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自然地理概况》 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教师播放歌曲《黄土高坡》以及黄土高原的景观图,提问“歌曲内容涉及的是我国哪一个地区?你了解这个地区吗?”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位置和范围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图”和“黄土高原地形分布”。 【问题】 (1)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征; (2)找出长城、秦岭、乌鞘岭、太行山等地理事物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的范围; (3)说说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单位? 【学生活动】

题目
初中地理《自然地理概况》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教师播放歌曲《黄土高坡》以及黄土高原的景观图,提问“歌曲内容涉及的是我国哪一个地区?你了解这个地区吗?”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位置和范围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图”和“黄土高原地形分布”。
【问题】
(1)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征;
(2)找出长城、秦岭、乌鞘岭、太行山等地理事物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的范围;
(3)说说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单位?
【学生活动】
(1)位于华北地区西部,我国内陆地区;北临内蒙古高原,西临青藏高原,南临秦岭,东临华北平原。
(2)位于长城以南,秦岭以北,乌鞘岭以东,太行山以西;
(3)包括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省级行政单元的部分地区。
【教师总结】
黄土高原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2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积区。
2.黄土高原的自然特征
【教师活动】展示太原多年平均气候资料和西安多年平均气候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并归纳黄土高原气候特点。
【学生回答】
以温带气候为主,气温年较差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
【教师活动】展示“黄土高原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思考:
【问题】
(1)对照地图上的高度表,说说黄土高原的海拔高度有何特征?
(2)对照地形图上的颜色差异和河流流向,描述黄土高原的大致地势特征。
【学生活动】
(1)海拔在1000-2000米;
(2)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教师总结】
黄土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形成独特的黄土塬、黄土梁、黄土茆等地貌类型。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师活动】结合教材100页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活动。
【问题】
(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7-8月最为严重,其产沙量一般占年产沙量的80% 以上,且往往又是几场暴雨造成的。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对当地和河流下游地区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黄土高原每年流失大量土壤。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议一议,黄土高原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学生活动】以4人为一小组,交流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地势较高,起伏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覆盖较差;黄土结构疏松,多裂隙。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导致植被破坏,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开矿等。
(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思考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会带来哪些影响?如何防治水土流失?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你认为在地理课堂上进行提问,有什么注意事项?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地势较高,起伏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覆盖较差;黄土结构疏松,多裂隙。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导致植被破坏,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开矿等。

2、我认为在地理课堂上进行提问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提问要有启发性。具有启发性的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问题要难易适中。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否则学生难以理解。
第三,科学把握提问的时机和对象。问题的提出必须是有层次的,是随着教学的进程而不断深入的。在最恰当的时候提问适宜的问题,才能显示提问的魅力、发挥提问的作用。
第四,提问形式要多样,鼓励学生发问。地理教师提问时,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如单独提问、小组提问、讨论后提问、抢答、顺序不定的提问等互相结合。同时,地理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使学生养成爱思考、爱提问的习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更多“初中地理《自然地理概况》 ”相关问题
  • 第1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地理环境
    • 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
    • C、PRED系统

    正确答案:B

  • 第2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和()的特点。相应于这三个方面,自然地理学可分为部门()、综合自然地理学和()。


    正确答案:独立性;整体性;区域性;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

  • 第3题: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表现在()

    • A、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 B、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 C、各地理要素本身具备的平衡功能
    • D、无人类干扰时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稳定

    正确答案:D

  • 第4题: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地理环境
    • B、自然地理环境
    • C、PRED系统

    正确答案:B

  • 第5题:

    论述自然地理学的取得的成果,及今后发展趋势,阐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正确答案: 自然地理学今后的发展趋势:
    1)自然地理学理论应加强系统理论化,加深与系统科学理论的交融。系统科学重视运用数学方法研究表述各种系统规律。而传统的地理学理论偏重于定性表述,很难更深入地揭示地理规律。因此,加强地理学与系统科学的交融以取长补短,从而提高自然地理学的整体理论水平。
    2)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以自然地理系统理论与方法加强不同规模地域。系统的综合研究,并以关键性区域作为重点。例如全球气候变化存在着显著地地域性差异,其气候变化趋势或变暖、或变干、或变湿,各自带来不同的环境影响。分析不同规模的地域系统差异及其内在规律,加强对典型地域系统演变(如农牧交错带、海岸带等)的研究十分重要。
    3)自然地理学应侧重于自然地理系统的动态性、稳定性以及抵抗外因干扰能力的研究。在当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强的趋势中,必须加强自然地理系统对人类社会反作用的预测研究,并寻求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合理途径。
    4)加强各种类型自然地理定位观测试验,以及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关模拟。实验研究,充分利用“3S”技术获取与处理自然地理信息,为自然地理系统的深入量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可分为两步,第一步,对研究区针对研究目的搜集前人已做过的调查、研究成果等。如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资料。第二步,在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依据研究目的,制定对研究区进行实地调查计划,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数据。
    2)科学实验法。科学实验法包括定位观测实验及实验室分析试验两个方面。
    1.定位观测实验,依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地点,使用必要的仪器,对自然地理要素、现象、过程等进行长期的或定期的观测。以取得定期的、可靠的原始数据。
    2.实验室分析实验,对于野外调查中多搜集的各种样品,根据研究需要进行室内实验分析。
    3)综合与类比分析法。综合分析法与类比分析法是地理学者们应用的两种传统定性分析方法。
    1.综合分析法,在研究各种地理要素如生物、土壤、气候、水文、地貌、地质等时,应注意它们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以及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
    2.类比分析法,包括同期类比分析法和异期类比分析法,同期类比法是指针对相同时期内地表不同地域间的同类自然现象、事物,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进行对比,以研究地表不同地域间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异同;异期类比法又称“古今类比分析法”。该法利用全新世古地理资料和历史自然地理资料比较古今环境演变的方法,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实际意义。
    4)系统分析法。自然地理系统分析法是以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等为技术手段,应用多元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建立自然地理系统的各种数学模型,来阐述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规律。

  • 第6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性和()的特点,相应于这三个方面,自然地理学可分为部门()、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


    正确答案:区域性;自然地理学

  • 第7题:

    自然地理要素


    正确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 第8题:

    生态系统与自然地理系统的根本区别在于生态系统是()中心的、而自然地理系统是()中心的。


    正确答案:单;多

  • 第9题: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


    正确答案: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4大圈层);各种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

  • 第10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和()的特点。相应于这三个方面,自然地理学可分为部门()、()和()。


    正确答案:独立性;整体性;区域性;部门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

  • 第11题:

    填空题
    近代俄国学者()和萨乌什金为代表的地理学派,强调经济地理与自然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密切联系。

    正确答案: 巴朗斯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项目设计书的编写应包括哪些内容()
    A

    精度指标设计

    B

    概述

    C

    大地测量

    D

    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气候、()、植物、动物和土壤,是自然地理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概念。


    正确答案:地貌;水文

  • 第14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与部门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与部门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
    A.研究对象不同,综合自然地理学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为研究对象,部门自然地理以某一个自然地理要素为研究对象;
    B.部门自然地理学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础。

  • 第15题:

    区域自然地理学


    正确答案: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 第16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和(),是自然地理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概念。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在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自然地理动态的物质体系。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的。如果说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强调物质实体的一面,则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更强调物质的()。


    正确答案: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土壤;能量;运动方面

  • 第17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和()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础,每一要素正是通过与其他要素的物质能量变换,改变着其他要素的性质,对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正确答案:物质循环;能量转换

  • 第18题:

    自然地理学


    正确答案: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学科。

  • 第19题:

    新生代以来的自然地理系统的演化分哪几个阶段?()。

    • A、新生代自然地理系统
    • B、天然生态系统
    • C、第四纪自然地理系统
    • D、全新世自然地理系统

    正确答案:A,C,D

  • 第20题:

    自然地理环境


    正确答案: 指受自然规律制约的地理环境,包括未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或影响微弱和已被人类社会改造利用了的两种状态的地理环境,前者如自然地理的各个组成部分:地质、地理、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后者如被改造了的自然环境:绿洲、梯田,人工牧场、人工林等。

  • 第21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概括为四大类:()和()。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最()的组成成分。这四类物质成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普遍存在于自然地理环境中,并各以自己为()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


    正确答案: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活质有机体;基本;主体;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

  • 第22题:

    问答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与部门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与部门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
    A.研究对象不同,综合自然地理学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为研究对象,部门自然地理以某一个自然地理要素为研究对象;
    B.部门自然地理学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根据气候、自然地理概况、能源、国民生产总值等将中国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区划为()个生态类型区。
    A

    7

    B

    8

    C

    9

    D

    10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如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什么说地球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

    正确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部分(四大圈层、五大要素)在太阳辐射、地球内能作用下,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或系统、综合体);没有一个部分是孤立的,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部分的相应变化,乃至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发生变化,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