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也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更多“教师资格考试简述题: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相关问题
  • 第1题:

    教师资格考试简述题: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


    1.学会学习 这里的学习既包括对人的研究,也包括对事的学习。老师从事的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果能善于观察、研究、思考,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那么相对来说,这个老师的工作就会做得得心应手些。

      2.学会分享 与学生分享知识,并且善于表达知识。同时也应该把自己好的学习方法拿出来与学生分享。学生在学校里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学习文化知识,老师不仅要“授之与鱼”,更应该“授之与渔”。

      3.学会宽容 我觉得这一点也是最难做到的。这里包含了对人对事的宽容。老师对优等生有偏爱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那么能不能分一点给后进生呢?或许这样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呢。老师在学校里也要注重自身的愉悦,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老师就像一个巨大的染缸,学生好比尚未着色的布料。投入了不同颜色的染缸中,染出来的布必定是不同的。

      4.学会选择 选择学习的对象,合作的对象,处事的方法。我认为老师这个岗位是需要经验累积的。因此,作为年轻老师,就必须虚心谨慎地向老教师学习,同时要做一个有心人。

      5.学会合作 老师其实是处在一个巨大体中的一员,学会与学生、其父母以及其他任课老师的合作就会让我们的工作如鱼得水。

      6.学会创新 我认为这一点是尤其重要的。记得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老师的工作同样需要创新。要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课堂。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落后。 除了以上六点,好老师应该有着开阔的的胸怀,勇于接受各种批评与自我批评,充满爱心与责任感。做一个好老师很不容易,对于一个新老师来说更是认识肤浅。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才有可能向之迈进一步。老师是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那么就让我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这一点,努力做一个好老师。

     

  • 第2题:

    教师资格考试:简述培养集体的方法。

    简述培养集体的方法。


    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确定集体一致认同的奋斗目标;有利于团结和凝聚处在懒散、分散状态下的个体。
    ⑵应该注意抓好建立一个有威信的班集体领导核心的工作;
    ⑶要注意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⑷应该经常性地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⑸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 第3题:

    教师资格考试:简述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简述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有经济知识的人才,经济知识的人才需要高质量的教育来培养。要想培养经济知识人才,就必须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尤其是创新素质。作为一个新时代幼儿教师,我认为应具备以下方面的创新素质: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观、树立创新的教育观。
      新时代的到来,我们的幼儿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教师要坚信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不要老把按规定模式办事、少说少做、听话老实的幼儿定为好孩子,而把那些好奇、好问、好动、好驳的幼儿定为坏孩子。其实一旦压抑幼儿的这种捣乱行为往往幼儿的种种兴趣和好奇、尝试和探索不仅得不到赞赏,而且常常受到限制和训斥。在**益重视创造的今天,我们要把孩子的捣乱拿一种标准来衡量,无论什么样的问题,只要有理就行。孩子的好奇、好问是他们的思维在活跃;孩子的好动、好驳是他们自身的个性,只要他们有新的发现、有充分的理由,我们教师则要转变观念,纪看事停,鼓励并指导那些捣乱的幼儿自理、自主的尝试品质,要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让他们正常、积极、主动地参加探索活动。如本班的黄治邦就是一个新时代的捣乱人才,是值得我转变教育观的很好例子。所以说新时代的教育观要面向整个社会,面向全体幼儿,要具有创新的教育作风。故教师应尽快转变
      教育观树立创新的教育观。
      二、教师要更新教学方法,树立创新的教学观。
      传统教学认为:对知识记得越牢越好。如背多几首儿歌、识多几几个字、会算多几条题为好。现代化教学要求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变传统知识传授型教学为启发式、讨论式的开放型教学模式。引导幼儿在尝试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积极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尝试来掌握知识、发展认知能力、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由传统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被动性转变为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底主动性。把原来教学程序中最后一步呈现正确答案去掉,变为只负责提出问题,然后让幼儿随薏发散,借助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尝一尝去感知、认识。如改版后的整合教材中的教学法正是要求教师如此。总之创新型教学观把教师灌输结果转变为幼儿自己讨论的过程。面队这样,我们的教师要进行不段的反思,着眼于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把幼儿身上的创造潜能开发出来,把创新型教学观呈现出来。
      三、教师要转变角色,树立创新型的教师观。
      传统性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个知识技能的灌输者,是幼儿生活中的爱护者,是处于一种至高无尚的地位。而幼儿呢,只有服从、只有义不容辞地接受教师的命令。而创新型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是幼儿生活学习的观察者、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教师要与幼儿建立一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要具备爱心、耐心、细心去观察幼儿的一**生活;去引导幼儿发现的一切问题;去合作幼儿解决一切疑难;去支持幼儿的大胆创新、自由探索。用全身心的爱去营造新的氛围、建立新的师生关系,让幼儿在这种平等的环境、友好的师生关系中自由地探索,健康、开心地成长。

