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对下面九年级音乐课《月之故乡》这一课例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 【课题名称】月之故乡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歌曲《月之故乡》,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深切的思乡之情。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辨、感等活动,丰富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3.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知道这是一首多段体的歌曲,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中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 【教学重点】能够在甄别相似乐

题目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对下面九年级音乐课《月之故乡》这一课例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
【课题名称】月之故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歌曲《月之故乡》,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深切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辨、感等活动,丰富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
 3.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知道这是一首多段体的歌曲,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中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
【教学重点】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
【教学难点】旋律中5、6节与13、14小节的区别。
【教学用具】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1.常规发声,声音铺垫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2.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导语:在这美丽的金秋十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节音乐课的学习。提到“秋”,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和“秋”有关的节日,还记得是哪个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你们在这个节日里都与你的家人团聚了吗有一位老人,59年没有在家乡过中秋节了,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就写了一首诗叫《月之故乡》,有作曲家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就变成了一首歌,现在,老师就为同学们演唱这首歌曲,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诗人是如何思念他的家乡的。
教师演唱——《月之故乡》。
 3.学习歌曲,挖掘情感
(1)出示歌曲《月之故乡》曲谱,请学生观察歌曲的结构。
(2)学唱第一乐段曲谱。
(3)出示第二段曲谱,与第一段做比较:①比较节奏;②比较旋律;③视唱前两段乐谱。
(4)出示第三段曲谱,与第一段做比较:①比较旋律;②比较节奏;③视唱前三段乐谱。
(5)出示第四段乐谱,与第一段做比较:①比较旋律;②视唱第四段乐谱;③视唱整首乐谱;
④提示注意每一乐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6)出示歌词,再次听范唱。
(7)跟教师钢琴伴奏演唱歌词。
 4.理解歌曲,抒发情感
(1)介绍词作者彭邦祯
彭邦祯(1919~2003年),20世纪闻名海峡两岸与大洋彼岸的诗人,也是一位心系故土的爱国游子。他以《诗玫瑰的花圈》代唱战歌、以《花叫》代唱建设、以《月之故乡》代唱祖国统一、以《梦·致花神之诗》代唱爱心……归乡的夙愿一直魂牵梦萦于其晚年。但由于健康状况,直到辞世,这位阔别故乡59年的海外华人诗坛巨匠,才终于实现了他毕生最大的夙愿——魂归故里,落叶归根。
(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5.总结提高,升华情感
(1)播放《乡愁》视频。
(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相似考题
更多“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对下面九年级音乐课《月之故乡》这一课例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 ”相关问题
  • 第1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基本理念, 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点评。
    【课题名称】《丰收时节》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欣赏《丰收时节》 及综合创编
    【主要目标】
    1. 学习维吾尔族基本舞蹈动作, 感受“赛乃姆” 节奏。
    2. 通过欣赏、 创编、 表演等实践活动, 围绕“丰收时节” 主题, 尝试创作和表演, 体会舞台表现的综合性特征。
    (其他目标略)
    【学时】 1
    【教学过程片段】
    一、 导入阶段(略)


    答案:
    解析:
    该课例是一个相对丰富的案例,但也有部分内容需要更加合理的设计。
    优点:(1)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模仿维吾尔族舞蹈,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理念。
    (2)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步都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刻带领学生参与课堂,进行舞蹈动作表现;同时,在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创编活动,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体现了
    “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这一课程理念。
    (3)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我国新疆舞蹈动作进行细致的展示与讲解,同时在舞蹈练习过程中,请学生模仿“摘葡萄”的动作,学习舞蹈的同时,传达着我国新疆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体现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课程理念。
    缺点:(1)欣赏环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带领学生欣赏乐曲,又要带领学生进行创编活动,但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舞蹈动作教授为主,将音乐与姊妹艺术结合在一起,虽然体现了“学科综合”,但在“突出音乐特点”上有所缺失,没有带领学生更好地聆听与欣赏乐曲,这种做法与音乐课程理念“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相违背。
    (2)创编环节:该老师在音乐课堂中,虽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参与课堂表现,但是在课堂当中并没有给学生太多的时间来练习舞蹈动作,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课程理念。
    二、 展开阶段: 新课教学
    1. 作品赏析--------天山脚下的《丰收时节》
    (1) 学习与感受维吾尔族舞蹈特色
    师: 示范维吾尔族舞蹈片段。
    师问: 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老师的动作在表现什么? 心情如何?
    (师生交流)
    生: 尝试模仿“摘葡萄” 舞蹈动作。
    师问: 你们的动作与老师刚才的动作有何不同?
    (师生交流)
    师: 指导学习:“摘葡萄” 舞蹈动作。
    (手部动作、 脚步动作、 方位)
    生: 舞蹈实践, 感受“赛乃姆” 及其典型节奏。
    (2) 欣赏舞蹈视频《丰收时节》
    师问: 作品运用了哪些舞蹈动作、 哪些舞台表现手法来展现收获的喜悦?
    (板书: 舞蹈动作、 舞蹈队形、 舞蹈形式、 道具、 布景、 灯光) 师生交流舞台表现形式对“收获” 这一舞蹈主题的塑造作用。
    2. 创编与实践------《收获时节》
    师: 出示创编主题“收获时节”, 布置创编分组及要求。
    (舞蹈组、 配乐组、 灯光组、 布景组、 摄影摄像组)
    生: 分组实施创作实践, 教师指导。
    生: 创作展示, 各组共同表演《收获时节》。
    三、 小结

  • 第2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导入阶段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
    解析:
    这个课例的导入存在着闪光点,但是在教学设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上述案例在导入设置上存在一些闪光点:

    老师的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并归纳少数民族文化和习俗的图文音像资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课程理念,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个前期准备做得很好,这正是本课设计的闪光点。

    与此同时.课例中导人环节的设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老师让学生介绍收集并归纳的信息,学生收集来的只是一些民族的习俗和服饰,并没有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针对性地充分聆听乐曲才是本节课的关键。

    (2)缺乏音乐实践。课例中老师让学生收集来的信息,学生收集来的只是民族文化和习俗。并没有体现学生进行音乐的实践,收集本身是一种实践.但是学生却偏离了音乐的航线。

    (3)没有体现师生间相互交流。优秀的音乐课堂需要有效的师生互动来推进教学。案例中并没有体现师生间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的音乐交流,对于教学进程的把握不够深入。

    综上所述,该课例中的一系列问题有悖于新课程中“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的基本理念,因此,建议教师丰富、充实音乐欣赏环节,加强与学生的音乐交流,深入讲解知识点。围绕新课程的理念安排教学。

  • 第3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通过对下面七年级歌唱课《雪绒花》这一课例教学过程的分析,并进行点评。


    答案:
    解析:
    (1)优点:本教学课例逻辑严谨,教学目标清晰,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充实,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来进行了整个课堂设计教学。通过运用其他音乐表现形式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学科综合突出了音乐艺术的特点,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拓展了学生艺术视野,加深了学生对雪绒花的理解。在新课讲授环节能够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使学生与老师能够很好地互动起来;在拓展环节能够让学生动起来。在聆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肢体语言表现强弱规律,体现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有效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让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2)缺点:由于音乐是表达情感的一个学科,因此,在教学目标环节应分三个维度叙述。同时,应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也就是得把其中的第2点与第1点调换一下。教学设计不要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因为新课标倡导的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不能把回答都设定好了,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本教学课例还缺少小结与作业这一环节。

