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3)图1~4反映的史实共同说明了什么? ”相关问题
  • 第1题:

    图2-2(a)和图2-2(b)分别呈怎样的分布状态?该分布状态说明了什么?


    正确答案:(1)图2-2(a)呈孤岛分布由短期内不熟练的人员加入(替代)造成。 (2)图2-2(b)接近于正态分布状态说明测试过程是正常的稳定的满足质量要求。
    (1)图2-2(a)呈孤岛分布,由短期内不熟练的人员加入(替代)造成。 (2)图2-2(b)接近于正态分布状态,说明测试过程是正常的稳定的,满足质量要求。 解析:管理中,如何预测并监控产品或过程质量状况?如何对质量波动进行分析?直方图就是一目了然地把这些问题图表化处理的工具。它通过对收集到的貌似无序的数据进行处理,来反映产品或过程质量的分布情况,判断和预测产品或过程质量及不合格率。
    作直方图的目的就是通过观察图的形状,判断生产过程是否稳定,预测生产过程的质量。具体来说,作直方图的目的如下:
    ①显示数据的波动状态,判断一批已加工完毕的产品。
    ②直观地传达有关过程情况的信息,例如验证工序的稳定性。
    ③为计算工序能力搜集有关数据。
    ④决定在何处集中力量进行改进。
    ⑤观察数据真伪,用以制定规格界限。
    通过直方图判断生产过程是否有异常。对直方图有些参差不齐不必太注意,主要应着眼于图形的整个形状。常见的直方图分布图形大体上有8种,如下图所示。

    (1)对称分布(正态分布)生科过程正常,质量稳定。
    (2)偏态分布;正常生产情况。但由于技术、习惯原因所产生的偏态分布,为异常生产情况。
    (3)锯齿分布:分组的组数不当、组距不是测量单位的整数倍,或测试时所用的方法和读数有问题。
    (4)孤岛分布:短期内不熟练的人员替代造成。
    (5)陡壁分布:剔除不合格品、等外品或超差返修后造。
    (6)双峰分布:由两种不同的分布混在一起检查的结果。
    (7)平峰分布:生产过程有缓慢变化的因素起主导作用的结果。

  • 第2题:

    “左图右史”形象地说明了历史地图、图表、图示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右图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A.唐朝对外交往频繁

    B.宋代海外贸易发达

    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


    参考答案:D

  • 第3题:

    (1)图2是哪一类型的企业?图3中企业是谁创办的?由图1到图3反映中国近代经济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参考答案:

    洋务(或官办);张謇;由自然经济转变为以自然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 第4题:

    (4)材料三所反映的史实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 第5题:

    在一次相亲会上,某位相亲女圈定了6 位相亲男,分别叫1 号、2 号、3 号、4 号、5 号、6 号,经过与他们交谈,相亲女查明了以下事实:1 号、5 号、6 号三人中只有两个人说的是真话,1 号、2 号两人最少有一个说的是真话,2 号和3 号两人要么都说的是真话,要么都没有说真话,1 号和4 号两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3 号和4 号两人中也只有一人说真话。
    据此,可以推出没有说真话的人数是:( )

    A、2 个
    B、3 个
    C、4 个
    D、5 个

    答案:A
    解析:
    第一步:分析题干条件。
    ①1 号、5 号、6 号三人中只有两个人说的是真话;
    ②1 号或 2 号;
    ③2 号和 3 号两人要么都说的是真话,要么都没有说真话;
    ④要么 1 号说真话,要么 4 号说真话;
    ⑤要么 3 号说真话,要么 4 号说真话。 第二步:根据条件进行推理。 条件②“或”关系有三种可能性,可以分为三种情况进行假设:
    情况(一):假设 1 号说真话,2 号说假话。根据条件③,可以推出 3 号说假话。根据条件⑤,可以推出 4号说真话。此时 1 号和 4 号均说真话,与条件④矛盾,故该情况不成立。
    情况(二):假设 2 号说真话,1 号说假话。根据条件③,可以推出 3 号说真话。根据条件⑤,可以推出 4号说假话。此时 1 号和 4 号均说假话,与条件④矛盾,故该情况不成立。
    情况(三):假设 1 号和 2 号均说真话。根据条件③,可以推出 3 号说真话。根据条件④,可以推出 4 号 说假话。此时 3 号说真话,4 号说假话,满足条件⑤。条件①说明 1 号、5 号、6 号三人中只有两个人说的是真 话,已知 1 号说真话,则要么 5 号说真话,要么 6 号说真话。已知 4 号说假话,5 号和 6 号中还有一人说假话,
    因此,没有说真话的人数是 2 个。

  • 第6题:

    下列史实,能够反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是1、巨鹿之战;2、淝水之战;3、五胡内迁;4、北魏孝文帝改革()

    • A、1、2、3
    • B、1、2、4
    • C、2、3、4
    • D、1、2

    正确答案:C

  • 第7题:

    法律与道德的共同特点是二者() (1)会随时间而改变。 (2)反映社会的价值。 (3)清楚列明有关制裁和惩罚。 (4)有绝对的标准。

    • A、(1)和(2)
    • B、(2)和(3)
    • C、(3)和(4)
    • D、(1)、(3)和(4)

    正确答案:A

  • 第8题:

    若一个图的边集为{<1,2>,<1,4>,<2,5>,<3,1>,<3,5>,<4,3>},则从顶点1开始对该图进行广度优先搜索,得到的顶点序列可能为()。

    • A、 1,2,3,4,5
    • B、 1,2,4,3,5
    • C、 1,2,4,5,3
    • D、 1,4,2,5,3

    正确答案:C

  • 第9题: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一语反映的是()

    • A、三皇五帝时代的史实
    • B、夏朝史实
    • C、商朝史实
    • D、西周史实

    正确答案:C

  • 第10题:

    S4-XD发车进路正常解锁时,9-15/2LJ励磁吸起说明了什么?9-15/1LJ的励磁吸起说明了什么?


