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7 . 结合实际, 谈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良好态度与品德

题目

4 7 . 结合实际, 谈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良好态度与品德


相似考题
更多“4 7 . 结合实际, 谈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良好态度与品德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举例说明,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正确答案: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辩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 第2题:

    理论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正确答案: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 第3题:

    联系实际,谈谈在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说服?


    正确答案:

     (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进行说服。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一般认为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使学生产生客观、公正的感觉,从而相信教师所言,改变态度。
        (2)发挥情感的作用。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
        (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教师应该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 第4题: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良好态度与品德。


    正确答案:
    (1)有效的说服
    ①教师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
    ②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2)树立良好的榜样
    ①呈现榜样时要考虑到榜样的特点
    ②榜样行为的示范需要多种方式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6)移情训练法
    (7)角色扮演法(结合实际略)

  • 第5题:

    4 7 . 结合实际,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正确答案:
    4 7 .( 1 )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考试内容
    ( 2 )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 3 )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 维策略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 结合实际略)

  • 第6题:

    结合实际情况,论述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有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利用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易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讨论交谈等。一种观念要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选择阶段:①自由选择;②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③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进行选择。赞赏阶段:①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②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行动阶段;③按自己的选择行事;④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赋值过程”。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奖励: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再次,应强调内部奖励。惩罚:当不良行为出现时,两种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另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也有效。

  • 第7题: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正确答案: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第一,依据幼儿身心发展年龄特点和品德形成发展特点施教的儿童观;第二,“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的教育观。
    (2)发挥道德功能直接、显著的教育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一,把品德教育安排在幼儿日常生活环节之中,注意品德教育的随机性。第二,把德育贯穿与各领域教育活动中,注意品德教育的系统化。第三,寓德育于游戏之中,注意品德教育的游戏化。
    (3)重视道德功能的间接、隐形的教育渗透作用,注意优化群体环境。幼儿周围良好的物质环境以及师生之间、同伴之间和谐的环境气氛往往会有效地影响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我们既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促进其发展的优美的物质环境,还要使幼儿处于宽松、和谐、友爱的精神环境,使幼儿得到良好的发展。第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第二,教师要努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第三,加强横向联系,密切家园配合,注意品德教育的一致性。第四,寓德育于激励、竞赛之中,注意品德教育方法的情境化。

  • 第8题: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正确答案: 良好意志品质的特点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自觉性是指个人对行动的目的和动机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受到正确的信念和世界观调节支配,能坚持原则,使行动达到既定目的。
    果断性品质是意志机敏的表现,是善于辨明真伪、抓住时机、应付复杂情境、迅速而合理地处理矛盾的能力。  自制力是指一个自己控制和协调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举止行动的能力。
    坚韧性指以坚韧的毅力、顽强的精神,百折不挠地把决定贯彻始终的品质。 培养良好意志品质,应该:  
    (1)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
    (2)严格管理教育;养成自觉守纪的习惯;
    (3)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
    (4)针对个别差异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5)启发学生觉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 第9题: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品德。


    正确答案: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 第10题:

    问答题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正确答案: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
    (1)有效的说服:说服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2)树立良好的榜样: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使学生会产生可接近感,避免产生高不可攀或望尘莫及之感。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利用恰当的示范方式;
    (3)利用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易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在价值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形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选择阶段:自由选择、从各种可选范围内选择、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后再行选择。赞赏阶段: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行动: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给予奖励时,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应强调内部奖励。惩罚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惩罚可以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其他有效方法有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品德。

    正确答案: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态度与品德。

    正确答案: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正确答案:

  • 第14题: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正确答案:
    一、有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二、树立良好的榜样。三、利用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易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四、价值辨析:讨论交谈等。五、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另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也有效。

  • 第15题:

    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 第16题:

    论述如何培养儿童的良好态度和品德。


    正确答案:

  • 第17题:

    结合实际,论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具有良好的态度和品德的学生。


    答案:
    解析: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1)有效的说服。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以免学生产生困惑,无所适从。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使学生产生客观、公正的感觉,从而相信教师所言,改变态度。当学生没有相反的观点时,教师应只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以免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误导学生怀疑正面观点;当学生原本就有反面观点时,教师应主动呈现两方面观点,以增强学生对错误观点的免疫力。当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以免延误时间;当说服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时,应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由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避免产生高不可攀或望尘莫及之感。另外,给学生呈现地位较高、能力较强、受人尊敬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可信性,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榜样本身也容易成为学生向往的、追随的对象,激发学生产生见贤思齐的上进心。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这样的榜样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具体可按如下程序操作:
    第一,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第二,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
    第三,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
    第四,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第五,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
    第六,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第七,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如果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鼓励学生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
    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 第18题: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答案: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学生良好品德和态度的培养方法”。
    【参考答案】(1)进行有效的说服。教师应经常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2)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做出与榜样的示范行为相匹配的反应。
    (3)利用群体约定。集体成员共同讨论的规则、协定,对大家有一定的约束力,一旦其中的某个成员出现违规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
    (4)进行价值辨析。在价值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 第19题: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正确答案: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 第20题:

    试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态度与品德。


    正确答案:(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 第21题:

    问答题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正确答案: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儿童的良好态度与品德。

    正确答案: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2)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3)利用群体约定。由于群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4)价值辨析。即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价值辨析有多种策略,不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即选择阶段、赞赏阶段和行动阶段。个体只有从头至尾地完成这一过程,才能说他真正具有了某个稳定的价值观念,也才能较持久地指导行动。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正确答案: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有效的说服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应该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2)树立良好的榜样
    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以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由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避免产生高不可攀或望尘莫及的感觉。另外,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可信性,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产生见贤思齐的上进心。
    榜样行为的示范有多种方式,既可以通过直接的行为表现来示范,也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来描述某种行为方式;既可以是身边的真人真事的现身说法的示范,也可以借助于各种传播媒介象征性地示范。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充分利用恰当的示范方式。为了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做出与榜样的示范行为相匹配的反应,教师需要反复示范榜样行为,并给予指导。当学生表现出符合要求的行为时,应给予鼓励。
    (3)利用群体约定
    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如果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鼓励学生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给予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再次,应强调内部奖励。
    惩罚也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但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惩罚与错误行为的关系,使学生从心理上能接受,口服心服。同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或提供正确的、可替代的行为。
    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