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唐中期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基本精神及意义。

题目

试述唐中期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基本精神及意义。


相似考题
更多“试述唐中期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基本精神及意义。 ”相关问题
  • 第1题:

    实行两税法之时,在位的皇帝是( )。

    A.唐德宗
    B.唐肃宗
    C.唐文宗
    D.唐武宗

    答案:A
    解析:
    两税法是唐德宗时代宰相杨炎所创之税法。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因此称为两税法。

  • 第2题:

    试述公共权力分化的表现、原因及意义?


    正确答案: (1)权力分化主要表现在手段的分化和职能的分化两个方面。
    在手段分化方面,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由用行政手段来处理所有公共事务转化为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让社会中介组织参与管理来共同处理公共事务。
    在职能分化方面,政府的公共权力由单纯的控制型管理职能,向协调服务型管理职能转变。具体表现在一是政府把一部分不该管,也管不好的工作交给非政府组织;二是政府通过授权的方式把部分公共权力转让给准政府组织,让它们来管理那些需要公共权力进行强制管理的社会公共事务。
    (2)公共权力的分化的具体原因有三个:
    一是政府体制和内在运行机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是政府职能改革的需要。
    三是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需要。
    (3)公共权力分化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首先,公共权力分化既是政府体制改革的结果,也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必然。
    其次,公共权力分化既是政企分开,改变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稳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政企分开,权力分化要求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从而推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既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助于政府保持廉洁自律。
    再次,公共权力分化既是国家与社会相对分离的历史必然,也是非政府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发展的要求。

  • 第3题:

    试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及意义


    正确答案: 战后的日本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一直执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为促进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中国政府确立了以民间外交促政府往来的对日方针。1、1952年,日本参议员高良富、国会议员帆足计、宫腰喜助应邀来华访问。6月1日,中日签订了第一个民间贸易协定。在他们的推动下,中日文化交流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2、1953-1958年,中国政府与红十字会协助在华日侨二十一批共三万五千多人返回日本。日本民间组织协助将战争期间被日军强制劫往日本充当劳工,因过度劳累而死难的五百六十具中国人的遗骨送返中国。1954年,迫于日本民间友好团体的压力,日本允许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访日。3、1955年初,中国第二个访日代表团与日本签订了具有半官半民性质的中日民间贸易协定。1955年5月和12月,日本学术会议中国考察团与中国科学院学术考察团互访。自此,两国文艺界、工会组织、体育界以及青年学生都展开了双向交流。4、1957年2月,反共的岸信介上台执政,中日民间交往的渠道因其反华政策而被迫终止。5、1962年10月,中日签订了“LT贸易”协议,1963年,中日签订了互派记者协定和互设贸易代表处协定。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国际背景——1、“尼克松冲击”。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发表了〈〈上海公报〉〉。此次“越顶外交”令日本政府十分难堪。362、1972年4月,日本民社党访华,与中日友协共同发表联合声明,确认了中日复交三原则。1972年7月5日,田中角荣当选自民党总裁,出任日本内阁总理。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率政府代表团访华,9月29日,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即日起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以来不正常状态,对于反对霸权主义,缓和亚太地区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都具有重大意义。1978年8月12日,中日双方正式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该条约使出1972年的两国政府声明法律化。它规定两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双边关系,共同反对霸权,“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或其它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并反对任何其它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本着睦邻友好的精神发展两国经济和文化关系。

  • 第4题:

    两税法是唐后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①“以资产为宗”,即按土地、财产的多少来确定应纳税额。②“费改税”,把当时混乱繁杂的税种和各类收费合并统一起来,归并为户税与地税两种。③“以征收货币为主”。两税法以征收钱币为主,规定除田亩税以谷物形式交纳外,其他一律折合成钱币交纳。④“统一征收时间”。两税法规定每年纳税时间分夏秋两季。

  • 第5题:

    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780年实行两税法,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经济掠夺
    •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 C、确保财政收入
    • D、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正确答案:C

  • 第6题:

    试述唐朝“两税法”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正确答案: 原因:唐朝政府实行的一系列理财措施,虽然在一定时期缓解了财政困难,但并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赋税征收中的混乱现象和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难。因之在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
    内容:
    一、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但保留丁额。
    二、不分主户(当地土著户)、客户(外来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等入户籍,交纳赋税。
    三、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
    四、没有固定住处的行商也要纳税。
    五、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要在六月交完,秋税要在十一月交完。
    六、“量入制出”。
    意义:一、在一定时期内,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二、扩大了税源,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不合理状况。三、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第7题:

    简述两税法实施的关键作用及意义?


