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守仁的心学中,心有多层次的含义。心不是()。A.人的感知和认识B.天地万物的本原C.心的道德属性D.一个物质器官

题目

在王守仁的心学中,心有多层次的含义。心不是()。

A.人的感知和认识

B.天地万物的本原

C.心的道德属性

D.一个物质器官


相似考题
更多“在王守仁的心学中,心有多层次的含义。心不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明嘉靖以后广泛传播,几乎取代程朱理学的理学流派是王守仁(阳明)的“心学”,或称“()”。


    参考答案:王学

  • 第2题: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的含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行合一”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人的主观意识中的知和心理活动的行之间的合一;
    第二层是人的主观意识和外在的行为之间的合一。

  • 第3题:

    王守仁“心学”是继承了谁的思想?()

    • A、张载
    • B、陆九渊
    • C、周敦颐
    • D、程颐

    正确答案:B

  • 第4题:

    明代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

    • A、王夫之
    • B、李贽
    • C、王守仁
    • D、戴震

    正确答案:C

  • 第5题:

    如何理解王守仁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正确答案: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明代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后人称他为阳明先生。他继承了陆九渊的思想,建立了“心学”理论体系。主要著作有《传习录》等。王守仁认为,封建社会道德观念就是人人心中固有的先验的意识,就是心中之理,这心就是一切的根本。于是提出了“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对“心”的界定
    “心”是王守仁哲学的中心范畴,他认为“心”也称“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先验意识。具体说来,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1)“良知”即天赋的道德观念
    他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即他认为良知是心的本质,是先天固有的认识。
    (2)“良知”即“天理”,也就是事物的规律
    他说:“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即良知就是天理,一切事事物物及其规律都包括在良知之中,达到本心的良知,也就达到了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3)“良知”是天地万物的本体
    他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他认为离开天赋的“良知”,就无所谓万物。
    二、心外无物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发便是物。”“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
    “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一个学生问他:“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他答道:“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
    又有一个学生问他:“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干?”他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守仁断言“心外无物”,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他认为离开天赋的“良知”,就无所谓万物。他企图从人们认识事物的存在必须通过感觉来论证事物的存在依靠于感觉,他的这个认识和英国主教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的主观唯心主义命题相类似。
    三、心外无理
    王守仁继承并发扬了陆九渊“心即理也”的见解,否认心外有理。他认为朱熹的错误就在于把心与理分别为二。他完全否认客观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观点。认为“心”(认识主体)有认识作用,能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规律,而绝不能说“心”含有万事万物之理。“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

  • 第6题:

    在中国古代,《易经》、老子、孔子、庄子和荀子等,也都表现出较深刻的辩证思维,北宋陆九渊及其在明代的继承者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发展出体系完备的心学。


    正确答案:正确

  • 第7题:

    单选题
    “心学”认为“心”即“理”,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集大成者(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A

    王守仁

    B

    朱熹

    C

    周敦颐

    D

    陆九渊


    正确答案: B
    解析:
    王守仁集心学之大成。他的哲学主要包括“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认为万事万物之理都在我心中,这就是“知”,而内心代表真理的“知”就是“良知”。

  • 第8题:

    单选题
    理学在明代又称“心学”,代表人物是(  )。
    A

    苏轼

    B

    朱熹

    C

    周敦颐

    D

    王守仁


    正确答案: B
    解析:
    理学在明代又称“心学”,代表人物是王守仁(阳明)。A项,苏轼是北宋的著名的词人,也是湖州画派的开创者。B项,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C项,儒家学派在北宋形成“理学”,又名“道学”,周敦颐是其著名代表人物,

  • 第9题:

    问答题
    王守仁“心即理”与“性即理”的具体含义的及其关系?

    正确答案: 王守仁继承了宋儒主流派关于心、性、天等范畴有所区别、又同一互通的基本思想,但他的最终归宿仍是落在心上。
    王守仁认为,理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于人心:
    一是以“本体”即人的本质的形式存在,在此情形下,“心即理”的心学基本命题实际上需要依赖性范畴的中介转换才能得以确立,所谓“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实际作了心与理之过渡的桥染,即将心学的心即理与道学的性即理统一起来了,统一的基础是心而不是理。
    二是以“条理”即内在规范的形式存在,心中的“条理”规范发现为外在的社会道德原则,故“外理”纵有千变万化,最终仍不外于一心。
    王守仁将宋儒的天命之性和天理的范畴都收归于心,以前者言本心的浑然全体,而以后者发明条理的森然毕存,从而对宋以来理学的本体性范畴,从心学的立场出发作出了总结。王守仁宣称:“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天下宁有心外之性、宁有性外之理乎!宁有理外之心乎?”王守仁所坚守的,始终是心、性、理不二的立场。这种通过“性”而发明的心理同一的理论,是王守仁心学最为重要的内容。不论他的理论表述是突出知行合一还是致良知,在实质上都是心理为一观点的不同实现形式而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心学的主要开创者是(  )。
    A

