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司马承祯隐居天台山玉霄峰30余年,自号() ”相关问题
  • 第1题:

    司马承祯隐居天台山玉霄峰30余年,自号()

    • A、道隐
    • B、天台白云子
    • C、赤城居士
    • D、仙宗十友

    正确答案:A,B,C

  • 第2题:

    司马承祯的主静理论:


    正确答案: 1)司马承祯不注重炼丹、服食、变化等教术,而提出进修正心的“主静”理论。他认为,人要得“道”,关键在于“修心”。即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
    2)关于“主静”修养方法,要从客观现实生活中把自己摆脱出来,“不著一物”,同时“收心离境”,对外物一点意念都不许发生。这样就把对外物认识,移向对自我本心的认识。

  • 第3题:

    “三峰三霄通,宝掌千秋留藓迹”联中的“三峰”指华山的()

    • A、落雁峰
    • B、莲花峰
    • C、玉女峰
    • D、朝阳峰

    正确答案:A,B,D

  • 第4题:

    ()曾在黄鹤山隐居,自号黄鹤山樵,并留有《黄鹤草堂图》等画作。

    • A、苏轼
    • B、邓牧
    • C、王蒙

    正确答案:C

  • 第5题:

    ()“狂风快剑”是封不平在何山隐居创制的得意剑法?

    • A、终南山
    • B、五台山
    • C、天台山
    • D、中条山

    正确答案:D

  • 第6题:

    单选题
    联语“三峰三霄通,宝掌千秋留藓迹”中的“三霄”即道教所称的“三天”。它们是(  )。
    A

    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

    B

    玉清天、禹余天、赤微天

    C

    清微天、玉清天、赤微天

    D

    上清天、灵微天、大赤天


    正确答案: C
    解析:
    “三天”是道教所称最高神(三清)所居之最高天界,即元始天尊所居之清微天,灵宝天尊所居之禹余天,道德天尊所居之大赤天。

  • 第7题:

    多选题
    司马承祯隐居天台山玉霄峰30余年,自号()
    A

    道隐

    B

    天台白云子

    C

    赤城居士

    D

    仙宗十友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在《上清天宫地府经》中,把(  )列为“天下第一洞天”。
    A

    王屋山

    B

    云台山

    C

    云梦山

    D

    林滤山


    正确答案: A
    解析:
    A项,王屋山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济源市,是中国九大古代名山之一,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还是愚公的故乡,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在《上清天宫地府经》中把其列为“天下第一洞天”。B项,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拥有十一大景点,2004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C项,云梦山,又名青岩山,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西南十五公里,属太行山脉。D项,林滤山位于平顺县城东南58千米的玉峡关乡、背泉村东、太行山东部边缘,海拔1800米,为太行山主峰之一。

  • 第9题:

    单选题
    司马承祯善书篆、隶,自成一体,号()。
    A

    剪刀手

    B

    金剪刀

    C

    金剪刀书

    D

    剪刀书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司马承祯的主静理论:

    正确答案: 1)司马承祯不注重炼丹、服食、变化等教术,而提出进修正心的“主静”理论。他认为,人要得“道”,关键在于“修心”。即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
    2)关于“主静”修养方法,要从客观现实生活中把自己摆脱出来,“不著一物”,同时“收心离境”,对外物一点意念都不许发生。这样就把对外物认识,移向对自我本心的认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以下关于“性命”双修之学正确的是(  )。
    A

    司马承祯所主实为性、命并重的修养方法,后世称为性命双修

    B

    以“打坐”为修道的主要途径

    C

    司马承祯回归到道教借以立论的元气论和神仙论,重视作为炼形工夫的养气说和内丹术

    D

    司马承祯抛弃了成玄英等人倡设的“重玄”和凝神收心之学

    E

    通过性命双修的方法,可以达到庄子所言的“坐忘”之境


    正确答案: A,C,E
    解析:
    凝神收心为“性”学,养气炼形为“命”学。司马承祯所主实为性、命并重的修养方法,后世称为性命双修。司马承祯回归到道教借以立论的元气论和神仙论,重视作为炼形工夫的养气说和内丹术。司马承祯以“养气”为修道的主要途径,由此而发展出一套如何依四季变化,顺应天时作炼养的理论体系。司马承祯没有抛弃成玄英等人倡设的“重玄”和凝神收心之学,依然肯定提升精神的重要性。道教的神仙学由外丹学走向内丹学。通过性命双修的方法,可以达到庄子所言的“坐忘”之境。修养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无知无欲,进入“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坐忘论·泰定》)的状况,最后连对主体的认识也取消了。