     

  • 第4题:

    简述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途径。


    正确答案:
    (1)个体积极的自我调适;
    (2)组织有效的干预;(3)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 第5题:

    教师资格考试论述题: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问题情境性

      问题总是由问题情境引起的。问题情境就是在生活中出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感到困惑又不能利用经验直接解决的情况。正是这种情境性才能促使我们进行思考,开动脑筋,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去改变这种困境。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问题情境消失的过程。当一个问题解决之后再遇到同类情境时就不会再感到困惑。

    目标指向性

      问题解决是有明确目标指向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寻找和达到目标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通过直觉与猜测,也可以通过分析与推理,还可以通过联想与想象,但无论通过哪一种途径都必须受到目标的指引。

    操作序列性

      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心理操作,这种操作是成序列、有系统的。序列出现错误,问题就无法解决。当然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解决同一问题时会呈现出不同的序列。选择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一种序列和系统。

    认知操作性

      问题解决的活动至少要有认知成分的参与,它的活动依赖于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进行。解决问题当然有情感的伴随,也常常需要付诸行动,但是不可缺少的是认知操作。认知操作是解决问题的最基本成分。

     

  • 第6题: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表现。


    正确答案:①认识正常;
    ②情绪健康;
    ③人格健全;
    ④良好的心理适应。

  • 第7题:

    简述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正确答案:(1)工作满意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它是教师对其工作与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
    (2)人格特征
    (3)角色冲突:理想教师
    (4)学校管理
    (5)社会的影响:社会巨变、变化、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教育及教育系统本身的变革

  • 第8题:

    简述职院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正确答案: (1)教育改革。来自知识更新、制度严苛、教育管理体制滞后等方面的压力。
    (2)人际关系。来自师生、同事、领导等方面的压力。
    (3)社会因素。社会福利待遇偏低,国家重视教育而忽视教师福利,教师还没有完全甩掉“穷教师”或“穷教授”的角色和命运。
    (4)个体因素。人格因素、个人社会生活因素。

  • 第9题: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正确答案:(1)能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
    (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
    (3)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5)能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
    (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 第10题: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正确答案: 我国教育者提出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对自己有信心;对学校生活有兴趣;喜欢与人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正确答案: (1)能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
    (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
    (3)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5)能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
    (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有关教师资格考试简答题: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迁移虽然是学习中的普遍现象,但它并不是无条件的。探讨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对促进正迁移、防止干扰,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材料的共同因素

     

    学习迁移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由于材料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因素,就会产生相同的反映,因而在学习中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迁移。关于共同因素在学习迁移中作用的问题,桑代克和武德沃斯(R.S.Woodworth)早年曾做过专门实验研究。让被试观察各种大小不同的长方形面积(10—100平方厘米),直至能准确估计每个长方形面积为止;然后让被试估计稍大的长方形面积或面积相同而形式不同的各种长方形,结果被试的进步仅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左右。通过实验,桑代克得出结论,通过练习,被试的学习成绩可以得到明显提高,练习能够在同类活动中产生迁移,从而提出了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他们否定形式训练说,认为两种学习只有在机制上存在共同因素,一种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例如,毛笔字写得好会对写好钢笔字产生迁移。桑代克认为,相同的因素是指相同的联结,其含义很广,包括目的、方法、普遍原则和经验上的基本事实四个方面。

