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教学论文,按要求回答问题。诗歌鉴赏方法指导,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九个字:一是“懂事儿”,就是对文本“写什么”的归纳概括。二是“知趣儿”,就是对文本“怎么写”的剖析。三是“品味儿”,就是对“为什么这样写”的分析。通常语文课较少关注这样的问题,一般只简单介绍作者的风格,我则是通过适当拓展阅读面,分析同一作者不同作品来归纳其写作风格。下面选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诵读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B.用专门化术语解读诗歌,可有效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 C.比较阅读是分析“为什么这样写”和

题目
阅读下列教学论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九个字:一是“懂事儿”,就是对文本“写什么”的归纳概括。二是“知趣儿”,就是对文本“怎么写”的剖析。三是“品味儿”,就是对“为什么这样写”的分析。通常语文课较少关注这样的问题,一般只简单介绍作者的风格,我则是通过适当拓展阅读面,分析同一作者不同作品来归纳其写作风格。

下面选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诵读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B.用专门化术语解读诗歌,可有效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
C.比较阅读是分析“为什么这样写”和感受作品风格的策略
D.文中概括的三个层次是教学的层次,也是阅读古代诗歌的层次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对于诗歌阅读的分析。

A项:语文教学中“读”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读中感,在读中悟。所以,诵读是理解古代诗歌内容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表述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懂事儿”、“知趣儿”、“品味儿”是用口语化方言总结的鉴赏诗歌的方法,而非专门化的术语,因此可知B项表述不准确。与题干相符,当选。

C项:通过题干中的“为什么这样写”“我则是通过适当拓展阅读面,分析同一作者不同作品来归纳其写作风格。”可以看出“品味儿”是比较阅读是分析,感受作品风格的有效策略,分析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阅读也是分层进行,第一层,整体感知,也就是题干中“品味儿”;第二层,理解文章大意,也就是题干中“知趣儿”;第三册,细研文本,也就是题干中“品味儿”因此可知D项表述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更多“阅读下列教学论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关于论文答辩中不正确的是( )。

    A.宣读论文全文

    B.从容

    C.回答问题简明扼要

    D.携带论文与参考资料


    正确答案:A

  • 第2题: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某化学教师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过程为:教师设计学案并提出要求→学生课前自学并完成学案。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案进行讨论交流→精讲释疑、总结提升→练习巩目。
    问题:
    (1)请指出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2)在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时教师应重点注意什么


    答案:
    解析:
    (1)“学案导学”就是用学习方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它以“学习方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学案导学”的优点:
    ①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减少教材阅读和作业中的困难,有利于提高学习效辜,对学习新课作用尤其明显:
    ②学案好比半个家庭教师,能提供及时、关键的指导和人性化的服务.将课上学习与课下拓展跟踪学习有机结合:
    ③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具体的内容材料,师生互动的基础得以夯实,可操作性增强;
    ④可以资源共享,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因为它集中了备课组的集体智慧:
    ⑤来自学生的思想、观点、解释、解答、设计、作品、表现方式等,对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产生积极的作用:
    ⑥有利于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提高研究性学习水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案导学”的缺点:
    ①在学案内容上呈现习题化,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课堂环节多,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
    ②在教学目标呈现上,错把教学Et标当作学习目标.目前主要追求的直接目标是。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与质量的提高”,未长远考虑,其目标不应只停留在这一水平上:
    ③在“学案导学教学方法”上,很多教师思想固化,呈现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
    ④在导学案设计上,老师清楚完整地反映了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甚至详细到各个环节和步骤,而缺少给学生留出记笔记的时间和思考空间.在某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
    ⑤“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是教学上的误区,有些课型根本不需要导学案。有了导学案反而是课堂的累赘。
    (2)在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时,教师应重点注意:
    ①课前做到目标明确,围绕着一节课的学习要求及重点与难点以学案的形式清楚地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预习完成导学案:
    ②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导学案在知识内容上不要过多,而应少而精地呈现在导学案上:
    ③课堂中要对学生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调控,将学生能够通过预习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讲解.个别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④导学案要多样化,格式不应整体划一,避免疲倦感。不断地变换形式才能给人以期待.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进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⑤课堂结束时也应注重学习效果的反馈及总结,教师做好教学反思,学生做好学习总结.教学效果会更好。