  • 第12题:

    单选题
    ()自号华阳隐居,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A

    葛洪

    B

    陶弘景

    C

    吕洞宾

    D

    张伯端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道学家是排斥佛教的,而唐代的司马承祯排斥佛教。如果以上面两个命题为前提,其结论情况是()

    • A、没有必然结论
    • B、司马承祯是道学家
    • C、I命题
    • D、E命题
    • E、O命题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为什么说没有司马承祯,就没有湖南南岳?


    正确答案: 唐开元九年,唐玄宗派遣使者迎司马承祯入宫,亲受法录,成为道士皇帝,称司马承祯为道兄。并按照他的意思,在五岳各建真君祠一座。原南岳为安徽霍山,因湖南衡山成为了南岳,受到朝廷官员的祀拜,信众也日益增多,庙宇规模越来越大。

  • 第15题:

    唐朝哪位诗人因屡举进士不第,遂隐居不仕,自号“三教布衣”?


    正确答案:自号“三教布衣”的唐朝诗人是陈陶。

  • 第16题:

    司马承祯善书篆、隶,自成一体,号()。

    • A、剪刀手
    • B、金剪刀
    • C、金剪刀书
    • D、剪刀书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从太清二年(548)至元帝承圣元年(552),()在玉笥山隐居,长达5年之久,其后裔便在当地繁衍,至今散居吉安各地。

    • A、萧子云
    • B、萧道成
    • C、萧文凯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单选题
    (  )为大别山之主峰。
    A

    薄刀峰

    B

    天台山

    C

    龟峰山

    D

    天堂寨


    正确答案: B
    解析:
    大别山,位于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三省交界处,横跨鄂豫晥三省,呈东南往西北走向,长270千米,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其主峰是天堂寨,海拔1729.13米,雄奇险峻,气势磅礴,有“中华第一山”的美誉。

  • 第19题:

    单选题
    (  )有二山、八洞、十二峰、三十六奇岩,素有“小雁荡”之称。
    A

    天台山

    B

    仙居神仙居景区

    C

    桃渚武坑玉界景区

    D

    大鹿岛


    正确答案: C
    解析:
    桃渚风景名胜区为国家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以抗倭古城与奇特熔岩为特色,是一个宜于开展观光旅游、科普教育、休闲度假的综合性风景名胜区。整个风景名胜区划分为:桃渚军事古城、武坑玉界、珊瑚岩、龙湾海滨、童燎碧波(未开发)、碧云芙蓉(未开发)六个景区。其中,武坑玉界景区有二山、八洞、十二峰、三十六奇岩,素有“小雁荡”之称。

  • 第20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没有司马承祯,就没有湖南南岳?

    正确答案: 唐开元九年,唐玄宗派遣使者迎司马承祯入宫,亲受法录,成为道士皇帝,称司马承祯为道兄。并按照他的意思,在五岳各建真君祠一座。原南岳为安徽霍山,因湖南衡山成为了南岳,受到朝廷官员的祀拜,信众也日益增多,庙宇规模越来越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判断题
    李白在江陵见到了受三代黄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司马祯称他的诗“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唐朝哪位诗人因屡举进士不第,遂隐居不仕,自号“三教布衣”?

    正确答案: 自号“三教布衣”的唐朝诗人是陈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道观建筑起源于(  )。
    A

    老子

    B

    彭祖

    C

    张道陵

    D

    司马承祯


    正确答案: B,D
    解析:
    张道陵(34~156),道教创始人,第一代天师。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道观建筑便起源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