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战后的欧洲各国面对美苏两超的控制和威胁,认为唯有联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做到独立自强。50年代欧洲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西欧走向联合,而法英德关系就是围绕这一事件而展开。

 

(2)历史的教训使法国认识到德国是长期仇敌,同时也是欧洲地区最主要的威胁。为使德国不再与法敌对,最好的办法则是在经济上同它联合起来,控制德国的工业不再向战争方向发展。而且法的合作还能使法国在欧洲处于“领导者”的角色。西德的想法则是政治上作为战败国,要改变处境,最好的办法是同法国联合,取得法国在政治上的谅解;从经济利益着眼,走联合的道路也对它最为有利。于是法国提出“舒曼计划”,1951年4月,两国又同其他国家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后来发展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而英国对煤钢联营的态度则犹豫不决,既不参加也不反对。

 

(3)但在欧洲的联合过程中英法德的想法则是各有动机的。丘吉尔想利用“三环外交”的第三环即联合起来的欧洲,由英国充当盟主,戴高乐则毫不示弱:联合起来的欧洲,法充当领导当仁不让,而阿登纳则一心指望通过联合的欧洲恢复德国的平等地位逐步壮大自己,以求最终实现德国的统一。

 

(4)在筹建欧洲煤钢联营的同时,美又策划武装联邦德国,这自然得到法国的强烈反对,但德国认为对其“结束盟国与德国之间的战争状态”有利。法觉得武装德国对其极为不利,但又无法抗拒美国的压力,只好提出一个折衷方案——普利文计划,提议组成“欧洲军”。由于受到美国的压力普利文计划作了不少修改,又使法国忧虑重重最后终于被国民会议否决。而美国的目的就是通过重建德国来加强对西欧的安全保证,防止德国再度落入军国主义控制或者倒向苏联。最终使德国得到重新武装并成为北约的主导力量,西德加入北约促使另一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从此,西欧进入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状态。

 

(5)英国虽然极力支持西欧联合运动认为它可利用这一组织作为其反苏堡垒及处理与美国关系的后盾,保持其世界大国地位,但又认为英国若成为其一员则与其世界大国地位不相称。英国看出舒曼计划所具有的超国家性质以及对欧洲一体化的深刻政治意义,认为它与自己非一体化的主张格格不入,再加上它认为加入舒曼计划无助于英国经济利益,会影响英国与美国、英联邦的关系的考虑,故英国表示了坚决拒绝参加的态度。
更多“试论述20世纪50年代的法英德关系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说明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世界多极化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它不仅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先期理论的发展,还促成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现实发展条件:首先,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等的发展使美国独霸世界的企图破灭,从而形成了相互牵制的一超多强局面,从而有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多极化的发展也带动了第三世界的崛起,使之成长为生机勃勃的推动民主化的力量。多极化使联合国的作用受到重视,联合国发挥其制约霸权主义、维护第三世界国家利益等作用。多极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改变了由于经济力量集中于霸权国家而阻碍全球化进程的局面,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政治关系的健康发展。(但是世界格局多极化不一定能够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因为国际关系是由国家力量和利益根本决定的,而世界上出现多个力量中心也不能消除各国利益的不一致和力量的差异。所以要真正实现国际关系的真正民主化还需要走一段长而艰难的征途。)
    国际关系民主化可以使多极力量之间保持和谐,它排斥大国间争霸、强权政治。它的规范,使作为多极化战略架构的大国之间的关系具有民主化特性。由于多极化发展存在着历史误区,多极化可能演变成为大国中心或大国争霸的均势局面,因而在多极化发展过程中,必须用国际关系民主化原则对之加以规范和引导,并以国际关系民主化作为多极化的最终发展目标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总之,两者具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有目共睹。这种多极化体现的是某种民族自由与平等的原则,因而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逻辑结果。但多极化并不必然意味着国际关系或民族关系的民主化。事实上,多极化只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真正实现,还有赖于自由平等原则的进一步贯彻,以及这两大原则之间建立在“博爱”理念之上的和谐关系,也就是有赖于整体现代文明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


  • 第2题:

    法国败降对二战时国际关系的影响。


    参考答案:

    ⑴欧洲格局的根本变化:
    由于法国沦亡,英国危殆,彻底打破了欧洲各国之间原来力量对比的平衡,改变了整个格局:由原来德国、英法、苏联三足鼎立的态势,变为德国、苏联两强对峙的格局。
    这就急剧地引起苏德关系的变化。
    在这之前,苏德双方维持了暂时的、不巩固的同盟关系(即使是策略手段也好)。法国败降之后,使希特勒面临重大的战略抉择:是西攻,还是掉头东进?
    法国的迅速败降,使希特勒战争的初期胜利处于巅峰,希特勒本人无论对英国还是对苏联都作了错误的估计,都低估了这些对手的抵抗决心和作战实力。对英国,他认定它们必然会承认“一败涂地,绝无希望”,因而几乎不需要再经过一场严重的战争,只须略施压力,就会就范,就可以听从他所给予的条件妥协求和,然后和他一起进攻苏联;对苏联,他更是严重低估了其军事力量,1939~1940年小小的芬兰曾经成功地挫败了苏军的初次入侵,肯定助长了他的错误判断和看法。正是这样,使希特勒在1940年7月中旬,在英国一再表示继续作战的决心,诱和不成,不得不下达入侵英国的第十六号指令,想以战逼和的同时,又作出了征服俄国的决定。
    法国迅速败降之后出现的新局面,同样使苏联震动。苏联当时认为,在希特勒下一步行动中,英国只可能有两条出路:媾和或者失败。无论哪一种,其结果都意味着希特勒能从西线腾出手来,挥师东进,而无须再顾虑两线作战的威胁。战争危险显然已迫近了,这就使苏联迅速调整其对德政策。1940年夏秋,苏联总参谋部制订了作战计划,认为“苏联必须准备在东西两条战线同时作战,法西斯德国被看作是最有可能和最危险的敌人”。在法国战事吃紧时,作为对付德国可能的威胁,苏联加紧营造“东方战线”。
    ⑵非洲战场的开辟:
    墨索里尼是瞅准了法国败局已定的时机才匆忙参战的。在欧战开始后,意大利宣布不参战,一直心存观望,袖手旁观。但是希特勒在西欧的军事胜利激励了他,使他认为不能等到希特勒完全取胜之后才介入战争,这样他将不会分沾到多少胜利果实。意大利的战争目的不同于德国,它梦寐以求的是重振罗马帝国的雄风,建立东非帝国,称霸巴尔干和地中海。它的参战,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国际关系和战局:一是把它自己绑在纳粹的战车上,直接促使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的形成;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战争目的,抢夺胜利果实。意大利乘法国沦亡、英国危殆之机,转移其兵力于东、北非,以夺取英法在东北非的殖民地,建立其东非帝国。于是,战火蔓延到非洲。
    ⑶美国的介入:
    法国败降,彻底改变了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态度,使美国再也不能置身事外。罗斯福意识到,希特勒独霸欧洲之后,下一步就是美国。所以他彻底改变“中立”的立场,对欧洲战争从不介入到介入。彻底改变其欧洲政策,如果说,在这之前,美国还企图通过妥协、绥靖的手段来避免战争,保持中立。在这之后,则能面对德国采取外交遏制、军事介入等强硬手段,积极备战。
    1940年6月法国败降之后,美国实际上已成为英国的战略后方,而英国则是美国抗德的前线和前进基地,英美关系和德美关系都发生急遽变化,随着美国的逐步介入欧洲战争,英美逐步形成军事同盟,而德美则不可避免地陷入“不宣而战”的战争。
    ⑷日本的南进:
    法国败降,又是日本决定其南进政策的重要因素。
    日本在对外扩张战略上存在“北进”、“南进”之争,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1940年6月,法国败降,成为日本最终确定南进政策,完成其战略转移的转折点。
    日本决定“武力南进”,在国际关系及世界格局上就必然产生一连串连锁式的深远影响:首先,它要加强同德、意的合作,寻求盟友,其结果就促使了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正式完成轴心国家阵营的形成;其次,它必然谋求改善对苏关系,以稳住北方,避免两线作战,其结果就是1941年4月13日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最后,南进必然激化了日美矛盾,导致太平洋战争。
    由此可见,由法国败降而引发的日本对外扩张战略方针的转移,成为由中日战争扩大为亚洲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⑸英联邦的加深卷入战争:
    英联邦的参战当然不是在法国败降才开始的。早在英国于1939年9月3日对德宣战之后,它的大部分殖民地和自治领就陆续参战,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那样,为英国提供人力及物力的支援,但是一直到1940年4月以前,在那段被称为“奇怪的战争”的日子里,它们参与战争的程度和英国本身参与战争的程度一样,是很有限的。整个英联邦的人力、物力可以说还没有动员起来,只是到了法国沦丧、西欧崩溃、英伦危殆的危险时刻,随着英国下定继续战斗的决心,整个英联邦才真正被动员起来,深深地卷入了战争。
    ⑹综上所述,1940年6月法国的败降促使世界各种力量重新组合,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也就极大地影响二战整个战局和进程。概言之:它使希特勒从西欧腾得出手来,转移其主力于东线,改变了欧洲的战局,其重要后果是改变了苏联在二战中的地位:德苏关系从暂时的盟友转向敌对,继而出现了苏德战场,而苏英美的关系则从敌视转向结盟;它促使意大利参战,从而开辟了非洲战场和巴尔干战场;它使美国抛开中立、避战置身事外的立场而逐步介入欧洲战争,随着英美结盟的形成,德美也不可避免地逐步陷入不宣而战的战争;它促使日本世界战略的转变,跨出了南进的步伐,激化了日美矛盾,其重要后果是正式把美国拖进战争,使亚洲战场从中日之战扩大到太平洋战争。与此相联系的是,日苏间中立状态的出现,和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的实现。至此,以法西斯国家为一方的轴心阵营和以英、美、苏、中四大国为主体的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已初露端倪;最后,法国的败降使英国面临生死存亡的斗争,也带动了整个英联邦的积极参战。以上这些,就使战争跃出了欧洲的范围,逐步扩大为一场真正的世界大战。由此可见,法国的败降成为欧战转变为世界大战的决定性因素,也可以说,是欧战转变为世界大战的一个催化剂。


