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下列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2015年11月,在马六甲访问的李克强总理专门前往郑和文化馆进行参观。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马六甲古称“星洲”,是当时中国通往印度洋的必经之路
    B.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在马六甲驻节
    C.明成祖时,派特使进献“麒麟”的榜葛剌是今天的孟加拉
    D.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阿拉伯半岛

    答案:C
    解析:
    马六甲古称“满刺加”,A选项错误。郑和七下西洋,有五次驻节马六甲,B选项错误。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D选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 第2题:

    以下关于郑和下西洋说法错误的是?()

    • A、郑和有可能比哥伦布更早地发现美洲大陆。
    • B、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没有发生过任何战事。
    • C、郑和曾七次下西洋。
    • D、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1405年。

    正确答案:B

  • 第3题:

    下列历史事件按照发生先后顺序,排列错误的是()

    • A、黄巾起义、王莽改制、淝水之战、安史之乱、郑和下西洋
    • B、王莽改制、黄巾起义、淝水之战、安史之乱、郑和下西洋
    • C、淝水之战、王莽改制、安史之乱、黄巾起义、郑和下西洋
    • D、安史之乱、王莽改制、淝水之战、黄巾起义、郑和下西洋

    正确答案:A,C,D

  • 第4题:

    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如何?


    正确答案: 郑和受朝廷派遣七下西洋,所率为大型皇家船队,每次船只多达300只,人员27000多人,郑和所乘“宝船”44丈长,合今120多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船。七下西洋,出使东南亚、南亚、中亚及非洲地区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这些地区大多数纳入明王朝直接或间接领属管理的区域,促成了明王朝天下“万国来朝”的繁盛局面的出现。

  • 第5题: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年。


    正确答案:公元1405

  • 第6题:

    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意义。


    正确答案: 郑和从1405年至1433年,奉命七下西洋,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处到达了红海的海口和非洲东岸,并且越过了赤道。
    意义:
    第一,郑和七下西洋,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把亚、非的广大海域联成一气,这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
    第二,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发展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亚非各国多遣使来中国建交及进行贸易;中国人到南洋去的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商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对南洋的开发起了巨大作用。
    第三,郑和下西洋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丰富了中国人的海外地理知识。

  • 第7题:

    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


    正确答案: 郑和是我国杰出的航海家。在靖难之役中,郑和从燕王起兵有功,朱棣赐他姓郑,提拔为内官监太监。为了发展对外关系,确立明朝宗主国地位,招抚海岛流民,袭剿海上盗寇,维护海上交通安全,明成祖特地派遣郑和下西洋,对亚非各国进行贸易和访问。从1405年(永乐三年)到1433年(宣德八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成为闻名世界的一件盛事。沟通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各国、非洲东海岸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大大提高了明代中国的国际地位。这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是中国人民对航海事业的巨大贡献。他是世界航海家中的先导者。他到达非洲赤道以南东海岸的地方,比意大利人哥伦布和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新航路要早半个世纪以上。
    郑和下西洋也有复杂的原因,主要有“踪迹建文”说、“耀兵异域”说、稳定局势,发展友好说、经济原因为主说、政治原因为主说、双重目的说、加强文化交流说、针对帖木儿帝国说和建立回教同盟说等多种看法。应该说性质上还是以政治因素为主,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打击明朝逃到海外的敌对势力,扩大成祖和明朝的政治影响,并未受经济利益驱动,也没有海外殖民的意图。因此在成祖之后,再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行动了。

  • 第8题:

    下列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船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
    • B、明朝大臣刘大夏曾下令焚毁相关档案
    • C、对世界和中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 D、郑和曾七次下西洋

    正确答案:A,D

  • 第9题:

    单选题
    郑和下西洋中的“西洋”主要是指()。
    A

    印度洋

    B

    大西洋

    C

    太平洋

    D

    以上三个之和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下列有关郑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他共六次下西洋

    B

    他是太监

    C

    他是回族人

    D

    他的船队曾经到达南美洲


    正确答案: 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下列历史事件按照发生先后顺序,排列错误的是()
    A

