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被害人承诺的行为要排除犯罪的成立,至少符合下列4个条件: ①被害人对被侵害——的具有处分权限 ②被害人对所承诺的——的意义、范围具有理解能力 ③承诺出于被害人的——意志 ④被害人必须有——的承诺 下列哪一选项与题干空格内容相匹配? ( )(2011年)A.法益——事项——现实——真实 B.事项——法益——现实——真实 C.事项——法益——真实——现实 D.法益——事项——真实——现实

题目
经被害人承诺的行为要排除犯罪的成立,至少符合下列4个条件:
①被害人对被侵害——的具有处分权限
②被害人对所承诺的——的意义、范围具有理解能力
③承诺出于被害人的——意志
④被害人必须有——的承诺
下列哪一选项与题干空格内容相匹配? ( )(2011年)

A.法益——事项——现实——真实
B.事项——法益——现实——真实
C.事项——法益——真实——现实
D.法益——事项——真实——现实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被害人承诺。 被害人承诺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阻却行为的违法性:(1)承诺者对被侵害的法益具有处分权限(承诺范围)。即一个人只能向他人承诺自己有权处分的利益。(2)承诺者必须对所承诺的事项的意义、范围具有理解能力(承诺能力)。缺乏对事项的正确理解能力的人所作出的承诺无效。(3)承诺必须出于被害人的真实意志。戏言性的承诺、基于强制或者威压所作出的承诺无效。(4)必须存在现实的承诺。被害人确实作出了承诺,行为人想象中的承诺不能成立被害人承诺(可能是推定的被害人承诺)。故ABC项错误,不当选;D项正确,当选。
更多“经被害人承诺的行为要排除犯罪的成立,至少符合下列4个条件: ”相关问题
  • 第1题:

    有关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中的赔偿范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被害人遭受物质或者精神损失

    B、被害人遭受的物质损失是被告人的违法犯罪行为而引起

    C、被害人遭受的物质损失包括已经受到的和以后可能受到的

    D、被害人遭受物质损失才可以提出附带民事诉讼


    标准答案:D

  • 第2题:

    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刑法理论的是( )。

    A.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

    B.犯罪目的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

    C.犯罪手段是犯罪成立的必要条件

    D.犯罪客体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


    正确答案:A
    解析: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要要素,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A正确。犯罪目的并非犯罪构成主观方面的必要要素,B错误。犯罪手段是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选择性要素,C错误。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分属犯罪构成的两个要件,二者是并列而非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D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

  • 第3题:

    经被害人承诺的行为要排除犯罪的成立,至少符合下列4个条件:①被害人对被侵害的____具有处分权限②被害人对所承诺的____的意义、范围具有理解能力③承诺出于被害人的____意志④被害人必须有____的承诺下列哪一选项与题干空格内容相匹配?

    A:法益——事项——现实——真实
    B:事项——法益——现实——真实
    C:事项——法益——真实——现实
    D:法益——事项——真实——现实

    答案:D
    解析:
    【考点】被害人承诺【详解】被害人承诺是属于违法性阻却事由的一种,即当承诺符合一定的条件的时候,就可以排除损害被害人法益的行为的违法性,这些条件主要包括:(1)承诺者对被侵害的法益具有处分权限;(2)承诺者必须对所承诺的事项的意义、范围具有理解能力;(3)承诺必须出于被害人的真实意志,戏言性的承诺以及基于强制或者威压所作出的承诺不能认定为被害人承诺;(4)必须存在现实的承诺;(5)承诺至迟必须存在于结果发生时,被害人在结果发生前变更承诺的,原来的承诺则归于无效;(6)承诺所实施的行为不得超出承诺的范围。本题是选取了前四个条件,并抠出了两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如果对被害人承诺成立的条件比较了解的话,答对本题没有一点难度。如果不了解的话,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首先,能够被侵害的肯定是“法益”,能够去承诺的则是“事项”,我们不可能去承诺一个“法益”,这样就可以排除B选项与C选项;第③项,承诺必须出于被害人真实的意思,即被害人所作出的承诺是自己真实意志的反应,另外这个真实的意思还要表现出来,憋在心里不说的不算,即需要有一个现实的承诺,排除A选项,正确答案是D选项。