  • 第3题:

    阅读下面关于“旅游景观的欣赏”的教学实施过程,回答以下问题。



    (1)为本次教学过程设计一个合适的教学目标。(8分)
    (2)分析评价这次教学实施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12分)


    答案:
    解析:
    (1)①知识与技能:明确旅游景观的描述和欣赏是多角度的,掌握不同景观的一般欣赏方法,了解景观特点、精选点位、把握时机、洞悉文化定位。
    ②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不同的人文景观、地文景观、气象景观、水域景观的正确的欣赏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激发学生探索神奇大自然的兴趣;巩固学生热爱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①对学生估计过高,实际上他们的旅游体验十分有限,他们对旅游的认识偏重于感性的形式美,要注意引导学生上升到一般规律性的学习。学生对自己祖国了解不够,对美好河山赋予的热爱不够饱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的教育。
    ②对这堂课采用“激趣一探究一讲授一反馈一延伸”的教学方法效果很好,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尝试让一两个有旅游体验的学生上讲台讲述他们曾经欣赏不同旅游景观的方法或感受,这样效果可能更好。
    ③对外国旅游景点介绍不够,可适当增加。
    ④这是一堂良好的思想教育课,需要教师本身充满饱满的热情,最好是结合自身的旅游体验进行教学,给学生一种实实在在的感受,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激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第4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李老师关于“新疆农业问题”的教学设计片段:

    问题:
    (1)为引导学生认识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出示哪些地理图片配合讲解?(8分)
    (2)分析探究式教学法的优点和局限性。(12分)


    答案:
    解析:
    (1)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出示新疆地区的地形图、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光照等值线图、河流和绿洲分布图、交通线路图等。 (2)优点:探究式教学法不是以一般的知识掌握为目的,而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独立认知活动,通过探索、研究来获取知识,着眼于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意志。它适用于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教学。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先呈现概念、原理的例证.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些例证的共有本质特征.利用学生先前习得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通过新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发现新规则并习得解决问题的策略。
    局限性:首先,它要求对一切已被前人研究、证明和总结的知识与原理,学生都要通过自己的直接探究去发现。探究式教学适合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同时也必须在学生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前提下.方能顺利进行知识的迁移。很多教学内容会很难,甚至不可能被设计成一整套探索发现过程供学生学习。
    其次.教学所耗费时间太多,往往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
    此外,探究式教学法对待学生个别差异的适应性不强,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同一发现方案.效果不是最佳。
    因此.探究式教学法只适合地理学科部分内容的教学。并且必须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 第5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

    (1)根据流程图,指出捕捉与利用学生资源要经历哪几个环节?

    (2)思想品德课教学为什么要捕捉与利用学生资源?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读图分析能力。答题过程中注意把握捕捉利用学生资源的主体为教师和学生两条主线,既要发现二者的不同点进行区别,又要找到二者共同点进行讲解。

  • 第6题:

    案例: 下面是“零指数幂”教学片段的描述,阅读并回答问题。

    片段一:观察下列式子,指数有什么变化规律?相应的幂有什么变化规律?猜测



    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把握题干,将题目涉及相关理论进行完善并完整论述。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灵魂。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应该是学生。第二,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检测。第三,教学目标要体现“三维”融合,层次清楚。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应该确定好本节课“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确定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后,要进一步研究、分析,这一“知识与技能”,是怎样获得的,需要经历怎样的科学探究过程,需要用到哪些科学探究的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

  • 第7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问题1][简答题]
    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2][简答题]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


