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题目

论述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相似考题
更多“论述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
    解析:
    (1)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性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的学习历程;
    (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成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知识经验。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 第2题:

    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应用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知识观:建构主义者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知识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具体问题中,需要我们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知识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的个体之外,因为学习者对命题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②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是主动的,知识或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积累。
    ③教学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有自己的认知能力,可以进行推理判断,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要和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共同促进学习的进行。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①随机通达教学:斯皮罗等人认为,学习可以分两种: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初级学习要求学习者知道一些重要的事实和概念,高级学习则要求学习者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到具体的情景中。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应该能够帮助学习者清晰地理解和把握概念并能与具体的情景联系起来。为此,他们提出了随机通达教学,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景都是经过改组的,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以便使学习者对概念获得新的理解。即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变式,分别用于说明不同方面的含义。
    ②情境性教学模式:该方法是情境性学习观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首先,这种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简单化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由于现实问题往往都同时与多个概念理论相关,所以,他们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多学科交叉。其次,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当中,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最后,采用融合式测验,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或者进行与学习过程一致的情境化的评估。
    ③抛锚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在学习中,学习者首先看到一种问题情境,他们要先运用原有的知识去尝试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引导他们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常常要进行合作、讨论。
    ④支架式教学模式:它是指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支架式教学与指导发现法相似之处是都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但支架式教学则同时强调教师指导成分的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移。建构主义者认为,支架式教学一般包括三个环节:预热、探索和独立探索。因此,支架式教学是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为主转化为由学生为主。
    ⑤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与维果茨基对社会性交往的重视以及“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是一致的,维果茨基认为促进发展的教学是以合作为基本形式的,学生在与比自己水平稍高的成员的交往中将潜在的发展区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更大的发展的可能。社会建构主义运用维果茨基思想,重视学习的社会性,强调知识存在于社会情境之中,重视合作学习、共同发展以及教师应通过与学生的共同建构来传递知识,这些思想反映在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就形成了所谓的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是让学生在小组或小团队中开展学习,互相帮助,相互沟通,以学习某些学科性材料。
    ⑥交互式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是基于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开发的一种进行读写能力教学的动态中介模式。该模式依据的是维果茨基思想的两条原则:一是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为交际服务的社会性功能。二是读写能力的教学是处于社会中介活动之中的一种符号中介活动。该模式强调在读写能力的教学中教师中介意义的共享,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发生的社会性交互作用,既发展了教师的导向作用,又取得师生的各自发展。借助该模式教师不必简单地向学生读者传递文本的含义,而代之以通过社会性的交互作用去中介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这种中介作用除了表现为对某事的模拟与演示外,更应表现为在师生互动中,对学生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等的分析,以决定给予学生什么样的支持以及什么类型的支持。这种教学的交互,最终帮助学生发展他自身固有的自主中介系统,使之成为具有自知自明的学习者和独立自主的读者。

  • 第3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
    解析:
    (1)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和假设,并且处在不断的发展中,随着人类的进步,新的假设会代替原有的假设。(2)学生观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并不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总是以自己的经验背景或自己的经验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3)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是建构对新信息意义的理解。二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改组和重建。建构主义更重视后一种建构。(4)教学观教学应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和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启示:要建构课堂教学新模式,不断诱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优点:它丰富和深化了学习理论的研究,对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知识,他拓宽了学习研究的领域及范围,深化了关于知识及学习的本质性认识,促进了教学改革。局限性:首先,过于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否认知识的客观性,使其具有主观经验主义倾向。其次,过于强调学生知识的情境性,非结构性。最后,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作用。

  • 第4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 )、( )、( )


    答案:
    解析:
    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 第5题:

    试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
    解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的。 对知识的应用,建构主义则强调应用的情境性,人面临现实问题时,不可能仅靠提取已有的知识就能解决好问题,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改组、重组甚至创造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尽管不免过于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理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值得我们深思。按照这种观点,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前,对个体而言毫无权威可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的转移或传递,而是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教师通过提供帮助和支持,使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获得的。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在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的基础上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对信息意义的理解。而且原有的知识经验由于和新的信息的相互作用其本身也会产生调整和改变。 (3)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经具有的这些知识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这些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把他所知道的信息告诉学生,不是一种简单的信息呈现,而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