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女得知男友乙移情,怨恨中送其一双滚轴旱冰鞋,企盼其运动时摔伤。乙穿此鞋运动时,果真摔成重伤。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的行为属于作为的危害行为 B.甲的行为与乙的重伤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C.甲具有伤害乙的故意,但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D.甲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

题目
甲女得知男友乙移情,怨恨中送其一双滚轴旱冰鞋,企盼其运动时摔伤。乙穿此鞋运动时,果真摔成重伤。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甲的行为属于作为的危害行为
B.甲的行为与乙的重伤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C.甲具有伤害乙的故意,但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D.甲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

相似考题
更多“甲女得知男友乙移情,怨恨中送其一双滚轴旱冰鞋,企盼其运动时摔伤。乙穿此鞋运动时,果真摔成重伤。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相关问题
  • 第1题:

    因乙移情别恋,甲将硫酸倒入水杯带到学校欲报复乙。课问,甲、乙激烈争吵,甲欲以硫酸泼乙,但情急之下未能拧开杯盖,后甲因追乙离开教室。丙到教室,误将甲的水杯当作自己的杯子,拧开杯盖时硫酸淋洒一身,灼成重伤。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A.甲未能拧开杯盖,其行为属于不可罚的不能犯
    B.对丙的重伤,甲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
    C.甲的行为和丙的重伤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D.甲对丙的重伤没有故意、过失,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答案:A,C,D
    解析:
    本题考查不能犯未遂、不可罚的不能犯、过失犯罪、因果关系。 A项,甲欲以硫酸伤害乙,只是未能拧开杯盖,由于硫酸是高度危险的物质,其装在水杯中泼向被害人的可能性极大,从客观的角度,以行为时为基准,结合相应的经验法则,乙死伤的危险是存在的,甲是因为意志以外的因素未得逞,成立故意伤害罪的未遂。故A项错误,当选。
    BCD项,甲将硫酸留置于教室中,应当能够认识到硫酸可能伤害他人,因为疏忽大意而未能避免损害结果,对结果发生有过失责任。甲对危险品保存不当,导致丙受到伤害的,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故B项正确,不当选;CD项均错误,当选。

  • 第2题:

    甲得知仇人乙身患重病,便假意和好,将投有毒药的茶水给乙饮用。乙喝了茶水后感觉更加难受,于是自杀身亡。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构成故意杀人罪中止
    B.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C.与乙的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D.与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乙的死亡是由自己的自杀行为导致的,而人因为感觉到难受就自杀是很异常的事情,因此,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甲不必为乙的自杀负责。

  • 第3题:

    甲、乙共同砍伐一棵路边的大树时,将路人丙砸死。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甲、乙构成共同犯罪
    B.甲、乙都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甲、乙二人不构成犯罪
    D.意外事件

    答案:A,C,D
    解析:
    乙主观上没有犯罪的故意,对丙的死亡是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因此两人都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共同犯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过失犯罪不能构成共同罪犯。

  • 第4题:

    “K 威”是甲公司所有的驰名运动鞋商标,近日发现某网上商城中有一家名为“赛K 威”的乙公司在其旗舰店中销售“赛K 威”牌健身器材,甲公司将其诉至法院。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公司可以对乙公司的“赛K 威”商标提出异议
    B、甲公司可以对乙公司的“赛K 威”商标提出无效宣告
    C、乙公司以“赛K 威”作为企业字号并未侵犯甲公司的商标专用权
    D、“赛K 威”牌运动器材与运动鞋不属于同类商品,乙公司并未侵犯甲公司的商标专用权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法律常识。
    A项错误,商标异议是指公众对某一经过初步审定并公告的商标,在法定期限内,向商标局提出该商标不予注册的反对意见,即要求商标局在规定的3个月异议期满后不要核准该商标注册。乙公司的商标已经注册成功,甲公司不能提出异议。
    B项错误,《商标法》第四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已经注册的商标,违反本法第十三条第二款和第三款、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一款、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规定的,自商标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在先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宣告该注册商标无效。对恶意注册的,驰名商标所有人不受五年的时间限制。”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就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公众对驰名商标的产品会有特别的注意,乙公司在健身器材上标注“赛K威”的商标,并不一定会误导公众,甲公司也未为此受到利益损害,甲公司不能申请无效宣告。
    C项错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一款规定:“下列行为属于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给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行为:(一)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的字号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突出使用,容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的;……”故乙公司以“赛K威”作为企业字号侵犯甲公司的商标专用权。
    D项正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款规定:“(二)复制、摹仿、翻译他人注册的驰名商标或其主要部分在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上作为商标使用,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但“赛K威”牌运动器材与运动鞋不属于同类商品,且公众在选择健身器材的时候并不一定会误导公众,导致甲公司的利益受损,乙公司未侵犯了甲公司的商标专用权。

