方形块、圆形块。
    (三)活动过程
    1.辨认圆形和方形。出示圆盘子和方手绢,比较圆的和方的不一样。再出示圆形卡片和方形卡片,辨别圆盘子与哪个图形相像,方手绢和哪个图形相像,学说“圆的”“方的”。
    2.出示摸箱(或摸袋)。这是摸箱,里面有许多方饼干和圆饼干(圆形块、方形块的)。幼儿每次取一个图形卡片,再到摸箱里摸出一个图形块,告诉大家是什么饼干。或根据教师的指示摸图形块,如“摸一个方饼干”。
    3.分组活动。(通过图形配对、分饼干等活动进行分组活动)
    (三)活动建议
    1.把摸箱游戏材料放到数学角,吸引幼儿来玩摸箱游戏。
    2.玩“喂饼干”游戏,在数学角摆放立体动物头,动物的口型有的是圆形(如猫的嘴),有的是方形(如熊的嘴),将动物头放在幼儿够得到的地方。
    3.在生活中找找像圆形的物品,找找像方形的物品,找到了,贴上这种图形的标记。

  • 第3题:

    围绕保护眼睛,设计幼儿园中班健康活动教案。


    答案:
    解析:
    【知识点】健康教育活动设计。
    幼儿园中班健康活动设计:保护眼睛
    设计意图:眼睛是我们的重要器官,幼儿年龄小,好奇心强,思维特点介于感知和具体形象之间。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把活动的重点放在让幼儿初步了解眼睛的各个组成部分,知道眼睛对于人的重要性,懂得如何保护眼睛.培养幼儿学会保护眼睛的意识。
    活动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幼儿了解眼睛的构造、用途。
    2.知道眼睛的重要性.培养幼儿学会保护眼睛的意识。
    3.学习保护眼睛的方法以及缓解眼睛疲劳的保健操。
    重点:知道眼睛的重要性,培养幼儿学会保护眼睛的意识。
    难点:学习保护眼睛的方法以及缓解眼睛疲劳的保健操
    活动准备:
    眼睛的构造图,幼儿不良行为的情景图(也可以是孩子和老师的情景表演),眼保健操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夹颗黑葡萄。
    上大门,下大门,关起门来就睡觉。
    二、了解眼睛的构造.用途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察眼睛(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眼睛的图片,眼睛的上面有什么?眼睫毛有什么用处?眼睛是用来干什么的?)
    2.请幼儿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看不见东西的感觉。
    小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没有眼睛我们什么也看不到。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我们的眼睛。
    三、引导幼儿了解保护眼睛的必要性和保护眼睛的办法。
    1.欣赏情景表演或看图片。
    (1)小朋友在用脏手揉眼睛。
    (提问:这个小朋友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
    小结:小朋友的脏手上有很多的细菌,如果用脏手揉眼睛会让眼睛生红眼病,我们如果感到眼睛不舒服可以用于净的毛巾、手绢或者卫生纸擦。
    (2)小朋友头趴在桌子上画画。
    (提问:这个小朋友哪个地方做得不对?为什么?应该怎么做?平时还要注意什么事情?)
    小结:看书、画画时眼睛不能距离纸太近,也不要躺着看书,否则容易得近视眼。我们要在看书画画时抬起头,眼睛离开约1尺的距离。平时还要注意不要看电视的时间太长,看书时间长了要向远处眺望一下。不要玩尖锐的东西。多吃一些对眼睛有好处的胡萝卜、动物肝脏等食物。
    四、引导幼儿做简单的锻炼眼睛的保健操。
    1.教师示范眼睛保健操。
    眼睛向上和向下、向左、向右看,然后向上、左、下、右转动,用手指轻轻按摩眼睛周围的肌肉.按摩眼睛上面的肌肉、下面的肌肉、太阳穴等。
    2.幼儿在轻音乐的伴随下和老师一起做眼睛保健操。
    五、活动延伸:
    学会了眼保健操。回去教一教爸爸妈妈,一起做眼保健操。

  • 第4题:

    请为幼儿园小班设计一份“安全教育”的教育活动设计。


    答案:
    解析:
    我爱小手 活动目标:
    1.知道爱护小手,不玩尖利的东西。
    2.知道手划破后简单的处理和保护方法。
    活动准备:手受伤的小熊玩具
    重点难点:知道哪些东西尖利不能玩。
    活动形式:小组活动
    活动过程:
    1.出示小熊玩具,通过故事导入:“今天小熊在玩的时候可不小心了.弄伤了自己的手,它自己很疼,都快哭了!”
    讨论:
    (1)这个小熊的手怎么啦?(出血了)
    (2)好好的小手怎么会出血呢?(被东西划破了)
    (3)什么东西会把手划破?为什么?(玻璃片、针、铁钉、铁丝、剪刀等。因为这些东西很尖,很锋利。)
    (4)启发幼儿回忆:自己的手有没有被划破过,手划破了有哪些不方便。
    2.讨论: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小手不受伤?(平时不玩剪刀、小刀、针、玻璃片、铁片等尖利的东西。)
    小结:我们周围有很多东西,有的是很尖的,有的是很锋利的.如果我们去玩这些东西,就会把手划破,给自己带来危险和许多不方便。所以小朋友们不要去玩这些东西,以免我们的手受伤,影响我们的活动和生活。
    3.讨论怎样保护、处理小熊(或自己)受了伤的手。
    (1)如果手不小心被划破了,能不能用没有洗过的手去捂伤口?为什么?(不能,因为没有洗过的手有细菌,会使伤口感染、化脓。)
    (2)手受伤了怎么办?(如果擦伤了皮,要先清洗伤口,然后涂上红药水或紫药水;严重的要找医生处理。)
    (3)手包扎后还要注意哪些事项?(不能把伤手浸在水里,不能随便揭掉纱布,要按时找老师、医生换药等。)
    小结:如果我们的小手已经受了伤,就更要好好保护,这样才能使它快快恢复健康,为我们服务。

  • 第5题:

    请为幼儿园大班设计一份“环境保护”的教育主题活动设计。


    答案:
    解析:
    社会活动:垃圾“回家”(大班)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了解垃圾的来源,认识其危害,并能区分可回收、不可回收及有害垃圾。
    2.养成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3.引导幼儿愿意为维护环境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请幼儿观察居住小区及周围的环境,和父母一起讨论收集有关生活中垃圾的相关图片。
    2.物质准备:事先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如可乐瓶、果奶瓶、玻璃瓶、纸盒、废电池、废纸等;两段录像短片(整洁和脏乱小区的环境录像、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的科技短片)。
    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了解垃圾的来源
    播放录像(录像内容:整洁美丽的小区,又脏又乱、蚊蝇飞舞的小区景象),提问:“你们喜欢哪个小区,为什么?”“垃圾从哪里来?”“垃圾有什么危害?”
    让幼儿了解满地的垃圾是因为人们不讲卫生,随意丢弃杂物而造成的。肮脏的环境给人们的健康带来许多危害,使幼儿产生送垃圾“回家”的愿望。
    第二环节:了解垃圾的分类及处理
    播放科教短片: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提问:“垃圾可以分成几类?”“哪些垃圾可以重新回收?”“我们该怎么做?”通过短片让幼儿了解垃圾的种类及不同的处理方法,知道有些垃圾可以回收,有些垃圾有害,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有影响,从而产生分类丢垃圾的意识。
    第三环节:送垃圾“回家”
    幼儿亲身尝试,将实物垃圾送到环保垃圾简内。提问:“你们认识这个垃圾筒吗?可回收垃圾筒是什么颜色的?
    不可回收垃圾筒是什么颜色的?有害垃圾筒又是什么颜色的?你们能将这些垃圾送回它们的‘家’吗?”
    认识环保垃圾筒,了解绿色代表可回收垃圾,黄色代表不可回收垃圾,红色代表有害垃圾。在送垃圾“回家”的游戏中,能正确分类投放,帮助幼儿树立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
    第四环节:设计“环保标志”。幼儿结合自身说说我们该如何保护环境,引出设计“环保标志”。提问:“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该做些什么?”
    鼓励幼儿为环保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争做“小小环保宣传员”。设计“环保警示标志”,张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等宣传画。
    活动延伸:
    收集废旧材料,投放在活动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