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董其昌的生平及代表性画论思想著作。 ”相关问题
  • 第1题:

    柏拉图生平和著作


    正确答案: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代表作《理想国》(《国家篇》)是他中期的作品,还有《法律篇》和《政治家》。

  • 第2题:

    请简述吴敬梓的生平与著作。


    正确答案: 乾隆时期出现了两部伟大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与《红楼梦》。这两部小说的作者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封建社会的世态人情,以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对社会所宣扬的价值观与实际生活状态的背离,以及统治阶层人物的堕落与虚伪作了深刻的揭露。描绘出封建末世的氛围,反映了具有新的人生理想的文人在这一时代中的困惑与痛苦。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官僚家庭。二十岁时考上了秀才,过着豪放倜傥的生活,致第十六讲《儒林外史》
    乾隆时期出现了两部伟大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与《红楼梦》。这两部小说的作者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封建社会的世态人情,以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使家境败落。鄙弃功名富贵,主张恢复儒学的原始朴素的精神。以矫正科举制度下士风的堕落。除《儒林外史》,还有诗文集《文木山房集》。
    《儒林外史》约作于吴敬梓四十岁至五十岁时,这正是他经历了家境的剧变而深悉世事人情的时期。此书现在所见的最早刻本(卧闲草堂本)为五十六回,而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记为“五十卷”(即五十回)。五十六回中,除末回肯定为后人所添加外,书中可能还有后人窜入的内容。

  • 第3题:

    在明代晚期的画论著述中,以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最有影响,书中论画以()为中心。


    正确答案:南北宗论

  • 第4题:

    简述元四家的生平作品及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王蒙《夏日山居图》、倪赞《松树亭子图》、吴镇《渔父图》
    表现:1、强调绘画的文学化使作品的文学趣味得到进一步加强;2、与文学趣味一致并且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和以书入画;画上题字作诗蔚然成风。

  • 第5题:

    明董其昌在画论中提出()。


    正确答案:南北宋文人画

  • 第6题:

    简述贝多芬的生平及创作。


    正确答案:(一)、波恩时期
    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是贝多芬度过他人生最初的22年的城市,早年的贝多芬虽然面对的是粗暴的父亲,破落窘困的家境,但恶劣的环境却培养并增强了贝多芬顽强坚韧的性格及独立自主的意识。
    (二)、维也纳时期
    从1792年贝多芬赴维也纳到1802年贝多芬创作《第三(英雄)交响曲》之前,可以作为贝多芬创作的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有前两部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包括“悲怆”、“月光”、“暴风雨”在内的20首钢琴奏鸣曲,一系列变奏曲等室内乐作品。在这10年里明显的确立了个人风格。与此同时,贝多芬经历了人生和命运的巨大痛苦和考验。1802年,贝多芬在维也纳郊外痛苦地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但是他终于战胜了自我,度过了危机,走过这个阶段,他决定“与命运抗争”,从而走向音乐创作高峰。
    (三)、创作成熟时期
    《第三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创作盛期的到来,大量杰作在这时期产生,从第三到第八交响曲,第三到第五钢琴协奏曲,从“瓦尔德斯坦”到第26首“告别”的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及奏鸣曲,从“拉祖莫夫斯基”到作品74、95等重要的弦乐四重奏作品,还有为戏剧、歌剧以及芭蕾舞剧写的管弦乐配乐及序曲,如《埃格蒙特》等。
    《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个人风格完全成熟的标志。它的恢宏气势使交响套曲这种18世纪的传统性形式大大地充实并向前发展。第一乐章的快板奏鸣曲式集中显示出贝多芬大胆的独创意识,主体冬季的展开与贯穿原则得到充分发挥,各部分的独立作用和互相之间的关系大大加强。“展开部”篇幅大大扩展,调性宽阔,充满戏剧性。第二乐章用了法国大革命时期非常流行的“葬礼进行曲”。第三乐章采用谐谑曲,速度极快。第四乐章是整部交响曲的高潮,贝多芬采用了双主题的变奏手法,整个乐章以普罗米修斯主题的充分展示和最终肯定作为主线。《第三(英雄)交响曲》高扬着英雄主义精神,它所昭示的气质与风格也渗透在同时期的大量作品中。
    《费德里奥》是贝多芬创作的唯一一部歌剧,取材于法国作家布依的剧作《莱奥诺拉或夫妇之爱》,于1805年首演,割据主题是英雄的意志和爱情的力量。
    《埃格蒙特》是贝多芬在1809年为歌德的悲剧《埃德蒙特》写作的戏剧配乐。 献给拉祖莫夫斯基的三首四重奏可以作为贝多芬中期四重奏的典型,它采用了俄罗斯的民歌曲调。这三首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各具不同的格调,具有充分发展的戏剧性质开部和尾声。
    (四)、创作晚期
    主要作品有《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最后一批弦乐四重奏和钢琴奏鸣曲等。
    《D大调弥撒》是大型声乐、管风琴与乐队的作品。贝多芬自认为这部“庄严弥撒”是他最伟大的作品,庄严灿烂是这部宗教作品的艺术特征。《庄严弥撒》按照五段的常规格式,其中有优美的独唱、重唱段落,也有雄伟壮丽的合唱,乐队的配器十分精练。
    《第九“合唱”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的顶峰。他以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为歌词,用独唱、合唱和管弦乐队谱写出他一生所坚信的“艺术能联合人类u”的伟大颂歌。贝多芬从曲式结构到旋律特征、和声配器等各方面突破了传统的音乐语言形式,也包括贝多芬自己
    的前期作品在内。他理性地驾驭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将其紧密而合乎逻辑的组织在奏鸣交响套曲中,它所造成的庄严雄辉使《第九交响曲》成为贝多芬为人类文化所做的最光辉贡献。
    (五)、总结
    贝多芬以辩证思维的原则创造性地发展了古典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在广泛使用的奏鸣曲式中,贝多芬的主部和副部主题已具有真正的对比意义,展开部充满了矛盾,在尾声里主题发展的潜能再一次得到发掘。
    贝多芬创作的套曲各乐章之间不再仅仅是对比并置的关系,在音乐具体表现手法上,简洁、粗犷的主题在他的笔下往往能获得巨大的发展。在他的音乐中,节奏变化丰富,和声不协和,调性不稳定的范围扩大。在配器上注重发挥铜管、木管乐器的作用。  贝多芬是18世纪古典主义的完成者,又是19世纪音乐的引路人。

  • 第7题:

    填空题
    在明代晚期的画论著述中,以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最有影响,书中论画以()为中心。

    正确答案: 南北宗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请简述吴敬梓的生平与著作。

    正确答案: 乾隆时期出现了两部伟大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与《红楼梦》。这两部小说的作者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封建社会的世态人情,以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对社会所宣扬的价值观与实际生活状态的背离,以及统治阶层人物的堕落与虚伪作了深刻的揭露。描绘出封建末世的氛围,反映了具有新的人生理想的文人在这一时代中的困惑与痛苦。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官僚家庭。二十岁时考上了秀才,过着豪放倜傥的生活,致第十六讲《儒林外史》
    乾隆时期出现了两部伟大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与《红楼梦》。这两部小说的作者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封建社会的世态人情,以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使家境败落。鄙弃功名富贵,主张恢复儒学的原始朴素的精神。以矫正科举制度下士风的堕落。除《儒林外史》,还有诗文集《文木山房集》。
    《儒林外史》约作于吴敬梓四十岁至五十岁时,这正是他经历了家境的剧变而深悉世事人情的时期。此书现在所见的最早刻本(卧闲草堂本)为五十六回,而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记为“五十卷”(即五十回)。五十六回中,除末回肯定为后人所添加外,书中可能还有后人窜入的内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贝多芬的生平及创作。