  • 第5题:

    下列哪一选项中,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

    • A、甲意欲使乙在跑步时被车撞死,便劝乙清晨在马路上跑步,乙果真在马路上跑步时被车撞死。
    • B、甲意欲使乙遭雷击死亡,便劝乙雨天到树林散步,因为下雨时在树林行走容易遭雷击。乙果真雨天在树林中散步时遭雷击身亡。
    • C、甲给乙购买了机票请他到外地旅游,希望其乘机发生空难事故而死于非命,乙果真因空难死亡。
    • D、甲意欲乙死亡,扎一小稻草人,用开水浇、针刺小稻草人七七49天,企图将乙咒死。结果第50天,乙果然被车撞死。

    正确答案:A,B,C,D

  • 第6题:

    甲系某公司经理,乙是其司机。某日,乙开车送甲去洽谈商务,途中因违章超速行驶当场将行人丙撞死,并致行人丁重伤。乙欲送丁去医院救治,被甲阻止。甲催乙送其前去洽谈商务,并称否则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于是,乙打电话给"120"急救站后离开肇事现场。但因时间延误,丁不治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甲不构成犯罪,乙构成交通肇事罪
    • B、甲、乙均构成交通肇事罪
    • C、乙构成交通肇事罪和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甲是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 D、甲、乙均构成故意杀人罪

    正确答案:B

  • 第7题:

    问答题
    甲运动商品公司从某小商品市场购进一批假名牌运动鞋,后欺骗乙公司,称该批运动鞋为进口正品运动鞋,双方签订了运动鞋买卖合同。两个月后,乙公司发现该批运动鞋为假货。一年半后,乙公司诉至法院,称甲运动商品公司将假名牌运动鞋冒充真品卖给乙公司是严重的欺诈行为,因此合同无效,要求甲运动商品公司承担法律责任。问:乙公司的主张能否成立?试运用相关法律规定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 乙公司的主张不能成立。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订立的合同,在损害国家利益前提下是确定无效的合同,而在未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况下,则可经被欺诈方请求,由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撤销。撤销权如久拖不行使,将影响相对人的利益和法律秩序的稳定。
    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见》第73条第2款规定:“可变更或者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自行为成立时起超过一年当事人才请求变更或者撤销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合同法》第55条第(一)项也明确规定撤销权必须在该权利成立起一年内行使,逾期该权利消灭,但权利人以明示或默示方式放弃的,撤销权自放弃之日起消灭。
    在本案中,当事人之间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并没有损害国家利益,因此乙公司不能主张合同无效,而只有要求撤销该合同的权利。
    但是,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撤销权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El起一年内没有行使的,撤销权消灭。
    在本案中,乙公司在知道甲运动商品公司的欺诈行为后的一年之内没有行使撤销权,其撤销权已经消灭,人民法院不会再保护乙公司撤销合同的要求。
    解析: 本题考查合同无效与撤销权有关问题。案例题的解题方法主要是分析各方的法律关系。本题中,可以得出是一种欺诈行为,从这一点入手,需要回忆相关的法律规定,如《民通意见》及《合同法》等。通过对法条的分析,可以得出最后的答案。

  • 第8题:

    单选题
    甲女得知男友乙移情,怨恨中送其一双滚轴旱冰鞋,企盼其运动时摔伤。乙穿此鞋运动时,果真摔成重伤。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3年真题]
    A

    甲的行为属于作为的危害行为

    B

    甲的行为与乙的重伤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C

    甲具有伤害乙的故意,但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D

    甲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


    正确答案: A
    解析:
    刑法上的危害行为是指由行为人意识和意志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举止。如果没有危害行为,行为人即使具有犯罪故意,由于犯罪构成要件不齐备,也不构成犯罪。
    ABC三项,甲送乙旱冰鞋,期望乙运动时摔伤,具有伤害乙的故意,但其送鞋行为本身不属于危害行为,且与乙受伤的结果不构成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不成立故意伤害罪。
    D项,过失致人重伤罪是指由于过于自信或是疏忽大意导致他人的重伤。本题中,甲对乙受伤的主观心态是故意,然而由于不具有危害行为,客观上不具备犯罪的构成要件,根据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 第9题:

    单选题
    乙持刀抢劫妇女,骑车路过的甲骑车撞伤乙,将乙撞成重伤。见乙受伤,甲送乙到医院治疗。由于护士的疏忽,导致乙因药物过敏而死。对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