  • 第3题:

    德国的崛起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最终结束了德意志在政治上的长期分裂的局面,扫除了德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把德国的历史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英国的统一是经由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的,所建立的政权是容克地主和资阶联合专政,在政治、经济上保持了大量残余。它继承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使德国在以后欧洲军国主义的堡垒、世界战争的欧洲策源地。
    德意志统一使欧洲大国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法国由于战败遭到削弱,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的欧洲霸主地位。一个在人口、资源、军事实力和经济潜力方面在欧洲占据相对优势的德国的崛起,成为列强的焦点。欧洲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对德国的潜力和政策趋向感动忧虑不安。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维也纳体系的崩溃(维也纳体系意在维持德意志分裂的状态),标志着支配欧洲政治大国的移位和新的国际格局的出现。


  • 第4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一战改变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力量对比,一些新兴的国家开始主导世界,比如说美国,同时老牌强国英国法国的地位却有所下降。
    (2)一战促成了国联,各战胜国组成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组织--国联,早期的世界体系初露端倪,但并不稳固。
    (3)一战使世界获得了暂时的和平,但也存在着极大的隐患,主要表现为各国的在对战败国的惩罚和殖民利益上存在着冲突。


  • 第5题:

    简述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发展的主要影响。(10分)


    答案:
    解析:
    二战后美苏“冷战”局面出现,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同时在全面冷战下还存在局部“热战”。
    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世界的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的行动基本上都未超出各自的势力范围。
    消极影响: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展开了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 第6题:

    在安全关系的问题上,建构主义强调的是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正确答案:正确

  • 第7题:

    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普遍效力?


    正确答案: (1)条约必须遵守,国家不能以国内法改变国际法。国家必须信实地履行国际义务。
    (2)内政不容干涉,国际法不能干预国家依主权原则而制定的国内法。
    (3)凡未承担国际义务的事项,均属国内管辖,由国内法调整,不在国际法效力范围之内。
    (4)在国际关系中,国家既然依国际法承担了国际义务,就有责任使其国内法与其国际义务保持一致,不得以任何国内法为理由而否认国际义务。

  • 第8题:

    试就食品化学所学内容,论述食品冷藏技术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正确答案: ①降低食品或食品原料中化学反应速度;②降低食品或食品原料中酶的催化活性;③降低或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或繁殖速度等。

  • 第9题:

    问答题
    论述跨国公司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正确答案:
    跨国公司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其整合世界经济的过程中,通过影响世界资源配置和各国政策对全球生产、贸易和货币金融等方面进行控制,影响着世界经济的进程和方向。迅速发展中的跨国公司不单纯是个经济实体,它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的强有力角色。
    (1)从跨国公司本身来看:
    ①它拥有强大经济实力和庞大的权势,控制一定的土地、人口和经济,在某些国家的特定区域内,由于享受特殊政策的优惠,而不受该国政府的直接控制。
    ②跨国公司对母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有着重大影响,常常通过影响本国的外交政策,来捍卫自己的经济利益。
    ③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活动具有较强的行为能力,它有时与子公司所在国的统治者结成特殊的联盟,有时却与之处于敌对的地位。它能直接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与外交,有时不仅导致对它们某一经济部门的影响与控制,而且导致对整个国民经济乃至政局的干预与控制,成为霸权主义的根据。
    ④跨国公司大都代表私人垄断财团或国际垄断财团的利益,具有自主权和决策权,对本国政府亦有相对的独立性,其成员往往将所属国家的利益放在次要地位,加之它在不同的国家中进行活动,具有某种超国家和法律之上的特殊地位,常利用其跨国经营特性,削弱或摆脱某一国家的直接管辖。单个国家的政府很难对它进行直接或全面的控制,而它却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或国际间的相互行为,影响各国关系,或使国家的行为归于无效。它可以通过其内部系统,在各国之间调动资金,转移生产或商品,干扰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等。
    (2)从整个国际关系来看:
    ①跨国公司是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在当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大潮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以及两者混合的跨国公司,促进了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的大发展,加强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头,从而也必然加深整个国际关系相互依存的发展趋势,国际政治与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
    ②在全球跨国公司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无论是在数量、实力还是在影响力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据统计,美日等15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的数量从20世纪60年代末的7000家增加到90年代末的4万家。它们掌握着资金和高技术,维持着不尽合理的国际分工,并且通过对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控制,实行不等价交换,攫取丰厚的利润,维护了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
    ③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兴起,是当代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中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虽然它尚处于初始阶段,但其意义业已显露,不仅推动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现代化进程,有助于促进南南团结与合作,而且加速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形成,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在增强自身力量的基础上改变国际力量对比,使国际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
    ④在当代,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主要投资方向在发达地区。在发达国家内部,跨国公司的不平衡发展,使美国跨国公司丧失了垄断地位。世界经济也由美国独步寰宇演变成美欧日三分天下。这种发展状况,一方面造就了当代主要发达国家之间关系的明显特征,既全面相互依存,又不乏经济上的抗争,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全球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分散,多极化趋势的形成,给国际关系民主化注入了新的因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比较古代东西两大外交圈的特点及其对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正确答案: “古代世界的外交圈是以若干最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为核心,不断向外幅射形成的,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古代世界形成了两个最主要的外交圈,即东亚外交圈和西方外交圈。西方外交圈由较多的内海和海峡组成,利用古代航海技术,可方便地进行联系,所以形成了最早、最大的外交圈。而东亚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成为远比西方世界封闭的地区。但这个地区在很早就以中国的黄河流域文明为核心,逐步地、不断地向四方辐射而形成了东亚外交圈。正因为其封闭的地理特点,使这个外交圈自成体系并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特点。”
    (1)东亚外交圈的特点:覆盖面积小,涉及国家和地区少。小国多且各国力量相差悬殊,中国始终是唯一强国,具有核心地位。所以东亚外交圈具有一元性特点,相对封闭,只有一个中心,始终稳定在中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中国雄踞东亚,作为东亚地区长期以来无可争议的领袖建立了国内的封建专制制度以及中国为核心的宗藩外交体系。独霸一方的中国在东亚找不到有实力的竞争对手,使其缺乏进取意识、目光短浅,总是自诩天朝上国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向之朝贡的藩属国。风水轮流转,中国的霸权地位收到了西方外来者的威胁,当它面对西方咄咄逼人的进攻时毫无抵抗力,只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以获得喘息之机。但中国的气数已尽,这个羸弱的东方大国被迫加入了西方强国角逐的国际关系游戏。
    (2)西方外交圈的特点:以三大文明古国为核心,覆盖面积大,涉及国家和地区多,各国力量相对均衡。所以西方外交圈产生了多个外交中心,具有多元性特点,而且外交核心逐渐向欧洲转移。但欧洲各国力量也起伏不定,所以西方的外交核心总是游移不定。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西方外交圈没有产生强有力的约束核心主宰西方格局,所以西方外交圈更加自由、民主、平等、开放。《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欧洲三十年的战乱局面,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加深了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改变了欧洲政治力量对比。此外,该和约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分析国家主权的内涵及其在当代国际关系中遇到的挑战。

