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分别演奏《欢乐颂》的两个声部并合奏,然后分辨两声部间的音程关系,其教学重点是( )。A.曲式 B.速度 C.织体 D.和声

题目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分别演奏《欢乐颂》的两个声部并合奏,然后分辨两声部间的音程关系,其教学重点是( )。


A.曲式
B.速度
C.织体
D.和声

相似考题

3.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7分),并说明理由(8分)。【课题名称】《清流》【教学对象】选修“创作”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用支声复调改写二声部歌曲(清流》【主要目标】学习支声复调,能够模仿范例改写一个乐句。(其他目标略)【教学过程片段】一、导入阶段(略)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1.老师播放合唱曲《清流》,学生欣赏。2.视唱歌曲旋律(1)学生随琴视唱歌曲低声部旋律,老师注意纠错。(2)学生随琴学习歌曲高声部旋律后,分组用“lu"进行两声部合唱。3.歌曲分析师问:低声部旋律的线条有什么特点?在音程和节奏上与高声部有什么关系?生答:旋律的线条起伏比较平缓。很多音程关系都是三度和四度,有的音一样,前四句的节奏也完全一样......4.老师写作示范(1)老师讲解支声复调的写作手法。(2)老师先示范改写结束句的低声部旋律,然后让学生视唱,再用“lu”与高声部合唱。5.学生尝试写作(1)学生运用支声复调的手法,改写低声部旋律。(2)选出刘红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师:许多同学都写得较好,但老师更欣赏刘红同学写的旋律,主要有几点值得赞赏.....结尾的三个音,比老师写的更有特色。(3)学生练唱刘红同学的低音部旋律,并与高声部合唱。三、小结

4.高中音乐《八月桂花遍地开》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1月6日 上午 重庆市开县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1.题目:八月桂花遍地开 2.内容:3.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中设置弹唱环节; (2)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指挥部分; (3)教学过程中设置演唱旋律声部环节。 答辩题目1.简单介绍一下本曲的背景知识。 2.合奏课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民歌《八段锦》,引导学生聆听本曲的旋律。随后播放《八月桂花遍地开》,并提出问题:这两首曲子有什么关联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这两首曲子的旋律是有相似之处的,因为《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旋律取材于《八段锦》。《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在多地传唱的民歌,在1959年呢,我国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将其改编为一首合唱曲。今天呢,我们将采用一种合奏的方式来表现本曲。 引入课题《八月桂花遍地开》。 (二)初步感知 1.教师弹琴范唱旋律声部,学生熟悉旋律并小声跟唱。 2.教师弹琴,带领学生齐唱曲谱,并设问:本曲在节拍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自由回答,师总结:本曲在节拍上进行了两次转换,第一次由2/4变为4/4,第二次4/4变为2/4。 3.教师打拍子,引导学生独立演唱旋律声部的曲谱。并提醒学生注意节拍转换时,强弱规律的变化。 4.教师弹琴带领同学分别熟悉其他各个声部的旋律。 (三)合奏练习 1.教师引导学生分为5组,第一组吹奏笛子演奏旋律声部,第二组拉奏二胡演奏副旋律声部,第三组吹奏笙演奏和声声部,第四组拉奏大提琴演奏低音声部,第五组敲击木鱼演奏打击乐声部。 2.留出5~10分钟为学生进行单独练习,期间可自行搭档进行合作练习。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指导。 3.练习结束,教师弹琴,引导第一、二、五声部进行旋律声部与打击乐声部的合作。 4.教师引导第三、四、五声部进行和声声部、低音声部及打击乐声部的合作。 5.教师指挥,带领全体学生进行合奏练习,期间提醒学生注意与他人的配合,要聆听声部之间的协和。 6.教师指挥,带领同学完整合奏本曲。 (四)巩固提高 1.教师引导学生自行组成小组,为本曲的旋律声部进行“无乐器”伴奏创编,可使用人声、拍手、跺脚、拟声等方式。 2.留出5~8分钟创编时间。之后邀请两组同学为大家进行展示。教师对其进行指导性点评,学生互评。 (五)小结作业 教师提问同学本节课都有哪些收获,并进行总结:本节课我们用五种乐器进行了一次合奏,还用我们的“天然乐器”——身体,为歌曲进行了一次颇有趣味的伴奏创编。 那么课下请同学们再找一些好听的歌曲,试着去进行伴奏的创编,下次与大家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八月桂花遍地开 1=C 江西民歌 稍快、欢快地 郑路 编曲 一组:旋律声部 笛子 二组:副旋律声部 二胡 三组:和声声部 笙 四组:低音声部 大提琴 五组:打击乐声部 木鱼 【答辩题目解析】 1.简单介绍一下本曲的背景知识。 2.合奏课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更多“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分别演奏《欢乐颂》的两个声部并合奏,然后分辨两声部间的音程关系,其教学重点是( )。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关于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高中音乐课堂全部按照学生意愿开设
    B.各模块的教学内容均应以学生演奏演唱为主
    C.在“歌唱”模块中应安排合唱的分声部排练
    D.高中阶段应开设简谱读写课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对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理解。《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音乐课堂可分为六大模块,包括“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其中“音乐鉴赏”为必修课,其余均为选修课。

