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1)重视蒙养教育:朱熹把整个学校教育过程划分为小学和大学阶段,8-15岁为小学阶段,即蒙养教育阶段,15岁以后为大学阶段,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认为只有习之于小学,才能成功于大学。并提出“大学之序,特因小学之功”的观点。(2)要求慎师择友:谨慎选择幼儿教师应从谨慎选择乳母开始,稍微大一点,还要培养孩子辨别是非,选择益友的能力(3)强调学“眼前事”:编写《小学》和《童蒙须知》两本教材,其中《童蒙须知》详细规定了眼前事为“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4)提倡正面教育:多积极诱导,少消极限制。
更多“简述朱熹的儿童教育观。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朱熹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和教育事业。他还编撰了很多书籍,其中影响最广、最深的是《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的教材,其地位甚至高于《五经》,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长达数百年。(1)在教育作用上,朱熹认为:宇宙是由“理”和“气”两种因素构成的。“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第一性的。“气”是物质性的范畴,是构成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人性的主流,禀受于“理”的部分,就是“天命之性”。天命之性是纯然至善的。理和气结合在一起,就体现为“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有清有浊。每一个人所秉受的气质之性各不相同。圣人之性清明至善,没有丝毫昏浊,不教而自善。贤人之性次于圣人,通过教育也可达到“无异于圣人”的地步。中人之性则善恶混杂,界于君子和小人之间,“教化之行,挽中人而进于君子之域;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堕于小人之涂”。这是继承发展了董仲舒和韩愈“性三品”的学说。此外,朱熹还认为人心也与人性有关,就一般人的内心而言,都有“人心”和“道心”两种成分。“道心”体现天理,“人心”体现人欲,“道心”被包含在“人心”里面,是隐性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要让“道心”显现出来,也就是把“天理”突出出来,把人的私欲藏起来,这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使“人心”服从“道心”。这个过程也就是“明人伦的过程。(2)朱熹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则是对小学和大学的划分。人生8岁人小学,15岁人大学。小学和大学是不可割裂的两个学习阶段,即都是为了体认天理的,只是内容程度有所不同:“小学学其事,大学明其理”。小学是为大学打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深化。小学教育被比作“打坯模”,强调要从儿童幼小时,就要进行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训练。大学要“明理”,是“加光饰”的阶段。小学从具体的行为训练着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他编写《小学》《童蒙须知》,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礼仪、行为一一作了具体规范。大学学习“四书”“五经”,以自学为主。(3)朱子读书法也是朱熹在教育史上的一大贡献。朱熹去世后,他的弟子门人将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和见解整理归纳为六条,称为“朱子读书法”,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六条内容如下:①循序渐进;②熟读精思;③虚心涵泳;④切己体察;⑤着紧用力;⑥居敬持志。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综上所述,朱熹的教育思想虽然带有浓厚的理学倾向,客观唯心主义色彩浓厚,但他对教育作用的重视是值得肯定的;此外,对小学和大学的划分是教育史上的一个贡献,并为各个阶段整理了相应的教材,应该说是对历史的一种极大的贡献,“四书”在后来的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超过“五经”,这也反映出了朱熹不可忽略的历史地位;最后,朱子读书法的六大要点对我们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启示,在教育史上流传甚久。

  • 第2题:

    简述教育观察的实施程序。
    (1)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
    (2)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
    (3)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
    (4)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

  • 第3题:

    简述主体教育观的内涵。
    (1)人是主体,教育应当尊重并提升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
    (2)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回归了生活世界的教育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

  • 第4题:

    简述现代儿童教育观。


    答案:
    解析:
    【要点】现代儿童教育观的主要内容有:(1)儿童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层次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2)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力;(3)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4)儿童通过活动来发展;(5)儿童身心应该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6)应该尊重和保护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受教育权。

  • 第5题:

    简述华生的儿童教育观。
    (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2)反对体罚儿童;
    (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
    (4)对幼儿养护方面,提出用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5)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