  • 第4题:

    关于刑法上被害人承诺的陈述,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有:( )
    A.被害人的承诺在有的情况下能够排除行为的 违法性
    B.被害人的事后承诺不能排除行为的违法性
    C.受胁迫的承诺无效
    D.被害人的承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排除行为的违法性


    答案:A,B,C
    解析:
    按照我国的司法实践现实,被害人承诺在有的情况下并不能排除行为的违法性,如安乐死。被害人的承诺必须是真实的,并且现实存在。

  • 第5题:

    非法定的排除犯罪的事由包括()。

    • A、法令行为
    • B、正当业务行为
    • C、被害人的承诺
    • D、自救行为
    • E、义务冲突

    正确答案:A,B,C,D,E

  • 第6题:

    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刑法理论的是()。

    • A、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
    • B、犯罪目的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
    • C、犯罪手段是犯罪成立的必备要件
    • D、犯罪客体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

    正确答案:A

  • 第7题:

    下列属于犯罪预备行为的有()。

    • A、准备犯罪工具
    • B、调查被害人行踪
    • C、在犯罪场所守候被害人到来
    • D、商议犯罪的实行计划

    正确答案:A,B,C,D

  • 第8题:

    依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害人有权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下列选项中,属于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是什么?()

    • A、被害人的损失是由被告人的侵权行为造成的
    • B、被害人的损失是由被告人的违法行为造成的
    • C、被害人的精神损失是由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造成的
    • D、被害人的物质损失是由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造成的

    正确答案:D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被害人承诺作为排除犯罪事由的成立条件。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只要某种行为只符合犯罪构成中的一个或几个要件,该行为就符合犯罪构成,成立犯罪。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犯罪构成要求主客观具有同一性。犯罪构成不是各个要件的简单相加,而是各个要件的有机统一。因此,如果某种犯罪行为只符合犯罪构成中的某个或某几个要件,该行为就不符合犯罪构成,不成立犯罪。

  • 第11题:

    单选题
    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刑法理论的是()。
    A

    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

    B

    犯罪目的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

    C

    犯罪手段是犯罪成立的必备要件

    D

    犯罪客体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下列哪些行为属于犯罪的预备行为()。
    A

    为了犯罪,事先调查被害人行踪的行为

    B

    尾随被害人的行为

    C

    守候被害人的行为

    D

    着手实施某罪构成的实行行为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是:()

    A、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

    B、被害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损害

    C、被害人的物质损失必须是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直接造成的

    D、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


    参考答案:ACD

  • 第14题:

    下列哪些属于法律原则

    A.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
    B.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C.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D.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答案:B,D
    解析:
    本题考查了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概念。两者在内容、适用范围,适用方式和作用上存在区别。法律规则是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它由三个要素组成: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这三者在逻辑上缺一不可。A选项中“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我们可以把“承诺生效”视为假定条件,“合同成立”视为法律后果;C选项中的“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我们可以把“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视为行为模式,把“犯罪预备”视为法律后果。所以选项AC都属于法律规则,都不选。而法律原则是指可以作为法律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和原则。其内容通常比较笼统、模糊,且具有宏观的指导性,适用范围比法律规则宽广。常见的法律原则包括: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适用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民法中的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因此BD正确,应选。本题考察了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的区别,在法硕联考中此处为重要考点,望考生在复习时熟练掌握。

  • 第15题:

    不适用被害人承诺(同意)或推定的承诺排除犯罪的情形是:

    A:得到被害人承诺之时危害结果已经发生
    B:得到被害人承诺而将其杀害的行为
    C:得到被害人承诺而将其拐卖的行为
    D:得到被害人承诺而损害他人或公共法益的行为

    答案:A,B,C,D
    解析:
    关于A,如果危害结果已经发生,说明已成既成事实。不论该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被害人事后态度如何(是否同意),对行为性质不发生影响。对此,也不适用推定被害人承诺,因为推定承诺应当以(实施)“行为之前、之际”为基点的“推定”。B、C、D说明被害人承诺可排除犯罪在范围上存在限制。