    意外事件

    B

    过失致人死亡罪

    C

    过失致人重伤罪

    D

    正当防卫


    正确答案: A
    解析:
    乙持刀抢劫妇女,属于正在实施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为了避免妇女被抢,甲当时即便将乙撞死。根据《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也构成正当防卫。何况当时仅是将乙撞成重伤,死亡结果是由于护士的疏忽造成的,不能因此认定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 第10题:

    甲为县烟草局局长,其妻乙为县税务局副局长。乙在家收受贿赂时,甲知情却不予制止。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甲不构成犯罪,乙构成受贿罪
    B.甲、乙是事前无通谋的共犯
    C.甲成立不作为的共同犯罪
    D.甲是共同受贿罪中的从犯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必须具有法定的作为义务才可能构成不作为犯罪。甲没有制止妻子受贿的法定作为义务,甲的行为不属于不作为的帮助,因此不成立受贿罪的共犯。

  • 第11题:

    乙持刀抢劫妇女,骑车路过的甲骑车撞伤乙,将乙撞成重伤。见乙受伤,甲送乙到医院治疗。由于护士的疏忽,导致乙因药物过敏而死。对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意外事件
    B.过失致人死亡罪
    C.过失致人重伤罪
    D.正当防卫

    答案:A
    解析:
    乙持刀抢劫妇女,属于正在实施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为了避免妇女被抢,甲当时即便将乙撞死,根据《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也构成正当防卫。何况当时仅是将乙撞成重伤,死亡结果是由于护士的疏忽造成的,不能因此认定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 第12题:

    甲(女)乙二人正在进行卖淫嫖娼。甲的邻居丙得知后极为气愤。为了阻止甲卖淫,他冲入甲家,将甲打成重伤。关于丙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
    C:故意伤害
    D:无罪

    答案:C
    解析:
    【考点】排除犯罪事由。详解:由专正当防卫针对的只能是具有攻击性、破坏性、紧迫性而且采取正当防卫可以减轻或者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不法侵害行为,甲的卖淫行为并不属于这类行为,因此丙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是为了保护正在被侵害的较大的合法权益而不得已损害其他较小的合法权益的行为,丙的行为显然不是紧急避险。丙打伤甲的行为也不存在其他违法性阻却事由,因此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近年来,司法考试的真题认为:对于卖淫嫖娼这种纯粹侵害公共法益的行为,普通人不能进行正当防卫。即,行为人没有对此类行为动用私人暴力(即所谓的防卫)的权利。请考生注意。

  • 第13题:

    在平直公路上,甲骑自行车以4m/s的速度运动,乙乘汽车以8m/s的速度运动,有关甲、乙的运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同向行驶时,甲看乙以4m/s的速度向前运动
    • B、同向行驶时,乙看甲以4m/s的速度向前运动
    • C、反向行驶时,乙看甲以12m/s的速度向乙运动的相同方向运动
    • D、反向行驶时,甲看乙以12m/s的速度向甲运动的相反方向运动

    正确答案:A,D

  • 第14题:

    甲欠乙十万元久不归还,乙反复催讨。某日,甲持凶器闯入乙家,殴打乙致其重伤,迫乙交出十万元欠条并在已备好的还款收条上签字。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故意伤害罪
    • B、抢劫罪
    • C、非法侵入住宅罪
    • D、抢夺罪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甲女得知男友乙移情,怨恨中送其一双滚轴旱冰鞋,企盼其运动时摔伤。乙穿此鞋运动时,果真摔成重伤。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甲的行为属于作为的危害行为
    • B、甲的行为与乙的重伤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 C、甲具有伤害乙的故意,但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 D、甲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单选题
    甲承诺给乙20万元让乙杀丙,先支付了10万元。在乙杀人前3小时,甲后悔,打电话告诉乙不要杀丙。乙在电话里说了一声“知道了”,就挂断了电话。3小时后,乙杀死了丙。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甲、乙不成立故意杀人罪共犯

    B

    甲成立故意杀人罪(中止)

    C

    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D

    本案丙的死亡应当由乙独自承担责任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多选题
    下列哪一选项中,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
    A

    甲意欲使乙在跑步时被车撞死,便劝乙清晨在马路上跑步,乙果真在马路上跑步时被车撞死。

    B

    甲意欲使乙遭雷击死亡,便劝乙雨天到树林散步,因为下雨时在树林行走容易遭雷击。乙果真雨天在树林中散步时遭雷击身亡。

    C

    甲给乙购买了机票请他到外地旅游,希望其乘机发生空难事故而死于非命,乙果真因空难死亡。

    D

    甲意欲乙死亡,扎一小稻草人,用开水浇、针刺小稻草人七七49天,企图将乙咒死。结果第50天,乙果然被车撞死。


    正确答案: B,D
    解析: ABC全部为生活上的因果关系,而不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D为迷信犯,迷信犯的客观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对外界造成危害结果,是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因而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