    答案:
    解析:
    1.1.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掌握用秤称量物体的方法。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2.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老师也喜欢,昨天我在超市买了两样东西,猜一猜,哪个更重?你怎样知道是它重?(面条和苹果)
    学生可能会说用秤称,可能会说掂一掂,还可能说看标签……
    师:看来物品有轻有重,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作物体的质量。
    二、认识秤,揭示课题
    1.出示:常见的秤挂图。
    师:刚才说可以用秤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你都认识些什么秤?在哪里见过?
    2.介绍一些常见的秤。重点介绍天平和盘秤。
    小结:它们都可以用来称物品的质量。
    3.揭示课题。
    师: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有克和千克。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三、认识克,感受1克和几克
    1.掂一掂1克的物品,感受1克的质量。(1个2分硬币)
    师:你想知道1克是多重吗?
    学生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很轻)
    2.说一说,你觉得哪些物品也是大约1克。(药片、小发卡、纽扣、小螺丝、一粒花生、一个乒乓球、一片树叶……)
    3.掂一掂,比一比。分别掂一掂一支铅笔、一袋米、一包盐的重量,比一比谁重,感受几克、100克、500克的重量。一般比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做单位,用字母表示是g。
    4.估一估数学课本有多重?再称一称。(1本数学课本大约重150克)
    5.介绍天平。称较轻的物品要用到一种秤——天平。
    四、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感受1千克。
    师:物体有轻有重,称比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做单位,称比较重的物体时我们就周千克做单位。那1千克有多重呢?
    1扎面条的重量就是1千克,也可以用1kg表示。
    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1扎面条,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学生用手掂一掂)
    师:你觉得1千克怎么样?(挺重)1千克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斤。但斤不是国际通用单位。
    2.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判断: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比较,哪个重一些?
    小结:不论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如何,1千克重的感觉是一样的。
    4.估计几千克,称书包。
    师:你估计书包有多重?你是怎样估计的?(引导学生与1千克对比)
    师:好,咱们用盘秤来称一称,看你估计得准不准确。(指导学生使用盘秤)
    (出示盘秤)观察一下盘秤,你们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看到指针和单位千克)
    5.当我们用盘秤称东西的时候,当指针指到1就表示1千克。下面,我们就来称1千克的东西吧。(称1千克的东西:1扎面条、1罐奶粉、两袋盐……)
    6.称一称:1千克苹果有几个?1千克香蕉有几个?
    7.活动:感受几十千克,称体重,互相抱一抱。(体重在20~35千克)
    五、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师:一包食盐有500克,两包呢?
    生:1000克,因为500克加500克等于1000克。
    师:再用盘秤称一称两包盐的重量。指针指向l,两包盐的重量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等于1000克)
    5千克等于多少克?3000克等于多少千克?
    六、拓展深化
    1.玲玲是二年级的学生,自从学习了克和千克的认识后,她对周围物体的质量可感兴趣了,下面是她称出的物体的质量,这个马大哈,把什么给漏了,你能帮她补上吗?(课本第89页第4题)
    2.认真阅读玲玲的日记,你能发现什么?
    我是一名二年级的小朋友,每天早晨,我从1千米高的床上起来,拿起重9千克的牙刷,刷牙洗脸后,吃了一个200千克的面包,一个50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2克的书包,穿上250千克重的鞋上学去了。
    七、全课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 第8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教材,并按要求回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运算能力?如何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10分)
    (2)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数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20分)


    答案:
    解析:
    (1)答案要点:
    运算能力是指不仅会根据计算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正确的运算途径。
    提高运算能力的途径:
    ①通过联系实际准确理解和牢固掌握各种运算概念、性质、公式等,并能够运用概念、性质和公式进行正确的计算。
    ②加强口算、重视笔算。教给学生口算方法,发展学生思维;笔算过程要正确,理解笔算意义,提高计算正确率。
    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后及时检查和检验.提高计算能力。
    (2)答案要点:
    ①学生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计算题目。
    ②通过体验口算过程,理解口算乘法的算理
    ③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3)导入:
    ①出示题目30×450×5300×7200× 8
    12×443×223×311×7
    请学生口算上述题目的答案。
    ②请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进行I=/算的。总结口算方法,为本课内容的学习做铺垫。
    设计理由:
    本节课的导入设计主要运用了复习导入的方法,通过选择与本课相关的内容进行练习,将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情境中。请学生自主说出口算方法,更是将已学知识和新学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有意义地进行学习,符合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理论,同时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陈述已学知识,一方面学生可以参与教学活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了解,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运用。

  • 第9题:

    阅读以下案例,回答问题。



    (1)以上教学片段体现出王老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
    (2)运用案例中具体的事例说明王老师的教学理念。


