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代碑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它是怎样从阮元建立到包世臣的发展完善再到康有为的总结走向高潮的? ”相关问题
  • 第1题:

    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的入门弟子吴熙载是怎样一位书法家?


    正确答案: 吴熙载(公元一七九九——一八七○年),本名廷飏,字熙载,因以字行,改今名,又字让之,一作攘之,晚年号让翁,又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他是诸生,博学多能,跟随包世臣学书法,为包的入门弟子。包是书法理论家,虽酷爱篆、隶书,然而本人却在这两种书体上功力较浅,这样,篆隶功夫深厚的吴熙载就成了老师理论的理想实践者。
    吴熙载在书法上恪守师法,致力于秦汉和南北朝,在北魏碑上用力尤深,在篆书笔法上直接承接包世臣的老师邓石如,笔画圆整匀称、工整平稳,酷似邓石如。蒋宝龄《墨林今话》称赞他善长各种体书,兼工刻印,扬州一带没有谁能够超过他的。他多才多艺,时人评他的刻印第一,花卉第二,第三画山水,第四篆书,隶书第五,最次为楷书。

  • 第2题:

    ()匡正了阮元理论上南北书派论的失误,指出书法可以分派,但南北不可分派。

    • A、包世臣
    • B、康有为
    • C、张裕钊
    • D、郑文焯

    正确答案:B

  • 第3题:

    清代碑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它是怎样从阮元建立到包世臣的发展完善再到康有为的总结走向高潮的?


    正确答案: 清代中期扬州人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两篇文章,是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阮论二论的产生为师法汉碑派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第一次给北碑重要地位,从而揭开了清代碑学的序幕。从此包世臣《艺舟双楫》阐述了与阮元观点一致的碑学思想,进一步扬碑抑帖,并推重他的老师邓石如,使碑学理论得以完善。从实践上看,包世臣第一个有意识地以北碑之法为其书法主要格调。
    清代的碑学到康有为时达到高潮。他的碑学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论著《广艺舟双楫》中,对碑学的发生、发展、流派、审美风格等提出了一套更为完整的也更为偏激的理论,他第一次使用“碑学”和“帖学”的概念,认为书法和自然界一样,有着不断进化的过程及其内在的规律,并从美学角度审视北碑,提出十美,给北碑以美学上的支持。

  • 第4题:

    阮元以《()》、《()》两篇文章,不仅为师法汉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第一次给北碑以重要地位,从此揭开了清代碑学的序幕,为此,我们称阮元的“()”是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


    正确答案:《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二论”

  • 第5题:

    清代中期(从雍正到嘉庆)的书法,是书法史上由帖派为主流转向以碑派为主流的()。以()、()划界,在他们之前的以碑破帖一派,称为“()”,此后的尊碑一派,称为“()”。前碑派主要实践于()、();碑派则再发展出()的大潮。邓石如、伊秉绶的出现与阮元《()》、《()》“二论”的问世,扬碑抑帖,在理论上给北碑予以公开的支持,应视为碑学理论的开山,并成为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继“二论”之后,包世臣的《()》进一步扬碑抑帖,对碑学理论进行了完善和发展。


    正确答案:过渡期,邓石如、阮元,“前碑派”、“碑派”,隶书、篆书,北碑,《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艺舟双楫》

  • 第6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建立到瓦解体现的本质是()

    • A、雅尔塔体系从建立到崩溃
    • B、世界金融秩序从稳定走向混乱
    • C、美国经济霸权南鼎盛至衰退
    • D、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由繁荣走向“滞胀”

    正确答案:C

  • 第7题:

    填空题
    清代中期(从雍正到嘉庆)的书法,是书法史上由帖派为主流转向以碑派为主流的()。以()、()划界,在他们之前的以碑破帖一派,称为“()”,此后的尊碑一派,称为“()”。前碑派主要实践于()、();碑派则再发展出()的大潮。邓石如、伊秉绶的出现与阮元《()》、《()》“二论”的问世,扬碑抑帖,在理论上给北碑予以公开的支持,应视为碑学理论的开山,并成为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继“二论”之后,包世臣的《()》进一步扬碑抑帖,对碑学理论进行了完善和发展。

    正确答案: 过渡期,邓石如、阮元,“前碑派”、“碑派”,隶书、篆书,北碑,《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艺舟双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清代碑学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怎样?