  • 第4题:

    请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欣赏《月光》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10分)
    (2)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25分)



    答案:
    解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印象派音乐中色彩性的表达,提高内心音乐审美体验、丰富心灵世界。
    【过程与方法】
    在参与、学习、鉴赏的过程中感受、体会、探究印象主义音乐作品。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初步感受和体验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印象派音乐的特点,感受、体验其特有的表现手法及作品风格,从而对印象主义音乐加深认识。
    【难点】
    从德彪西作品中感受音乐的飘逸、模糊,色彩的变化等独特的美学思想。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前屏幕展示本课标题“音画融溶绘声绘色”,并同时播放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音乐。
    1.提问:刚才大家从大屏幕上看到了,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和什么有关?(绘画、美术)
    2.教师点评概括:音乐和美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
    教师语言创设情境:音乐常常会使人产生联想,好的音乐就像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音中有画,画中有音。音乐家们在乐队这块巨大的调色板上,用每一种乐器提供的各种不相同的色彩.用指挥棒描绘出了一曲曲绚丽缤纷的乐章。而色彩、线条、图形都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结合印象派的绘画学习欣赏一下这种音画结合的印象派的音乐和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
    (二)教授新课
    1.展示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一幅著名油画《星月夜》。
    (1)教师提问:这幅画给了你哪些直观的感觉?这幅画中主要画出了什么?(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主要画出了卷曲旋转的星云、星光、橙黄色的明月)
    (2)教师播放两段音乐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片段,刘天华的二胡曲《月光》片段。
    教师:如果让你选择一段和画面相配的音乐,你会选择哪一段曲子?
    学生:第一段音乐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
    2.屏幕上出示几个名词:云、月光、大海、沉没的教堂。
    教师提问:看到这些标题,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些是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音乐作品的名字。
    3.介绍德彪西。(观看一段介绍作者的录像)
    德彪西是l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他的著名的作品有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月光》,以及《云》《节日》《大海》等作品。
    4.初步感受
    (1)教师播放《月光》,学生闭眼睛聆听歌曲听后说出感受。(速度徐缓而富于表情,描绘月夜幽静景色人产生的印象)
    (2)教师总结印象派音乐的特点。(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都是印象派音乐的明显标志。)
    5.分段欣赏
    (1)教师分乐段播放歌曲,学生分段欣赏。
    (2)教师总结不同乐段表现的不同情绪、动机,描绘的不同画面感觉。
    6.现在你对印象主义音乐有哪些认识?
    请用笔画出课本中5—6个最能说明印象主义音乐特征的关键词句。
    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或感受,擅长表现幽静朦胧的意境,模糊的旋律线条、飘缈的音色、独特的和声……
    (三)感受体验
    听辨两首《月光》
    (1)教师播放贝多芬的《月光》,并再次播放德彪西的《月光》。
    (2)引导学生试着哼一哼两首曲子并说出两首《月光》之间的差别感受。(学生:贝多芬的《月光》是月光下涓涓流水的感觉;德彪西的《月光》仿佛是一副万籁俱寂、月光如洗的图画。)
    (3)教年师总结两首《月光》的不同特点,并再次讲解印象派音与的特点与风格,从而加深学生对印象派音乐的理解与认识。
    (四)拓展与学习
    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管弦乐《大海》,感受这一作品的音乐特点。
    2.学生闭眼聆听.教师伴随音乐介绍管弦乐《大海》的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德彪西印象派音乐的认识。

    名师如何巧解题?查看视频解析>>

  • 第5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设定教学重难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环节和过程。


    答案:
    解析:
    《梁山伯与祝英台》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熟悉民间故事,发挥想象,感受音乐中不同的音乐情感;能够体验音乐情感的变化,并能简单地描述或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辨别,找出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音乐素材与越剧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
     3.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简单表述乐曲中不同段落的音乐要素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音乐中不同的音乐情感。
     2.教学难点:表述乐曲中不同段落的音乐要素的变化。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舞蹈视频。
    老师设置问题:这是一首有关什么故事的舞蹈故事的内容大家了解吗除了舞蹈之外你
    们知道还有哪些艺术形式来表现它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是我国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它讲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在严酷的封建势力的逼迫下双双殉情,最后化作蝴蝶翩翩飞去的动人的故事。除了舞蹈可以演绎这个故事之外,电影、戏曲、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都曾经展示过。
    (二)新课学习
     1.作曲家介绍
    (1)何占豪,浙江人,曾在浙江越剧团乐队工作,后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小提琴,并同几位同学组成民族乐派实验小组,探索小提琴作品创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风格,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种探索的成果。
    (2)陈钢,上海人,从小跟父亲陈歌辛学习音乐,10岁起随匈牙利钢琴家伐勒学习钢琴,新中国成立后参加部队文工团,15岁开始进行音乐创作,曾写过一些无伴奏合唱和钢琴曲。
    1955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四年级时与何占豪合作写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后来又创作了《苗岭的早晨》。
     2.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旋律
    (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旋律。
    (2)欣赏三种不同的地方戏曲。
    (3)演奏主题旋律。
    老师设置问题:小提琴协奏曲的主题旋律来自于哪个地方戏曲的音乐素材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主题旋律采用了越剧的优美旋律作为其音乐素材,从乐曲细腻委婉的旋律风格及走向,不难感受到二者的相似性。
    (4)再次演奏“楼台会”和越剧音乐素材,近距离地感受委婉、动人的旋律。
    (5)学唱主题旋律。
    ①老师演奏主题旋律,学生小声模唱。
    ②学生跟着小提琴一句一句地学唱。
    ③学生完整地演唱主旋律。
    老师评价:宽松的节奏与舒缓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动人的意境,所以演唱时要注意音乐的情绪(忧伤),还要注意正确的节奏和音准。
    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演唱。
     3.介绍奏鸣曲式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采取的是呈示、展开和再现的一种结构来讲述故事的,这种结构在乐曲当中被称作奏鸣曲式。
    老师设置问题:音乐中草堂结拜、三载同窗、共读共玩、十八相送、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化蝶这些情节来作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如何划分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草堂结拜、三载同窗、共读共玩、十八相送这是呈示部分的内容,是一个相爱的主题;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这是展开部的内容,是抗婚的主题;最后化蝶是它的再现部分。
     4.欣赏音乐片段
    (1)展示三载同窗、哭灵投坟和十八相送的画面,并播放相应的音乐。
    老师设置问题:三段不同的音乐主题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第一段是三载同窗,力度中强,速度稍快,节奏紧凑,表现的音乐情绪活泼欢快,乐曲跳跃、欢快,充分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同窗共读那段情投意合、相依体贴的幸福快乐时光;第二段是十八相送,力度中弱,速度较慢,节奏宽松,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深情、恋恋不舍,独奏小提琴委婉缠绵的旋律极为细腻地描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时的那种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动人情景;第三段力度较强,速度快慢结合,节奏急促不安,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悲痛,变化运用了京剧摇板及越剧中紧拉慢唱的手法,加上急促不安的鼓声,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祝英台肝肠寸断、悲痛欲绝的情绪,她呼天唤地,发誓绝不屈从万恶的封建礼教,发誓死也要同梁山伯在一起。
    (三)巩固提高
     1.演奏哭灵投坟
    由一位学生演奏哭灵投坟,其他学生为旋律配伴奏。
    (1)分发打击乐器,并讲解活动规则。(拉小提琴的同学在拉长音的时候,其他同学的节奏要加进去,拿到木鱼的同学跟着乐曲从头到尾敲击同一个节奏)
    (2)学生练习节奏。
    (3)学生演奏。
    老师总结:演奏这段旋律时,情绪要饱满,节奏紧凑点,力度加强些。
    (4)学生再次演奏。
     2.哼唱化蝶,深化主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赏析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部分内容,《梁山伯与祝英台》题材是中
    国文化所独有的,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语汇又是全世界所通用的交响乐语汇,祝愿我国的交响乐蓬勃发展,把更多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全世界,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 第6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点评。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
    【课题名称】《长江之歌》
    【教学对象】必修“鉴赏”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演唱《长江之歌》
    【主要目标】
    学习《长江之歌》能够完整演唱。(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
    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
    1.老师播放《长江之歌》,学生欣赏
    2.视唱歌曲旋律
    (1)学生随琴模唱歌曲旋律,老师注意纠错。
    (2)学生随琴学习歌曲旋律。
    3.演唱歌词
    (1)学生朗读歌词。
    (2)学生随钢琴填入歌词演唱。
    4.拓展延伸
    (1)学生进行分组表演唱。
    (2)学生根据旋律创编歌词。
    5.小结作业
    (略)