    A项:“全部按照学生意愿开设”与高中必修课相矛盾。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演奏、演唱是选修课程,不属于主要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歌唱”模块安排合唱的分声部排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各声部,更好地进行融合演唱。与题干相符,当选。

    D项:“简谱读写”是学生在小学就掌握的技能。与题干不符,排除。

  • 第2题:

    “老师在‘创作’模块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聆听《沂蒙山小调》,并分析其‘鱼咬尾’的发展手法,然后用该手法写作旋律”,该教学活动是( )。


    A.自由创作
    B.采风创作
    C.命题创作
    D.模仿创作

    答案:D
    解析:
    题干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歌曲并分析歌曲的旋律发展手法,得出:“鱼咬尾”的手法,并用这种“鱼咬尾”来进行写作,属于运用模仿歌曲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 第3题:

    下面谱例是民乐合奏的曲目片段,其中最低声部由哪种乐器演奏()



    A.板鼓

    B.革胡

    C.唢呐

    D.梆笛

    答案:B
    解析:
    革胡是一种音量较大、音域较宽的低音拉弦乐器,通常担任低音声部。板鼓是打击乐器且声音清脆。唢呐、梆笛声音高亢明亮有力.通常担任高音声部。

  • 第4题:

    电声乐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电声乐队中可以用小提琴、萨克斯等乐器
    B.电吉他在乐队中主要演奏节奏声部,也可以演奏独奏旋律
    C.电贝司在乐队中承担低音声部
    D.电子合成器音色丰富,在乐队中只用于演奏旋律

    答案:D
    解析:
    D选项,电子音乐合成器又简称电子合成器.是由电子设备代替乐队进行演奏和进行自动化编曲的一种电子化设备. 用合成器制作声音的方法很多,起先是把若干个正弦波振荡器连在一起,改变各自的频率、振幅,就可以产生不同音色。后来,又采用压控方法,对频率、振幅、波形、时值、包络线等进行调制。近年来,又采用了调频的方法,波形记忆方法,脉冲数码调制方法等。也可以把以上各种方法混合使用。电子合成器和MIDI控制器的不同在于一个是不需要控制软件的,一个是必须控制软件的。综上,D选型描述有误。

    ABC选型,描述都正确,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是D项。

  • 第5题:

    把四部和声写成钢琴谱的样子,就是“键盘体”。它的特点不包括(  )。

    A.音域宽广,钢琴可以在A2一c5七个八度音域内,毫无困难地奏出任何音程
    B.声部观念不强,声部数目随音乐力度、浓淡的需要而变化,声部进行也不像合唱体那样严格
    C.以开放排列法为主,上方三声部由左手演奏,写在高音谱表上,低音部由右手演奏,写在低音谱表上。当然有时也用密集排列法。双手各弹两个声部
    D.常用音型化的织体

    答案:C
    解析:
    键盘体写法有如下特点:①音域宽广。钢琴可以在A2一c5七个八度音域内,毫无困难地奏出任何音程。②声部观念不强,声部数目随音乐力度、浓淡的需要而变化,声部进行也不像合唱体那样严格。③以密集排列法为主,上方三声部由右手演奏,写在高音谱表上,低音部由左手演奏,写在低音谱表上。当然有时也用开放排列法,双手各弹两个声部。④常用音型化的织体。

  • 第6题:

    在声乐演唱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声部的歌唱者,按各自的声部,重叠着演唱同一乐曲的形式叫()。