    黄巾起义、王莽改制、淝水之战、安史之乱、郑和下西洋

    B

    王莽改制、黄巾起义、淝水之战、安史之乱、郑和下西洋

    C

    淝水之战、王莽改制、安史之乱、黄巾起义、郑和下西洋

    D

    安史之乱、王莽改制、淝水之战、黄巾起义、郑和下西洋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郑和曾奉命7次下西洋,到达____个国家,当时的“西洋”是指____的区域。

    正确答案: 30多,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解析:
    从公元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至1433年﹙明宣德8年﹚,郑和奉命率领庞大的由二百多艘海船、两万多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进行了七次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 第13题:

    郑和七下西洋的重要意义是?


    正确答案: 郑和七下西洋,扩大了明朝与西洋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打通了中国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和阿拉伯的海上通道,大大提高了明朝在国际上的声威,把朝贡贸易推到最鼎盛阶段。但是,这些航海活动从根本上没有与海洋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耗费国库巨额经费,除去带回供皇帝贵族享用的奢侈品和奇珍异宝外,没多少正常的海外贸易和商品交流。最终使明朝库藏空虚,难以为继,所以明成祖一死,大规模海外航行便骤然停顿下来。

  • 第14题:

    王老师在讲授“郑和下西洋”这一子目内容时,为了方便学生对郑和船队的行进路线、到达的地点有直观了解.特地准备了“郑和下西洋路线示意图”和电视剧《郑和下西洋》中的相关片段。王老师的做法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原则中的()

    • A、积极性原则
    • B、直观性原则
    • C、系统性原则
    • D、量力性原则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下列有关郑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他共六次下西洋
    • B、他是太监
    • C、他是回族人
    • D、他的船队曾经到达南美洲

    正确答案:B,C

  • 第16题:

    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过程中客死何地?


    正确答案: 宣德八年(1433年)三月,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过程中客死古里。

  • 第17题:

    郑和船队在下西洋时绘制了(),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幅真正科学的海图。

    • A、《郑和航海图》
    • B、《三宝航海图》
    • C、《郑和下西洋图》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郑和下西洋


    正确答案: 明成祖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从1405年——1433年,郑和受命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前后20余年,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处到达了红海的海口和非洲的东岸,并且越过了赤道。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有着伟大的意义。

  • 第19题:

    郑和下西洋时所携带物品中深受当地欢迎的是()

    • A、甘薯
    • B、瓷器
    • C、玉米
    • D、马铃薯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简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


    正确答案: (1)明朝的建立和富强,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巨大的物质保证。
    (2)我国自秦汉以来就与南洋有密切的关系,为远洋航行提供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和航海人员。
    (3)造船技术的发达。
    (4)过去曾有人根据自己在海外的见闻写成书示之于众。如汪大渊的《岛夷志略》。

  • 第21题:

    单选题
    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和下西洋——安史之乱——赤壁之战——戊戌变法

    B

    赤壁之战——安史之乱——郑和下西洋——戊戌变法

    C

    安史之乱——戊戌变法——郑和下西洋——赤壁之战

    D

    安史之乱——赤壁之战——戊戌变法——郑和下西洋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王老师在讲授“郑和下西洋”这一子目内容时,为了方便学生对郑和船队的行进路线、到达的地点有直观了解.特地准备了“郑和下西洋路线示意图”和电视剧《郑和下西洋》中的相关片段。王老师的做法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原则中的()
    A

    积极性原则

    B

    直观性原则

    C

    系统性原则

    D

    量力性原则


    正确答案: D
    解析: 中学历史教学原则中的直观性原则,是使学生直接接触和感知所要学习的事物.从而加深对该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和所到达的地点因航程多有变化,较多涉及空间概念,相对抽象,难以理解。王老师采用示意图和视频片段的方式讲解郑和船队的行进路线和到达的地点,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原则中的直观性原则。

  • 第23题:

    填空题
    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是现在的____。

    正确答案: 东南亚
    解析: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命郑和从江苏苏州的太仓刘家港起锚,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这一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今天的东南亚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