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古代风景建设的特点。

题目

简述中国古代风景建设的特点。


相似考题
更多“简述中国古代风景建设的特点。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近几年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成绩。


    正确答案: 一是建设了一批群众点赞的水利风景区,提供了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升了水利建设综合效益。
    二是开创了一个科学保护利用河湖水域及其岸线的新模式,推动加强河湖管理,维护了河湖健康美丽。
    三是推动水科普、水文化建设,保护水利遗产,传承了水利精神和智慧。
    四是融合生态旅游,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 第2题:

    简述中国古代风景建设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公共性:对各个阶层开放,不同于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之属于上述人所有。
    2、综合性:景域内有奇峰深谷的山景,有江河溪涧的水景,有竹树森林、地质地貌的自然景观,掌故传说,诗文题咏等人文景观。
    3、持久性:由于风景建设的资金来源于宗教的投入和各地富商,豪绅的捐助,因此能够长久不衰,即使遭到破坏也能得到恢复。

  • 第3题:

    简述中国古代体育的特点。


    正确答案: 1、中国古代体育,是经过不同时期的流传融汇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除了华夏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外,还包括了在历史长河中由许多其它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环境并不利于带有强烈对抗与刺激色彩的竞技运动充分发展。因此,原始的朴素和谐的理想、中和融通的宽和精神,决定了中国古代传统体育的竟技性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那种带有强烈刺激性的形式,也就是说注重礼仪和实用性;
    2、体育活动与文娱融为一体是中国古代体育的又一特色。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最初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体育活动,其娱乐性越夹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春秋战国以来,某些体育活动项目逐渐冲破“礼仪”的束缚,出现了娱乐化的趋势。许多富有技巧表演性、游戏性、趣味性和艺术观赏性的项目大量出现,而这一发展势头在秦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3、华夏民族长期形成的清静淡泊、顺乎自然的性格,和谐共处、融合化一、贯通一体的理想及注重个人修身养性的务实精神,还导致了采用控制呼吸等方法以达到祛病延年目的的活动—一养生保健术的产生,一并被纳人古代体育中,显示了中国古代体育的第三个特点。

  • 第4题:

    问答题
    简述风景名胜区的特点。

    正确答案: (1)风景名胜区是一个珍贵的资源,它是自然遗产或者前人的文化遗产;
    (2)这类资源可供人欣赏,能给人以美感或精神熏陶的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具有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风景名胜区资源既是珍贵的,又是脆弱的,不可再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问答题
    简述风景名胜区建设的原则。

    正确答案: (1)以保护为主的原则;
    (2)遵循规划的原则;
    (3)风格协调和谐的原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作用, 而不 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2.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
    3.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4.写意的山水园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意境,它与中国古典诗词、绘画、音乐一样,重在写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古代文教政策的特点。

    正确答案: A.建立在血缘宗法制度的基础之上,
    B.以维护整体利益为施教的出发点
    C.以道德政治化来强化国家意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简述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的特征。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此时城市仍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高潮。
    第三阶段,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 第9题:

    简述中国古代移民类型和特点。


    正确答案:类型:
    1)自北而南离心型迁移:公元311年,永嘉之乱,北方中原人民南迁史称永嘉南迁;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中国客家文化。
    2)政府强制内需型迁移:秦迁天下富豪12万人到咸阳;明朝时期,江南富商迁于东京。
    3)东西向渗透型迁移:宋朝江南移民西迁到湖广,宋末四川人口向南迁移,明清“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4)由内地到边疆开发型移民:西汉曹操,唐朝都屯田戍边西北。明朝将卫所移民。
    5)北方少数民族南移西迁:汉乌孙、大月氏西迁伊犁河,匈奴西迁。9世纪回纥、突厥西迁;北方五胡十六国内迁。
    6)南方非汉族退却型移民:蛮夷、僚、越、昊西南方向平原到山区退却。
    7)东南沿海向外移民:17世纪侨居东南亚,近代向东南亚、美欧澳移民。
    特点:
    1)先秦时期:迁移范围小速度慢。
    2)秦至元时:北方游牧民族南迁至黄河流域,与北方汉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3)明—太平天国时期:向山区边缘移动不多见。
    4)之后填补空白迁移至东北、台湾,海外移民高潮。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古代移民类型和特点。

    正确答案: 类型:
    1)自北而南离心型迁移:公元311年,永嘉之乱,北方中原人民南迁史称永嘉南迁;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中国客家文化。
    2)政府强制内需型迁移:秦迁天下富豪12万人到咸阳;明朝时期,江南富商迁于东京。
    3)东西向渗透型迁移:宋朝江南移民西迁到湖广,宋末四川人口向南迁移,明清“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4)由内地到边疆开发型移民:西汉曹操,唐朝都屯田戍边西北。明朝将卫所移民。
    5)北方少数民族南移西迁:汉乌孙、大月氏西迁伊犁河,匈奴西迁。9世纪回纥、突厥西迁;北方五胡十六国内迁。
    6)南方非汉族退却型移民:蛮夷、僚、越、昊西南方向平原到山区退却。
    7)东南沿海向外移民:17世纪侨居东南亚,近代向东南亚、美欧澳移民。
    特点:
    1)先秦时期:迁移范围小速度慢。
    2)秦至元时:北方游牧民族南迁至黄河流域,与北方汉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3)明—太平天国时期:向山区边缘移动不多见。
    4)之后填补空白迁移至东北、台湾,海外移民高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古代小说题材特点。

    正确答案: 1、中国古代小说在题材方面的特点是历史题材多、重大题材多、因袭继承现象多。
    2、中国古代小说题材相对集中大体可以归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公案侠义、人情世态、讽刺谴责、灵怪神魔这六类。如果再概括一些,可以归纳为讲史(包括英雄传奇、公案侠义),世情(包括人情和讽刺),神魔(包括志怪和神魔)三种,也是写历史、写现实、写神怪。
    3、中国古代小说题材的特点,使古代优秀小说总是引导读者关心国家前途、民生疾苦、社会正义,而不要沉溺于个人情感的狭小天地里;总是在作品中高扬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主旋律,鼓舞人民为美好前途而斗争,而不要消极颓废、意志消沉。当然,中国古代小说中也有些作品成为宣扬封建道德的教科书。中国古代小说题材相对集中,因袭现象比较严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古代风景建设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公共性:对各个阶层开放,不同于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之属于上述人所有。
    2、综合性:景域内有奇峰深谷的山景,有江河溪涧的水景,有竹树森林、地质地貌的自然景观,掌故传说,诗文题咏等人文景观。
    3、持久性:由于风景建设的资金来源于宗教的投入和各地富商,豪绅的捐助,因此能够长久不衰,即使遭到破坏也能得到恢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问答题
    请简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包括:
    (1)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和设计,这些制度对隋唐以后都城的规划布局产生很大影响。
    (2)重视城市的选址:依山榜水。
    (3)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区划整齐。从战国到北宋初年,实行市里制度。北宋中期以后,采用街巷制。
    (4)采用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宫室、坛庙等重要建筑皆位于中轴线上。
    (5)重视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绿化,引水入城,种植花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