    • A、齐唱
    • B、对唱
    • C、重唱

    正确答案:C

  • 第7题:

    和弦排列法是指和弦在纵向写作时各个声部之间的()距离关系。

    • A、度数
    • B、和弦
    • C、和声
    • D、音程

    正确答案:D

  • 第8题:

    和弦的排列方式有三种,上方三声部相邻两个声部间的音程距离为五六度的称为()排列,此外还有()排列与混合排列。


    正确答案:开放;密集

  • 第9题:

    四部和声中任何两个相邻声部间的音程都不能超过八度,否则会形成声部过宽的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0题:

    填空题
    和弦的排列方式有三种,上方三声部相邻两个声部间的音程距离为五六度的称为()排列,此外还有()排列与混合排列。

    正确答案: 开放,密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四部和声中任何两个相邻声部间的音程都不能超过八度,否则会形成声部过宽的错误。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两个声部的同时进行有同向、反向与()三种类型。如果在同向进行中两个声部的音程保持不变,称为()进行。

    正确答案: 斜向,平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两组学生跟随二声部音乐进行体态律动。一声部单独出现时,另一声部律动停止;声部之间是模仿关系时,两组学生的动作也是模仿;声部之间是交织关系时,两组学生的动作相互协调配合。这样的课堂活动设计体现的关系是(  )

    A.元素—能量—语言
    B.时间—空间—能量
    C.时间—语言—声势
    D.空间—声势—才能

    答案:C
    解析:
    “一声部单独出现时,另一声部律动停止”体现的是时间先后产生的音乐的层次感;“声部之间是模仿关系时,两组学生的动作也是模仿”体现的是学生的声音语言产生的平行关系;“声部之间是交织关系时,两组学生的动作相互协调配合”是声部之间出现和声,学生得到了声势训练,与C项吻合。

  • 第14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的展开阶段进行评析(7 分),并说明理由(8 分)。

    【课题名称】《春之喜乐》。

    【教学对象】选修“演奏”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长笛合奏《春节序曲》(片段)。

    【主要目标】掌握上波音的吹奏方法,并能进行器乐合奏(其他目标略)

    【教学重点】上波音的演奏。

    【教学过程片段】

    展开阶段:新课教学

    1. 上波音吹奏

    (1)教师投影上波音定义(请一位同学快速读一遍)。

    出示谱例,听教师示范吹奏,感受音符加了上波音后的效果。

    (2)学生模仿教师的演奏练习。

    教师提醒学生前两个音符吹奏时要短促连贯。

    (3)教师吹奏下列基本音,学生为每个基本音加上上波音并吹奏。

    2. 乐曲合奏

    (1)复习旋律部分的吹奏。(学生注意连音的吹奏与情感的表现)

    (2)吹奏一声部。(上波音部分)

    (要求后半拍起的音符吹奏时,要短促、准确,收音要迅速)

    (3)学生分两组进行练习。一组用连音吹奏主题旋律片段,一组吹奏上波音部分。

    (4)两个声部合奏。

    3. 即兴创编并演奏

    用学习过的几种吹奏方法即兴编写一个 4 小节的旋律(至少包含一处上波音),并吹奏出来。

    (后略)

    附:谱例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欣赏以及综合创编课的教学过程的分析。《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了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 第15题: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
    【课题名称】《清流》
    【教学对象】选修 “创作”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用支声复调改写二声部歌曲《清流》
    【主要目标】
    学习支声复调,能够模仿范例改写一个乐句。
    (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
    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
    1.老师播放合唱曲《清流》,学生欣赏。
    2.视唱歌曲旋律
    (1)学生随琴视唱歌曲低声部旋律,老师注意纠错。
    (2)学生随琴学习歌曲高声部旋律后,分组用 “lu”进行两声部合唱。
    3.歌曲分析
    师问:低声部旋律的线条有什么特点在音程和节奏上与高声部有什么关系
    生答:旋律的线条起伏比较平缓。很多音程关系都是三度和四度,有的音一样,前四句的节奏也完全一样 ……
    4.老师写作示范
    (1)老师讲解支声复调的写作手法;
    (2)老师先示范改写结束句的低声部旋律,然后让学生视唱,再用“lu”与高声部合唱。

