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水平时,采用的方法是(  )。A.对偶故事法B.自然实验法C.观察法D.道德两难故事法

题目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水平时,采用的方法是(  )。


A.对偶故事法

B.自然实验法

C.观察法

D.道德两难故事法

相似考题
更多“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水平时,采用的方法是(  )。 ”相关问题
  • 第1题:

    科尔伯格研究儿童道德发展所采用的方法是( )。

    A.文献法
    B.对偶故事法
    C.角色扮演法
    D.两难故事法

    答案:D
    解析:
    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经典的就是“汉斯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做出判断。

  • 第2题:

    采用两难故事对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的是(  )

    A.科尔伯格
    B.艾里克森
    C.皮亚杰
    D.罗杰斯

    答案:A
    解析:
    科尔伯格利用两难情境选择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曾是美国上世纪道德教育的领军人物。

  • 第3题: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答案:
    解析:
    (1)理论假设 假设一: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所谓道德判断形式是指判断的理由以及说 明理由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 假设二:个体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假设三: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2)德育目的论:从认知结构思想出发,提出德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激发儿童的积极道德思 维,使他们的道德思维达到较高的阶段,以提高道德发展水平 (3)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水平I——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是纯然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赢得奖赏 而服从权威和权威规定的规则。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避免惩罚和无条件地屈服 力量本身就是价值。所谓对的就是服从权威和规则,对就能避免惩罚 阶段2: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 那些可以满足个人的需要、有时也可以满足他人需要的行为,并认为对的只是相对而言。儿童 知道公平、互换和平等分配等概念,但往往根据市场上等量的公平交换原则来满足自己和他人 水平II——习俗水平,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社会及其希望考虑的问题,认为道 德的价值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尽义务。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3:好孩子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能意识到与周围人际关系的重要,认为大多数人的 意见或习俗的观点是正确的,能重视别人的感情,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 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力争按此期望和要求展开思维和行动 阶段4: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尽自己的义务、对 权威表示尊敬和维护既定的社会秩序就是正确的,开始强调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全体社会共 同约定的某些行为准则 水平III——后习俗水平,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不仅认识到尊重规则的重要,而且开始 认识到法律、规则的人为和相对的性质,会在考虑到诸如全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等方面 形成超逾法律和规则的普遍原则。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个体不再把规则、法律看成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 教条,而是认识到规则是人为的、灵活的,是一种民主的、契约性的东西 阶段6: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个体已经认识到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和维护 社会秩序可能的弊端,个人开始基于自己的良心或人类的普遍价值标准判断道德行为,形成自 己的道德哲学 (4)德育方法论:在前期比较注重培养儿童个体的道德思维,其主张的德育模式主要是“新 苏格拉底德育模式”,课堂讨论法是该模式最基本的德育方法。而后期比较注重健康公民的培 养,其德育实践模式主要是“新柏拉图德育模式”,“公正团体法”是该模式具体运用过程中 最主要的方法 (5)学界对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批评 批评一:一些研究表明,有些文化背景的人根本没有阶段5和阶段6的道德发展特征,柯尔 伯格对这两个阶段的定义带有西方文化的偏见 批评二:调查显示,达到阶段5和阶段6的人中,以男性居多,而没有充分体现女性在阶段4 之后的道德发展特征 批评三: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道德发展具有不可逆性,然而,对美国中学毕业生的 调查显示,他们道德发展水平多数已经达到阶段4,但之后的调查发现其中不少人又回到了阶段 2,这是对发展不可逆定理的挑战,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却没有很好回答这个问题

  • 第4题:

    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而皮亚杰采用的是( )故事法。


    答案:对偶,
    解析:

  • 第5题:

    科尔伯格采用()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及其道德教育模式。


    正确答案:“道德两难法”

  • 第6题:

    科尔伯格研究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A、对偶故事法
    • B、道德两难故事
    • C、陌生情境法
    • D、纵向追踪

    正确答案:B

  • 第7题: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观点,当儿童为了得到家长的奖励而去做家务时,这名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处在习俗水平。


    正确答案:正确

  • 第8题:

    采用两难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的是()

    • A、皮亚杰
    • B、艾利克森
    • C、科尔伯格
    • D、罗杰斯

    正确答案:C

  • 第9题:

    科尔伯格研究儿童品德发展问题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A、道德调查法
    • B、道德辨析法
    • C、道德讨论法
    • D、道德两难法

    正确答案:B

  • 第10题:

    单选题
    科尔伯格对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是()
    A

    实验法

    B

    临床法

    C

    对偶故事法

    D

    道德两难故事法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采用两难故事对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的是()。
    A

    皮亚杰

    B

    埃里克森

    C

    科尔伯格

    D

    罗杰斯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观点,当儿童为了得到家长的奖励而去做家务时,这名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处在习俗水平。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要分析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方法——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运用于儿童道德教育实践而提出的重要方法。它以道德两难故事为基本材料,让儿童对故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并回答围绕该故事提出的相关问题,以此判断儿童所处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并引导和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方法。该方法的关键在于要以两难故事诱发儿童的认知冲突,促进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促进其道德判断的发展。
    提出和倡导这一方法,是科尔伯格早期以道德认知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并特别重视儿童道德判断推理能力发展的具体表现。在他看来,“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是他作出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遵从他周围的成人的道德判断能力。”

  • 第14题:

    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发展的“好孩子取向”阶段属于哪一个道德发展水平?(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好孩子水平

    答案:B
    解析:
    习俗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或称因循水平。此道德发展水平分为好孩子取向和权威与社会秩序取向两个阶段。

  • 第15题:

    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


    答案:两难故事法,
    解析:

  • 第16题:

    研究发现,我国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早于皮亚杰,晚于科尔伯格的研究结果。()


    答案:错
    解析:

  • 第17题:

    采用两难故事对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的是()。

    • A、皮亚杰
    • B、埃里克森
    • C、科尔伯格
    • D、罗杰斯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科尔伯格对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是()

    • A、实验法
    • B、临床法
    • C、对偶故事法
    • D、道德两难故事法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论述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理论的主要观点。


    正确答案: 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科尔伯格通过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 第20题: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水平时,采用的方法是()。

    • A、对偶故事法
    • B、自然实验法
    • C、观察法
    • D、道德两难故事法

    正确答案:D

  • 第21题:

    填空题
    科尔伯格采用()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及其道德教育模式。

    正确答案: “道德两难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水平时,采用的方法是()。
    A

    对偶故事法

    B

    自然实验法

    C

    观察法

    D

    道德两难故事法


    正确答案: C
    解析: 科尔伯格吸取了杜威的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说和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思想,在明确区分道德和非道德、确定了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及道德教育模式。他的学说属于认知结构主义学派。

  • 第23题:

    单选题
    采用两难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的是(  )。
    A

    皮亚杰

    B

    艾利克森

    C

    科尔伯格

    D

    罗杰斯


    正确答案: D
    解析: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故事中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