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再别康桥》时,教师播放以《再别康桥》为歌词的歌曲,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把握诗歌的情感。对该做法的分析,合适的是( )。 A.教师准确落实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目标 B.教师清楚区分了音乐旋律与诗歌的节奏 C.教师所用资源未能形象地表现诗歌节奏 D.教师不宜借用音像材料教学《再别康桥》

题目
教学《再别康桥》时,教师播放以《再别康桥》为歌词的歌曲,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把握诗歌的情感。对该做法的分析,合适的是( )。


A.教师准确落实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目标
B.教师清楚区分了音乐旋律与诗歌的节奏
C.教师所用资源未能形象地表现诗歌节奏
D.教师不宜借用音像材料教学《再别康桥》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C
解析:
教师在讲授《再别康桥》时,通过播放歌曲来替代朗读的方式并不科学,用歌曲代替朗读,无法使学生直观地体会诗歌的节奏、把握诗歌情感。

A 项:歌曲无法使学生直观地体会诗歌节奏,不能准确落实教学目标。

B 项:教师想要通过歌曲把握诗歌节奏,说明没有区分好音乐旋律和诗歌的节奏。

C 项:该项阐释内容客观。音乐的节奏和诗歌不同,不能用歌曲的节奏来把握诗歌节奏。

D 项:教师可以采用音像教学来讲解《再别康桥》,但不应以音像教学代替学生的直接感知。
更多“教学《再别康桥》时,教师播放以《再别康桥》为歌词的歌曲,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把握诗歌的情感。对该做法的分析,合适的是( )。 ”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某版教材中的课文《再别康桥》一课时,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①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②通过教师的分析欣赏,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以下对这则教学目标的评析,不正确的是( )。

    A、设置的教学目标远远低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B、两个教学目标落脚点均在对这首诗歌形式的品味与鉴赏
    C、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阅读这首诗时自己独有的情感体验及阅读感受
    D、教学目标忽略了指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比较在传递情感方面与其他文体语言的不同点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设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对“诗歌”学习的基本规定为“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由此分析得知,这位初中语文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认知能力,脱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诗歌”的基本要求,是远远高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故A项说法错误,当选。

  • 第2题:

    “从课文中选出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体会其音乐性,并背诵这首诗。”这是《再别康桥》一课的“研讨与练习”,下列选项中,对其设计意图分析恰当的是( )。


    A.引领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图画美
    B.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C.引导学生分析阐释诗歌的艺术手法
    D.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教学设计中对诗歌阅读的把握,题干中此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音律美。题目中“从课文中选出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体会其音乐性,并背诵这首诗”是题目线索,关键之处在于“体会音乐美”和节奏感。关于“三美”的解释:诗人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新月派倡导的三美是指: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A项:“引领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图画美”,图画美与本题教学设计的意图无关,排除。

    B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本题设计意图在于感受诗歌的节奏感,而不是深入理解感情色彩,排除。

    C项:“引导学生分析阐释诗歌的艺术手法”,本题的设计意图和艺术手法无关,排除。

    D项:“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再别康桥》四行一节,错落有致,可以体会其建筑美,通过划分节奏和反复诵读,可以体会其音乐美,当选。

  • 第3题:

    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将“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情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下面对该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师对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理解不准确
    B、教师对诗歌教学应承担的任务认识不清
    C、教师认为分析人物形象是诗歌教学的任务
    D、教师认为体会情感是教学最重要的内容

    答案:C
    解析:
    “人物形象与诗人情感”是本诗最大的特色之一,应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但体会情感并不能就是最重要的任务,故A、B、D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正确,当选。

  • 第4题:

    设计《乡愁》教学方案时,教师将审美教育作为教学重点,下列挖掘本诗“美点”的方法,正确的是( )。

    A、利用海峡两岸山水的自然之美反衬诗歌情感的凄美
    B、抓住夸张手法探讨诗人内心深处隐藏的多年企盼
    C、通过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层层推进的写作手法
    D、体会诗歌节奏,品味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乡愁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审美教育的具体运用。审美教育有两层含义:狭义地讲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广义地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本诗没有体现}}J反衬。故A项不选;B、C选项都是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进行阐述,D选项从诗歌的建筑美、语言美等审美角度展开,故选择D选项。

  • 第5题:

    某版教科书中《再别康桥》有一道课后练习题“朗读这首诗,结合有关诗句,说说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体会诗人寄托在这个世界中的独特情感”,对该练习题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能够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理解诗歌内容
    B、能够引导学生体会节奏、感受诗歌语言
    C、能够引导学生重视句式,梳理诗歌结构
    D、能够引导学生感受意境,体会诗歌内蕴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教学设计中练习题设计的理解。此问题的关键在后面“体会诗人……独特情感”,由此可知此问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即诗歌内容。而“说说康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则是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中呈现出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且分析过程应结合具体诗句,引导学生通过诗句语言,体会诗歌节奏美,感悟诗人情感。因此答案选择C选项。