    5.学生尝试写作
    (1)学生运用支声复调的手法,改写低声部旋律。
    (2)选出刘红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师:许多同学都写得较好,但老师更欣赏刘红同学写的旋律,主要有几点值得赞赏 ……结尾的三个音,比老师写的更有特色。
    (3)学生练唱刘红同学的低音部旋律,并与高声部合唱。
    三、小结
    (后略)


    答案:
    解析:
    这个课例在教学设计上具备一定的优势,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上从视唱、模唱、欣赏、创编等设计活动丰富多样。
    (2)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符合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3)在上述课例中,教师通过讲解知识点,并让学生们独立进行旋律的创作,突出了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性,符合新课标理念中的 “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4)在课例的最后,教师点评了同学们的创编作品,并突出表扬一位同学的创编内容,肯定了全体,同时又针对某一同学的表现进行了肯定,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中的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5)从教案展示出来的部分来看,教师设计的问题太难,要求太高。 “视唱”“三度、四度关系”“节奏相同”“复调手法创作”这些内容很专业,教师预设普通高中生能回答出这些问题,是“备学生”的失误。
    该课例的一系列活动体现了 “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加强学生的主动意识,时刻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不断丰富教学环节和内容,同时将自评、互评以及他评充分结合,围绕新课程的理念安排教学。

  • 第16题:

    三位同学用下面的节奏型进行合奏时,老师要求他们注意聆听其他声部,并调整自己的演奏,以达到整体音响的和谐统一”。这一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哪种能力?( )

    A.演唱能力
    B.模仿能力
    C.合作能力
    D.创作能力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对音乐教学活动的理解。题干中的关键在于“注意聆听其他声部”,这是在引导学生关注他人;“调整自己的演奏,以达到整体音响的和谐统一”,这是引导学生在与他人协作,达到理想的表演效果。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 第17题:

    室内乐一般指几个独奏者合奏,每个乐器担任一个到两个声部。()


    答案:错
    解析:
    室内乐一般指几个独奏者合奏,每个乐器担任一个独立声部。

  • 第18题:

    通奏低音——()时期特有的作曲手段,在()的乐谱低音声部,表上明确音并表以说明其上方和声的数字,演奏者根据这种提示奏出低音和和声,而该和弦的排列有演奏者自己选择,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的(),也是数字底音的主要表现。


    正确答案:巴罗克;键盘乐器;分离感

  • 第19题:

    复调织体的特点是()。

    • A、在多声部音乐中只有一个主要旋律声部,其他声部为旋律的烘托声部。
    • B、在多声部音乐中,有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旋律声部同时进行,相互对比。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两个声部的同时进行有同向、反向与()三种类型。如果在同向进行中两个声部的音程保持不变,称为()进行。


    正确答案:斜向;平行

  • 第21题:

    两个声部的同时进行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同向、反向与()。如果在同向进行中两个声部的音程距离保持不变,称为()进行,是同向进行的特殊形式。


    正确答案:斜向;平行

  • 第22题:

    填空题
    两个声部的同时进行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同向、反向与()。如果在同向进行中两个声部的音程距离保持不变,称为()进行,是同向进行的特殊形式。

    正确答案: 斜向,平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背景材料: 有两位化学老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分别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 老师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把教学设计成一系列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了教学中的问题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一解决一个个问题。 老师2: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学生实际,分析了教学中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后,选出几个重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从一个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开始,然后在教学中教师不断捕捉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逐一解决。 问题:(1)请分析与评价上述两位老师的教学特点。(2)简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讨论的注意事项。

    正确答案: (1)老师1是在用知识线索贯穿素材,这位教师使用素材的动机是单纯为了讲授知识,素材出现的时机完全由知识点决定。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看,只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涉及很少。老师2是在用认识性问题线索贯穿素材,这位教师更加深入地挖掘了素材的内在联系,把素材纳入到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思维序列中,素材出现的时机和顺序由学生的认识逻辑决定,老师使用素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用知识解决问题,很好地体现了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式的教学。
    (2)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与讨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要设计适应学生年龄和个人能力特征的多种水平问题,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回答。②问题的内容要集中,表达要简明准确。③要有启发性,当学生思考不充分或抓不住问题重点时,教师应从侧面给予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依照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思维进程提出问题,把握提问的时机。⑤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合理设计问题,并预想学生的可能回答及处理方法。学生回答后,教师要给予分析和确认。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