    正确答案: (1)唐德宗建中元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对赋税役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协调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
    (2)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终结。两税制的意义不仅限于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难,它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变革。
    (3)两税法的实施,为社会的富人和穷人都松了绑。正因如此,唐宋之际才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高涨。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中法建交的基本过程及意义。

    正确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法国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与台湾当局保持所谓“外交关系”,参加侵朝战争,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因此,中法之间基本上只有民间往来。到50年代后期,贸易、技术合作和文化艺术的交流逐步有所扩大。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他清除地意识到不能忽视中国的存在,开始逐步改善对华关系。但当时中法关系的发展存在着法国对阿尔及利亚进行殖民战争的障碍。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1963年10月,戴高乐授权法国参议员、前总理富尔来华同我商谈建交问题。此后,中法双方代表在瑞士伯尔尼就建交的具体事宜进行了谈判。而美国则多次同法国接触,并正式照会法国,反对法中建交。法国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于1964年1月27日同中国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法国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大国。在此影响下,中意、中奥都在这一年的晚些时候达成了互设民间贸易机构的协议。中法建交本身也是法国在抵制美国压力和在台湾问题上有了断然决策的结果。台湾随即撤走了它驻法国的“大使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明中期一条鞭法的基本精神和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基本精神
    1、合并赋役,恢复以土地资产为主要课税对象;
    2、赋役合并后,官府所需力役,由其出钱雇人应役,不得无偿征调;
    3、计亩征粮,除规定部分地区征收粮米以供京师食用外,其余一律折收银钱。
    4、课征方式是官收官解。
    简言之,即赋役合一,化繁为简,按亩征税,以银缴纳,官收官解。
    历史意义:
    1、合并赋役,标志着赋役平行征收转向近代租税制。
    2、计亩征银,以银代役,由对人征税改变为对物征税,由交纳实物和亲自服徭役转变为以货币交纳。
    3、扩大负担面,起到均赋均役的作用。
    4、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基本精神及意义。

    正确答案: 原因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与此同时,按垦田面积征收的地税和按贫富等级征收的户税逐渐重要起来。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制度非常混乱。赋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基本精神:
    1、财政原则,“量出以制入”,即政府先预算财政支出规模,然后再据以确定全国应征赋税总额,再摊派到各地征收。
    2、课税主体,不分主户、客户,一律按现居住地的户口登记簿为准纳税,对于不定居的商人按定居商人的标准纳税。
    3、课税客体及课税原则,即一律依据贫富和拥有的土地、资产的多少来纳税,原来享有蠲免赋役特权的官僚、贵族、僧道户等也不例外。
    4、对租庸杂徭的处置及纳税期限,“将租庸杂徭都并入两税,“今后除两税外,辄率一钱以枉法论”。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完纳时间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
    5、计税依据,“以贫富为差”、“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即新税制中户税仍以资产多少为标准定出各户的等级,地税以779的垦田数为标准,各州按旧有数额分摊于各地。
    6、计税手段和纳税物品,即以货币计税,实际征收时再折纳实物。
    7、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原则,三分制:上供、送使、留州。
    历史意义:
    1、财政原则:有利于限制赋外加赋的发生;
    2、课税客体:开始了以资产为课税客体的历史,扩大了纳税面,体现了税负均平、税收普及原则;
    3、计税手段:开创了以货币计税的先例,使全国有了统一的计税标准;
    4、税收征管:简化了税制和征收手续,减少了税收成本;
    5、财政权益分配:加强了中央控制财政的权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唐朝“两税法”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正确答案: 原因:唐朝政府实行的一系列理财措施,虽然在一定时期缓解了财政困难,但并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赋税征收中的混乱现象和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难。因之在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
    内容:
    一、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但保留丁额。
    二、不分主户(当地土著户)、客户(外来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等入户籍,交纳赋税。
    三、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
    四、没有固定住处的行商也要纳税。
    五、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要在六月交完,秋税要在十一月交完。
    六、“量入制出”。
    意义:一、在一定时期内,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二、扩大了税源,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不合理状况。三、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公共权力分化的表现、原因及意义?