    答案:
    解析:
    (1)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放性教学理念。 (2)片段1:“他们以4-6人为小组,有的挑选叶片,有的两手撑开袋子,有的将叶片分别装到两只黑色的塑料袋中,有的拿着白线绑扎着,有的在旁指点比划着,有的忙着写标签……”在小组分工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承担各种角色,采用这种组织形式进行探究活动,让每个学生在多个方面有所进步,让他们的潜能、生物科学素养得到了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并且将课堂还给学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创设了开放
    式、民主式的活跃课堂。
    片段2:放学的时候,同学们还在热烈地讨论着:“植物会呼吸吗 ”“如果植物能呼吸,它应该是呼出二氧化碳吧 ”“如果植物真的也呼出二氧化碳,那晚上我们的氧气有没有可能不够啊 ”体现了王老师不仅注重课上的实验探究,而且能激励学生将探究迁移到课外,倡导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片段3: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王老师注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王老师对于学生实验的失败没有打击,而是鼓励和引导,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

  • 第10题:

    谈话教学法又称回答法,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1题:

    案例:阅读下列案例,回答问题。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广义地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

  • 第12题:

    问答题
    案例:阅读下列案例,回答问题。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广义地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二)请仔细阅读资料,按照要求回答问题。(35分)

    2.什么是“低碳经济”?


    正确答案: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 第14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即由知识的传授者向教育实践的研究者转变.由“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型”与“学者型”教师转变。这要求教师要不断通过教学研究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化学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2)化学教学研究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
    解析:
    【知识点】化学教学研究
    (1)化学教学研究主要的方法有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间接的观察,是一种描述研究,具有自然性、间接性、高效性的特点。
    实验研究法本质上是科学实验.具有科学实验的基本特征:探索和论证因果关系、操作变量、合理控制无关变量。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教师为研究自己的工作而综合运用的各种有效的研究法,其实质是教师进行的一种反思性、实践性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为教学而研究、是对教学的研究、在教学中研究。
    (2)①化学教学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化学教学研究.教师的知识能够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发展并趋向合理,能提高科学的鉴别力,认识科学教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科学地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形成理性的认识,综合性、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使教学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
    ②化学教学研究是提高化学课程实施质量的有效途径。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化学教师理解课程理念和课程设计意图.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体现这种理念和设计意图。教学研究既是转变观念、探索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也是提高化学课程实施质量的有效途径。
    ③化学教学研究有助于解决化学教学实践问题。
    解决化学教学实践问题是教学研究最原始、最基本的意义。正是由于实践中有问题存在,才激起了人们的研究,也正是有了有关的研究,许多实践中的问题才得以合理地解决。

  • 第15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李老师关于“陆地与海洋的分布”的教学过程设计.
    ?
    问题: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12分)
    (2)分析此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8分)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能够在图上识别出大陆、岛屿、半岛、群岛;在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用图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通过对“地球”“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成功之处:
    ①在教学中.李老师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对地球仪进行观察、探究,发现海陆分布大势和各大洲的轮廓特征.再通过知识竞赛呈现和突破课本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记住海陆面积的比例.学会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②在教学中,李老师通过活动将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结合得较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

  • 第16题:

    阅读下列语句,回答文后的问题。





    答案:
    解析:
    ①毅然:刚毅的样子。这里作毫不犹豫讲。 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这里有悲伤的意思。
    欣然:心情愉快的样子。这里有自信、从容的意思。
    ②第一段话说明刘和珍是一个热爱学习,勇于追求真理的人。这从她虽然生活艰苦,但毅然预订销行一向寥落的《莽原》即可看出。第二段话说明刘和珍富于远见和有着顽强的斗争精神。这从她虑及母校前途,为一些教员在杨荫榆被撤职以后,就纷纷引退而黯然泣下的情节即可看出(而以后事实的发展也证明了她的担忧确是一种远见)。第三段话说明刘和珍对反动派的斗争是从容不迫,充满信心的。“欣然前往”四个字,就是最好的说明。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热爱学习,勇于追求真理,思想进步,具有远见的革命青年。她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不怕困难,思想乐观,敢于斗争。并对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充满信心。

  • 第17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是《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录片段:



    问题:结合该市发展的实际,谈谈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20分)


