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借明月思乡怀人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题目
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借明月思乡怀人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D
解析:
本题为选非体题,求点为“借明月思乡怀人的诗句”。

A项:《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诗歌为借明月思乡怀人。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诗歌为借明月思乡怀人。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诗歌为借明月思乡怀人。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诗歌不是为借明月思乡怀人。表述错误,与题干相符,当选。
更多“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借明月思乡怀人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 ”相关问题
  • 第1题:

    “竹”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往往具有高洁、超脱、坚韧的意味,某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含有“竹”意象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B.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C.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意象的理解与了解。D项出自陆惠心的《咏松》,从字里行间“寒梅”可判断其生长时间是“冬季”,与竹不符;“傲雪凌霜”同样能够判断,所用的意象是“松”。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干要求,当选。

    A项:出自王维的《竹里馆》,是写竹子的诗句。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出自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是写竹子的诗句。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出自郑板桥的《竹石》,是写竹子的诗句。与题干不符,排除。

  • 第2题:

    在学习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教师让学生找出几例描写月的诗句,下列诗句中,不是描写月亮的一句的是( )

    A.大漠沙似雪,燕山月如钩
    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D.人逢喜事精神爽,敢教日月换新天

    答案:D
    解析:
    A、B、C写了月的形状或状态,D项虽然带有“月”字,但并不是描写月的。

  • 第3题:

    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诗人借月表达对什么的思念之情?


    正确答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诗人借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第4题:

    学习宋词《醉花阴》,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李清照的词风理解“人比黄花瘦”这一名句。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 A、引导学生品析词句.鉴赏用词之妙
    • B、回顾李清照的词风.巩固基础知识
    • C、从不同角度赏析诗词.加深对诗词情感的理解
    • D、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风格与创作特点

    正确答案:D

  • 第5题:

    五年级一班的学生学完了《古诗词三首》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了研究中国古代有关思乡的诗歌主题活动,像这种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最终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称为()

    • A、研究性学习
    • B、接受性学习
    • C、机械学习
    • D、有意义学习

    正确答案:A

  • 第6题:

    在学习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教师让学生再查找一些和这首词表意相同的描写月亮的诗词,以下几位同学的查找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B、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正确答案:D

  • 第7题:

    单选题
    下面诗句中的月亮不代表思乡之情的是()。
    A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C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D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诗人借月表达对什么的思念之情?

    正确答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诗人借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请学生举出一些与“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学生所举诗句不合适的是()。
    A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B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其二》)

    C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D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教师教学柳永的《望海潮》一词时,引导学生阅读作品并领略杭州的美景。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诗词当中的杭州”专题活动。以下学生找到的诗句中,不适合作为描写杭州的示例诗句的是()。
    A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B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C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白居易《春题湖上》)

    D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


    正确答案: C
    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学习宋词《醉花阴》,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李清照的词风理解“人比黄花瘦”这一名句。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A

    引导学生品析词句.鉴赏用词之妙

    B

    回顾李清照的词风.巩固基础知识

    C

    从不同角度赏析诗词.加深对诗词情感的理解

    D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风格与创作特点


    正确答案: A
    解析: “结合词风,理解词句”主要体现的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和创作的风格。

  • 第12题:

    单选题
    赏析诗歌意象是学习古诗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完杜甫的《登高》之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及其所表达的感情。以下意象中,与意象“猿啸”所表达的情感较为一致的是()。
    A

    明月

    B

    大雁

    C

    菊花

    D

    芭蕉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13题:

    在学习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教师让学生找出几句描写月的诗句。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逢喜事精神爽,敢教日月换新天
    B.大漠沙似雪,燕山月如钩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D.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答案:A
    解析:
    B、C、D项写了月的形状或状态,A项虽然带有“月”字,但并不是描写月的。

  • 第14题:

    在学习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教师让学生找出几例描写月的诗句,下列诗句中,不是描写月亮的一句是( )


    A.人逢喜事精神爽,敢教日月换新天

    B.大漠沙似雪,燕山月如钩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呜蝉

    D.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答案:A
    解析:
    B、C、D项写了月的形状或状态,A项虽然带有“月”字,但并不是描写月的。

  • 第15题:

    关于自主学习,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控制者
    • B、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
    • C、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 D、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某版语文教材中某一单元是关于唐代田园山水诗的学习,教师要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诗词进行课外拓展阅读。下列诗作中,不适合的一项是()。

    • A、王湾《次北固山下》
    • B、王维《使至塞上》
    • C、孟浩然《过故人庄》
    • D、王维《终南别业》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下面诗句中的月亮不代表思乡之情的是()。

    •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C、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在学习完某版教材必修(4)第二单元《雨霖铃》后,学生对这一诗词风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求教师再为其推荐几篇风格相同的作品,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 B、《鹊桥仙》(秦观)
    • C、《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 D、《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单选题
    学习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教师请学生举出古人借月亮抒发对亲人思念之情的句子。下列适合的是(  )。
    A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C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D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在学习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教师让学生再查找一些和这首词表意相同的描写月亮的诗词,以下几位同学的查找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C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D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正确答案: B
    解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词人借月亮表达对亲人的相思、祝福之情,四个答案中只有D项符合要求,当选。

  • 第21题:

    单选题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古代诗词意象”主题研究,指出“羌笛”是唐代边塞诗中重要的表达思乡的意象。教师请学生举出一些具有思乡含义的诗句。下列诗句不适合的一项是()。
    A

    江上何人夜吹笛,声声似忆故园春(白居易《江上笛》)

    B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其一》)

    C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D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高适《金城北楼》)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在中国古代诗歌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进行归类。下列学生整理的诗句中,所含有的意象与其他三项诗句中所含意象不属于同一种意象的是()。
    A

    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B

    夜人翠烟啼,昼寻芳树飞

    C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D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学习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老师引导学生鉴赏诗中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教师让学生举例,和“月”有关的诗句,并且阐释和这句有相同的情感基调。下列例句不恰当的是(  )。
    A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B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C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D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四首》)


    正确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的诗句是表达思乡的情感。ABC三项中的诗句都是表达思乡的情感基调。只有D项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