     

    既然是两种学习材料,它们之间除了具有共同因素之外,必然会有不同的因素。因此,两种材料的学习可能产生正迁移,也可能同时产生负迁移。为了促进学习迁移,防止干扰,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

     

    (二)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C.Л.Pyбцнusтеǔн)强调,概括是迁移的基础。他认为,在解决问题时,为了实现迁移,必须把新旧课题联系起来并包括在统一的分析综合活动中。可见,鲁宾斯坦更强调课题类化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

     

    我们认为,两种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固然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的条件。如果不能通过概括,把握一般原理,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难以产生迁移。事物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却有共同的东西,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产生广泛的迁移。所以赞科夫和布鲁纳都强调,在学校中应加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道理就在于此。

     

    (三)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其科学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布鲁纳认为,基本结构的概念包括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两方面。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不仅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学习迁移。他主张要给学生提供好的教材结构,它可以简化知识,给学生提供便利于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利于迁移。他强调组织好的教材结构应注意:①教材呈现的顺序要注意从一般到个别的不断分化,这样的教材既便于教师的教,也便于学生的学;②教材的知识结构要从已知到未知逐步系统化。

     

    奥苏贝尔接受了布鲁纳的这些思想,更深入地研究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对学习迁移的影响。他认为,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结构始终是一个关键的因素,现有的学习受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原有的认知结构由于接收新信息而得到改造,这种改造后的认知结构又会影响后继的学习。奥苏贝尔从认知结构的观点看待学习迁移,他对先前学习及其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作了新的解释。认为先前的学习不是最近经验的一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按照一定层次组织起来的,适合当前学习任务的知识体系。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先前的学习并不直接对后继学习发生影响,而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间接地影响新的学习或迁移,学习迁移的效果主要不是指运用一般原理于特殊事例的能力,而是指提高了相关类属学习、概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的能力。

     

    (四)学习的指导

     

    学习的指导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其中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迁移有重要影响。学习态度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作。良好的学习态度一经形成,就会促进其它方面态度的形成。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的的手段,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方法的实质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认知或解决问题的策略。良好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的指导和个人实践才能被掌握,指导学生学习,就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生会学习、会解决问题,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会明显地促进正迁移。

     

    现代西方教学的重点在于指导活动和采用活动型的教学程序。这是因为,通过活动进行学习比正规上课的学习更有意义,而且更有利于把学生的学习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实践证明,学生适当参加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在错误的尝试中得到益处。如果对学生的活动给予必要的指导,则不仅可以减少错误,而且可以增加学习的迁移。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技能等等可以通过活动,产生迁移而加以培养。教育实践证明,在活动中,由教师预先提供正确答案的指导方式,不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效果好。因为指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增加迁移的效能。学习指导可随学生年龄的增大和问题的难易而有所不同。此外,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课题时,为了防止学生已形成的学习方法或思维习惯的消极影响,教师也应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以促进学生的正迁移,防止干扰。

     

    (五)定势作用

     

    定势又叫心向,它是由先前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定势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G.E.Müller)和舒曼(F.Schumann)于1889年在概括重量错觉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本世纪50年代前后,以乌兹纳捷(Д.H.узнадзе)为代表的格鲁吉亚心理学家们对定势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定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着同类后继的心理活动的趋势,即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是由预先的准备状态所决定的。

     