    正确答案: (1)权力分化主要表现在手段的分化和职能的分化两个方面。
    在手段分化方面,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由用行政手段来处理所有公共事务转化为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让社会中介组织参与管理来共同处理公共事务。
    在职能分化方面,政府的公共权力由单纯的控制型管理职能,向协调服务型管理职能转变。具体表现在一是政府把一部分不该管,也管不好的工作交给非政府组织;二是政府通过授权的方式把部分公共权力转让给准政府组织,让它们来管理那些需要公共权力进行强制管理的社会公共事务。
    (2)公共权力的分化的具体原因有三个:
    一是政府体制和内在运行机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是政府职能改革的需要。
    三是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需要。
    (3)公共权力分化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首先,公共权力分化既是政府体制改革的结果,也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必然。
    其次,公共权力分化既是政企分开,改变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稳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政企分开,权力分化要求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从而推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既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助于政府保持廉洁自律。
    再次,公共权力分化既是国家与社会相对分离的历史必然,也是非政府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发展的要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5种基本叩诊音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答案:
    解析:
    (1)清音;是一种频率约为100~128Hz,持续时间较长、非乐性、响度较强的叩诊音,是正常肺部清音区的叩诊音。
    (2)鼓音:是一种和谐的乐音,音调低,响度比清音更强,持续时间最长,在叩击含有大量气体的空腔器官时出现。正常见于左侧前胸下的胃泡鼓区及腹部;病理情况下见于肺空洞、气胸、气腹等。
    (3)过清音:声音特征介于鼓音与清音之间,音调较清音低,响度较清音强,属鼓音范畴的一种变音。过清音常见于肺组织含气量增多、弹性减弱的疾病,如肺气肿。
    (4)浊音:是一种音调较高、响度较弱、持续时间较短的叩诊音。正常见于肺与心脏、肝脏的重叠处,如心脏或肝脏的相对浊音区;病理情况下见于肺组织含气量减少,如肺炎等。
    (5)曲实音:是一种音调较浊音更高,响度较浊音更弱,持续时间更短的叩诊音。正常情况下见于不含气体的脏器,如心脏、肝脏、充盈的膀胱等;病理情况下见于肺实变或大量胸腔积液。

  • 第14题:

    试述唐氏阴阳水火气血论的主要精神。


    正确答案: 唐氏认为气血水火是密切联系的,人身的阴阳即是水火,而水火又即是气血。气与水本属一家,水行则气行,水止则气止,因此治气即是治水,治水亦是治气。火化血,火化不及,血不能生;火化太过,消耗阴血,因此血火关系亦甚密切,治火即是治血。总之,水火气血,互相维系,治疗时治血理气,调和阴阳,可以左右逢源。同时,他还指出阴阳水火相互维系的关键全在脾。

  • 第15题:

    试述中法建交的基本过程及意义。


    正确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法国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与台湾当局保持所谓“外交关系”,参加侵朝战争,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因此,中法之间基本上只有民间往来。到50年代后期,贸易、技术合作和文化艺术的交流逐步有所扩大。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他清除地意识到不能忽视中国的存在,开始逐步改善对华关系。但当时中法关系的发展存在着法国对阿尔及利亚进行殖民战争的障碍。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1963年10月,戴高乐授权法国参议员、前总理富尔来华同我商谈建交问题。此后,中法双方代表在瑞士伯尔尼就建交的具体事宜进行了谈判。而美国则多次同法国接触,并正式照会法国,反对法中建交。法国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于1964年1月27日同中国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法国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大国。在此影响下,中意、中奥都在这一年的晚些时候达成了互设民间贸易机构的协议。中法建交本身也是法国在抵制美国压力和在台湾问题上有了断然决策的结果。台湾随即撤走了它驻法国的“大使馆”