    正确答案: (一)、波恩时期
    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是贝多芬度过他人生最初的22年的城市,早年的贝多芬虽然面对的是粗暴的父亲,破落窘困的家境,但恶劣的环境却培养并增强了贝多芬顽强坚韧的性格及独立自主的意识。
    (二)、维也纳时期
    从1792年贝多芬赴维也纳到1802年贝多芬创作《第三(英雄)交响曲》之前,可以作为贝多芬创作的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有前两部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包括“悲怆”、“月光”、“暴风雨”在内的20首钢琴奏鸣曲,一系列变奏曲等室内乐作品。在这10年里明显的确立了个人风格。与此同时,贝多芬经历了人生和命运的巨大痛苦和考验。1802年,贝多芬在维也纳郊外痛苦地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但是他终于战胜了自我,度过了危机,走过这个阶段,他决定“与命运抗争”,从而走向音乐创作高峰。
    (三)、创作成熟时期
    《第三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创作盛期的到来,大量杰作在这时期产生,从第三到第八交响曲,第三到第五钢琴协奏曲,从“瓦尔德斯坦”到第26首“告别”的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及奏鸣曲,从“拉祖莫夫斯基”到作品74、95等重要的弦乐四重奏作品,还有为戏剧、歌剧以及芭蕾舞剧写的管弦乐配乐及序曲,如《埃格蒙特》等。
    《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个人风格完全成熟的标志。它的恢宏气势使交响套曲这种18世纪的传统性形式大大地充实并向前发展。第一乐章的快板奏鸣曲式集中显示出贝多芬大胆的独创意识,主体冬季的展开与贯穿原则得到充分发挥,各部分的独立作用和互相之间的关系大大加强。“展开部”篇幅大大扩展,调性宽阔,充满戏剧性。第二乐章用了法国大革命时期非常流行的“葬礼进行曲”。第三乐章采用谐谑曲,速度极快。第四乐章是整部交响曲的高潮,贝多芬采用了双主题的变奏手法,整个乐章以普罗米修斯主题的充分展示和最终肯定作为主线。《第三(英雄)交响曲》高扬着英雄主义精神,它所昭示的气质与风格也渗透在同时期的大量作品中。
    《费德里奥》是贝多芬创作的唯一一部歌剧,取材于法国作家布依的剧作《莱奥诺拉或夫妇之爱》,于1805年首演,割据主题是英雄的意志和爱情的力量。
    《埃格蒙特》是贝多芬在1809年为歌德的悲剧《埃德蒙特》写作的戏剧配乐。 献给拉祖莫夫斯基的三首四重奏可以作为贝多芬中期四重奏的典型,它采用了俄罗斯的民歌曲调。这三首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各具不同的格调,具有充分发展的戏剧性质开部和尾声。
    (四)、创作晚期
    主要作品有《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最后一批弦乐四重奏和钢琴奏鸣曲等。
    《D大调弥撒》是大型声乐、管风琴与乐队的作品。贝多芬自认为这部“庄严弥撒”是他最伟大的作品,庄严灿烂是这部宗教作品的艺术特征。《庄严弥撒》按照五段的常规格式,其中有优美的独唱、重唱段落,也有雄伟壮丽的合唱,乐队的配器十分精练。
    《第九“合唱”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的顶峰。他以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为歌词,用独唱、合唱和管弦乐队谱写出他一生所坚信的“艺术能联合人类u”的伟大颂歌。贝多芬从曲式结构到旋律特征、和声配器等各方面突破了传统的音乐语言形式,也包括贝多芬自己
    的前期作品在内。他理性地驾驭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将其紧密而合乎逻辑的组织在奏鸣交响套曲中,它所造成的庄严雄辉使《第九交响曲》成为贝多芬为人类文化所做的最光辉贡献。
    (五)、总结
    贝多芬以辩证思维的原则创造性地发展了古典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在广泛使用的奏鸣曲式中,贝多芬的主部和副部主题已具有真正的对比意义,展开部充满了矛盾,在尾声里主题发展的潜能再一次得到发掘。
    贝多芬创作的套曲各乐章之间不再仅仅是对比并置的关系,在音乐具体表现手法上,简洁、粗犷的主题在他的笔下往往能获得巨大的发展。在他的音乐中,节奏变化丰富,和声不协和,调性不稳定的范围扩大。在配器上注重发挥铜管、木管乐器的作用。  贝多芬是18世纪古典主义的完成者,又是19世纪音乐的引路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蒲松龄的生平思想和他创作《聊斋志异》的关系。