    为了研究定势对学习迁移的影响,心理学家渥德(L.B.Wadd)曾做了一个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记忆数列无意义音节时,前面的练习加快了对后面音节的记忆。说明练习对同一类课题的学习有正迁移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定势可能促进学习迁移,也可能干扰学习,产生负迁移。心理学家卢钦斯(A.S.Luchins)曾做过一著名的定势实验,即让被试设法用大、小不等的容器去取一定量的水。(见表3-1)

     

    表3-1          卢钦斯的量水实验

    课题序列

    提供的三个容器的容量

    要求量出的水的容量D

    A

    B

    C

    1

    2

    3

    4

    5

    21

    14

    18

    9

    20

    127

    163

    43

    42

    59

    3

    25

    10

    6

    4

    100

    99

    5

    21

    31

    6

    7

    23

    15

    49

    39

    3

    3

    20

    18

    8

    28

    76

    3

    25

     

    实验组的被试从第1题连续做到第8题,控制组的被试只做6、7、8三题。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被试在做1—5题时,形成了一种定势(用B减A再减2C的解题方法),这个定势影响着第6、7题的解答,有简便方法而未被用上。在解答第8题时则遇到了很大困难。控制组的被试因没有形成解答1—5题的定势,故迅速采用简便方法解答了第6、7、8题。实验证明,定势在解答同类课题时可能产生迁移,而在解答不同类课题时,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因为人的认知策略和解题方法都有一个适用范围,超出一定适用范围,任何一种策略和方法都将是无效的。

     

    卢钦斯认为,为了排除定势的消极影响,可采取两种办法:①请固守一种方法处理问题的人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让他来考虑是否有其他的方法可用;②如果尝试无结果,可稍停一会儿。这样可能打破某些特殊的定势,从而提出新观点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 第13题:

    请教教师资格考试简答题:简述游戏的特点。

    .简述游戏的特点。


    这个好像不是教师资格问题,很抱歉

  • 第14题:

    求助教师资格考试简述题:简述发展适宜性课程的特点。

    .简述发展适宜性课程的特点。


    发展 适 宜 性课程应该是综合性的;
    发展 适 宜 性课程建立在教师对儿童充分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
    发 展适 宜 性课程是一个互动学习的过程;
    发展 适 宜 性课程应该是具体的、真实的,与儿童日常生活关联的。

  • 第15题:

    简述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正确答案:
    (1)自我意识正确;
    (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命题立意】考查对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的掌握。

  • 第16题:

    有关教师资格考试简述题:简述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

    简述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


    ①价值性标准:指目标对于需要满足的意义;②可能性标准;③低耗性标准;④丰富性标准;⑤就高性标准

  • 第17题:

    简述心理健康标准。


    正确答案: (1)正视现实。
    (2)正确的自我评价。
    (3)和谐的人际关系。
    (4)情绪健康。
    (5)人格完整和谐。
    (6)智力发育正常。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8)顽强的意志。
    (9)适应能力强。

  • 第18题:

    简述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正确答案: (1)对教师角色有合理的认知。
    (2)人际关系良好。
    (3)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4)具有教育独创性。
    (5)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的控制情绪。
    (6)积极、乐观、开朗。

  • 第19题:

    简述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


    正确答案: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改变认知。具体有: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②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2)自我调适。具体有:①情绪控制。②合理宣泄。③学会放松。

  • 第20题:

    简述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正确答案: (1)主观方面。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其人格特征、心理素质等自身因素制约。
    (2)客观方面。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如教学工作量繁重而复杂,节奏紧张,教师不堪重负;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与劳动强度不成正比,挫伤积极性,使教师缺乏成就感和前途感;学校组织中人际关系复杂;家庭关系不和谐等。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正确答案: (1)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正确认识自我
    增强自我职业观念
    (2)应付压力
    (3)社会支持:指个体经历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的主观或客观的影响。
    (4)专家的处理:自身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时求助于心理专家进行咨询、诊断与治疗的过程。
    (5)教师的休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

    正确答案: 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改变认知。具体有: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②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2)自我调适。具体有:①情绪控制。②合理宣泄。③学会放松。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