    答案:
    解析:
    该课例是有问题的。该课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这节课缺少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中进行表述,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教学的重点则要以音乐教学内容《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为依据,教学难点把握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内容。可参考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长江之歌》的学习,感受自然的美好壮观,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演唱、小组讨论等方法,了解歌曲背后隐含的故事,以及表达的深刻情感。
    【知识与技能】说出歌曲表达的情感以及歌曲中的音乐特色,并掌握混声合唱的基本技能,演唱主旋律。
    【教学重点】掌握混声合唱的基本技能,演唱主旋律。
    【教学难点】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以及歌曲中的音乐特色。
    (2)该课例的教学对象是必修“鉴赏”模块的学生,但是在展开阶段却没有欣赏环节,应该在展开中加入欣赏环节。
    虽然这是一个有问题的课例。但是也存在一些闪光点.如:教学内容从视唱、创编等活动展开,教学环节层层深入,次序安排由浅入深,较为合理。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符合音乐新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

  • 第7题: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 第8题:

    根据对《月之故乡》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 要求: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正确答案:《月之故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歌曲《月之故乡》,体会并表现歌曲所表达的深切的思乡之情。(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辨、感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三)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知道这是一首多段体的歌曲,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二、教学重点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三、教学难点旋律中5、6小节与13、14小节的区别。四、教学准备音乐教室、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钢琴。五、教学过程(一)常规发声,声音铺垫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设计意图】通过常规发声训练,纠正演唱中的咬字、气息和歌唱位置,为学生把歌唱好做准备。(二)导入新课,激发情感导语:在这美丽的金秋十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节音乐课的学习。提到"秋",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和"秋"有关的节日,还记得是哪个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你们在这个节日里都与你的家人团聚了吗?有一位老人,59年没有在家乡过中秋节了,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就写了一首诗叫《月之故乡》,有作曲家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就变成了一首歌,现在,老师就为同学们来演唱这首歌曲,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诗人是如何思念他的家乡的。【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刚刚过完的中秋节引出课题《月之故乡》。教师演唱--《月之故乡》。【设计意图】教师有感情地范唱,让学生对歌曲形象有整体认识并初步感受歌曲情绪。板书课题《月之故乡》。(三)学习歌曲,挖掘情感1.出示歌曲《月之故乡》曲谱,请学生观察歌曲的结构。2.学唱第一乐段曲谱。【设计意图】试唱主题旋律,加深对主题的印象,为与后面的曲谱比较做准备。3."出示第二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节奏。(2)比较旋律。(3)试唱前两段乐谱。4.出示第三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旋律。(2)比较节奏、(3)试唱前三段乐谱。5.出示第四段乐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旋律。(2)试唱第四段乐谱。(3)试唱整首乐谱。(4)提示注意每一乐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设计意图】通过相似旋律与节奏的演唱比较,解决演唱时容易唱混淆的问题,并加深对歌曲情绪的把握。6.出示歌词,再次听范唱。7.跟教师钢琴演唱歌词。(四)理解歌曲,抒发情感1.介绍词作者彭邦正。彭邦正(桢)(1919-2003),20世纪闻名海峡两岸与大洋彼岸的诗人,也是一位心系故土的爱国游子。他以《诗玫瑰的花圈》代唱战歌、以《花叫》代唱建设、以《月之故乡》代唱祖国统一、以《梦·致花神之诗》代唱爱心……归乡的夙愿一直魂牵梦萦于其晚年。但由于健康状况,直到辞世,这位阔别故乡59年的海外华文诗坛巨匠,才终于实现了他毕生最大的夙愿--魂归故里,落叶归根。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设计意图】通过对词作者彭邦正的了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涵,表达歌曲情绪。(五)总结提高,升华情感1.播放《乡愁》视频。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视频《乡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随着情感的升华,从"把歌曲唱会"到"把歌曲唱好"。

  • 第9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九年级教学内容:演唱教学《西风的话》要求:(1)设定目标。(2)确定教学重难点。(3)针对教学目标与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过程。


    正确答案: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热爱生活,珍惜时间的人生观;感受音乐家黄自通过歌曲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感情。【过程与方法】能用连贯、优美、自然的声音合唱歌曲《西风的话》,并能较流畅地跟琴识读乐谱。【知识与技能】能对指挥的手势、表情做出正确的反映,了解作曲家黄自的简单生平及其音乐代表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唱好《西风的话》。【难点】二部合唱的统一、协和、均衡。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金色秋天的图片,背景音乐为《西风的话》,感受秋天的诗情画意。(二)新课教学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老师设置问题:音乐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歌曲《西风的话》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家黄自谱曲、杰出音乐理论家廖辅叔作词,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歌曲简练而生动地描写了人们的成长和节令景物的变化,点出初秋的特征,饶有情趣,表现作者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珍惜时光、热爱生活、憧憬光明。2.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黄自:(1904-1938年),江苏川沙人,20世纪30年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在美国欧柏林音乐学院及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29年毕业,获得音乐学士学位。后任教于沪江大学和上海国立音专,培养了很多音乐人才。他创作的作品题材比较多样,代表作有:管弦乐《怀旧》、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热血》、艺术歌曲《点绛唇》《思乡》《玫瑰三愿》等。其作品结构严谨、线条清晰、层次分明,对旋律、和声的民族风格进行了探索。他还发表多篇音乐论著,对我国现代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复听歌曲,感受情绪。老师设置问题:这首歌曲的情绪怎样?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缓慢的速度、平稳的旋律、简单的节奏,体现了秋天柔美、深情,略带伤感的音乐情绪。4.学唱歌曲。(1)再听教师的范唱歌曲。老师设置问题:思考老师演唱时力度的变化有何规律?这样唱有哪些好处?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上行渐强,下行减弱。歌曲形象更突出,更能感受到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我们要珍惜时间,热爱生活。(2)高低声部学生分别随琴用“hu”模唱旋律(模拟西风),并画出旋律线。(3)根据旋律线,学生随老师的手势唱出旋律的起伏特点。(4)高声部小组合作学习填词演唱的同时,低声部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唱歌词数遍。(5)低声部用各种形式巩固演唱。(三)巩固提高1.两声部合唱。(1)老师(低声部)和高声部的几个学生代表合唱,其他同学聆听并谈听后感受。(引导他们从声音的统一、声部的均衡、协和程度方面去欣赏合唱)(2)两声部合唱,教师指挥并录下学生的“作品”。(要求学生看懂指挥的手势、表情等)(3)学生听赏自己的录音,教师引导讨论分析好与不足的地方。(注意提醒学生歌唱状态、声音位置与气息控制)(4)再唱,再分析。(提示学生唱好“袄”“高”“蓬”“红”的归韵)反复几次,不断提高。2.教师指挥,放音乐伴奏,有感情地演唱全曲。老师评价:自然舒展的声音、真挚的情感、自然微笑的表情,注意两声部的配合,相互倾听两声部之间的统一、和谐、均衡。3.老师指挥,学生有情感地演唱全曲。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领略了金色的秋天,学习了合唱《西风的话》,秋天就是人生学有所成、事业有成的时期,同学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把握自己的命运,祝同学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 第10题:

    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应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各学段、各年级的()为基准进行。

    • A、课程目标
    • B、教学过程
    • C、学习成绩
    • D、教学方法

    正确答案:A

  • 第11题:

    问答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九年级教学内容:演唱教学《在那遥远的地方》要求:(1)设定目标。(2)确定教学重难点。(3)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过程。

    正确答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地歌唱,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过程与方法】在歌唱与聆听的过程中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知识与技能】分析不同作品之间体现的不同的音乐要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演唱歌曲,并表现出歌曲的风格与特点。【难点】了解“混合拍子”,并能随乐合拍。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青海相关图片与中国地图。(二)新课教学1.欣赏歌曲。(1)聆听歌曲,感受情绪,体会歌曲描写的内容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这是一首新疆民歌,前两段用形象的比喻赞美姑娘的美貌,后两段则表达出男青年对姑娘真挚的爱情。(2)欣赏全曲老师设置问题:边听边思考歌曲的速度、节拍、速度是如何表现的?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优美、抒情的旋律,舒展的节奏、高亢自由的音调、缓慢的速度。2.朗读歌词,体会歌词所抒发的情感。3.学唱歌曲。(1)老师范唱歌曲。(2)学生学唱歌曲第一段,注意歌曲音准。老师设置问题:请同学们看歌谱,曲调中出现了一个变音记号,大家知道这个变音记号的名称和意义吗?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这个变音记号叫“升记号”,所标示的音符将升高半音演唱。(3)跟琴学唱旋律,用模仿的方法唱好变化音。老师用正确与错误的两种方式演唱,设置问题:哪一种唱法更好?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第二种我运用了正确的发音技巧与咬字方法,演唱出了男青年对姑娘的爱慕,同学们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歌唱时气息的控制,口腔打开,微笑着歌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处于兴奋的状态。(4)学生完整地、有情感地演唱。(5)分组表演。(6)介绍歌曲改编者王洛宾。王洛宾,中国作曲家和民族音乐学家,自1937年就开始搜集、整理、编写、出版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歌,被誉为“西部歌王”。1938年他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还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康定情歌》等优美动听、流传极广的民歌。(三)巩固提高1.欣赏《康定情歌》,对比《在那遥远的地方》与《康定情歌》之间的区别。老师设置问题:《康定情歌》是四川民歌,音乐热情饱满,旋律欢快跳跃,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直白和坦率。《在那遥远的地方》是新疆民歌,歌曲以舒缓、深情的旋律,形象、生动、真挚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男青年对年轻貌美的草原姑娘的爱慕。2.欣赏《半个月亮爬上来》视频。(1)欣赏歌曲。(2)感受音乐,分析歌曲特点。老师设置问题:新疆歌曲风格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总结:抒情、委婉、含蓄。(3)分析半音的作用。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分析半音在这里的作用。(更加温柔、含蓄,新疆音乐特点之一)(四)课堂小结我们这节课学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感受了新疆音乐的温柔含蓄的风格特点,希望同学们课下多了解关于新疆的音乐文化,了解我们祖国各民族的音乐,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九年级教学内容:演唱教学《在那银色的月光下》要求:(1)设定目标。(2)确定教学难点。(3)针对教学目标与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过程。

    正确答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塔塔尔民族音乐文化,树立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思想情感;培养音乐的审美能力,挖掘音乐的艺术美。【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探讨,感受歌曲的情绪,熟唱歌曲;通过欣赏作品,了解其他体裁的不同特点。【知识与技能】用柔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了解转调,感受转调前后的情绪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情感地演唱歌曲。【难点】了解转调,感受转调前后的情绪变化。
    三、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播放《娜鲁湾情歌》。老师设置问题:歌曲以什么为主题的歌曲?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这是一首台湾高山族民歌,名字叫《娜鲁湾情歌》,顾名思义歌曲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歌曲,无论是从歌词还是曲调都看得出音乐的情绪非常奔放、热烈,接下来我们一同领略塔塔尔族的民族风情,感受塔塔尔族青年男女恋爱的情景。(二)逐步探知,新课教学1.了解塔塔尔族的风土人情老师设置问题:课前大家已经了解了塔塔尔族,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哪里?他们的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塔塔尔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是中国境内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塔塔尔族的服饰十分讲究,传统饮食也十分丰富,独具民族风味。塔塔尔族的音乐节奏鲜明,活泼动听,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塔塔尔族的使用乐器种类繁多,有手风琴、曼陀林、七弦琴等。舞蹈活泼,吸收了维吾尔、俄罗斯、乌孜别克等族舞蹈的特点,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按照传统习惯,舞蹈中的男角色要由女子扮演。舞蹈的动作活泼、灵巧、奔放。男子多踢蹲、跳跃的动作,女子多手部和腰部动作。2.体会塔塔尔民族的舞蹈老师设置问题:新疆塔塔尔族除了踢蹲、跳跃、手部和腰部动作,还有哪些典型的舞蹈动作?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多年以来塔塔尔族已经和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相互交融,很多的舞蹈已成为自己本民族的舞蹈动作,比如翻手腕、扭脖子、垫步等。学生表演典型的舞蹈动作。3.欣赏歌曲《在那银色的月光下》老师设置问题:歌曲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意境,歌曲的情绪怎么样?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歌曲柔美、抒情的旋律表现了塔塔尔族的青年男女之间朦胧的爱情,这首歌曲则表现了一首优美、忧伤、以物达意、借月咏愁,抒发伤感哀怨之情的代表作品。4.老师弹唱歌曲.学生小声哼唱5.教唱歌曲(1)学唱乐谱①老师弹奏旋律,学生跟琴学唱乐谱。老师设置问题:歌曲中哪个地方不太好唱?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总结:第一点乐曲中的连音线,连音线有两种记法,一种是小节与小节之间相同音之间的连线,时值是前一小节的节拍和后一小节节拍的相加,第二种是不同音之间的连线(老师示范),第二点注意临时变化音,升sol要比原来的sol高半音,演唱时要注意音准,(老师示范)第三点是开头的弱起小节,开头和结尾连起来是整拍,加上连音线一共是六拍,所以前奏弹到第五拍时就开始唱旋律。(老师示范)②学生再次学唱乐谱。老师设置问题:每段之间的音色相同吗?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乐谱中先后出现了1=D调、1=F调、1=D调,这是音乐要素中的转调,前面的mi,转成sol,最后又回归到mi上,所以音乐表现出来的音色也不一样,所表现的情感也不一样。中间的F调的音色和前后不一样,显得暗淡了很多,使得音乐的情绪比之前更加的忧伤。(2)学唱歌词①欣赏歌曲,学生小声跟唱,再次感受乐曲的情绪情感。②老师范唱歌曲,学生学唱歌词。老师引导:注意气息的转换,吸气时不要出声;时值一定要唱足,注意旋律的流畅性,用柔美抒情的声音演唱。③学生有情感的演唱歌曲。(三)巩固提高1.根据歌曲画指挥图,感受3/4强弱弱的旋律特点①画3/4的指挥图。老师设置问题:3/4强弱弱的节拍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总体感觉比较柔和,适合柔和抒情的曲子,有动荡、摇摆的感觉,如一些舞曲。而《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是追忆背叛自己的恋人的歌曲,无限思忆诉诸月光下,温婉低沉地表达了作者忧伤的情感。②一边歌唱,一边画3/4的指挥图,感受歌曲的意境。2.欣赏合唱《在那银色的月光下》,体会不同演唱形式之间的区别老师设置问题:合唱与独唱在唱法上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作为不同的艺术形式,合唱与独唱又具有不少鲜明的差异。合唱是一门共性的艺术,解决好演唱的共性是合唱的关键。合唱共性强调队员发声状态、位置、音色以及表达情感等诸多方面的统一与和谐。独唱完全是个性艺术,它的演唱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以拥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音色作为发展目标。3.欣赏轻音乐《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感受不同体裁所表达的音乐美(四)小结与作业塔塔尔族音乐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音乐,其特点是表现细腻形象,善于比喻,使人听后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一种强烈的优美感。课下完成我给大家布置的两道作业题,第一题,找一找《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演奏或演唱的形式;第二题,了解新疆音乐,了解新疆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教学内容:学唱《划船曲》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10分)

