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17、在濠梁之辩中, 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相关问题
  • 第1题:

    《庄子》中惠子认为,“子(指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从哲学基本问题角度看,惠子的观点()

    • A、认为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
    • B、体现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歧
    • C、表明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 D、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正确答案:A

  • 第2题:

    濠梁之辩的主人公是()

    • A、庄子与慧施
    • B、庄子与公孙龙
    • C、公孙龙与慧施
    • D、孔子与颜回

    正确答案:A

  • 第3题:

    濠梁之辩的主人公是()

    • A、庄子与惠施
    • B、庄子与公孙龙
    • C、公孙龙与惠施
    • D、孔子与颜回

    正确答案:A

  • 第4题:

    材料1 弗兰西斯克•培根说:“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因此他所能做的和所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实上或在思想上对于自然过程所见到的那么多,也就只是那么多。因此,他既不知道什么,也不能做什么。” 材料2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回答: 从认识的结构上分析庄子与惠施的这一辩论的错误。


    正确答案:认识结构的基本要素是主体、客体以及连接二者的中介——工具、手段等,主体运用一定的中介手段作用于客体,表现为主体和客体按一定方式实现相互作用。庄子和惠施都否认了主体和客体可以通过认识中介联系起来,因而是错误的。

  • 第5题:

    试分析庄子游濠梁、知鱼乐体现出怎样的审美境界?


    正确答案: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的身心处于无限自由的境界,在“游”的境界中,忘却了自身与外物的区别,发出“鱼乐”的感慨是很自然的。由此,在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心理条件下达到了身与物齐(或“物我合一”)的超然境界。

  • 第6题:

    与庄子辩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人物是()

    • A、孟子
    • B、列子
    • C、公孙龙
    • D、惠施

    正确答案:D

  • 第7题:

    "子非鱼,安知鱼乐?""子亦非鱼,安知鱼之非乐?"下面()与上文的对话最为类似。

    • A、"你为什么不去送行?""你怎么知道我没有去呢?"
    • B、"你怎么负的伤?""我怎么回忆得起当时的情况呢?"
    • C、"你为什么到军事禁区里来?""难道我不能到这里来看看吗?"
    • D、"唐玄宗来烧过香,你有什么证据?""你又有什么证据说唐玄宗没来烧过香?"

    正确答案:D

  • 第8题:

    单选题
    "子非鱼,安知鱼乐?""子亦非鱼,安知鱼之非乐?"下面()与上文的对话最为类似。
    A

    你为什么不去送行?你怎么知道我没有去呢?

    B

    你怎么负的伤?我怎么回忆得起当时的情况呢?

    C

    你为什么到军事禁区里来?难道我不能到这里来看看吗?

    D

    唐玄宗来烧过香,你有什么证据?你又有什么证据说唐玄宗没来烧过香?


    正确答案: A
    解析: "子非鱼,安知鱼乐?""子亦非鱼,安知鱼知非乐?"是庄子和惠子的对话,用白话说就是:"你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快乐呢?""你也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感到不快乐呢?"与此逻辑相同的选项是D项。

  • 第9题:

    单选题
    庄子和惠施有一次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庄子看见一条条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就说:“鱼从容出游,是鱼之乐也。”惠施则回答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耶?”庄子反问道:“子非吾,安知吾之不知鱼之乐耶?”惠施马上又说:“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非鱼,故不知鱼之乐也。”惠施的观点属于:()
    A

    唯物主义反映论

    B

    先验论

    C

    不可知论

    D

    可知论


    正确答案: B
    解析: 这段话说明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惠施的观点就表达出一种不可知论倾向。按照这种说法,人不是鱼,便不能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人不是物,也就不能知道物的本质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是没有一样东西可以认识了,这种看法就是不可知论。故本题答案选C。

  • 第10题:

    单选题
    与庄子辩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人物是()
    A

    孟子

    B

    列子

    C

    公孙龙

    D

    惠施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正确答案: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分析庄子游濠梁、知鱼乐体现出怎样的审美境界?