    正确答案: 清代碑学在篆、隶、楷、行、草诸方面均有建树,其中以篆、隶的成就最为辉煌。在此以前,甲骨、大小篆、汉隶、魏碑这一类的文字,其用途主要是以实用为主,但是到了清代,它们就纷纷登上了大雅之堂,被写成中堂、条幅、匾额、横披、屏条、扇面等形式,赋以了新的内涵,成为观赏性为主的文字;楷书方面,因过去习唐碑已久,令人生厌,清代中晚期书法风尚转为习魏碑,因而出现新的境界;由于碑学的兴起,也给面临衰微之际的行草书,带来了生机,碑与帖相结合,使行草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历时二百六十载的清代,应是中国书法史上中兴的一代。
    在此期间,名家倍出,有成就的书家极多,他们由唐碑上溯六朝碑版,以至三代、秦汉、魏晋各种金石文字,无不属于他们研究和学习的对象,并在笔法创新和改造书写工具等方面进行了艰苦而成功的探索,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这些书家中,以个人风格突出、艺术造诣又高的当推郑簠、金农、郑板桥、邓石如、刘墉、伊秉绶、陈鸿寿、包世臣、何绍基、杨沂孙、张裕钊、赵之谦、翁同龢、杨守敬、沈曾植、曾熙、李瑞清、吴昌硕、康有为等人。他们的书法作品个性强烈,自成一家,争奇斗艳,仪态万千,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以整个清代书法艺术取得的成就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以来,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像清代那样,把艺术领域开拓得如此辽阔、深远。在各种书体方面都有它探索的足迹,都有他们卓越的建树。如果说,魏晋书法艺术是书学史上第一个艺术高峰,唐代书法艺术是第二个高峰,那么,第三个书法艺术的高峰就是清代碑学。三个时代的书风表现出的艺术美固然不同,但其伟大成就是尚可比肩的。过去,曾有人贱近贵远,认为“整个清代可以说是书法衰微的一代”。这种看法现在看来显然是不正确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清代前期(从顺治到康熙)的书法,基本承传晚明书法大势,帖学继续向前发展,同时预示着碑学的滥觞。()和()是最初具有打破帖学传统意识的,可视为清代碑学的先行者。清代前期书坛呈三系向前发展,表现为:()、()和()。

    正确答案: 傅山、郑簠,晚明浪漫书风的馀绪、崇董书风、隶书热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此后,包世臣在《()》中阐述了与阮元观点一致的碑学思想,使得碑学理论得以完善,从实践上看,()又是第一个有意识以北碑之法为其书法主要格调的书家。

    正确答案: 《艺舟双楫》,包世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财务软件技术平台从DOS到Windows再到基于Web,技术架构从()发展,财务软件从桌面应用走向网络应用。
    A

    C/S到F/S再到B/S

    B

    F/S到B/S再到C/S

    C

    B/S到C/S再到F/S

    D

    F/S到C/S再到B/S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匡正了阮元理论上南北书派论的失误,指出书法可以分派,但南北不可分派。
    A

    包世臣

    B

    康有为

    C

    张裕钊

    D

    郑文焯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清代碑学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怎样?


    正确答案: 清代碑学在篆、隶、楷、行、草诸方面均有建树,其中以篆、隶的成就最为辉煌。在此以前,甲骨、大小篆、汉隶、魏碑这一类的文字,其用途主要是以实用为主,但是到了清代,它们就纷纷登上了大雅之堂,被写成中堂、条幅、匾额、横披、屏条、扇面等形式,赋以了新的内涵,成为观赏性为主的文字;楷书方面,因过去习唐碑已久,令人生厌,清代中晚期书法风尚转为习魏碑,因而出现新的境界;由于碑学的兴起,也给面临衰微之际的行草书,带来了生机,碑与帖相结合,使行草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历时二百六十载的清代,应是中国书法史上中兴的一代。
    在此期间,名家倍出,有成就的书家极多,他们由唐碑上溯六朝碑版,以至三代、秦汉、魏晋各种金石文字,无不属于他们研究和学习的对象,并在笔法创新和改造书写工具等方面进行了艰苦而成功的探索,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这些书家中,以个人风格突出、艺术造诣又高的当推郑簠、金农、郑板桥、邓石如、刘墉、伊秉绶、陈鸿寿、包世臣、何绍基、杨沂孙、张裕钊、赵之谦、翁同龢、杨守敬、沈曾植、曾熙、李瑞清、吴昌硕、康有为等人。他们的书法作品个性强烈,自成一家,争奇斗艳,仪态万千,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以整个清代书法艺术取得的成就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以来,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像清代那样,把艺术领域开拓得如此辽阔、深远。在各种书体方面都有它探索的足迹,都有他们卓越的建树。如果说,魏晋书法艺术是书学史上第一个艺术高峰,唐代书法艺术是第二个高峰,那么,第三个书法艺术的高峰就是清代碑学。三个时代的书风表现出的艺术美固然不同,但其伟大成就是尚可比肩的。过去,曾有人贱近贵远,认为“整个清代可以说是书法衰微的一代”。这种看法现在看来显然是不正确的。

  • 第14题:

    清代在篆书方面具有突出成就,其作品被尊为碑学典范的是()。

    • A、吴昌硕
    • B、包世臣
    • C、何绍基
    • D、邓石如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清代碑学理论家阮元的著作包括()。

    • A、《艺舟双楫》
    • B、《南北书派论》
    • C、《北碑南帖论》
    • D、《广艺舟双楫》

    正确答案:B,C

  • 第16题:

    清代前期(从顺治到康熙)的书法,基本承传晚明书法大势,帖学继续向前发展,同时预示着碑学的滥觞。()和()是最初具有打破帖学传统意识的,可视为清代碑学的先行者。清代前期书坛呈三系向前发展,表现为:()、()和()。


    正确答案:傅山、郑簠,晚明浪漫书风的馀绪、崇董书风、隶书热潮

  • 第17题:

    此后,包世臣在《()》中阐述了与阮元观点一致的碑学思想,使得碑学理论得以完善,从实践上看,()又是第一个有意识以北碑之法为其书法主要格调的书家。


    正确答案:《艺舟双楫》,包世臣

  • 第18题:

    《红楼梦》的逻辑高潮:()——走向衰败的标志。情感高潮:()。


    正确答案:查抄荣国府;宝玉挨打

  • 第19题:

    多选题
    清代碑学理论家阮元的著作包括()。
    A

    《艺舟双楫》

    B

    《南北书派论》

    C

    《北碑南帖论》

    D

    《广艺舟双楫》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清代碑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它是怎样从阮元建立到包世臣的发展完善再到康有为的总结走向高潮的?

    正确答案: 清代中期扬州人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两篇文章,是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阮论二论的产生为师法汉碑派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第一次给北碑重要地位,从而揭开了清代碑学的序幕。从此包世臣《艺舟双楫》阐述了与阮元观点一致的碑学思想,进一步扬碑抑帖,并推重他的老师邓石如,使碑学理论得以完善。从实践上看,包世臣第一个有意识地以北碑之法为其书法主要格调。
    清代的碑学到康有为时达到高潮。他的碑学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论著《广艺舟双楫》中,对碑学的发生、发展、流派、审美风格等提出了一套更为完整的也更为偏激的理论,他第一次使用“碑学”和“帖学”的概念,认为书法和自然界一样,有着不断进化的过程及其内在的规律,并从美学角度审视北碑,提出十美,给北碑以美学上的支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的入门弟子吴熙载是怎样一位书法家?

    正确答案: 吴熙载(公元一七九九——一八七○年),本名廷飏,字熙载,因以字行,改今名,又字让之,一作攘之,晚年号让翁,又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他是诸生,博学多能,跟随包世臣学书法,为包的入门弟子。包是书法理论家,虽酷爱篆、隶书,然而本人却在这两种书体上功力较浅,这样,篆隶功夫深厚的吴熙载就成了老师理论的理想实践者。
    吴熙载在书法上恪守师法,致力于秦汉和南北朝,在北魏碑上用力尤深,在篆书笔法上直接承接包世臣的老师邓石如,笔画圆整匀称、工整平稳,酷似邓石如。蒋宝龄《墨林今话》称赞他善长各种体书,兼工刻印,扬州一带没有谁能够超过他的。他多才多艺,时人评他的刻印第一,花卉第二,第三画山水,第四篆书,隶书第五,最次为楷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清代在篆书方面具有突出成就,其作品被尊为碑学典范的是()。
    A

    吴昌硕

    B

    包世臣

    C

    何绍基

    D

    邓石如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阮元奠定了“南北书派”及“北碑南帖”的理论后,其后包世臣继起,提倡北碑,不知他是怎样说的?

    正确答案: 包世臣提倡北碑的呼吁,见载于他的《艺舟双楫》一书中。他提倡北碑的手法有二:其一是把北碑和后人的书法相比,以贬低后人书法的手法来拔高北碑;其二是直说北碑的好处,从而使人们为之倾倒信服。现举例分述如下:其一,“北碑字有定法,而又出之自在,故多变法;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板刻。”从总的方面比较了北碑和唐碑的书艺高下,一褒一贬,说得虽有一定道理,但却绝对化了一点,读者不可死于句下。
    “北碑画势甚长,虽短如黍米,细如纤毫,而出入收放、俯仰向背、避就朝揖之法具备。起笔处顺入者无缺锋,逆入者无涨墨,每折必洁净,作点尤精深,是以雍容宽绰,无画不长。后人着意留笔,则驻锋折颖之处墨多外溢,未及备法而画已成,故举止匆遽,界恒苦促,画恒苦短,虽以平原雄杰,未免斯病。至于作势裹锋,敛墨入内,以求条鬯手足,则一画既不完善,数画更不变化,意恒伤浅,势恒伤薄,得此失彼,殆非自主。”拿北碑的“雍容宽绰、无画不长”和后人的“着意留笔”、“得此失彼,殆非自主”等作比,正说反说,很能深入。其二,“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从落笔、结体、行墨、取势等方面,概括叙述了北朝人书法的好处,可谓要言不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填空题
    阮元以《()》、《()》两篇文章,不仅为师法汉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第一次给北碑以重要地位,从此揭开了清代碑学的序幕,为此,我们称阮元的“()”是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

    正确答案: 《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二论”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