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应针对学生所处的具体阶段制订适宜的目标。以“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为例,应如何安排下列实验探究活动?(  ) ①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②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③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变化 ④氧气的制取和性质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④①②③

题目
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应针对学生所处的具体阶段制订适宜的目标。以“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为例,应如何安排下列实验探究活动?(  )
①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②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③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变化
④氧气的制取和性质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④①②③

相似考题
更多“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应针对学生所处的具体阶段制订适宜的目标。以“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为例,应如何安排下列实验探究活动?(  ) ”相关问题
  • 第1题:

    《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指南》是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有关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辅导用书。指南的内容不包括以下哪项?()。

    A.实验室规则、实验操作要求、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和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
    B.简要说明常见仪器、试剂、重要装置的用途、性能、操作与使用要求、简单维修方法等
    C.对具体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
    D.对撰写实验报告和科学探究活动报告的指导

    答案:B
    解析:
    B项,是化学实验室的管理要求。

  • 第2题:

    下列有关化学课程中科学探究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探究活动的环节既是系统的也是灵活的

    B.探究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和不同水平

    C.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应兼顾过程和结果

    D.探究活动耗费时间,所以教学效率总是很低

    答案:D
    解析:
    科学探究的过程包含以下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各要素呈现的顺序不是固定的,因此各环节既是系统的也是灵活的:探究活动可以是实验探究、可以是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可以有多种方式和不同水平;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探究活动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因此D错误。

  • 第3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探究教学,其核心是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初中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探究教学具有哪些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探究教学方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如何使科学探究教学得到有效实施?



    答案:
    解析:
    【知识点】探究教学
    (1)①探究教学具有能动性、实践性、科学性、引导性、开放性的特征。
    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探究教学方式时要注意:
    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学会学习、形成价值观的过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知识才是对学生发展有用的。
    其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避免片面地认识探究教学。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探究教学,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是采用探究教学还是接受教学应该视教学内容而定。探究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在强调探究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探究过程强调注重过程,但不等于只重过程不重结果。探究过程既重视学生体验的过程。又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只是与接受式教学相比更注重过程的体验。
    (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课堂中探究教学的基本程序可以概括为:问题一探究一反思。为了使其得到有效实施,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①创设问题情境,增强探究动力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或“冲突”.形成问题意识,提出的问题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且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
    ②提供活动时空,优化探究环节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时空是课堂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可以从提供探究材料、确定探究形式、选择探究方法等几个方面来设置探究活动。
    ③经常评价反思,感受探究活力
    化学学习也是一种体验活动,可以通过小组评价和自我反思来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

  • 第4题: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以“声现象”一章的实验内容为例,说明教师如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答案:
    解析:
    猜想与假设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必要的基础。在实施猜想与假设过程时。要先向学生进行背景知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针对准备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提出两方面的猜想;一方面是猜想问题的成因,另一方面是猜想探究结果。
    例如,在讲“乐音与噪声”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研究音调高低与振动频率时,先让学生听男高音和男低音演唱对比,再让学生听不同音调的音叉,感受音调高低,然后用压在桌边缘的锯条振动发出的声音让学生感受。进而引导学生猜想音调高低和振动快慢的关系。
    再比如,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果声波枪发出的声波正向我们袭来,我们怎样保护自己呢 现在让我们发挥聪明才智,先猜想一下,怎样可以防御声波 ”这样的问题本身具有发散性,易于引导学生形成猜想与假设。

  • 第5题:

    材料: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中学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探究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
    例如,案例“探究培养液中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课题中基本程序是:
    1.分组分工:
    2.确定具体探究的因素:
    3.制订实验方案并实施:
    4.统计、分析:
    5.讨论并得出结论。
    问题:
    (1)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的科学能力进行评价 (10分)
    (2)在确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时应考虑哪些问题 (10分)


    答案:
    解析:
    (1)①能否根据生活经验或观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②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③能否利用现有的材料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如对比实验);④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⑤完成实验过程中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⑥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⑦能否准确记录和收集有价值的相关数据;⑧能否有效地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相关结论;⑨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
    (2)①教材特点,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教材内容的知识类型;分析教材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分析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②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即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分析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基础。
    ③教师自身的特点。发挥教师自身特长,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组织形式。

  • 第6题:

    关于探究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学生做实验.就表明学生在探究
    • B、讨论是一种探究形式
    • C、能探究的内容.就一定要探究
    • D、教师演示实验不是探究活动

    正确答案:B

  • 第7题:

    科学领域中,科学探究的目标()。

    • A、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 B、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 C、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 D、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正确答案:A,B,C

  • 第8题:

    单选题
    下列目标中属于科学探究目标的是()。
    A

    保持与发展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B

    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C

    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

    D

    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我们对幼儿发展的评价指标应以幼儿的科学精神和品质与()为核心,倾向于具有发展性的,可持续性的有益于幼儿终身的教育目标和价值。
    A

    科学实践能力

    B

    科学选题的能力

    C

    科学探究的能力

    D

    科学实验的能力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关于探究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学生做实验,就表明学生在探究