    正确答案:
    (1)国家主权的内涵
    国家主权是民族国家固有的处理对内和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包括对内主权和对外主权两个方面。
    ①对内主权是指在整个民族国家范围内对一切事务具有排他性的最高统治权,即在主权国家内不得有他国或任何其他权威行使主权权力。
    ②对外主权则是指民族国家在对外事务上有独立自主的决定权,根据自己的意志行事,不接受其他国家或权威的干涉或强制,具有独立的国际人格,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其领土完整不可侵犯,是国际权利和义务的承受者。
    ③主权的两重性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没有对内最高的权力,就谈不上对外独立。主权对内最高的属性派生出主权对外独立的属性。同样,没有对外独立性,国家就会丧失其国内的最高权力,对外主权是任何独立国家的基础。对外主权只有在国际关系中才有意义。
    (2)国家主权在当代国际关系中面临的挑战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国家主权主要受到来自两方面的挑战和制约。
    ①西方国家为了资本扩张的利益,千方百计从理论到现实削弱、剥夺和否定发展中国家的主权,这突出地表现为对中小国家内部事务或相互冲突的强烈的干涉主义倾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科索沃战争中的所作所为是其典型表现。
    ②当代特别是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深刻变革的历史条件已经形成,一个密切联动的社会呈现在世人面前,主权国家必须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一切要素都在跨国界流动,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国际社会之间,普遍建立起全面的互动关系,发展中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代表国家根本利益的生产力的发展,不是依靠封闭式的自我努力,而是在开放式的互动性国际关系中得到实现。国家利益的内涵开始深化,这突出地表现在国家间不同领域和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共同的、普遍的利益,国家利益向经济发展利益倾斜。国际合作逐步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建立民主、平等、合理、公正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我国对国际关系的主张。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析德国崛起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参考答案:

    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最终结束了德意志在政治上的长期分裂的局面,扫除了德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把德国的历史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德国的统一是经由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的,所建立的政权是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在政治、经济上保持了大量残余。它继承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使德国在以后成为欧洲军国主义的堡垒、世界战争的欧洲策源地。
    ⑵、德意志统一使欧洲大国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法国由于战败遭到削弱,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的欧洲霸主地位。一个在人口、资源、军事实力和经济潜力方面在欧洲占据相对优势的德国的崛起,成为列强的焦点。欧洲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对德国的潜力和政策趋向感动忧虑不安。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维也纳体系的崩溃(维也纳体系意在维持德意志分裂的状态),标志着支配欧洲政治大国的移位和新的国际格局的出现。


  • 第14题:

    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国际关系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1789年爆发的法国资阶革命是比之前任何一次更加彻底的一次资阶革命,通过这次革命,法国从根本上消灭了其1000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法国的资阶政权。同时,这次革命震撼了欧洲,并对欧洲产生深远影响。
    2)随着法国革命的深入,革命的洪流遍及欧洲,资阶势力超越封建贵族势力。这种局面不仅为法国资义发展扫清了障碍,而且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体系,推动了拉美的民族独立运动。而尚处在封建势力统治之下的欧洲各国无法容忍法国革命。在封建统治者的恐慌和仇视之下,欧洲各国暂时放下各自之间的矛盾,组成反法联盟来应对"涉及自身生死存亡"的威胁。1794年,法国大败联盟军,从而瓦解了反法联盟,保卫了法国独立的革命果实。但法国与反法同盟的斗争直至拿破仑帝国的覆灭才偃旗息鼓。
    3)从1789年到1794年,受法国资阶革命的影响,国关的主导因素是法国革命政权与英国策动的反革命联盟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英国是欧洲的反动势力的反法堡垒,法国成为资阶革命的中心。法国资阶革命创建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也带来了现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它是国关史上现代民族主义的源泉。这标志着君主时代的结束和以民族国家为本位时代的到来。欧洲乃至全世界逐步建立起了以民族国家为主要行为体的秩序。同时法国革命在给法国人民带来民族主义的政治归属感和身份感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解放世界被封建制度压迫人民的使命感。


  • 第15题:

    试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分析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

    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根源: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实质:争夺殖民地,势力范围,世界霸权。


  • 第16题:

    简述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发展的主要影响。


    答案:
    解析:
    二战后,美苏“冷战”局面出现,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同时,在全面冷战下还存在局部“热战”。
    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世界的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的行动基本上都未超出各自的势力范围。
    消极影响: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展开了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 第17题:

    影响物流系统设计的因素不包括()