    答案:
    解析:
    首先,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7分)
    文化创新同时存在于文化继承和发展中,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即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其次,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7分)
    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所以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主要是把握创新的途径.了解其过程。立足于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改造传统文化.从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从而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
    最后,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6分)
    文化创新的作用不仅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还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具有引导、制约社会实践发展的作用:文化创新的基本使命是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 第18题:

    阅读下列程序,回答问题1至问题3,将解答填入答题纸的对应栏内。【说明】逻辑覆盖法是设计白盒测试用例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对程序逻辑结构的遍历实现程序的覆盖。针对以下由C 语言编写的程序,按要求回答问题。
    main( ){int i,n; //1for(i=1;i<5;i++){ //2n=0;  if(i!=1) //3 n=n+1; //4 if(i==3) //5 n=n+1; //6  if(n==3) //7  printf("Hello!"); //8 }} //9 问题1:(4分)请给出满足100%DC(判定覆盖)所需的逻辑条件。问题2:(6分)请画出上述程序的控制流图,并计算其控制流图的环路复杂度V(G)。问题3:(5分)请给出【问题2】中控制流图的线性无关路径。


    答案:
    解析:
    问题1:
    1、i < 52、i >= 53、i != 14、i == 15、i == 36、i != 37、n == 38、n != 3
    问题2(1) 控制流图如下图所示:



    (2)V(G)=4+1=5问题3:
    (1) 1-2-9 (2) 1-2-3-5-7-2... (3) 1-2-3-5-7-8-2...(4) 1-2-3-4-5-7-2… (5) 1-2-3-5-6-7-2…
    【解析】
    问题1:判定覆盖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使得被测程序中每个判定表达式至少获得-次 “真”值和“假”值,从而使程序的每一个分支至少都通过一次。本题中程序一共有4个判定,所以满足判定覆盖一共就需要8个逻辑条件,这些条件详见上述答案。问题2:
    本题考查白盒测试方法中的基本路径法。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根据代码绘制控制流图、计算环路复杂度。控制流图是描述程序控制流的一种图示方法。其基本符号有圆圈和箭线:圆圈为控制流图中的一个结点,表示一个或多个无分支的语句;带箭头的线段称为边或连接,表示控制流。基本结构如下所示:



    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判断中的条件表达式是复合条件,即条件表达式是由一个或多个逻辑运算符连接的逻辑表达式,则需要改变复合条件的判断为一系列之单个条件的嵌套的判断。环路复杂度用来衡量一个程序模块所包含的判定结构的复杂程度。环路复杂度等于右图中的判定的节点个数加1。图中判定节点个数为4,所以V(G)=4+1=5。控制流程图的环路复杂性 V(G)一共有以下三种方法,但是最后一种最好用,不易出错。(1)控制流程图中的区域个数。(2)边数-结点数+2。(3)判定数+1。问题3:本小题考查白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之基本路径法。涉及到根据控制流图和环路复杂度给出线性无关路径。线性无关路径:指包含一组以前没有处理的语句或条件的路径。从控制流图上来看,一条线性无关路径是至少包含一条在其他线性无关路径中从未有过的边的路径。程序的环路复杂度等于线性无关路径的条数,所以本题中有5条线性无关路径。这5条路径组成了问题2中控制流图的一个基本路径集。只要设计出的测试用例能确保这些基本路径的执行,就可以使程序中的每个可执行语句至少执行一次,每个条件的取真和取假分支也能得到测试。需要注意的是,基本路径集不是唯一的,对于给定的控制流图,可以得到不同的基本路径集。

  • 第19题:

    请认真阅读下述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图表中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除法的意义及运算法则。
    (2)如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试制定教学目标与重点。
    (3)根据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新授部分教学。


    答案:
    解析:
    (1)除法的意义及运算法则 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算法: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除法没有意义。
    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进行准确的计算。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用竖式计算的简便性,发展理解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3)新授部分的教学设计: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识:教师通过多媒体给出图片,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取出数学问题“王鹏每周应该跑多少米?每天应该跑多少米?”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王鹏每周应该跑多少米”这个问题,同学们按照数学小组进行讨论这样两个方面。
    重点讲解列竖式的计算方法:
    ①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的整数除法列竖式的方法探究被除数是小数时的竖式列法。
    ②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写商?怎样表示商写在了十位上?
    ③除到被除数的十分位仍有余数,应该怎么办?与学生共同把这道除法竖式做完,并用乘法验算。
    总结拓展:教师通过例子与同学们探讨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 ?
    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只要被除数比除数小,商的个位上就不够商1。