    B

    讨论是一种探究形式

    C

    能探究的内容,就一定要探究

    D

    教师演示实验不是探究活动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问题: (1)请列举初中化学3个最基础的化学实验。 (2)通过“粗盐提纯”实验,简要说明过滤应注意的问题。 (3)除了过滤之外,请列举初中化学3个最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正确答案: (1)
    ①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③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④燃烧的条件;
    ⑤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⑦酸、碱的化学性质;
    ⑧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与某些化学性质。(只需答出三个即可)
    (2)过滤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滤纸紧贴漏斗内壁(用水润湿滤纸);
    ②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③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烧杯紧靠玻璃棒。
    (3)
    ①药品的取用;
    ②加热;
    ③溶液的配制;
    ④酸碱指示剂的使用;
    ⑤pH试纸的使用;
    ⑥常见物质的检验和常见气体的制备等。(只需答出三个即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背景材料: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问题: (1)探究学习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探究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教师在实施探究教学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正确答案: (1)探究学习的基本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2)实施探究教学,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紧密结合化学知识的教学来进行。②要按照课程内容的要求,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③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持续进步的过程。④教师要以改革的精神搞好教学,转变教学观点,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
    (3)教师在实施探究教学时,应该注意:①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兴趣。②提供活动时空,优化探究环节。③适时、适度给予引导。④及时进行探究活动总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学习目标提出的具体要求是( )。
    ①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②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③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④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A.③④

    B.①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学习目标从四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实验技能、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故本题选D。

  • 第14题:

    有关科学探究表述正确的是(  )。

    A、科学探究既是学习内容又是学习方式
    B、探究教学要按照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依次开展教学活动
    C、科学探究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
    D、科学探究要在教室或实验室完成

    答案:A
    解析:
    科学探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它既是学习内容又是学习方式:科学探究不一定要在教室或实验室完成;科学探究的八个要素可以根据探究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按照任意顺序进行:科学探究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 第15题:

    科学探究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倡导的教育教学方式,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科学探究必须通过实验来获取事实和证据

    B.科学探究活动中各要素的呈现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C.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实现。必须落实在其他各主题的学习中

    D.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侧重考查学生的探究活动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和辩论等都是积极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活动中各要素呈现的顺序不是固定的;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在其他各主题的学习中,不宜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侧重考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实际表现。故本题选C。

  • 第16题:

    以“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为例,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答案:
    解析: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等过程。 (1)提出问题。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2)猜想与假设。压力和两者接触的受力面积,可能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
    (3)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选定海绵、小桌、砝码等实验器材,设置甲、乙、丙三组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先进行甲乙两组实验,再进行乙丙两组实验;最后,综合对比甲、乙、丙三组实验得出结论。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进行甲乙两组实验时,保持两小桌与海绵接触面积相同(小桌正放,使桌脚与海绵接触),改变甲乙两组桌面的压力(甲无砝码,乙加一个砝码);进行乙丙组实验时,保持两组压力相同(两小桌上都加一个砝码),改变小桌与海绵的接触面积(乙组桌脚与海绵接触,丙组桌面与海绵接触)。一边实验,一边收集实验数据。
    (5)分析与论证。对比甲、乙、丙三组实验,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就应取相同的受力面积,进一步引导得出压强的概念,即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作压强。

  • 第17题:

    下列目标中属于科学探究目标的是()。

    • A、保持与发展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 B、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 C、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
    • D、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根据观察和可以得到的信息,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这是探究式科学教育中很重要的一步。但无论怎样提出问题,都应该()。

    • A、以学生已有的看法和经验为探究的起点
    • B、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起点
    • C、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达到的发展程度为起点
    • D、以科学概念为起点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设计实验、调查研究、动手实验的能力,逐步形成收集和分析数据、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等。教师应结合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案例:"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中,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环境条件,例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然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最后总结出种子萌发必需的环境条件。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的科学能力进行评价?


    正确答案:①能否根据生活经验或观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②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③能否利用现有的材料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如对比实验)?
    ④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
    ⑤完成实验过程中实验操作是否规范?
    ⑥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
    ⑦能否准确地记录和收集有价值的相关数据?
    ⑧能否有效地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相关结论?
    ⑨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 第20题:

    多选题
    科学领域中,科学探究的目标()。
    A

    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B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C

    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D

    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正确答案: 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指南是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有关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辅导用书。其内容不包括()。
    A

    实验室规则、实验操作要求、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和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

    B

    简要说明常见仪器、试剂、重要装置的用途、性能、操作与使用要求、简单维修方法等

    C

    对具体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

    D

    对撰写实验报告和科学探究活动报告的指导


    正确答案: A
    解析: B项是化学实验室的管理要求。

  • 第22题:

    问答题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以“声现象”一章的实验内容为例,说明教师如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设计实验、调查研究、动手实验的能力,逐步形成收集和分析数据、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等。教师应结合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案例:"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中,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环境条件,例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然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最后总结出种子萌发必需的环境条件。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的科学能力进行评价?

    正确答案: ①能否根据生活经验或观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②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③能否利用现有的材料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如对比实验)?
    ④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
    ⑤完成实验过程中实验操作是否规范?
    ⑥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
    ⑦能否准确地记录和收集有价值的相关数据?
    ⑧能否有效地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相关结论?
    ⑨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