    (2)写出教学难点。(5分)

    (3)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20分)


    答案:
    解析:
    本题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共三问:

    第一问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2.四个要求: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②行为条件,如时间、场所等;③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评的;④表现程度及质量效果。3.制定的依据:①学科课标;②教材情况,即《划船曲》在教材中或单元中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③学生情况,即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理应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具体兴趣、认知情况等等。

    第二问要求设计教学难点,明确教学难点的概念,教学的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

    第三问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①从问题出发点寻找答案,本题的关键点为选取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②回忆教案设计步骤、内容;③回到材料中结合材料进行填充;④对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检查和思考,确保完整。

  • 第14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七年级
    教学内容:学唱《牧歌》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10分)
    (2)针对教学目标写出教学策略与基本步骤。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激发对蒙古族民歌的兴趣以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感受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唱歌曲。
    【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歌曲《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音乐风格。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通过播放草原图片.将学生的思绪引入到大草原。
    2.教师提问:同学们,有谁知道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古族有哪些代表性的歌曲吗?(学生踊跃回答)那我们今天就来好好地学习一首蒙古族民歌《牧歌》。
    (二)新课教学
    1.初步感知
    (1)欣赏歌曲《牧歌》,学生初步聆听后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2)复听歌曲《牧歌》,引导学生发现旋律的特点(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
    2.探究学习
    (1)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跟随教师,看着乐谱和歌词哼唱,找出歌谱中的音乐符号,并探究这些符号的特点。
    (2)学生根据哼唱讨论探究本首歌曲的节奏特点。
    (3)再次跟钢琴哼唱旋律,之后请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诵歌词.通过旋律的哼唱和歌词的朗诵引导学生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的关系。
    (4)有感情地完整演唱全曲。
    (三)巩固拓展
    1.欣赏著名歌唱家德玛演唱的《牧歌》与无伴奏合唱《牧歌》,比较两种演唱形式的区别。
    2.欣赏舞蹈片段《牧歌》,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基础上再次体会歌曲的意境美。
    3.学生以五人为一组,任意选择一项任务(a.编一段歌词或编一段舞蹈律动;b.写几句赞美的语言表达此时此刻的感情;c.画一幅美图),在创作过程中,教师不停地播放《牧歌》音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蒙古族民歌《牧歌》,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点更加了解,也更加热爱大草原了。同学们课下可以欣赏《嘎达梅林》,感受一下这首歌的音乐特点和我们今天学习的《牧歌》有什么同异之处,下课!

  • 第15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设计教学。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祖国大地美如花冠》
    要求:(1)设定教学目标。
    (2)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其中至少包括2个课堂提问。
    (3)针对(2)中的主要环节,写出设计意图。
    附谱例: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歌曲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唱、小组合作、编创歌曲,学生能够提高演唱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完整地演唱歌曲,并能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创伴奏。
    【重点】
    通过学习、探究、合作等方式,学生们能够有感情、完整地演唱歌曲,并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创伴奏。
    【难点】
    通过完整的演Ⅱ昌歌曲,体会歌曲中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歌曲《祖国大地美如花冠》的音频,请学生边聆听边思考两个:歌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歌曲的速度是怎么样的(情绪是活泼欢快的;速度是中速。)
    (2)教师再次播放歌曲,提问学生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歌曲表达了罗马尼亚人民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启发式的提问有利于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此首歌曲的兴趣,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2.新课教授
    (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发声练习,提醒学生注意气息的掌握,在高位置音域时用轻声演唱。
    (2)教师弹唱歌曲旋律,学生哼唱,并画出旋律线。
    (3)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跟唱,提醒学生注意音准问题。
    (5)请学生说出歌曲当中节奏不好掌握的地方(第一句“美丽的春天”),并进行着重练习。
    ①教师将前附点音节奏型画到黑板上,并分解讲授,用手画出此节奏型。
    ②学生模仿教师,用手画出前附点节奏型。
    (6)学生加入歌词进行演唱,教师提醒学生演唱时要唱出欢快、活泼的情绪。
    ①教师钢琴伴奏并领唱。
    ②教师再次钢琴伴奏,学生单独跟随伴奏演唱歌曲。
    (7)教师带领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突出了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让学生充分记住并掌握乐曲,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音乐的感知力、音乐鉴赏能力,为学生的音乐素养奠定了基础。
    3.编创歌曲
    (1)教师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发放相应的打击乐器,请学生进行创编,为歌曲进行伴奏。
    ①学生通过试奏打击乐器熟悉不同打击乐器的音响效果。
    ⑦选择不同音响效果的打击乐器互相组合,为歌曲编创伴奏。
    (2)请学生编创完之后,上台进行展示,教师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更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编创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不是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请课下欣赏歌曲《亲吻祖国》体会一下这首歌曲中表达了对祖国山河怎样的情感,音乐风格跟我们今天学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 第16题:

    请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学唱《我们是冠军》
    要求:
    (1)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2)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对体育盛会音乐作品感兴趣积极参与活动.积极参加此类音乐作品的欣赏,愿意探索、了解有关盛会题材的音乐与相关知识.进而拓宽音乐文化视野。
    【过程与方法】
    学唱歌曲我们是冠军.感受和体验歌曲的音乐风格与特点,能够用坚定、充满激情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掌握相关音乐知识,为《我们是冠军》创编歌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演唱歌曲并能够用连贯圆润的歌声来表达歌曲的情绪。
    难点:根据歌曲的情绪.编创有激情的歌词
    【教学内容】
    一、引入新课
    提问:2008是历史辉煌的一年,请问你知道在2008年中有什么事情会让你终生难忘
    2.学生交流。(地震、雪灾、奥运)你能说说为什么让你终生难忘吗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和我一样是奥运迷,那你觉得音乐与奥运有关系吗音乐在奥运会中有那些杰出的表现(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音乐和奥运都追求美与和谐,音乐在奥运会上有三大杰出表现:文艺开幕式,闭幕式,运动员入场都有特定的音乐;奥运颁奖仪式上有标志音乐、颁奖音乐、背景音乐;音乐也是花样游泳、艺术体操这些项目比赛的重要内容,能让比赛更精彩。奥运会不仅是引人入胜的体育盛会,更是各个民族内涵丰富的文化表达,1896年,当古老的《奥林匹克圣歌》在第一届奥运会的现场响起的那一刻,音乐便跟奥运接下了不解之缘,因为体育和音乐都是无国界的,让我们一起回到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去感受给全世界带来惊喜与感动的主题音乐。
    二、教授新课
    1.欣赏歌曲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学生完整欣赏歌曲《我们是冠军》。
    教师: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涌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分段播放歌曲,学生分段欣赏。感受不同乐段之间歌曲情绪的变化,音乐线条的美感。
    2.学习歌曲
    划拍识谱时视唱.注意歌曲的弱拍起节奏.演唱要准确
    (1)学生按歌曲节奏读朗歌词。
    (2)教师钢琴伴奏并范唱,学生模唱。
    (3)教师板书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型,引导学生用手打节拍,并划出节奏型
    (4)教师钢琴伴奏,学生用正确的节拍演唱歌曲。
    (5)学生跟伴奏带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3.巩固学习
    教师:每届奥运会都会有它的会歌,你知道有哪些会歌吗(学生自由回答)
    (1)教师播放三首奥运会会歌,学生比较并说出他们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教师:奥运的精神更高、更快、更强,这首《我们是冠军》就表现了奥运精神。我们的演唱也要追求更准确、更丰富、更完美,让我们一起再来唱一遍吧。
    (2)教师带领学生用有感情,连贯的气息和用坚定充满激情的声音来演唱歌曲《我们是冠军》。
    (3)学生自由结组进行练习,以小组合唱的形式上台演唱,最后通过小组互评的方式评选出演唱的最好的小组。
    4.编创歌词
    (1)教师播放《我们是冠军》伴奏带,学生感受伴奏音型、节奏、速度、情感。
    (2)学生自己或小组合作创编歌词,自己演唱感受。
    (3)优秀歌词展示。
    (4)分组演唱,部分同学演唱歌词,部分同学有节奏地喊“中国队加油!”(要求有激情,联想体育运动场上激情兴奋地拉歌和相互加油的进的热烈场面。)
    三、课堂小结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历届的奥运会主题歌都用美妙的音符诠释着奥运理念和情感.它已成为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标志性语言。让我们在全人类共同的梦想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 第17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 教学对象:七年级
    ? 教学内容:演唱教学《共青团员之歌》
    ? 要求:
    ? (1)设定教学目标。
    ? (2)确定教学难点。
    ? (3)针对教学目标与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答案:
    解析:
    《共青团员之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唱《共青团员之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共青团员之歌》旋律的聆听和分析,把握前苏联音乐风格的特点,了解以进行曲风格为主并兼有抒情色彩的小调歌曲。
    3.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练习,学生能够完整地、自信地、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歌曲。
    2.掌握歌曲的情绪及演唱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对歌曲情绪的处理。
    2.个别节奏的掌握及演唱。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共青团员之歌》,激起学生爱国之情。
    (二)新课教学
    1.咱们班有会唱这首歌曲的吗?(找几位同学分别演唱)
    2.完整欣赏歌曲,找出几位同学演唱中存在的问题。
    3.学习歌曲。
    (1)师示范演唱歌曲。
    (2)生跟琴视唱歌曲。
    (3)完整演唱歌曲。
    (4)及时纠正。
    ①这首歌曲中带附点的节奏型,学生容易唱成不带附点的节奏型,这样对歌曲的艺术形象很有影响,因此,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节奏型在这首歌曲中艺术表现力的优劣,指导学生将附点音符后面的十六分音符向下一拍靠拢是很有必要的。
    ②歌曲中学生的节奏掌握如:“保卫国家,我们再见了亲爱的妈妈,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再见了亲爱的故乡。”都存在演唱第一个字时的八分音符加十六分音符,哪个字对准哪一个音符一定要看清、听清、唱清。
    ③要正确掌握歌曲的速度。
    复习演唱,并练习歌曲中容易出错的附点节奏和休止符节奏,为学习歌曲做铺垫。进入情境,这是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但同学们根据自己原来的欣赏学习后避免不了存在很多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跟随老师认真学习,纠正和练习容易唱错的地方(附点节奏的掌握,休止符节奏的速度)。
    (5)听音乐完整练习演唱歌曲。
    (6)处理歌曲的感情:雄壮有力,而且平稳流畅。主题思想:热情奔放、乐观自豪。第二乐段:节奏舒展平稳,旋律优美流畅,因而形成一种浩浩荡荡、昂首挺胸、阔步前进的气势。
    (三)巩固训练
    分组比赛,看哪一组唱地既有感情又准确,看哪一组能较多地、正确地指出其他组的优缺点。
    学生讨论歌曲,并结合到歌曲当中分析歌曲情绪的处理,演唱巩固练习。
    (四)小结与作业
    《共青团员之歌》把人们带入了艰苦卓绝的苏联卫国战争中,道出了苏联人民憎恨侵略战争、决不向敌人屈服,保卫家园、热爱和平的心卢。课下同学们找两首与《共青团员之歌》调式风格相似的前苏联音乐作品,并尝试用同样的学习方法来演唱它们。(如《喀秋莎》《三套车》等)

  • 第18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演唱《我的祖家是歌乡》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设定教学重难点。
    (3)根据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过程和环节。


    答案:
    解析:
    《我的祖家是歌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高山族人民对歌舞热爱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感受、体验音乐,了解歌曲的情绪,用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一字多音的演唱和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会初步判断民族调式。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教学难点:演唱时,节奏和旋律的配合。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高山族歌舞《杵乐》视频。
    老师设置问题:这是哪个民族的歌舞表演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是高山族的歌舞表演,高山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宝岛台湾,高山族是土著居民的一个统称,其实还分有阿美、排湾泰、雅赛夏等十三个支系,他们每一个族系之间的生活习惯、语言都很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喜欢唱歌,非常喜欢跳舞,唱歌和跳舞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新课教学
     1.节奏练习。