  • 第16题:

    唐初赋税实行租庸调制,中期以后改为两税法,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为()。

    • A、前者纳税概以钱计,后者以纳粟为主
    • B、前者分四季征输,后者以夏冬为征输期
    • C、前者不以户口为准,后者依户课税
    • D、前者与国家授田配合施行,后者仅征税不授田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简述明中期一条鞭法的基本精神和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基本精神
    1、合并赋役,恢复以土地资产为主要课税对象;
    2、赋役合并后,官府所需力役,由其出钱雇人应役,不得无偿征调;
    3、计亩征粮,除规定部分地区征收粮米以供京师食用外,其余一律折收银钱。
    4、课征方式是官收官解。
    简言之,即赋役合一,化繁为简,按亩征税,以银缴纳,官收官解。
    历史意义:
    1、合并赋役,标志着赋役平行征收转向近代租税制。
    2、计亩征银,以银代役,由对人征税改变为对物征税,由交纳实物和亲自服徭役转变为以货币交纳。
    3、扩大负担面,起到均赋均役的作用。
    4、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 第18题:

    唐两税法


    正确答案: 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内容:量出以制入的财赋征收原则;所有赋税,均并入两税之中;行商按三十税一抽取商税;征收时限,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关于户籍管理的附加规定;保障两税的权威性。

  • 第19题:

    试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正确答案: 基本内容:
    (1)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一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民族只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即中国。
    (2)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3)“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意义:
    (1)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
    (2)有利于推动大陆的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4)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 第20题:

    问答题
    唐两税法及其实施的积极意义。

    正确答案: 两税法:唐代后期用以代替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因税分夏秋两季缴纳,故称,。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这是中国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一大变化。
    意义:首先,在均田制下,国家对租调徭役的征敛,主要依据是丁身;两税法则主要是依据土地多少征税,舍去按人头征税,意味着封建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其次,在“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下,不管是地主、贫民,他们向国家纳税的数量却完全一样,这当然极不合理。两税法推行后,没有土地而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就只交户税,不交地税。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
    再次,租庸调是以均田制为基础,流亡客户因为不在当地受田,所以既不编入户籍,也不纳税。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管土户、客户,只要略有资产,就一律得纳税。又因为贵族官僚原来就得负担户税和地税,所以也得交纳两税。这样,两税法的推行就极大地扩大了纳税面,即使国家不增税,也会大大增加收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名词解释题
    唐两税法

    正确答案: 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内容:量出以制入的财赋征收原则;所有赋税,均并入两税之中;行商按三十税一抽取商税;征收时限,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关于户籍管理的附加规定;保障两税的权威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下列关于我国历史上税法变革的表述正确的有(  )。
    A

    秦朝实行了“初税亩”

    B

    隋朝实行了“租庸调制”

    C

    唐朝中期税法最大的改革是“两税法”

    D

    明朝实行了“一条鞭法”

    E

    清朝主要的税法改革是实行摊丁人亩制度


    正确答案: E,A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唐朝时期实行了“租庸调制”。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唐中期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基本精神及意义。

    正确答案: 第一,两税法的原因是:
    1、均田制的瓦解,使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2、户籍的紊乱,人口失实,赋役制度遭到破坏;
    3、租庸调制本身存在的弊端;
    4、安史之乱引起的财政困难日益严重;
    5、户税、地税的发展,为两税法的实施奠定了实践基础。
    第二,两税法的基本精神是:
    1、确定了“量出以制入”的财政原则。
    2、确定了课税主体和课税依据。
    3、确定了课税原则,即“人中无丁,以贫富为差”。
    4、确定了计税手段,实行“定税计钱,折钱纳物”
    5、确定纳税期限,实行夏、秋两次征收。
    6、将旧有租庸杂徭并入两税征收。
    7、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原则,实行三分制,即划分为上供、送使、留州三个份额。
    第三,两税法的历史意义
    1、“量出制入”的财政原则。
    2、两税法最大变化是正式否定了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而以资产作为课税的依据。
    3、开创以货币计税的先例。
    4、简化税制及征收手续,减少了税收成本。
    5、租庸杂徭悉省。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