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司马承祯善书篆、隶,自成一体,号()。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举出真、草、隶、篆四种书体的代表作品20件(各5件)。


    正确答案: 真:《九成宫醴泉铭》、《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碑》;草:《书谱》、《小草千字文》、《古诗四帖》、《自叙帖》、《李白忆旧游诗》;
    隶:《礼器碑》、《乙瑛碑》、《曹全碑》、《张迁碑》、《石门颂》;
    篆:《石鼓文》、《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散氏盘》、《毛公鼎》。

  • 第2题:

    道学家是排斥佛教的,而唐代的司马承祯排斥佛教。如果以上面两个命题为前提,其结论情况是()

    • A、没有必然结论
    • B、司马承祯是道学家
    • C、I命题
    • D、E命题
    • E、O命题

    正确答案:A

  • 第3题:

    为什么说没有司马承祯,就没有湖南南岳?


    正确答案: 唐开元九年,唐玄宗派遣使者迎司马承祯入宫,亲受法录,成为道士皇帝,称司马承祯为道兄。并按照他的意思,在五岳各建真君祠一座。原南岳为安徽霍山,因湖南衡山成为了南岳,受到朝廷官员的祀拜,信众也日益增多,庙宇规模越来越大。

  • 第4题:

    简述真/楷、草、隶、篆的代表作?


    正确答案:真(楷):《多宝塔碑》、《玄秘塔碑》、《孔子庙堂碑》、《九成宫醴泉铭》。
    草:《十七帖》、、《自叙帖》《小草千字文》、《古诗四帖》。
    隶:《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曹全碑》。
    篆:《虢季子白盘》、《散氏盘》、《毛公鼎》、《石鼓文》。

  • 第5题:

    汉代(),隶中带篆、带草、带行,素有“隶中草书”、“草隶”之称。


    正确答案:《石门颂》

  • 第6题:

    多选题
    司马承祯隐居天台山玉霄峰30余年,自号()
    A

    道隐

    B

    天台白云子

    C

    赤城居士

    D

    仙宗十友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单选题
    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在《上清天宫地府经》中,把(  )列为“天下第一洞天”。
    A

    王屋山

    B

    云台山

    C

    云梦山

    D

    林滤山


    正确答案: A
    解析:
    A项,王屋山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济源市,是中国九大古代名山之一,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还是愚公的故乡,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在《上清天宫地府经》中把其列为“天下第一洞天”。B项,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拥有十一大景点,2004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C项,云梦山,又名青岩山,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西南十五公里,属太行山脉。D项,林滤山位于平顺县城东南58千米的玉峡关乡、背泉村东、太行山东部边缘,海拔1800米,为太行山主峰之一。

  • 第8题:

    单选题
    司马承祯善书篆、隶,自成一体,号()。
    A

    剪刀手

    B

    金剪刀

    C

    金剪刀书

    D

    剪刀书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是()。
    A

    甲→金→篆→草→隶→行→楷

    B

    甲→金→篆→隶→楷→草→行

    C

    甲→金→篆→隶→草→行→楷

    D

    甲→金→篆→隶→行→草→楷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中国书法从字体类型上分为篆、隶、楷、草、行五类。(  )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篆书体(包含大篆、小篆)、隶书体(包含古隶、今隶)、楷书体(包含魏碑、正楷),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

  • 第11题:

    多选题
    以下关于“性命”双修之学正确的是(  )。
    A

    司马承祯所主实为性、命并重的修养方法,后世称为性命双修

    B

    以“打坐”为修道的主要途径

    C

    司马承祯回归到道教借以立论的元气论和神仙论,重视作为炼形工夫的养气说和内丹术

    D

    司马承祯抛弃了成玄英等人倡设的“重玄”和凝神收心之学

    E

    通过性命双修的方法,可以达到庄子所言的“坐忘”之境


    正确答案: A,C,E
    解析:
    凝神收心为“性”学,养气炼形为“命”学。司马承祯所主实为性、命并重的修养方法,后世称为性命双修。司马承祯回归到道教借以立论的元气论和神仙论,重视作为炼形工夫的养气说和内丹术。司马承祯以“养气”为修道的主要途径,由此而发展出一套如何依四季变化,顺应天时作炼养的理论体系。司马承祯没有抛弃成玄英等人倡设的“重玄”和凝神收心之学,依然肯定提升精神的重要性。道教的神仙学由外丹学走向内丹学。通过性命双修的方法,可以达到庄子所言的“坐忘”之境。修养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无知无欲,进入“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坐忘论·泰定》)的状况,最后连对主体的认识也取消了。

  • 第12题:

    填空题
    受隶变大潮的影响,汉代金文中更多的篆书化圆为方,删繁就简,亦篆亦隶。如始建国元年的《()》,法从小篆,而体势变圆为方,上紧下松,垂画纵展,极为工整,为典型的汉篆风貌。

    正确答案: 《新莽嘉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司马承祯隐居天台山玉霄峰30余年,自号()

    • A、道隐
    • B、天台白云子
    • C、赤城居士
    • D、仙宗十友

    正确答案:A,B,C

  • 第14题:

    司马承祯的主静理论:


    正确答案: 1)司马承祯不注重炼丹、服食、变化等教术,而提出进修正心的“主静”理论。他认为,人要得“道”,关键在于“修心”。即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
    2)关于“主静”修养方法,要从客观现实生活中把自己摆脱出来,“不著一物”,同时“收心离境”,对外物一点意念都不许发生。这样就把对外物认识,移向对自我本心的认识。

  • 第15题:

    花果山山门以西不远处,保存有1400年前的唐隶宋篆摩崖石刻,是国内罕见的珍宝,被称为“三绝碑”。请问,唐隶宋篆分别指什么?


    正确答案:唐隶指《东海县郁林观东岩壁记》;宋篆指《祖无择三言诗勒》。

  • 第16题:

    司马承祯善书篆、隶,自成一体,号()。

    • A、剪刀手
    • B、金剪刀
    • C、金剪刀书
    • D、剪刀书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是()。

    • A、甲→金→篆→草→隶→行→楷
    • B、甲→金→篆→隶→楷→草→行
    • C、甲→金→篆→隶→草→行→楷
    • D、甲→金→篆→隶→行→草→楷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填空题
    汉代(),隶中带篆、带草、带行,素有“隶中草书”、“草隶”之称。

    正确答案: 《石门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没有司马承祯,就没有湖南南岳?

    正确答案: 唐开元九年,唐玄宗派遣使者迎司马承祯入宫,亲受法录,成为道士皇帝,称司马承祯为道兄。并按照他的意思,在五岳各建真君祠一座。原南岳为安徽霍山,因湖南衡山成为了南岳,受到朝廷官员的祀拜,信众也日益增多,庙宇规模越来越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判断题
    李白在江陵见到了受三代黄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司马祯称他的诗“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司马承祯的主静理论:

    正确答案: 1)司马承祯不注重炼丹、服食、变化等教术,而提出进修正心的“主静”理论。他认为,人要得“道”,关键在于“修心”。即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
    2)关于“主静”修养方法,要从客观现实生活中把自己摆脱出来,“不著一物”,同时“收心离境”,对外物一点意念都不许发生。这样就把对外物认识,移向对自我本心的认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真/楷、草、隶、篆的代表作?

    正确答案: 真(楷):《多宝塔碑》、《玄秘塔碑》、《孔子庙堂碑》、《九成宫醴泉铭》。
    草:《十七帖》、、《自叙帖》《小草千字文》、《古诗四帖》。
    隶:《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曹全碑》。
    篆:《虢季子白盘》、《散氏盘》、《毛公鼎》、《石鼓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道观建筑起源于(  )。
    A

    老子

    B

    彭祖

    C

    张道陵

    D

    司马承祯


    正确答案: B,D
    解析:
    张道陵(34~156),道教创始人,第一代天师。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道观建筑便起源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