    老师引导手和脚的配合,注意节奏要平稳。
     2.初次欣赏歌曲,体会歌曲的思想情感。
    老师设置问题:歌曲的速度怎么样音乐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是一首高山族民歌,歌曲非常欢快热烈,轻快的速度具有舞曲的风格,表现了高山族人民憧憬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3.再次聆听音乐。
    老师设置问题:歌曲有多少个乐句组成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首歌曲是一首单乐段结构,由四个乐句组成。
     4.学唱歌曲。
    (1)老师范唱歌曲,学生拍击节奏。
    (2)学唱歌谱。
    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唱乐谱,学生跟唱。
    ①学生跟着钢琴学唱乐谱。
    老师设置问题:旋律中哪一句不太好唱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第二句和第三句相对难一些,并且气息要连贯,长音时值要唱足,声音用气息支撑。
    ②学生再次跟琴唱乐谱。
    老师设置问题:在乐谱的一、二、三、四句中有相似的地方吗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种乐句的写作手法叫作起承转合,这是我国民族音乐中重要的写作方法,起句(第一句)是音乐的初步呈示,是全曲发展的基础;承句(第二句)是起句的重复或展开,加深、巩固呈示的乐思;转句(第三句)是全曲的发展,乐句中节奏变得宽松,把呈示和巩固的乐思加以发展,出现不稳定的因素;合句(第四句)是乐段的结尾,有时也和起句、承句有再现的因素,或者在转的基础上一气呵成,对整个乐段加以概括。
    ③学生演唱音阶和乐谱。
    老师设置问题:我们的五声民族调式中都有哪些音乐谱最后一个音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我们的五声民族调式中有宫、商、角、徵、羽,而乐谱中最后一个音是羽音,所以这首歌是民族调式中五声羽调式。
    (3)学唱歌词。
    ①欣赏歌曲,学生小声跟唱,感受歌词的意境。
    老师设置问题:歌词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轻快的速度与欢快活泼的情绪,表现出祖辈们爱唱歌的风俗习惯,同时也表现了台湾高山族人民憧憬美好幸福生活的思想情感。
    ②学生跟钢琴学唱歌词。
    老师做正确的示范。
    学生评价:歌曲中出现了一字多音的地方,演唱时注意气息要保持平衡,时值要唱足,声音保持竖立的状态、圆润饱满的演唱;歌唱时声音稍微短促一点,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③学生再次有感情地、完整地演唱。
    (三)巩固提高
     1.为歌曲配伴奏。
    (1)学生练习乐谱中拍手的节奏。
    (2)老师将学生分为演唱组与节奏组,学生表演。
    老师评价:表演时大家要带有表情地演奏,旋律不要越唱越快,拍手时注意休止符的转变和时值的变化。
    (3)学生再次表演。
    (4)学生交换角色表演。
     2.为歌曲创编舞蹈。
    (1)老师示范高山族舞蹈的动作。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跳舞蹈动作。
    老师引导:同学们可以变换队形,注意动作要保持一致,双脚有节奏地、缓慢地向一旁动,双手垂放在身体前方有节奏地轻轻摆动。
    (3)学生很热情地表演。
    (4)学生分组进行歌伴舞表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深深感受到高山族人民对歌舞的挚爱,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高山族也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让我们在歌声中共同祝愿海峡两岸的同胞早日团聚。

  • 第19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演唱教学《七子之歌》要求:(1)设定目标。(2)确定教学难点。(3)针对教学目标与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过程。


    正确答案: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歌曲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和回归祖国的激动心情。【过程与方法】通过抢答赛、模唱旋律、朗诵歌词、齐唱等形式,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创作的能力。【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准确理解歌曲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多次体验演唱加深对歌曲情感的认识。【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澳门回归时国人的心情,加入到歌曲处理中。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多媒体课件播放澳门行政区区旗和澳门风景图片,澳门曾经离开过祖国母亲怀抱,欣赏《七子之歌》,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来体会澳门人民当年的心声。(二)了解澳门及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1.《七子之歌》作为背景音乐,介绍澳门及《七子之歌》相关资料。2.走近澳门与《七子之歌》,然后根据大家的记忆进行一个小小抢答赛。3.分组,进行小小抢答赛。(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有助学生了解歌曲的情绪)(三)学唱歌曲1.再次欣赏歌曲。2.用mu音哼唱歌曲旋律。3.根据歌曲节奏朗诵歌词。4.词曲结合,教师伴奏,学生齐唱。(四)情感升华1.播放香港、澳门回归以及与台湾来往互助视频,背景音乐为《七子之歌》。香港、澳门已陆续回归祖国怀抱,希望台湾也能早日回归。2.通过对视频的感受,分小组带感情演唱歌曲。

  • 第20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针对《歌唱祖国》设计一课时的初中演唱课。要求:(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正确答案: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唱《歌唱祖国》,陶冶爱国主义情操。【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分析二段体及三段体歌曲的方法。【知识与技能】通过学唱,培养控制力度变化及用气息支撑歌唱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歌曲的情绪及演唱方法。【难点】对歌曲情绪的处理及个别节奏的掌握及演唱。
    三、教学用具录音机、电子琴、磁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唱祖国》,配合国庆典礼的影像,引导学生感受我国繁荣、蒸蒸日上的新面貌。2.节奏练习。(二)教授新课1.找几位同学分别演唱,找出几位同学演唱中存在的问题。2.学习歌曲A.师示范演唱歌曲B.生跟琴视唱歌曲C.完整演唱歌曲D.及时纠正(三)视唱旋律1.指导弱起(划拍法)。2.边挥拍边视唱一遍。矫正: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弱起。3.视唱B段旋律:(1)先根据歌词的标点断句,并标出强拍。(2)注意:A.每句皆弱起,且结束于强拍B.长音时值C.八度大跳与四度音程4.随琴视唱一遍:A.将歌曲中的附点节奏换成不带附点节奏,体会艺术表现力的优势B.介绍反复记号(四)简介作品,概括主体1.初听歌曲,边听边看曲词,注意主体。2.简介作品:这是王莘同志于1950年9月创作的,作者怀着对新中国的深厚感情,向往着祖国光明幸福的未来。歌曲用凝练集中的歌词,深情豪迈的旋律,唱响了中国人民的理想与事业!(五)演唱、分析歌曲(分组探究)1.随琴习唱A段:小结:第一句类似号角,雄壮有力。第二句平稳流畅。第三句变化重复,统一中求变化,增强了美感又强调了主题。2.随琴习唱B段,习唱矫正:一字多音易唱得软弱无力。小结:节奏舒展平稳,旋律优美、流畅,因而形成一种浩浩荡荡、昂首挺胸阔步向前的气势。3.复听歌曲挥拍轻唱一边,然后用自然声唱。提示:注意力度变化及气息支持歌唱。(六)处理歌曲1.这首歌曲中带附点的节奏型,学生易唱成不带附点的节奏型,这样对歌曲的艺术形象很有影响,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节奏型在这首歌曲中艺术表现力的优劣,指导学生将附点音符后面的十六分音符向下一拍靠拢是很必要的。2.歌中一字多音的地方,学生常唱得软弱无力、缺乏感染力。如:“祖国”“家乡”“人民”3.歌曲中学生应掌握的节奏,如:“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爱和平,我们爱家乡”三段都存在演唱第一个字时的八分休止符,每个字对准的相关音符一定要看清、听清、唱清。(七)实践活动要正确掌握歌曲的速度,复习演唱,并练习歌曲中存在的容易出错的附点节奏和休止符节奏,为学习歌曲做铺垫。这是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但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避免不了存在很多问题,请同学们分组认真学习,纠正和练习容易唱错的附点节奏、休止符节奏、速度等要素。1.分组比赛,看哪一组唱的既有感情又准确,看哪一组能较多地、正确指出其他组的优缺点。2.给学生做演唱录音,找出缺点以后在练习过程中多注意。(八)音乐知识1.二段体A+B,例:《游击队歌》。2.三段体A+B+A或A+B+C,例:《歌唱祖国》A+B+A。
    五、小结与作业学生讨论歌曲,分析其情绪并结合到歌曲当中歌曲情绪的处理,演唱巩固练习学习的音乐知识。

