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请论述“囚徒困境”的经济学意义。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详细论述生态经济学核心思想及其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


    参考答案:生态经济学及其思想:1)生态经济学(Ecolomics)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演替规律的一门学科。2)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生态系统平衡是其相互作用和协调的一种状态标志。系统的运行目标就是实现其平衡状态。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1)土地利用不仅是自然技术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生态经济问题,同时承受着客观上存在的自然经济和生态规律的制约。2)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由土地生态系统与土地经济系统在特定的地域空间里耦合而成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人类利用土地资源时,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和系统观念,考虑到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相互关系,不能只考虑对土地的利用,而忽视土地的开发整治和利用对系统内其他要素和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 第2题:

    试论述囚徒困境对于经济学的意义.


    答案:
    解析: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一个经典案例。它是著名经济学家塔克最早修改而提出来的一个例子。囚徒困境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警察抓住两个偷窃的嫌疑犯,并分别把他们隔离在两个审讯室中进行审问。警察知道这两个人除此次人赃俱获的偷窃外,还犯有其他罪行,但缺乏足够的证据定罪。于是,警察想就此机会,让嫌疑犯彻底坦白其罪行,其方法是分别私下告诉每一个嫌疑犯如下的出路:如果只有他一人坦白而对方抵赖,那么,坦白者被释放,抵赖者被判9年徒刑;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5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当然就只能以现有证据,各判2年。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嫌疑犯都只有“坦白”或“抵赖”两种策略选择,并面临着四种可能的结局,表10-2刻画了这两个嫌疑犯面对的博弈。 其中,每格前一个数字代表A的支付(即被判的刑期),后一个数字代表B的支付。这种博弈的结果将是:如果每个嫌疑犯都只是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即被判的刑期最短),而且无法影响对方的行为,那么,唯一可能的答案就是:两人都坦白交代,各自被判5年徒刑。因为在此案例中,当参与者力图使其损失最小化时,他就只能遵循“最小最大”的决策标准,即“最大损失中求取最小损失”的决策,参与者将选择那种能使可能的最大损失最小化的策略。对于囚犯A来说,最大损失中求取最小损失的策略是“坦白”,对B来说,同等的策略也是“坦白”,从而建立起一种策略均衡。在这种均衡中,“坦白”是他们每个人的超优策略。{图0} 其实在“囚徒困境”中,最好的结局是都“抵赖”,各判2年徒刑,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不论是嫌疑犯A还是B,只要单独改取“坦白”的策略,就会由2年的徒刑改为释放,因而存在着偷换策略的诱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右上角如果B改取“坦白”的策略,刑期就可以从9年减为5年,因而也存在着偷换策略的诱惑,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样的道理,左下角也处于不稳定状态。简言之,“抵赖”是一种劣策略。理性的参与者当然不会选择这种策略。 如果嫌疑犯在决定是否坦白之前可以交流信息,结果不会有差异。假设他们认识到警察已经发现他们的隐瞒之事,但他们在被抓之前有几分钟时间进行理性的讨论。嫌疑犯A-开始就指出,虽然每个人都有一个超优策略,但“坦白”会导致一个帕累托无效率的结果,所以,为什么不一致否认罪行呢?嫌疑犯B也有此思想,并同意这样做。但是两个小时后,他们最终会背叛同盟,坦白认罪,形成各判5年的结果。因为虽然有口头协议,但它却不具有约束力。每个囚徒都希望对方抵赖,自己坦白而释放。当他们都这样想并这么做时,就形成(坦白,坦白)的策略组合,(坦白,坦白)的策略组合是一个纳什均衡。 可以从上述讨论中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超优策略均衡虽然是唯一可以预见到的结果,但这种策略组合却不一定是帕累托有效率的策略。在“囚徒困境”中,(坦白,坦白)是帕累托无效率的策略,因为每个人都被判5年徒刑,并不是博弈者共同的最优结果。他们共同的最优结果应该是各判2年,但却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囚徒困境”常常被经济学家作为一个经典案例来说明:自利的个人理性行为并没有导致一个社会的最佳结果,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冲突。 当然,在重复博弈中,囚徒困境可能会出现非合作性的共谋。尽管每个囚犯冒着被其他囚犯出卖的风险,但如果他选择不合作,就会失去获得长期合作收益的可能性,如果博弈重复的次数足够多,未来收益的损失就会超过短期被出卖的损失,因此,可能会出现参与者彼此合作的情况,采取帕累托有效的策略。

  • 第3题:

    试述重复博弈可以使博弈参与人走出“囚徒困境”。


    正确答案: 重复博弈可以改变一次博弈的结果,重复博弈可以使博弈参与人作出在一次性博弈下所不可能作出的行动和选择,从而重复博弈可以使博弈参与人走出“囚徒困境”,出现一次博弈下所不可能出现的合作。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如果博弈重复无穷次且每个参与人有足够的耐心,那么任何的短期的机会主义行为的所得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参与人有积极性为自己建立一个乐于合作的声誉,同时也有积极性惩罚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
    (2)重复博弈中,每一个参与人都产生长期利益,从而参与人必须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进行权衡。因此,参与人可能会为了长期利益而牺牲眼前利益进而选择不同的均衡策略,由此带来了合作的可能。

  • 第4题:

    囚徒的困境博弈中两个囚徒之所以会处于困境,无法得到较理想的结果,是因为两囚徒都不在乎坐牢时间长短本身,只在乎不能比对方坐牢的时间更长。


    正确答案:错误

  • 第5题:

    现代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囚徒困境现象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 第6题:

    什么是囚徒困境?它与寡头有什么关系?