    正确答案: (1)蒲松龄个人科场蹭蹬的不幸使他对科举考试的制度有了深切的体验,促使他把揭露和抨击科举制度作为《聊斋志异》的重要内容。并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应试士子形象。
    (2)三十多年的农村教书生活对他创作《聊斋》也极为有利:一方面,东家毕际友家有林泉之胜可以陶冶性情,丰富的藏书可供他研习学问,丰富知识;另一方面,又使他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恰当的机会搜集民间传说,整理加工聊斋故事。
    (3)去南方一年的幕僚生活为创作《聊斋》作了一定准备:南方的自然山水和风俗民情开阔了他的眼界;幕僚的身份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各阶层人物,特别是官僚缙绅和下层歌妓,为他在《聊斋》中塑造各种官僚豪绅和众多女性形象打下重要基础。
    (4)蒲松龄从小就喜爱民间文学,喜好搜集奇闻异事,这是他采用充满奇幻色彩的花妖狐魅故事来反映现实的重要原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荆浩的山水画论著作是()。

    正确答案: 《笔法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明董其昌在画论中提出()。

    正确答案: 南北宋文人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蒲松龄的生平、思想对《聊斋志异》创作的作用。


    正确答案: 1)个人科场蹭蹬的不幸使他对科举考试制度有深切的体验,促使他把满腔孤愤倾注在《聊斋志异》中。
    2)三十多年农村教书先生的生活对他创作《聊斋》也极为有利。一方面,东家毕际有的石隐园里有林泉之胜可以陶冶性情,丰富的藏书可供他研习学问,丰富知识:另一方面,他有充裕的时间搜集民间传说,整理加工聊斋故事。他在南方一年的幕僚生活也为创作《聊斋》作了一定的准备。
    3)蒲松龄从小喜爱民间文学,喜好搜集奇闻异事。他不仅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艺术营养,而且直接在民闻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成为他采用充满奇幻色彩的花妖狐魅故事反映现实的重要原因。

  • 第14题:

    简述吕骥生平介绍及代表作。


    正确答案:生平:
    1、30年代是左翼音乐运动的早期参加者和重要领导人。
    2、歌曲创作有鲜明的时代性,战斗性和群众性。
    3、曾任鲁艺音乐系系主任,东北大学鲁艺校长。
    4、在中国近现代革命音乐活动,音乐理论建树、群众歌曲创作、民间音乐研究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代表作:左翼运动时期《自由神》

  • 第15题:

    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几篇画论著作。


    正确答案:顾恺之《画论》《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谢赫《古画品录》,宗炳《画山水序》,王薇《叙画》

  • 第16题:

    荆浩的山水画论著作是()。


    正确答案:《笔法记》

  • 第17题:

    东晋杰出的画家,理论家顾恺之画论著作有三篇()、《论画》、《画云台山记》,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画论。()

    • A、《述画论》
    • B、《魏晋胜流画赞》
    • C、《古画品录》
    • D、《图画见闻志》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汉代儒家文艺思想有代表性的纲领性著作是()和()。


    正确答案:《礼记•乐记》;《毛诗序》

  • 第19题:

    填空题
    汉代儒家文艺思想有代表性的纲领性著作是()和()。

    正确答案: 《礼记•乐记》,《毛诗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字原学”的出现、发展与代表性著作。

    正确答案: “字原学”的研究是从《说文》部首开始的,从唐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清代,后来的学者不断地对这些部首从部目、源流、形体、意义、读音、结构、功能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唐李腾撰《说文字原》、五代蜀人林罕着《说文字原偏旁小说》、宋释梦英撰《篆书偏旁字原》、宋郭忠恕撰《说文字原》、元周伯琦撰《说文字原》、清蒋和《说文字原集注》、《字原表》、吴照撰《说文偏旁考》、《说文字原考略》、清饶炯《说文解字部首订》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董其昌的生平及代表性画论思想著作。

    正确答案: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明朝华亭人,官南京礼部尚书,益文敏。明代著名书画家。他在绘画上提出“南北宗”说,崇南贬北,标举文人画,强调笔墨形式的独立表现,对晚明及清代绘画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著有《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五代画家荆浩的画论著作是()。

    正确答案: 《笔法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里德生平著作等身,最重要的著作是()

    正确答案: 《通过艺术的教育》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