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西周礼与刑的关系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_____。A、礼是积极、主动的规范,而刑是消极的处罚B、礼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而刑是惩恶已然的制裁C、礼之所去,刑之所取D、出礼则入刑

题目
下列关于西周礼与刑的关系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_____。

A、礼是积极、主动的规范,而刑是消极的处罚

B、礼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而刑是惩恶已然的制裁

C、礼之所去,刑之所取

D、出礼则入刑


相似考题
更多“下列关于西周礼与刑的关系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_____。 ”相关问题
  • 第1题:

    《汉书·陈宠传》就西周礼刑关系描述说:“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关于西周礼刑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周礼分为五礼,核心在于“亲亲”“尊尊”,规定了政治关系的等级
    B.西周时期五刑,即墨、劓、剕(刖)、宫、大辟,适用于庶民而不适用于贵族
    C.“礼”不具备法的性质,缺乏国家强制性,需要“刑”作为补充
    D.违礼即违法,在维护统治的手段上“礼”“刑”二者缺一不可

    答案:D
    解析:
    西周时期“刑”多指刑法和刑罚。“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而“刑”则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礼”和“刑”二者共同构成西周法律的完整体系。
    选项A错误。中国古代的礼有两层含义:一是抽象的精神原则;二是具体的礼仪形式。“亲亲”与“尊尊”是抽象的精神原则。“亲亲”要求在家族范围内,按自己身份行事;“尊尊”即要在社会范围内,尊敬一切应尊敬的人。西周时期的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
    选项B错误。西周时期的五刑,适用于庶民而不适用于贵族,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原则的体现,而不是出礼入刑原则的体现。
    选项C错误。西周时期的礼已经具备法的性质。首先,周礼完全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性,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其次,周礼在当时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实际的调整作用。
    选项D正确。西周时期的礼已经具备法的性质,违礼即违法,“礼”和“刑”二者共同构成西周法律的完整体系,缺一不可。

  • 第2题:

    《汉书·陈宠传》就西周礼刑关系描述说:“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关于西周礼刑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周礼分为五礼,核心在于“亲亲”“尊尊”,规定了政治关系的等级

    B.西周时期五刑,即墨、劓、剕(刖)、宫、大辟,适用于庶民而不适用于贵族

    C.“礼”不具备法的性质,缺乏国家强制性,需要“刑”作为补充

    D.违礼即违法,在维护统治的手段上“礼”“刑”二者缺一不可

    答案:D
    解析:
    西周时期“刑”多指刑法和刑罚。“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而“刑”则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礼”和“刑”二者共同构成西周法律的完整体系。选项 A 错误。中国古代的礼有两层含义:一是抽象的精神原则;二是具体的礼仪形式。“亲亲”与“尊尊”是抽象的精神原则。“亲亲”要求在家族范围内,按自己身份行事; “尊尊”即要在社会范围内,尊敬一切应尊敬的人。西周时期的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选项 B 错误。西周时期的五刑,适用于庶民而不适用于贵族,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原则的体现,而不是出礼入刑原则的体现。选项 C 错误。西周时期的礼已经具备法的性质。首先,周礼完全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性,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其次,周礼在当时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实际的调整作用。选项 D 正确。西周时期的礼已经具备法的性质,违礼即违法,“礼”和“刑”二者共同构成西周法律的完整体系,缺一不可。

  • 第3题:

    论述西周礼与刑的关系


    (1)礼与刑是西周法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以礼为主以刑为辅。(2)从礼与刑的作用上看礼主要是确认和维护贵族内部权力和财富再分配的既定秩序也用以防止被统治者犯上作乱。礼通过教化“禁恶于未然”刑是惩治已然犯罪的手段;礼作为行为规范主要是属于道德范畴部分兼及法律范畴;礼主要是借助舆论的力量使人就范但若严重违礼即构成犯罪须惩之以刑———出礼入刑。刑是礼的必要补充用刑正是为了有效地维护礼而刑的制定和执行又必须贯彻礼的原则。(3)从礼和刑的适用来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一直是西周以来古代法制的一项重要原则。 (1)礼与刑是西周法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以礼为主,以刑为辅。(2)从礼与刑的作用上看,礼主要是确认和维护贵族内部权力和财富再分配的既定秩序,也用以防止被统治者犯上作乱。礼通过教化“禁恶于未然”,刑是惩治已然犯罪的手段;礼作为行为规范,主要是属于道德范畴,部分兼及法律范畴;礼主要是借助舆论的力量使人就范,但若严重违礼,即构成犯罪,须惩之以刑———出礼入刑。刑是礼的必要补充,用刑正是为了有效地维护礼,而刑的制定和执行又必须贯彻礼的原则。(3)从礼和刑的适用来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一直是西周以来古代法制的一项重要原则。

  • 第4题:

    《汉书-陈宠传》就西周礼刑关系描述说:“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关于西周礼刑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周礼分为五礼,核心在于“亲亲”“尊尊”,规定了政治关系的等级
    B.西周时期五刑,即墨、劓、剕(刖)、宫、大辟,适用于庶民而不适用于贵族
    C.“礼”不具备法的性质,缺乏国家强制性,需要“刑”作为补充
    D.违礼即违法,在维护统治的手段上“礼”“刑”二者缺一不可

    答案:D
    解析:
    周礼,在具体的礼仪形式上分为五礼,但未规定政治关系的等级,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五刑适用于庶民,也适用于贵族,故B项错误。西周之“礼”具备法的性质,也具有国家强制性,故C项错误。“礼”与“刑”的关系是出礼入刑,故D项正确。

  • 第5题:

    .《左传》云:“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系对周礼的一种评价。关于周礼,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A.周礼是早期先民祭祀风俗自然流传到西周的产物

    B.周礼仅属于宗教、伦理道德性质的规范

    C.“礼不下庶人”强调“礼”有等级差别

    D.西周时期“礼”与“刑”是相互对立的两个范畴



    答案:C
    解析:
    A项: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言行规范的总称。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鬼神时所举行的仪式。商、周两朝在前代礼制的基础上,都有所补充和发展。故A项错误。B项:西周时期的礼已具备法的性质。首先,周礼完全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性,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其次,周礼在当时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实际的调整作用。故B项错误。C项:“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原则。它强调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礼不下庶人”强调礼有等级差别,禁止任何越礼的行为;“刑不上大夫”强调贵族官僚在适用刑罚上的特权。故C项正确。D项:西周时期“刑”多指刑法和刑罚。“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而“刑”则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其关系正如《汉书?陈宠传》所说的“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两者共同构成西周法律的完整体系。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