    正确答案:(1)囚徒困境指两个被捕获的囚犯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
    (2)囚徒困境与寡头的关系 在一次性静态博弈的情况下,寡头市场上结成共谋的每个寡头都面临着囚徒困境:每个寡头出自个人理性的占优策略选择却导致了从整体而言的最坏的结局,即在占优策略均衡中不仅总体利益下降,而且个人利益也是下降的。造成这一结局的原因很清楚:一方面,在达成合作协议以后,每个寡头厂商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都有一种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冲动,即单方面偷偷独自采取不合作的策略,以获得更大的利益。例如,当合作协议规定各寡头厂商共同维持一个较高的市场价格水平时,每个厂商都会有一种利己的冲动去单方面偷偷降低自己产品的销售价格,以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销售收入。当每个寡头厂商都这样想并且这样做之后,整个市场的价格水平就会下降,寡头们的合作协议便被撕毁,最后,每个寡头都落到了最差的结局。另一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在一次性博弈中,任何厂商的违约和欺骗行为都不会受到惩罚。因为,当每个厂商完成一次性的策略选择(包括违约和欺骗的策略选择)以后,整个博弈也就永远地结束了,即没有后续的博弈来对已经发生的违约和欺骗行为进行惩罚。正因为如此,寡头厂商之间的共谋不稳定性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说,一次性博弈的囚徒困境的不合作解是必然的。

  • 第7题: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观点,囚徒困境无法用博弈论来解释。


    正确答案:错误

  • 第8题:

    纳什均衡借助于“囚徒困境”进行论证说明,下列各项中属于“囚徒困境”的现实意义的有()。

    • A、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存在冲突
    • B、个人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
    • C、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
    • D、合作不具有约束性

    正确答案:A,B,C,D

  • 第9题:

    为什么多次博弈可以有效解决囚徒困境?


    正确答案:在多次重复博弈中,可以有效解决囚徒困境。在分析重复博弈时,首先要增加一个假定条件,该假定条件是:在结成合作同盟的寡头厂商之间都采取一个“以牙还牙”的策略。该策略的内容是:所有的成员一开始是合作的。对于每一个成员来说,只要其他成员是合作的,则他就把合作继续下去。但只要有一个成员一旦背弃合作协议采取不合作的策略,则其他成员便会采取“以牙还牙”的惩罚和报复策略,即其他成员都采取相同的不合作策略,并将这种不合作的策略在重复博弈中一直进行下去,以示对首先破坏协议者的惩罚和报复。这就是“以牙还牙”的策略。
    无限期(次)重复是指相同结构的博弈可以无限次地重复进行下去。在无限期的重复博弈中,只要任何一个参与者在某一轮的博弈中采取了不合作的违约和欺骗行为。他便会在下一轮的博弈中受到其他参与者的“以牙还牙”策略的惩罚与报复,即其他所有的参与者都采取相同的不合作策略,并将不合作策略在以后的无限次重复博弈中永远进行下去。这样一来,首先采取违约和欺骗行为的一方就会永远丧失与他人合作的机会,并由此遭受长期的惨重损失。由于在无限期重复博弈中对违约和欺骗方采取“以牙还牙”的惩罚和报复机会总是存在的,所以,每一个参与者为了避免“以牙还牙”策略给自己带来的长期损失,就都会放弃首先采取不合作策略的做法,这样一来,寡头厂商们之间的合作解就得以维持,或者说,寡头厂商们就可以走出类似的“囚犯困境”。

  • 第10题:

    多选题
    纳什均衡借助于“囚徒困境”进行论证说明,下列各项中属于“囚徒困境”的现实意义的有()。
    A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存在冲突

    B

    个人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

    C

    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

    D

    合作不具有约束性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囚徒困境反映了:()与()。

    正确答案: 个人理性,集体非理性冲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论述“囚徒困境”模型对商务谈判的启示。

    正确答案: 从合作博弈角度来讲,交易双方都能从合作行为中得到利益,合作性结果的出现需要谈判双方拥有充分的交流和信息,一旦谈判双方不能进行信息交流,就难以实现一个有利于每个当事人的合作利益,这种谈判就叫“囚徒困境”是一种非合作性的博弈状况,纳什的强谈判理论给出了谈判的唯一可行解是这一理论中的重要成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执行50次囚徒困境实验,得出的结果是否定的。()


