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法经》是由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制定。
(1)《法经》的内容。在篇目结构上,《法经》共有六篇:一为《盗法》,二为《贼法》,三为《囚法》(或作《网法》),因为《捕法》,五为《杂法》,六为《具法》。其中《盗法》、《贼法》是关予惩罚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犯财产的法律规定。《囚法》,是关于因禁和审判器犯的法律规定,《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囚法》、《捕法》两篇多属于诉讼法的范围。《杂法》是关于“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主要规定了“六禁”,即淫禁、狡禁、城禁、嬉禁、徒禁、金禁等。《具法》是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等法律原则的规定,起着“具其加减”的作用,相当于近代法典中的总则部分。
(2)《法经》规定了主要罪名、各种刑罚及相关的法律适用原则,涉及的内容已比较广泛,其基本特点在于维护封建专制政权,保护地主的私有财产和奴隶制残余,并且贯彻了法家“轻罪重刑”的思想。
(3)《法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国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首先,《法经》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战国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法经》作为李悝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一种肯定。其次,《法经》的体例和内容,为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从体例上看,《法经》六篇为秦、汉所直接继承,成为秦律、汉律的主要篇目,魏、晋以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名例”为统率,以各篇为分则的完善的法典体例。在内容上,《法经》中“盗”、“贼”、“囚”、“捕”、“杂”、“具”各篇的主要内容也大都为后世封建法典所继承与发展。
更多“简述《法经》的内容、特点和历史地位。”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1922年新学制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该学制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
    (1)主要内容: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新学制不订教育宗旨,而以七项标准作为指导,新学制的标准为:适应社会进化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实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2)特点:①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六三三”学制中各教育阶段基本上是依据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划分的,这在我国近代学制上是第一次;②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③中等教育是改制的核心,是新学制中的精粹;④新学制增强了职业教育,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兼顾了升学与就业;⑤在师范教育方面,种类得以增多,程度相应提高,而且设置灵活;⑥高等教育阶段,缩短了高等教育年限,取消了大学预科。

  • 第2题:

    简论《法经》的内容特点和历史地位。


    答案:
    解析:
    (1)《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它是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公布成文法的基础上制定的,它是战国时期成文法典的代表,在中国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2)从篇目结构上看,共有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其中,“盗法”、“贼法”是关于惩罚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以及侵犯财产的法律规定。“囚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以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杂法”是关于“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主要规定“六禁”,即淫禁、狡禁、城禁、嬉禁、徒禁和金禁等。“具法”是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等法律原则的规定,相当于近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法经》的基本特征在于:维护封建专制政权,保护地主的私有财产和奴隶制残余,并且贯彻了法家“轻罪重刑”的法治理论。《法经》是封建法制战胜奴隶法制的标志,也是李悝的重要贡献。《法经》的内容和特点,也充分反映了它的阶级本质,即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法经》是地主阶级实现其政治、经济的工具和武器。
    (3)《法经》的历史地位。《法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国封建立法史上居于重要的历史地位。首先,《法经》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战国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法经》作为李悝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一种肯定。其次,《法经》的体例和内容,为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从体例上看,《法经》六篇为秦、汉所直接继承,成为秦律、汉律的主要篇目,魏、晋以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名例律”为统率,以各篇为分则的完善的法典体例。在内容上, 《法经》中“盗”、 “贼”、“囚”、“捕”、“杂”、“具”各篇的主要内容大都为后世封建法典所继承和发展。因此,无论从其历史作用还是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法经》都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

  • 第3题:

    简述《法经》的主要内容、阶级本质和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1)《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法典,由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制定。《法经》共有盗、贼、囚、捕、杂、具六篇。
    (2)阶级本质:锋芒指向劳动人民,《法经》开宗明义规定盗、贼两篇,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表明镇压盗贼是地主阶级专政的主要任务;维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等级制。
    (3)《法经》在我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法经》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是后世封建法典的蓝本;其次,《法经》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第4题:

    简述《法经》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法经》是战国初期魏国臣相李悝所制。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是追究犯罪人责任和囚禁方面的规定,相当现在刑法的总则。
    意义:
    1、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对当时各国立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对后世的立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第5题:

    试论《法经》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法经》在立法宗旨、内容和体例方面具有以下四点特征:
    (1)维护和巩固新的封建制度。《法经》是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统治地位后,为了维护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为了确认和保护封建经济关系而制定的。
    (2)确立和维护新的封建等级制度。《法经》虽然在形式上废除了奴隶制的等级制度,但是它又确立和维护了新的封建等级特权。对违反封建等级制度者予以严惩。
    (3)体现了法家重刑轻罪的原则。《法经》体现了早期法家代表人物李悝“重刑轻罪”、“以刑去刑”的思想,即对于有轻微犯罪行为的人也要处以重刑,以达到使人们不敢轻易违法犯罪效果,从而起到预防违法犯罪的作用。
    (4)开创了我国封建法典编纂的新体例。《法经》改刑为法,使法与刑分离。它首先开列罪名,然后规定刑罚,开创了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法典编纂体例。此后的秦律、汉律在体例上都其影响。
    《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化的封建成文法典,它的颁布表明中华法系的肇始,为后来封建法典的编纂奠定了基础。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唐律,在其十二篇之中,有六篇与《法经》有着直接传承关系。可以说,《法经》对中国古代法的影响是深远的。