    正确答案: 说明车占用出清17-23DG、占用9-15DG。9-15/1LJ↑说明车出清9-15DG、占用11-13DG。

  • 第11题:

    单选题
    下列史实,能够反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是1、巨鹿之战;2、淝水之战;3、五胡内迁;4、北魏孝文帝改革()
    A

    1、2、3

    B

    1、2、4

    C

    2、3、4

    D

    1、2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晶面指数(h1h2h3)和Miller指数(hkl)都能反映一个平行晶面族的方向?

    正确答案: 晶面指数(h1h2h3)是以固体物理学原胞的基矢a1、a2、a3为坐标轴来表示面指数的,而Miller指数(hkl)是以结晶学原胞的基矢a、b、c为坐标轴来表示面指数的,但它们都是以平行晶面族在坐标轴上的截距的倒数来表示的,而这三个截距的倒数之比就等于晶面族的法线与三个基矢的夹角余弦之比,从而反映了一个平行晶面族的方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1)中国人发明了火药

    (2)火药被用于军事

    (3)火药被用于庆典

    (4)火药被传到国外

    (5)人们发现硝石有助燃作用

    A.2-1-3-4-5

    B.5-1-2-3-4

    C.1-4-3-2-5

    D.5-1-3-4-2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1)史实来源于史料。下列两则史料,都涉及了哪一史实?分别描述了这一史实的什么方面?

    (1)史实来源于史料。下列两则史料,都涉及了哪一史实?分别描述了这一史实的什么方面?


    参考答案: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甲:条约内容;乙:条约影响。


  • 第15题:

    图3、图4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图3、图4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民族团结

    B.祖国统一

    C.国防建设

    D.文化繁荣


    参考答案:B

  • 第16题:

    《尚书?康诰》:“人有小罪,非眚(音省),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1)该段文字反映的原则是什么?(2)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3)该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4)该段文字反映的问题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

    (1)该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区分故意和过失、惯犯和偶犯的刑法适用原则。
    (2)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一个人虽犯了小罪,却不是由于过失,而是一贯犯罪,就是自行不法,即使其罪很小,也不可不杀;反之,一个人罪虽大,但不是惯犯,又出于过失,虽然按照断狱的道理处罚其罪,但是罪不至死。在这段文字中,过失被称为“眚”,故意被称为“非眚”,偶犯被称为“非终”,惯犯被称为“惟终”。
    (3)该段文字表明,在西周时期,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惯犯与偶犯在观念上已有所区别。凡是故意犯罪及惯犯都要从重处罚,过失犯罪及偶犯则可减轻处罚,这一原则说明西周时期的刑法理论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
    (4)这种以犯罪主观动机和客观危害结果为依据定罪量刑、区别对待原则的确立,是我国刑法史上的重大发展。对后世刑法适用原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朝的“端”和“不端”、汉朝的“误”和“故”、唐朝的“七杀”,都是在西周时期故意和过失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第17题:

    直接反映甲状腺功能状态的指标是

    A.TT{图}、TT{图1}
    B.rT{图2}、TT{图3}
    C.FT{图4}、FT{图5}
    D.rT{图6}、TSH
    E.TT{图7}、TT{图8}、TSH

    答案:C
    解析:
    直接反映甲状腺功能状态的指标是 FT{图}、FT{图1}。

  • 第18题:

    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提出有什么共同点?这说明了什么?


    正确答案:①要结合哲学原理来说明它们的共同点。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提出刚开始只是作为假说,是在经典物理学在某些领域已经十分完善但在另外的领域却遭遇重重问题的情况下,作为一种解释提出的。但后来都得到精确结果的证明,并对修正经典物理学的不足和谬误之处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现代物理学的支柱。
    ②这说明新事物的出现都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是不断遭遇困惑和不断看清事实找寻真理的过程

  • 第19题:

    若一个图的边集为{<1,2>,<1,4>,<2,5>,<3,1>,<3,5>,<4,3>},则从顶点1开始对该图进行深度优先搜索,得到的顶点序列可能为()。

    • A、 1,2,5,4,3
    • B、 1,2,3,4,5
    • C、 1,2,5,3,4
    • D、 1,4,3,2,5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说:“最近这两天发生在那里(指圆明园)的景象却是用任何笔杆子都无法恰当描述的„„”这则报道反映了()

    • A、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史实
    • B、签订《马关条约》的史实
    • C、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
    • D、签订《辛丑条约》的史实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水下打靶”实验反映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 B、共同要素说
    • C、概括化说
    • D、关系转换说

    正确答案:C

  • 第22题:

    问答题
    S4-XD发车进路正常解锁时,9-15/2LJ励磁吸起说明了什么?9-15/1LJ的励磁吸起说明了什么?

    正确答案: 说明车占用出清17-23DG、占用9-15DG。9-15/1LJ↑说明车出清9-15DG、占用11-13DG。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一语反映的是()
    A

    三皇五帝时代的史实

    B

    夏朝史实

    C

    商朝史实

    D

    西周史实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