  • 第20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问题2][简答题]
    若指导一年级学生学习本课,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问题3][简答题]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22分)


    答案:
    解析:
    1、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材料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
    (1)在知识技能方面,学生通过对本材料的学习,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
    (2)在数学思考方面,学生通过对本材料的学习,能够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的信息;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3)在问题解决方面,学生通过对本材料的学习,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通过对本材料的学习,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2、【教学目标】
    (1)了解小括号的意义,认识它的作用。
    (2)掌握带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算式。
    (3)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初步尝试用符号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方法。
    (4)激发计算兴趣,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统一性,具有初步的符号意识。


    3、【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素材。
    小朋友,你们喜欢剪纸吗?小明和小丽想剪出10个五角星,他们正在分配任务呢(出示两位小朋友剪五角星的图片)。
    请问,大家从这幅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1:一共剪掉几个星?教师提问:你会列式吗?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预设2:还剩几个星?教师提问:谁能将已知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有10个星,先剪掉了2个,又剪掉了3个。还剩几个星?)
    (2)尝试探究,确定解题思路。
    请学生根据上述数学问题,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待学生讨论交流后,组织反馈。
    思路一:10-2-3=5(个)。先算减去2个后剩几个,再算又减去3个后还剩几个。
    思路二:2+3=5(个),10-5=5(个)。先算一共剪掉几个,再算还剩几个。
    对于每个思路,先让学生说清思路,明确算法。然后,教师借助课件帮学生理清思路。最后,学生再次说清思路,教师完善板书,帮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
    (3)认知冲突,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如果将分步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应该怎样列式呢?学生尝试写,教师巡视。
    给出错误算式:10-2+3,这样列式可以吗?为什么?看来,要想先算加法,就要在2+3这里添上个符号,说明你要表达的意思。
    教师写算式并用彩色笔加上小括号。这个符号叫“小括号”(板书课题:小括号)。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小括号就像我们的左手和右手,把2和3这对好朋友围在一起。它起到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的2+3=5,再算小括号外面的10-5=5(教师画运算顺序)。
    那么,加了小括号的算式怎么读呢?教师指导读法。
    做一做,说说下面各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对于两步算式,大家应当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没有小括号,就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巩固深化,强化小括号的用法。
    我们学习了小括号的用法,那么你敢挑战这些题目吗?
    请学生做练习十七第1题,算一算,比一比,更深刻地理解小括号的作用。
    请学生以比赛形式做练习十七第2题,看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请学生用不同的算法做练习十七第3题,同桌互相检查,保证全班学生都理解了小括号的含义和用途。
    思维游乐园:给练习十七第4题的算式填上小括号。教师提醒:按顺序算不容易得出结果,就可以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简化算式。
    (5)总结提升,拓展小括号的用法。
    请学生自主总结小括号的作用、计算方法。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确认、扩充。
    总结: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位数学王国的新朋友——小括号。它就像左手和右手,让好朋友们围在一起,起到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计算时,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没有小括号,就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这节课,大家能独立思考、快乐地与他人合作。我相信大家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收获了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希望大家在数学王国里能结识更多的新朋友,让它们都变成我们的好朋友。

  • 第21题:

    下列关于论文答辩中不正确的是()。

    A宣读论文全文

    B从容

    C回答问题简明扼要

    D携带论文与参考资料


    A

  • 第22题:

    请简要回答阅读能力教学包含哪些内容? 


    正确答案: 根据阅读能力的结构来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阅读能力教学所应该包含的内容:
    ①通过积累性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感知力;
    ②通过理解性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力;
    ③通过欣赏性阅读培养阅读审美力;
    ④通过研究性阅读培养阅读评价力;
    ⑤通过创意性阅读培养阅读创造力;
    ⑥通过“信息阅读”培养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 第23题:

    检索“课程+教学”的期刊论文,它要求检索结果既涉及“课程”又涉及“教学”的论文。


    正确答案: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