  • 第16题:

    下列哪些行为属于犯罪预备?( )
    A.调査被害人的行踪 B.开始着手实施犯罪行为
    C.明确的犯意表示 D.积极排除实施犯罪的障碍
    E.犯罪实施


    答案:A,D
    解析:
    A、D属于犯罪预备中的制造犯罪条件。B项错误,因犯罪预备是为实行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状态,如果已经1开始着手实施犯罪行为,则已进人犯罪实行阶段。C错,犯意表示仅仅是一种犯罪意思的流露,虽然有错误,但没有也不可能对社会造成实际危害,不具有犯罪构成的内容,不是犯罪行为;而犯罪预备,则是为着手实行犯罪而准备条件,对社会有实际的威胁,具有社会危害性,属于犯罪行为。

  • 第17题:

    下列哪些行为属于犯罪预备?()

    • A、调查被害人的行踪
    • B、开始着手实施犯罪行为
    • C、明确的犯意表示
    • D、积极排除实施犯罪的障碍

    正确答案:A,D

  • 第18题:

    下列哪些行为属于犯罪的预备行为( )。

    • A、为了犯罪,事先调查被害人行踪的行为
    • B、尾随被害人的行为
    • C、守候被害人的行为
    • D、着手实施某罪构成的实行行为

    正确答案:A,B,C

  • 第19题:

    下列可以适用继续盘问的情形是()。

    • A、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的
    • B、经当场盘问、检查,已经排除违反治安管理和犯罪嫌疑的
    • C、不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案件或者事件当事人的
    • D、被害人、证人控告或者指认其有犯罪行为的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依据《刑事诉讼法》,被害人有权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下列选项中,属于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是()

    • A、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名誉损失的
    • B、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的
    • C、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多选题
    非法定的排除犯罪的事由包括()。
    A

    法令行为

    B

    正当业务行为

    C

    被害人的承诺

    D

    自救行为

    E

    义务冲突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不定项题
    成立共同犯罪的条件有()。
    A

    必须有两个以上符合法定条件的主体

    B

    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C

    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D

    必须同时实施某一犯罪行为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依据《刑事诉讼法》,被害人有权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下列选项中,属于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是()
    A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名誉损失的

    B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的

    C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多选题
    关于排除犯罪事由的说法,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A

    甲征得儿童的父母同意并收养儿童的行为,属于承诺有效的行为,不成立犯罪;甲征得儿童本人同意并收养儿童的行为,属于承诺无效的行为,成立拐骗儿童罪

    B

    甲经犯罪嫌疑人乙同意,为其伪造了不利于乙的证据、毁灭了有利于乙的证据,属于承诺无效的行为,甲成立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帮助犯

    C

    甲将为乙保管的手镯(价值1.5万元)擅自出售,乙知情后表示将该手镯送与甲。由于乙的事后承诺有效,甲的行为不成立侵占罪

    D

    乙进入电梯后,甲关闭电源,谎称停电,使得乙不能走出电梯。乙的承诺无效,甲的行为成立非法拘禁罪


    正确答案: C,A
    解析:
    A项,《收养法》中规定了父母可以将孩子送给其他人抚养,儿童父母的同意,属于承诺有效的行为。儿童的承诺永远无效
    B项,乙的承诺是绝对无效的,这种行为妨害了司法活动的顺利进行。但是甲成立的是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实行犯。这种帮助行为就是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实行行为,因此不构成帮助犯。
    C项,事后承诺永远都是无效的,甲的行为不成立侵占罪的说法是错误的。侵占罪是绝对的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乙可以不起诉,不追究甲的刑事责任。但是甲的行为本身完全符合侵占罪的构成要件,是构成犯罪的。承诺有效则行为根本不具有违法性,不可能构成犯罪。而行为人只是可以不被起诉,其行为本身还是具有违法性。
    D项,被害人对整个案件的基本事实的认识产生错误,其承诺是无效的。甲的行为成立非法拘禁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