  • 第6题:

    在教授《再别康桥》时,教师把“体会语言的特点”作为教学重点,下列教学环节的设计符合教学重点的是()。

    • A、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 B、体会诗歌中的叠词的作用
    • C、掌握诗歌中拟人的修辞手法
    • D、品味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的三美原则

    正确答案:B

  • 第7题:

    学习《登高》,教师把“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作为教学的难点。以下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A、体现了新课标对诗歌鉴赏“理解内涵”的要求
    • B、教师对本诗的风格与思想情怀给予了足够重视
    • C、教师带领学生攻克了难点,教学目标即可完成
    • D、难点设计同时也反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答案:C

  • 第8题:

    单选题
    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将“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情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是(  )。
    A

    教师对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理解不准确

    B

    教师对诗歌教学应承担的任务认识不清

    C

    教师认为分析人物形象是诗歌教学的任务

    D

    教师认为体会情感是教学最重要的内容


    正确答案: C
    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在学生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时,教师提出新月诗派的“三美”诗歌理论,以下不属于“三美”理论的是(  )。
    A

    建筑美

    B

    音乐美

    C

    韵律美

    D

    绘画美


    正确答案: C
    解析:
    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提出的诗歌“三美”理论是指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 第10题:

    单选题
    学习《登高》,教师把“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作为教学的难点。以下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

    体现了新课标对诗歌鉴赏“理解内涵”的要求

    B

    教师对本诗的风格与思想情怀给予了足够重视

    C

    教师带领学生攻克了难点,教学目标即可完成

    D

    难点设计同时也反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答案: B
    解析: 《登高》沉郁顿挫的风格和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由于概括性较强和写作背景距学生较远,理解上有困难,故作为难点是恰当的;但并不能据此推出教学目标即可完成,故C项表述不当,当选。

  • 第11题:

    单选题
    学习白居易《卖炭翁》时,教师把“品味诗歌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作为教学的难点。以下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

    教师带领学生攻克了难点,教学目标就能完成

    B

    体现了新课标对诗歌鉴赏“理解内涵”的要求

    C

    教师对诗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怀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D

    难点的设计同时也反映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确答案: A
    解析: 教学难点指的是教材难度大,内容抽象或内容复杂,学生生活体验缺乏,无相关知识储备,学生理解困难,抓不住重点的内容。主要与学生认知能力有关。而教学目标的完成,要从三个维度去衡量,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说攻克难点不等同于完成教学目标。

  • 第12题:

    单选题
    教学《登高》,教师把“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作为教学的难点。以下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

    体现了新课标对诗歌鉴赏“理解内涵”的要求

    B

    教师对本诗的风格与思想情怀给予了足够重视

    C

    教师带领学生攻克了难点,教学目标即可完成

    D

    难点设计同时也反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13题:

    某版教科书中《再别康桥》有一道课后练习题“朗读这首诗,结合有关诗句,说说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体会诗人寄托在这个世界中的独特情感”,对该练习题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能够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理解诗歌内容
    B.能够引导学生体会节奏,感受诗歌语言
    C.能够引导学生重视句式,梳理诗歌结构
    D.能够引导学生感受意境,体会诗歌内蕴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教学设计中对于练习题设计的理解。

    A项: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理解诗歌内容,根据练习题中“说说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可以看出该练习题包含对于诗歌内容的分析,是评价正确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引导学生体会节奏,感受诗歌语言,根据练习题中“朗读这首诗歌”可以分析到,对诗歌的朗读有一定的指导,即节奏韵律的体会感受其语言美。由此可得该评价是正确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引导学生重视句式,梳理诗歌结构在练习题中并没有体现到。与题干相符,当选。

    D项:引导学生感受意境,体会诗歌内蕴,根据练习题中“体会诗人寄托在这个世界的独特情感”可以看出练习题中包含对诗歌的内蕴感情练习,是评价正确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 第14题:

    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师为引导学生学会体会意境,播放了大海和油菜花组合的图片,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恰当的是( )。

    A、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B、图片呈现了真实场景、妨碍学生把握诗歌意境内涵
    C、再现了诗歌意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D、与作品的意境相符,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答案:D
    解析:
    题干中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做法符合文本解读需求,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体会意境。

  • 第15题:

    执教《再别康桥》,小结时教师深情地说:“轻快、飘逸、清新,这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的特点。《再别康桥》我们就欣赏到这里。”然后话锋一转讲 起徐志摩飞机失事不幸遇难的故事,“徐志摩的一生就像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偶然》,‘你记得也好,最好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他虽然生命不长,但是 今天我们和他诗歌的交汇,这展现的光亮,将永远留在我们记忆当中。”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