    正确答案: 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的身心处于无限自由的境界,在“游”的境界中,忘却了自身与外物的区别,发出“鱼乐”的感慨是很自然的。由此,在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心理条件下达到了身与物齐(或“物我合一”)的超然境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我知之濠上也。”出自:()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 B、《孙子兵法》
    • C、《论语》
    • D、《中庸》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是说做人要意志坚定,遵守信用。下面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 A、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C、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D、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庄子·外篇·秋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溱(hao)梁之上。庄子曰:“儵(shu)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 B、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 C、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陶澍的《豫园三穗堂联》:“此即濠间,非我非鱼皆乐境;恰来海上,在山在水有遗音。”上联中的“非我非鱼”语出《庄子.秋水》,而下联“在山在水”则语出《孟子.汤问》。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7题:

    请举例分析朱光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一文所论述的审美移情现象?


    正确答案: 1、所谓审美移情作用是指人们在聚精会神的审美观照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由我及物,由物及我,达到物我统一,结果是死物的生命化、无情事物的有情化。
    2、物的意蕴深浅常和人的情分深浅成正比。
    3、例如,伫立于小溪旁,凝视它的流动,聆听它的声音,当你把它和欢快的少女意象联系起来,并随之欢快起来时,审美移情就发生了。你把欢快的情感投给了没有情感的河流,而自然流动的河水因此有了生命,就像美丽活泼的少女。当然,由于生活阅历、知识修养、情感情绪等的不同,各人美感经验不同,产生的联想也就各异。对同一条小溪,也许有人说它像淘气的孩子呢。又如,面对同一棵枯松,历经
    磨难的人能够从它扭曲的枝干感受出顽强的生命力,从而有一种审美愉悦;而一帆风顺的人则没有如此的感受。
    4、所以,自然界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没有情感的,而人类常常依据自己的直觉感悟赋予它们情感意义。这种现象称之为审美移情。

  • 第18题:

    “白马非马”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都是倾向于认知层面的辩论。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9题:

    单选题
    下列有关“乐”的古代名句,出自《论语》的是(  )
    A

    知之者不如不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C

    独乐乐,与人安乐,孰乐?

    D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请举例分析朱光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一文所论述的审美移情现象?

    正确答案: 1、所谓审美移情作用是指人们在聚精会神的审美观照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由我及物,由物及我,达到物我统一,结果是死物的生命化、无情事物的有情化。
    2、物的意蕴深浅常和人的情分深浅成正比。
    3、例如,伫立于小溪旁,凝视它的流动,聆听它的声音,当你把它和欢快的少女意象联系起来,并随之欢快起来时,审美移情就发生了。你把欢快的情感投给了没有情感的河流,而自然流动的河水因此有了生命,就像美丽活泼的少女。当然,由于生活阅历、知识修养、情感情绪等的不同,各人美感经验不同,产生的联想也就各异。对同一条小溪,也许有人说它像淘气的孩子呢。又如,面对同一棵枯松,历经
    磨难的人能够从它扭曲的枝干感受出顽强的生命力,从而有一种审美愉悦;而一帆风顺的人则没有如此的感受。
    4、所以,自然界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没有情感的,而人类常常依据自己的直觉感悟赋予它们情感意义。这种现象称之为审美移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我知之濠上也。”出自:()
    A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B

    《孙子兵法》

    C

    《论语》

    D

    《中庸》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材料1  弗兰西斯克•培根说:“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因此他所能做的和所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实上或在思想上对于自然过程所见到的那么多,也就只是那么多。因此,他既不知道什么,也不能做什么。”          材料2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回答: 分析弗兰西斯克•培根在认识目的性理解上的错误。

    正确答案: 弗兰西斯克•培根把解释世界作为哲学的唯一使命,是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目的性理解的具体表现。马克思主义并不摒弃“解释世界”,而是把“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辩证统一起来,强调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是新唯物主义把实践观点作为自己认识论的基础,把感性客体和自在客体相区别的必然结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与“白马非马”是倾向于认知层面的辩论。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濠梁之辩的主人公是()
    A

    庄子与慧施

    B

    庄子与公孙龙

    C

    公孙龙与慧施

    D

    孔子与颜回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