    陆九渊

    B

    陆九韶

    C

    陆九龄

    D

    王守仁


    正确答案: A
    解析:
    陆九韶、陆九龄、陆九渊三兄弟,均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们所创立的学说在当时和后世被称为“心学”。其中,以陆九渊最为著名,是心学理学的主要开创者。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的思想学说,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

  • 第11题:

    单选题
    王守仁“心学”是继承了谁的思想?()
    A

    张载

    B

    陆九渊

    C

    周敦颐

    D

    程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理学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和王守仁,王守仁又称()集心学之大成,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

    正确答案: 王阳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明朝时期,心学逐渐兴起,不属于其代表人物的是()

    A.王守仁
    B.陈献章
    C.王畿
    D.王廷相

    答案:D
    解析:
    对于明朝学术思想的考查。王廷相是程朱理学的典型代表。

  • 第14题:

    创立“心学”,主张“心外无物”的思想家是()。

    • A、王守仁
    • B、李贽
    • C、黄宗羲
    • D、王夫之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宋明理学,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派别,()代表的理学和()代表的心学。

    • A、周敦颐/王守仁
    • B、朱熹/二程
    • C、王守仁/陆九渊
    • D、周敦颐/朱熹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在王守仁的心学中,心有多层次的含义。心不是()。

    • A、人的感知和认识
    • B、天地万物的本原
    • C、心的道德属性
    • D、一个物质器官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王守仁“心即理”与“性即理”的具体含义的及其关系?


    正确答案: 王守仁继承了宋儒主流派关于心、性、天等范畴有所区别、又同一互通的基本思想,但他的最终归宿仍是落在心上。
    王守仁认为,理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于人心:
    一是以“本体”即人的本质的形式存在,在此情形下,“心即理”的心学基本命题实际上需要依赖性范畴的中介转换才能得以确立,所谓“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实际作了心与理之过渡的桥染,即将心学的心即理与道学的性即理统一起来了,统一的基础是心而不是理。
    二是以“条理”即内在规范的形式存在,心中的“条理”规范发现为外在的社会道德原则,故“外理”纵有千变万化,最终仍不外于一心。
    王守仁将宋儒的天命之性和天理的范畴都收归于心,以前者言本心的浑然全体,而以后者发明条理的森然毕存,从而对宋以来理学的本体性范畴,从心学的立场出发作出了总结。王守仁宣称:“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天下宁有心外之性、宁有性外之理乎!宁有理外之心乎?”王守仁所坚守的,始终是心、性、理不二的立场。这种通过“性”而发明的心理同一的理论,是王守仁心学最为重要的内容。不论他的理论表述是突出知行合一还是致良知,在实质上都是心理为一观点的不同实现形式而已。

  • 第18题:

    理学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和王守仁,王守仁又称()集心学之大成,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


    正确答案:王阳明

  • 第19题:

    单选题
    宋明理学,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派别,()代表的理学和()代表的心学。
    A

    周敦颐/王守仁

    B

    朱熹/二程

    C

    王守仁/陆九渊

    D

    周敦颐/朱熹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在王守仁的心学中,心有多层次的含义。心不是()。
    A

    人的感知和认识

    B

    天地万物的本原

    C

    心的道德属性

    D

    一个物质器官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创立“心学”,主张“心外无物”的思想家是(  )。
    A

    王守仁

    B

    李贽

    C

    黄宗羲

    D

    王夫之


    正确答案: B
    解析:
    明朝王阳明创立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

  • 第22题:

    填空题
    明嘉靖以后广泛传播,几乎取代程朱理学的理学流派是王守仁(阳明)的“心学”,或称“()”。

    正确答案: 王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的含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行合一”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人的主观意识中的知和心理活动的行之间的合一;
    第二层是人的主观意识和外在的行为之间的合一。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