    A、教师小结时的深情和语言艺术,为诗歌意境的升华锦上添花
    B、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带着津津有味的思考期待下节语文课
    C、归纳完诗歌特点,以徐诗《偶然》作结,引发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D、一段好的结语就如一堂课的“凤尾”,使教学过程在唯美中落幕

    答案:B
    解析:
    结束语不但是教师思想的精华也是语言的艺术,该教师做得非常精彩,达到了诗歌意境升华与师生情感共鸣的统一,使本课在唯美中落幕,故A、C、D正确;题干是收束型结束语,B项说法中“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思考”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8项表述错误,当选。

  • 第16题:

    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赏析意境之前,教师播放赤壁实景图片并配以磅礴的音乐,下列对该教学资源使用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A.营造情感氛围,可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B.契合诗歌的意境,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C.实景再现,先入为主,影响学生展开想象。
    D.诗歌教学播放音像资料,会降低教学效率。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教学评价。教师播放磅礴音乐于课前主要在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为课文教学做铺垫。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弊端,容易限制学生的想象,应客观评价。学习效率的影响与播放视频音乐无关。题干中教师为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赏析意境,播放赤壁实景图片、磅礴的音乐等音像资料,不会降低教学效率。教师能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干要求,当选。

    A项:阐释符合教师调动学生兴趣的理念。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播放歌曲能够调动意境、激发兴趣。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配合图片、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想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 第17题:

    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师为引导学生学会体会意境,播放了大海和油菜花组合的图片,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A.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B.图片呈现了真实场景,妨碍学生把握诗歌意境内涵
    C.再现了诗歌意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D.与作品的意境相符,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诗歌教学阅读教学中的图片呈现。在诗歌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出示与呈现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意境,感悟诗歌所描述的画面。根据题干可知,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意境,播放了大海和油菜花组合的图片。此举可帮助学生理解意境,在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感悟。

    A项:在体会意境的过程中,播放大海和油菜花组合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图片融入意境,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图片的呈现是再现场景,便于学生把握诗歌意境内涵。该选项表述不当。与题干相符,当选。

    C项:图片的再现意境便于学生从抽象到直观形象,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教师图片的呈现遵循诗歌的基本意境,与文本相符,是基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上的教学与技术融合,便于教学的有效实施。与题干不符,排除。

  • 第18题:

    以《再别康桥》为例,说明徐志摩诗歌的诗美特色。


    正确答案: 1.音乐美(押韵):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以《再别康桥》为例,其押韵,韵脚为:来,彩(ái);娘,漾(iáng);摇,草(áo);虹,梦(óng);箫,桥(áo);来,彩(ái)。每节押韵,逐节换韵,音律和谐。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绘画美(词藻):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3.建筑美(诗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 第19题:

    阅读某位高中语文教师为高中语文课文《再别康桥》一课设计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指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三美”。 以下对其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教学目标准确契合了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求
    • B、目标一准确切入了诗歌的内容,体现了教师对诗歌的准确理解
    • C、目标二关涉了《再别康桥》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方法,但美中不足之处是忽略了学生体悟诗歌方法与策略的学习
    • D、学生能力、已有积累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是设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这位教师设定的两个教学目标即综合体现了三者的分析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单选题
    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教师将“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情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以下对该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教师对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理解不准确

    B

    教师对诗歌教学应承担的任务认识不清

    C

    教师认为分析人物形象是诗歌教学的任务

    D

    教师认为体会情感是诗歌教学最重要的内容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下面是一位教师讲授《再别康桥》的教学方法,阅读后回答问题。(1)运用合作、探究、讨论、朗读的学习方法。(2)教学中应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尝试,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浅层到深层,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做准确的把握。(3)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如运用多媒体播放图片、音像等。(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朗诵诗歌时的伴奏音乐,以营造利于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情景氛围。以下相关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产生兴趣

    B

    让学生反复诵读,会让学生感到厌倦

    C

    教师很好地掌握了诗歌的教学思路

    D

    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正确答案: C
    解析: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在这首诗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尤其应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故B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

  • 第22题:

    单选题
    在教授《再别康桥》时,教师把“体会语言的特点”作为教学重点,下列教学环节的设计符合教学重点的是()。
    A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B

    体会诗歌中的叠词的作用

    C

    掌握诗歌中拟人的修辞手法

    D

    品味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的三美原则


    正确答案: B
    解析: 题目要求是以诗歌语言特色为教学点,点,A项涉及的是主旨,C项涉及的是诗歌的写作手法.D项涉及的是诗歌的篇章结构,只有B项是从语言的特征来分析的。

  • 第23题:

    问答题
    以《再别康桥》为例,说明徐志摩诗歌的诗美特色。

    正确答案: 1.音乐美(押韵):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以《再别康桥》为例,其押韵,韵脚为:来,彩(ái);娘,漾(iáng);摇,草(áo);虹,梦(óng);箫,桥(áo);来,彩(ái)。每节押韵,逐节换韵,音律和谐。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绘画美(词藻):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3.建筑美(诗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