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行为目标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 ”相关问题
  • 第1题:

    最早把课程用作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博比特
    C.泰勒
    D.斯宾塞

    答案:D
    解析:

  • 第2题:

    认为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教学目标的人是()。

    A塔巴

    B博比特

    C弗洛伊德

    D坎贝尔


    B

  • 第3题:

    【单选题】中国书法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

    A.甲骨文

    B.金文

    C.盟书

    D.石鼓文


    农民问题

  • 第4题:

    博比特和泰勒的课程编制理论。


    答案:
    解析:
    (1)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1918年,博比特出版了《课程》一书,可以被看作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他认为应当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教育目标。为此,他对成人的社会生活的活动做了大规模的调查,其结果将社会生活活动分为10大类,这10大类的活动便构成了教育的主要目标,并据此来确定教育应当将儿童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与品行等方面的要求作为课程的基础。这种方法叫“活动分析法”,为后来盛行的课程目标的确定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博比特的方法论注重适应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有其积极的一面,但过于烦琐、具体,既忽视与排斥了社会教育总的价值取向与教育目的,也未突出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需求。(2)泰勒的目标模式。1949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泰勒认为课程原理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组成和运作的: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泰勒所提的四个问题,实际上揭示了课程组成的四个部分,也明确了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他的课程原理系统完整而重点突出,其中,确定目标是主要的基础的一环。泰勒的课程原理被称为“目标模式”,对课程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至今仍在西方课程领域中占有主要的地位。相同点:二者都提出了课程编制的相关理论,且二者的课程编制都包括确定目标、选择经验和组织经验几个基本步骤。不同点:①目标的来源:博比特——社会生活活动;泰勒——三个来源: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社会活动、学科专家。②目标的表述:博比特将目标的表述分为观念和活动两个维度,且目标要依据必要性排列;泰勒将目标分为行为和内容两个维度。③经验的选择:博比特——筛除那些由校外生活就可以实现的很好的目标、筛除那些没有足够的条件去实现的目标、筛除那些存在分歧的目标;泰勒——选择学习经验时的一般性原则,旨在使教师遵从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所教的学科及学生的特点,构建多种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④经验的组织:博比特——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顺序组织经验;泰勒——学习经验的组织原则: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⑤课程目标的评价:博比特——没有对课程目标的评价过程;泰勒——提出了在课程实施后对课程目标进行评价,从而不断完善目标。

  • 第5题:

    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
    (1)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活动与经验的发展过程;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而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他的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五个步骤:
    人类经验的分析;
    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课程目标的获得;
    课程目标的选择;
    教育计划的指定。
    总之,他的课程开发就是一种“课程工程”或“教育工程”,他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的。这样,课程开发者以及教师自然就成为“教育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