    • A、竞争关系
    • B、产品关系
    • C、空间关系
    • D、国际关系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试比较古代东西两大外交圈的特点及其对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正确答案:“古代世界的外交圈是以若干最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为核心,不断向外幅射形成的,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古代世界形成了两个最主要的外交圈,即东亚外交圈和西方外交圈。西方外交圈由较多的内海和海峡组成,利用古代航海技术,可方便地进行联系,所以形成了最早、最大的外交圈。而东亚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成为远比西方世界封闭的地区。但这个地区在很早就以中国的黄河流域文明为核心,逐步地、不断地向四方辐射而形成了东亚外交圈。正因为其封闭的地理特点,使这个外交圈自成体系并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特点。”
    (1)东亚外交圈的特点:覆盖面积小,涉及国家和地区少。小国多且各国力量相差悬殊,中国始终是唯一强国,具有核心地位。所以东亚外交圈具有一元性特点,相对封闭,只有一个中心,始终稳定在中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中国雄踞东亚,作为东亚地区长期以来无可争议的领袖建立了国内的封建专制制度以及中国为核心的宗藩外交体系。独霸一方的中国在东亚找不到有实力的竞争对手,使其缺乏进取意识、目光短浅,总是自诩天朝上国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向之朝贡的藩属国。风水轮流转,中国的霸权地位收到了西方外来者的威胁,当它面对西方咄咄逼人的进攻时毫无抵抗力,只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以获得喘息之机。但中国的气数已尽,这个羸弱的东方大国被迫加入了西方强国角逐的国际关系游戏。
    (2)西方外交圈的特点:以三大文明古国为核心,覆盖面积大,涉及国家和地区多,各国力量相对均衡。所以西方外交圈产生了多个外交中心,具有多元性特点,而且外交核心逐渐向欧洲转移。但欧洲各国力量也起伏不定,所以西方的外交核心总是游移不定。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西方外交圈没有产生强有力的约束核心主宰西方格局,所以西方外交圈更加自由、民主、平等、开放。《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欧洲三十年的战乱局面,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加深了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改变了欧洲政治力量对比。此外,该和约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 第19题:

    建立民主、平等、合理、公正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我国对国际关系的主张。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0题:

    判断题
    在安全关系的问题上,建构主义强调的是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论述氏族内部及平民与贵族之间的斗争对古希腊(雅典)法和罗马法的影响。

    正确答案: 古代希腊雅典和罗马的国家与法是经由一条完全不同于中国的途径形成的, 它们主要是通过氏族内部及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从而在炸毁旧的血缘氏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恩格斯在谈到这个情况时曾精辟地指出:“雅典是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在这里,国家是直接地和主要地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的。在罗马,氏族社会变成了闭关自守的贵族,贵族的四周则是人数众多的、站在这一社会之外的、没有权利只有义务的平民:平民的胜利炸毁了旧的氏族制度,并在它的废墟上面建立了国家,而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作为雅典和罗马的国家政治史就是一部法律史,政治于法律构成了同一事物的两面,从而法获得了等同于国家的概念和效力。如果说国家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不啻是说,法律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即是西方法律权威性的历史渊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国际关系学和国际关系史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说明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世界多极化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它不仅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先期理论的发展,还促成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现实发展条件:首先,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等的发展使美国独霸世界的企图破灭,从而形成了相互牵制的一超多强局面,从而有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多极化的发展也带动了第三世界的崛起,使之成长为生机勃勃的推动民主化的力量。多极化使联合国的作用受到重视,联合国发挥其制约霸权主义、维护第三世界国家利益等作用。多极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改变了由于经济力量集中于霸权国家而阻碍全球化进程的局面,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政治关系的健康发展。(但是世界格局多极化不一定能够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因为国际关系是由国家力量和利益根本决定的,而世界上出现多个力量中心也不能消除各国利益的不一致和力量的差异。所以要真正实现国际关系的真正民主化还需要走一段长而艰难的征途。)
    国际关系民主化可以使多极力量之间保持和谐,它排斥大国间争霸、强权政治。它的规范,使作为多极化战略架构的大国之间的关系具有民主化特性。由于多极化发展存在着历史误区,多极化可能演变成为大国中心或大国争霸的均势局面,因而在多极化发展过程中,必须用国际关系民主化原则对之加以规范和引导,并以国际关系民主化作为多极化的最终发展目标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总之,两者具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有目共睹。这种多极化体现的是某种民族自由与平等的原则,因而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逻辑结果。但多极化并不必然意味着国际关系或民族关系的民主化。事实上,多极化只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真正实现,还有赖于自由平等原则的进一步贯彻,以及这两大原则之间建立在“博爱”理念之上的和谐关系,也就是有赖于整体现代文明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