  • 第6题:

    简述唐律的主要特点及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唐律的主要特点:
    (1)规范详备、科条简要。
    (2)中典治国、用刑持平。
    (3)诸法合体、以刑为主。
    (4)依礼制刑、礼法合一。
    唐律的历史地位:
    (1)唐律是一部完备的具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在漫长的封建法制发展史中,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2)唐律对亚洲许多国家的封建立法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 第7题:

    简述《法经》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一)主要内容和特点李悝的《法经》共六篇,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法经》早已失传,其内容只有从史书上看到它的片断记载。从六篇的体例上可以看出:《法经》把《盗法》、《贼法》两篇放在最前面,表明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特点:第一,确立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立法宗旨,维护和巩固新建的封建制度;第二,维护君主制度。如“窥宫者膑”、“盗符者诛”、“议国法令者诛”等。第三,维护等级制。宣布“大夫之家有侯物”,是“逾制”,“自一以上者诛”。从而表现了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此外,“丞相受金左右伏诛”,也是保护特权者的一项具体规定。
    (二)历史意义《法经》虽然早已失传,但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初具体系的法典。秦汉以后的法典都是在《法经》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首先,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其次,对当时封建经济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第8题:

    问答题
    论述《法经》的主要内容与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它是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公布成文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在中国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法经》的主要内容
    《法经》共分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其中“盗法”“贼法”是关于惩治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害财产等犯罪的实体法规定。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所以《法经》将“盗法”和“贼法”列在法典之首。“囚法”(也作“网法”)、“捕法”是关于追捕、囚禁及审讯罪人的法律规定,大多属于程序法的范畴。第五篇“杂法”是规定贼盗以外其他犯罪的篇目,主要规定淫禁、狡禁、城禁、嬉禁、徙禁、金禁等“六禁”的内容。第六篇“具法”是关于从重从轻、减免刑罚等定罪量刑通用原则的规定,相当于近世法典中的总则部分。
    (2)《法经》的历史地位
    《法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在中国古代立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①《法经》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战国时期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
    ②《法经》的体例和内容,为后世成文法典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体例上看,《法经》六篇为秦汉所直接继承,魏晋以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名例”为统帅、以各篇为分则的完善的法典体例。在内容上《法经》六篇的主要内容大都为后世封建法典所继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法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唐律的主要特点及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唐律的主要特点:
    (1)规范详备、科条简要。
    (2)中典治国、用刑持平。
    (3)诸法合体、以刑为主。
    (4)依礼制刑、礼法合一。
    唐律的历史地位:
    (1)唐律是一部完备的具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在漫长的封建法制发展史中,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2)唐律对亚洲许多国家的封建立法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法经》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一)主要内容和特点李悝的《法经》共六篇,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法经》早已失传,其内容只有从史书上看到它的片断记载。从六篇的体例上可以看出:《法经》把《盗法》、《贼法》两篇放在最前面,表明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特点:第一,确立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立法宗旨,维护和巩固新建的封建制度;第二,维护君主制度。如“窥宫者膑”、“盗符者诛”、“议国法令者诛”等。第三,维护等级制。宣布“大夫之家有侯物”,是“逾制”,“自一以上者诛”。从而表现了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此外,“丞相受金左右伏诛”,也是保护特权者的一项具体规定。
    (二)历史意义《法经》虽然早已失传,但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初具体系的法典。秦汉以后的法典都是在《法经》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首先,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其次,对当时封建经济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论《法经》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法经》在立法宗旨、内容和体例方面具有以下四点特征:
    (1)维护和巩固新的封建制度。《法经》是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统治地位后,为了维护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为了确认和保护封建经济关系而制定的。
    (2)确立和维护新的封建等级制度。《法经》虽然在形式上废除了奴隶制的等级制度,但是它又确立和维护了新的封建等级特权。对违反封建等级制度者予以严惩。
    (3)体现了法家重刑轻罪的原则。《法经》体现了早期法家代表人物李悝“重刑轻罪”、“以刑去刑”的思想,即对于有轻微犯罪行为的人也要处以重刑,以达到使人们不敢轻易违法犯罪效果,从而起到预防违法犯罪的作用。
    (4)开创了我国封建法典编纂的新体例。《法经》改刑为法,使法与刑分离。它首先开列罪名,然后规定刑罚,开创了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法典编纂体例。此后的秦律、汉律在体例上都其影响。
    《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化的封建成文法典,它的颁布表明中华法系的肇始,为后来封建法典的编纂奠定了基础。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唐律,在其十二篇之中,有六篇与《法经》有着直接传承关系。可以说,《法经》对中国古代法的影响是深远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唐律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答案:
    解析:
    唐律的特点主要包括:第一,“一准乎礼”,真正实现了礼与法的统一。第二,科条简要,繁简适中。第三,用刑持平。第四,立法技术空前完善。唐律的历史地位表现为:其一,唐律是目前为止保存下来最早、最完整的传统法典。其二,唐律作为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其影响力远远超越国界,对亚洲特别是东亚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 第14题:

    简述崇州罨画池的布局特点和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崇州罨画池是川西园林的代表作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朝,历代多有修葺。现在的罨画池全园由罨画池、陆游祠和崇州文庙三部分组成,形成独特的园林、祠堂、文庙三位一体的格局。现存建筑群多为清朝重建。全园格局及建筑保存完好,是中国少数几处保存至今的唐宋衙署园林之一。

  • 第15题:

    简述《汉姆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主要内容和特点:
    (1)维护君权与神权相结合的君主专制制度;
    (2)肯定了奴隶制度和自由民内部的权利不平等;
    (3)实行土地国有和公社所有的公有制形式;
    (4)在契约方面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书面形式;
    (5)肯定买卖婚姻和家长制家庭关系;
    (6)犯罪与刑罚未成为独立部分,散布于其他各条文之后,刑罚保留了原始氏族制度的残余;
    (7)规定了以国王掌握最高司法权和以发誓、神明裁判为主的诉讼制度。
    历史地位:
    (1)它是楔形文字法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
    (2)属于奴隶制早期成文法典的高峰;
    (3)对后来西亚地区的法律制度有着重要影响;
    (4)它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比较完整的楔形文字法的成文法典。

  • 第16题:

    简述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主要内容: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把发动秋收起义作为最主要任务。
    历史意义: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党在农村领导武装暴动,开展武装革命斗争方针。这次会议对挽救大革命失败造成的危局,实现党的战略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 第17题:

    简述《法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正确答案: (1)《法经》被誉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它以先秦法家思想为指导,考、总结并汲取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立法与公布成文法的成功经验,代表当时最高的立法成就,它所开创的法典编纂体例与法典的内容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首先,以镇压盗、贼为立法宗旨。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法经》把侵犯官私财产安全与人身安全作为法律重点打击的对象,并将其列为篇首,充分体现封建法律制度的本质,成为后世封建律典奉行的指导原则。
    (3)其次,贯穿重刑主义的法制原则。为了巩固新建直的封建专制政权,《法经》不惜动用最残酷的肉刑、死刑、族刑、连坐等刑罚手段,并创立以言论或思想治罪的先例,这些做法许多为后世所继承。这一原则的确立在当时固然有乱世推行变法的必要性,但另一方面,也充分反映出封建专制政权是建立于残酷的刑事镇压的基础之上的。
    (4)再次,编纂体例与编纂思想成为后世立法的基础。一方面,《法经》本身篇章结构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具有其系统性与合理性。据说,商鞅携《法经》入秦,以《法经》为基础制定秦律;后来汉承秦制,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户、兴、厩三篇,制成《九章律》,后来曹魏的《新律》、西晋的《泰始律》到北齐的《北齐律》,均在《法经》的基础上不断完备,最后形成唐律12篇500条的结构;另一方面,从《法经》的编纂思想来看,具有明显的刑事性,即通过立法打击危害政权主要的立法思路,对中华法系以刑为主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 第18题:

    《法经》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从体例上看,《法经》六篇为明清律直接继承
    • B、《法经》六篇成为隋唐律的篇目蓝本
    • C、《法经》是对西周出礼入刑制度的一种肯定
    • D、《法经》中各篇的主要内容被后世传统法典继承发展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崇州罨画池的布局特点和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崇州罨画池是川西园林的代表作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朝,历代多有修葺。现在的罨画池全园由罨画池、陆游祠和崇州文庙三部分组成,形成独特的园林、祠堂、文庙三位一体的格局。现存建筑群多为清朝重建。全园格局及建筑保存完好,是中国少数几处保存至今的唐宋衙署园林之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评价其改革的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赫鲁晓夫改革内容:
    赫鲁晓夫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业开始。具体措施主要有:逐步取消义务交售制,放宽对个人经营副业的政策,降低个人副业税收,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改革农业的计划管理制度,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撤销机器拖拉机站;在加速发展国营农场、扩大集体农庄规模和收缩个人副业经济的基础上,推行农业小组承包制。此外,为了提高谷物和饲料粮的产量,缓解粮食供应紧张状态,还采取了两项重要措施:一是由国家投资并动员人力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以及北高加索等地区进行大面积垦荒;二是仿照美国农业大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的种植。
    对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赫鲁晓夫首先采取了精简管理机构,裁减冗员,下放企业的措施。1957年春,工业和建筑业管理体制进一步改组,由部门管理改为地区管理,中央只保留了与国防关系较大的几个工业部门,目的是增加各地管理经济的自主权与灵活性。但这次工业改组并没有改变国家与企业的隶属关系,企业仍没有经营自主权,却导致地区本位主义抬头,使全国经济宏观失控,工业增长呈现下降的趋势。后来采取了补救措施,却又回到改革前的管理体制。简政分权失败后,1962年起,赫鲁晓夫开始支持"利别尔曼建议",摸索经济管理的新形式。
    政治体制改革,苏共二十大以后,全苏范围内形成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高潮,平反冤假错案更是大张旗鼓进行。政体改革的措施有:缩小内务部的权力,加强监督机关的职能;实行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按时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党政领导职务分开,实行干部任期制和轮换制;通过大规模的平反健全法制等。
    对外政策的调整,赫鲁晓夫当政后,仍然执行以国家利益为主轴的对外政策,但在策略上有所调整,主张“缓和”与西方的关系。赫鲁晓夫调整了斯大林时期与美国的全面对抗战略,提出“三和”路线,主张以对话取代对抗,使紧张对峙的东西方关系开始缓和。苏联政府进而还改善了英、法的关系。在强调“社会主义大家庭”、内部团结一致的前提下,赫鲁晓夫着手调整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关系。首先是加强中苏关系。第二,对东欧的控制有所松动。
    赫鲁晓夫改革的历史地位:
    1、赫鲁晓夫提出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是对斯大林“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的修正,奠定其执政期间苏联对外政策的理论基础。
    2、改变了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
    3、触动了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引起思想界的活跃。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赫鲁晓夫时代是一个精神更新的时代,尽管还带有过去的痕迹。
    4、打破了个人崇拜,解放了思想,使党和国家的生活恢复正常,干部任期制取代终身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干部特权,这些都具有积极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法经》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

    从体例上看,《法经》六篇为明清律直接继承

    B

    《法经》六篇成为隋唐律的篇目蓝本

    C

    《法经》是对西周出礼入刑制度的一种肯定

    D

    《法经》中各篇的主要内容被后世传统法典继承发展


    正确答案: C
    解析:
    ABD三项,《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它是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成文法的基础上制定的,在中国立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其体例和内容为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体例上看,《法经》六篇为秦、汉律直接继承,成为秦、汉律的主要篇目,魏晋以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名例》为统率,以各篇为分则的完善的法典体例。在内容上,《法经》中“盗”“贼”“囚”“捕”“杂”“具”各篇的主要内容大都为后世封建法典继承与发展
    C项,《法经》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是战国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法经》作为李悝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一种肯定。《法经》规定了各种主要罪名、刑罚及相关的法律适用原则,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其基本特征在于:维护封建专制政权,保护地主的私有财产和奴隶制残余,并且贯彻了法家“轻罪重刑”的法治理论。《法经》的内容及特点充分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与利益。西周时期“刑”多指刑法和刑罚,“礼”正面、积极地规范人们言行,而“刑”则对一切违礼行为进行处罚。其关系正如《汉书》所载:“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两者共同构成西周法律的完整体系。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汉姆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主要内容和特点:
    (1)维护君权与神权相结合的君主专制制度;
    (2)肯定了奴隶制度和自由民内部的权利不平等;
    (3)实行土地国有和公社所有的公有制形式;
    (4)在契约方面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书面形式;
    (5)肯定买卖婚姻和家长制家庭关系;
    (6)犯罪与刑罚未成为独立部分,散布于其他各条文之后,刑罚保留了原始氏族制度的残余;
    (7)规定了以国王掌握最高司法权和以发誓、神明裁判为主的诉讼制度。
    历史地位:
    (1)它是楔形文字法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
    (2)属于奴隶制早期成文法典的高峰;
    (3)对后来西亚地区的法律制度有着重要影响;
    (4)它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比较完整的楔形文字法的成文法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法经》的主要内容、阶级本质和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法典,由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制定。《法经》共有盗、贼、囚、捕、杂、具六篇。
    (2)阶级本质:锋芒指向劳动人民,《法经》开宗明义规定盗、贼两篇,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表明镇压盗贼是地主阶级专政的主要任务;维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等级制。
    (3)《法经》在我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法经》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是后世封建法典的蓝本;其次,《法经》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