    答案:错
    解析:
    题中实验被反复地进行,因而每个囚徒都有机会去“惩罚”另一个囚徒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这时,合作可能会作为均衡的结果出现,坦白的动机这时可能被受到惩罚的威胁所克服,从而可能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作为反复接近无限的数量,纳什均衡趋向于帕累托最优,所以得出的结果是肯定的。所以说法错误。

  • 第14题:

    请结合“免费乘车者问题”说明:(1)为什么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会低于其最优数量。(2)“免费乘车者问题”与“囚徒困境”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案:
    解析:
    (1)“免费乘车”又称“搭便车”,是指个人不愿出资负担公共物品生产的成本,而依靠别人生产公共物品以便自己不花费任何代价地消费。由于“免费乘车者问题”的存在,依靠市场机制解决公共物品的生产往往导致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数量远远低于社会所需要的数量。公共物品是指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用性的物品。由于公共物品不具备消费的竞用性,任何一个消费者消费一单位公共物品的机会成本为零。这意味着,没有任何消费者要为消费公共物品去与其他任何人竞争。因此,市场不再是竞争的。如果消费者认识到他自己消费的机会成本为零,他就会尽量少支付给生产者费用以换取消费公共物品的权利,即“免费乘车”。如果所有消费者均这样行事,则消费者们支付的数量将不足以弥补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结果便是生产者提供低于最优数量的产出,甚至是零产出。 (2)“囚徒困境”描述的是无法相互协调的个人之间出于自身理性的考虑所进行的选择往往不符合双方(或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一两难处境。 ①“免费乘车者问题”与“囚徒困境”的联系。 “免费乘车者问题”是“囚徒困境”在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中的运用。“囚徒困境”运用到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中,表明尽管提供公共物品会给双方都带来更大的利益,但是理性的个人还是会选择不提供公共物品,从而造成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数量低于其最优数量。 ②“免费乘车者问题”与“囚徒困境”的区别。 二者的区别在于,公共物品的提供并非都是“囚犯困境”的问题,利他主义和动态博弈的存在意味着公共物品合作提供的可能性;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同样可以在自发情况下解决一部分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

  • 第15题:

    在具有占优战略均衡的囚徒困境博弈中()。

    • A、只有一个囚徒会坦白
    • B、两个囚徒都没有坦白
    • C、两个囚徒都会坦白
    • D、任何坦白都被法庭否决了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区域经济”囚徒困境”的实质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在区域经济领域,”囚徒困境”所导致的局部利益与总体利益的矛盾是市场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是政府运用区域政策干预区域发展的重要理由。这种理由可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两个方面分析。
    2.私人产品生产领域的”困境”主要表现是滥用数量一定的有效需求和争夺原材料。私人产品生产领域的利益及由此而造成的损失还可用”公用地悲剧”来说明。

  • 第17题:

    囚徒困境只适用于经济学相关理论的研究。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观点,以下哪一项是囚徒困境中的均衡解:()

    • A、甲乙都不招供
    • B、只有甲招供
    • C、只有乙招供
    • D、甲乙都招供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论述“囚徒困境”模型对商务谈判的启示。


    正确答案: 从合作博弈角度来讲,交易双方都能从合作行为中得到利益,合作性结果的出现需要谈判双方拥有充分的交流和信息,一旦谈判双方不能进行信息交流,就难以实现一个有利于每个当事人的合作利益,这种谈判就叫“囚徒困境”是一种非合作性的博弈状况,纳什的强谈判理论给出了谈判的唯一可行解是这一理论中的重要成就。

  • 第20题:

    囚徒困境(prisoners’dilemma)


    正确答案:囚徒困境指两个被捕获的囚犯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囚徒困境是图克(Tucker)在20世纪40年代首先提出的,之后作为博弈论的经典案例被广泛引用。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追求并不一定能达到最后集体理性的结果,而个人理性达到集体理性的论断一直是主流经济学的主要思想。
    囚徒困境是非零和博弈的著名例子,产生于被拘留并分别受审的罪犯的决策问题。假设检察官认为他们有罪,但未获确切的证据。摆在两个罪犯面前的情况是:两个人都不招供并不告发同谋犯,他们就会免受惩罚或判处轻刑;如果一个招供,而另一个拒绝招供,则招供者会受到从轻发落,而不认罪者会受到严惩;如果两个人都招供,则他们都会判刑,但没有只有一个人招供时判的那么重。本来“最好的”解是攻守同盟、拒不认罪,但从人的理性出发,每个人都受到引诱招供而让其他人承担后果,然而,这一符合个人理性的后果却导致了明显的不合集体理性的后果。“囚徒困境”对策适合于模拟各类冲突问题,如核裁军会谈、劳资双方的工资谈判等。
    囚徒困境模型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普遍情形,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这就是“困境”。

  • 第21题:

    纳什均衡在囚徒困境中属于合作博弈的均衡解。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2题:

    问答题
    简单描述囚徒困境。

    正确答案: 合作,则双方均获得较少惩罚,一方合作,另一方不合作,不合作的一方得到最少的惩罚,合作的一方得到最大的惩罚,均不合作,均得到中等程度的惩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哪些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

    正确答案: (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