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论述21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主要素质要求. ”相关问题
  • 第1题:

    “五爱”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于( )。

    A.是我国人民根本道德要求和价值取向

    B.是我国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品德和素质

    C.为执行具体道德规范创造了条件

    D.是评价人的行为是否有价值的政治依据

    E.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有价值的道德标准


    正确答案:ABCE

  • 第2题:

    论述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和意义。


    答案:
    解析:
    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接受的掌握基本知识的教育。就如同盖房子先要打地基一样,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要从认字开始。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 所谓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指的是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内部,具有它自己独立的、不依附于其他类型和层次教育的价值。确立关于基础教育的这样一种价值观,是促进基础教育由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非常重要的观念基础。目前,“应试教育”的现象之所以如此顽强地存在于学校之中,甚至在重点学校中愈炒愈热,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而只是将基础教育的价值依附于更高一级的教育,以能否为高一级教育或学校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源作为衡量其价值的标准。这实际上也就是放弃了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因而也就否定了基础教育最根本的意义。 基础教育的这种独立的价值观,与基础教育的效益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由于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全体人民,目标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因而,我们可以在基础教育的实施上形成两个基本认识。第一,能够平等地接受基础教育,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基本权利;第二,这种权利不能是依靠个人的行为或其他资源,通过“交换”而获得,它必须是通过政府的行为来实现的。这也正是基础教育中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特点。这种权利的实现是保证每一个人在社会中发挥其积极性的重要前提。相反,如果人们得不到这种应有的权利,或者说得不到这种应有的同等的权利,必然影响其积极性。这是基础教育的效益观的基本特点。从这个角度说,强调基础教育的机会均等,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不是矛盾的。相反,它们是一致的,而且是不可分离的。可以认为,目前基础教育改革,以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这种对基础教育的价值认识的误区有关。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的这种独立价值,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先导。

  • 第3题:

    试论述在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时主要考虑的问题。


    答案:
    解析:
    我们在确立教育目的时重在考虑相关的理论,主要有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1)社会本位论的观点。(见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名词2)(2)个人本位论的观点。(见2010年浙江师范大学名词1)(3)可见,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将对教育目的的考察角度从宗教神学转移到国家和社会事业上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种视角的转换在近代有助于教育与教会的分离,在当代有助于动员国家和社会资源来发展教育事业。它的不足之处是忽视了个体的价值,否认了个体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积极能动作用,完全将受教育者当成是等待被加工的“原料”,违背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从个人出发,满足个人的需要。这在教育和社会上都有一种革命的作用,有助于新兴资产阶级主张自己在教育和社会政治层面上的权利,倡导人的自由与个性,提升人的价值与地位,这也是对人性的一种解放。它的不足之处是将“自然性”与“社会性”,“个性”与“共性”对立了起来;将个人的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上,最终毁坏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或前提。我们对待两种理论的正确态度是,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个人本位论一般是针对社会现实损害了个人发展而强调人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本位论是针对个人发展脱离或违背了社会规范而强调社会发展需要的。要认识到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把两种理论辩证地统一起来,并且二者的统一在价值取向上最终要回归到人的发展。

  • 第4题:

    21世纪初,我国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A.6
    B.7
    C.8
    D.9

    答案:C
    解析:
    目前为止,新中国共进行了8次课程改革。

  • 第5题:

    结合今天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论述你对素质教育的看法。


    答案:
    解析:
    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应试教育片面强调智育,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以面向21世纪中国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目标,重视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可以依托的起步阶段,而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诉求。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相对稳定性,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素质教育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1)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打基础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这里的“基础”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在内的广泛而全面的基础。(2)人的素质是一种“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的总和”。而素质教育凭借着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优秀文化成果来形成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必然要求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等相对保持稳定。(3)人的素质既有相对稳定性,也有时代性:因而要求学校教育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适当吸纳最新科技、文化成果,调整、充实和完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以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世界多方面的挑战:因为素质教育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因此,素质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使基础教育返璞归真,重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干扰下,已异化为应试教育。这种异化使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逐步被扭曲,背离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育、教学秩序和规范,导致了学生素质的片面发展或畸形发展。因此,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移是历史赋予的重任。而转移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基础教育回归自身、重新定位、寻求自身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