  • 第21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九年级教学内容:演唱教学《在那遥远的地方》要求:(1)设定目标。(2)确定教学重难点。(3)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过程。


    正确答案: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地歌唱,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过程与方法】在歌唱与聆听的过程中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知识与技能】分析不同作品之间体现的不同的音乐要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演唱歌曲,并表现出歌曲的风格与特点。【难点】了解“混合拍子”,并能随乐合拍。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青海相关图片与中国地图。(二)新课教学1.欣赏歌曲。(1)聆听歌曲,感受情绪,体会歌曲描写的内容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这是一首新疆民歌,前两段用形象的比喻赞美姑娘的美貌,后两段则表达出男青年对姑娘真挚的爱情。(2)欣赏全曲老师设置问题:边听边思考歌曲的速度、节拍、速度是如何表现的?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优美、抒情的旋律,舒展的节奏、高亢自由的音调、缓慢的速度。2.朗读歌词,体会歌词所抒发的情感。3.学唱歌曲。(1)老师范唱歌曲。(2)学生学唱歌曲第一段,注意歌曲音准。老师设置问题:请同学们看歌谱,曲调中出现了一个变音记号,大家知道这个变音记号的名称和意义吗?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这个变音记号叫“升记号”,所标示的音符将升高半音演唱。(3)跟琴学唱旋律,用模仿的方法唱好变化音。老师用正确与错误的两种方式演唱,设置问题:哪一种唱法更好?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第二种我运用了正确的发音技巧与咬字方法,演唱出了男青年对姑娘的爱慕,同学们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歌唱时气息的控制,口腔打开,微笑着歌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处于兴奋的状态。(4)学生完整地、有情感地演唱。(5)分组表演。(6)介绍歌曲改编者王洛宾。王洛宾,中国作曲家和民族音乐学家,自1937年就开始搜集、整理、编写、出版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歌,被誉为“西部歌王”。1938年他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还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康定情歌》等优美动听、流传极广的民歌。(三)巩固提高1.欣赏《康定情歌》,对比《在那遥远的地方》与《康定情歌》之间的区别。老师设置问题:《康定情歌》是四川民歌,音乐热情饱满,旋律欢快跳跃,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直白和坦率。《在那遥远的地方》是新疆民歌,歌曲以舒缓、深情的旋律,形象、生动、真挚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男青年对年轻貌美的草原姑娘的爱慕。2.欣赏《半个月亮爬上来》视频。(1)欣赏歌曲。(2)感受音乐,分析歌曲特点。老师设置问题:新疆歌曲风格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总结:抒情、委婉、含蓄。(3)分析半音的作用。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分析半音在这里的作用。(更加温柔、含蓄,新疆音乐特点之一)(四)课堂小结我们这节课学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感受了新疆音乐的温柔含蓄的风格特点,希望同学们课下多了解关于新疆的音乐文化,了解我们祖国各民族的音乐,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 第22题:

    问答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演唱教学《七子之歌》要求:(1)设定目标。(2)确定教学难点。(3)针对教学目标与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过程。

    正确答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歌曲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和回归祖国的激动心情。【过程与方法】通过抢答赛、模唱旋律、朗诵歌词、齐唱等形式,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创作的能力。【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准确理解歌曲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多次体验演唱加深对歌曲情感的认识。【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澳门回归时国人的心情,加入到歌曲处理中。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多媒体课件播放澳门行政区区旗和澳门风景图片,澳门曾经离开过祖国母亲怀抱,欣赏《七子之歌》,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来体会澳门人民当年的心声。(二)了解澳门及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1.《七子之歌》作为背景音乐,介绍澳门及《七子之歌》相关资料。2.走近澳门与《七子之歌》,然后根据大家的记忆进行一个小小抢答赛。3.分组,进行小小抢答赛。(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有助学生了解歌曲的情绪)(三)学唱歌曲1.再次欣赏歌曲。2.用mu音哼唱歌曲旋律。3.根据歌曲节奏朗诵歌词。4.词曲结合,教师伴奏,学生齐唱。(四)情感升华1.播放香港、澳门回归以及与台湾来往互助视频,背景音乐为《七子之歌》。香港、澳门已陆续回归祖国怀抱,希望台湾也能早日回归。2.通过对视频的感受,分小组带感情演唱歌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根据对《月之故乡》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 要求: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正确答案: 《月之故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歌曲《月之故乡》,体会并表现歌曲所表达的深切的思乡之情。(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辨、感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三)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知道这是一首多段体的歌曲,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二、教学重点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三、教学难点旋律中5、6小节与13、14小节的区别。四、教学准备音乐教室、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钢琴。五、教学过程(一)常规发声,声音铺垫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设计意图】通过常规发声训练,纠正演唱中的咬字、气息和歌唱位置,为学生把歌唱好做准备。(二)导入新课,激发情感导语:在这美丽的金秋十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节音乐课的学习。提到"秋",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和"秋"有关的节日,还记得是哪个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你们在这个节日里都与你的家人团聚了吗?有一位老人,59年没有在家乡过中秋节了,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就写了一首诗叫《月之故乡》,有作曲家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就变成了一首歌,现在,老师就为同学们来演唱这首歌曲,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诗人是如何思念他的家乡的。【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刚刚过完的中秋节引出课题《月之故乡》。教师演唱--《月之故乡》。【设计意图】教师有感情地范唱,让学生对歌曲形象有整体认识并初步感受歌曲情绪。板书课题《月之故乡》。(三)学习歌曲,挖掘情感1.出示歌曲《月之故乡》曲谱,请学生观察歌曲的结构。2.学唱第一乐段曲谱。【设计意图】试唱主题旋律,加深对主题的印象,为与后面的曲谱比较做准备。3."出示第二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节奏。(2)比较旋律。(3)试唱前两段乐谱。4.出示第三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旋律。(2)比较节奏、(3)试唱前三段乐谱。5.出示第四段乐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旋律。(2)试唱第四段乐谱。(3)试唱整首乐谱。(4)提示注意每一乐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设计意图】通过相似旋律与节奏的演唱比较,解决演唱时容易唱混淆的问题,并加深对歌曲情绪的把握。6.出示歌词,再次听范唱。7.跟教师钢琴演唱歌词。(四)理解歌曲,抒发情感1.介绍词作者彭邦正。彭邦正(桢)(1919-2003),20世纪闻名海峡两岸与大洋彼岸的诗人,也是一位心系故土的爱国游子。他以《诗玫瑰的花圈》代唱战歌、以《花叫》代唱建设、以《月之故乡》代唱祖国统一、以《梦·致花神之诗》代唱爱心……归乡的夙愿一直魂牵梦萦于其晚年。但由于健康状况,直到辞世,这位阔别故乡59年的海外华文诗坛巨匠,才终于实现了他毕生最大的夙愿--魂归故里,落叶归根。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设计意图】通过对词作者彭邦正的了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涵,表达歌曲情绪。(五)总结提高,升华情感1.播放《乡愁》视频。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视频《乡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随着情感的升华,从"把歌曲唱会"到"把歌曲唱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应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各学段、各年级的()为基准进行。
    A

    课程目标

    B

    教学过程

    C

    学习成绩

    D

    教学方法


    正确答案: D
    解析: B、D选项都包含在A选项中,课程目标涵盖三个维度,分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