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永徽年问,某地有婢女不堪主人欺凌,将主人毒杀。后该婢女被官府缉捕归案,判处斩刑。根据唐律关于死刑复奏制度的规定,该案应复奏的次数是( ) A.无需复奏 B.一复奏 C.三复奏 D.五复奏

题目
唐高宗永徽年问,某地有婢女不堪主人欺凌,将主人毒杀。后该婢女被官府缉捕归案,判处斩刑。根据唐律关于死刑复奏制度的规定,该案应复奏的次数是( )

A.无需复奏
B.一复奏
C.三复奏
D.五复奏

相似考题
更多“唐高宗永徽年问,某地有婢女不堪主人欺凌,将主人毒杀。后该婢女被官府缉捕归案,判处斩刑。根据唐律关于死刑复奏制度的规定,该案应复奏的次数是( )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中国古代社会的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关于这一制度,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

    B.唐朝的死刑案件在地方实行“三复奏”,在京师实行“五复奏”

    C.明清时期的朝审制度取代了死刑复奏制度

    D.死刑复奏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又体现了皇帝对民众的体恤


    正确答案:ABD
    [考点]中国古代死刑复奏制度
    [解析]死刑复奏制度正式确立于南北朝之北魏。北魏太武帝明确规定,各地死刑案件一律上报,由皇帝亲自过问,必须无疑问或冤屈方可执行。可知。A项正确。
    死刑复奏制度为后世沿用,到隋唐时期,发展为死刑“三复奏”与“五复奏”制度。凡各地方的死刑判决作出后,必须三次奏报皇帝批准,待批准下达三日后方可执行。对京师判决的死刑案件要求更加严格,必须经过“五复奏”。故B项中唐朝的死刑案件在地方实行“三复奏”,在京师实行“五复奏”的说法正确。
    明朝对朝审犯人的处理有四种结果:“情真”、“可疑”、“缓决”、“可矜”。其中只有“情真”即情况属实,必须执行死刑。朝审的结果都必须报皇帝批准。由皇帝用诏旨予以宣告,其中属于“情真”的罪囚,由刑科给事中三复奏,等候圣旨下达后方可执行。清朝的朝审须押囚犯解至当场审录,且在嘉庆二十年以前一直保持“三复奏”,此后才改为“一复奏”。由上述可知。明清时期的朝审制度并未取代死刑复奏制度,故C项说法错误。
    死刑复奏制度体现了慎刑恤刑的思想,最大限度地控制了死刑程序,有助于减少冤杀错杀,同时也监督了地方和中央的司法审判活动,强化了皇帝对司法的控制。可知,D项说法正确。
    [陷阱点拔]本题B项有争议。唐朝初年沿用的是隋朝的死刑三复奏制度,后来唐太宗将京城三复奏改为五复奏。故有的考生认为B项整个唐朝的死刑案件在地方实行“三复奏”,在京师实行“五复奏”过予绝对。其实,命题者的意图只是想让考生从整体上对唐朝的死刑复奏情况有所了解。这种情况建议多做真题,揣摩一下出题风格和命题思路。
    [难度系数]***

  • 第2题:

    古代法律中的“三复奏”是指( )的制度。

    A.古代立法程序

    B.皇帝处理政务

    C.死刑复奏

    D.地方向中央汇报告工作


    正确答案:C
    解析:隋、唐、宋时期均实行死刑复奏制度,即指死刑已定判的案件,行刑前必须奏请皇帝再次核准。

  • 第3题:

    死刑复奏


    正确答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了慎重对待和处理死刑重罪,同时也为了加强皇帝对答案要案的控制,开始逐步完善死刑复奏制度,即死刑在核准以后、行刑之前,还必须再次奏请皇帝批准,方可执行。只以制度的形成和逐步完善,直接影响着后世的司法审判制度及其刑罚执行制度。

  • 第4题:

    中国古代社会的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关于这一制度,下列哪些选项是不正确的?()

    • A、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
    • B、唐朝的死刑案件在地方实行“三复奏”,在京师实行“五复奏”
    • C、明清时期的朝审制度取代了死刑复奏制度
    • D、死刑复奏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又体现了皇帝对民众的体恤

    正确答案:C

  • 第5题:

    唐律规定死刑犯人在执行前,京师和地方的覆奏制度有()。

    • A、一覆奏
    • B、二覆奏
    • C、三覆奏
    • D、四覆奏
    • E、五覆奏

    正确答案:C,E

  • 第6题:

    死刑复奏制


    正确答案:是唐律规定的核准死刑的特殊程序。依唐律规定,死刑判决须奏请皇帝批准。在对死罪囚犯执行死刑前,还要再次、三次地奏报皇帝考虑,得到许可,才能执行。违反上述程序的主管官员要判重刑。这项制度体现了唐朝注重人命、审慎执法的指导思想。

  • 第7题:

    简述死刑复奏制度的形成。


    正确答案: 死刑是各种刑罚中最重的一种。因此,决定是否适用死刑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司法权力。秦汉时期,对于死刑复奏制度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一般情况下,郡主即有权决定判处死刑而无须奏请皇帝事先批准。至三国时期,这一行为开始受到限制。
    为了减少错杀无辜,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将死刑权收归中央。魏明帝曾规定,除谋反、杀人罪外,其余死刑案件必须上奏皇帝。南朝自宋开始,死刑奏报皇帝批准已经渐成惯例。至北魏时,法律对此也有明确规定。从此,地方的死刑决定大权控制在以皇帝为首的中央,死刑奏报制度正式形成。它规定,凡属死刑必须奏报中央批准。否则,违反者,以杀人最论处。这一制度为后世各封建王朝所继承。

  • 第8题:

    名词解释题
    死刑复奏

    正确答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了慎重对待和处理死刑重罪,同时也为了加强皇帝对答案要案的控制,开始逐步完善死刑复奏制度,即死刑在核准以后、行刑之前,还必须再次奏请皇帝批准,方可执行。只以制度的形成和逐步完善,直接影响着后世的司法审判制度及其刑罚执行制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中国古代社会的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关于这一制度,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08年真题]
    A

    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

    B

    唐朝的死刑案件在地方实行“三复奏”,在京师实行“五复奏”

    C

    明清时期的朝审制度取代了死刑复奏制度

    D

    死刑复奏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又体现了皇帝对民众的体恤


    正确答案: B,C
    解析:
    AD两项,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这一制度,为唐代的死刑三复奏打下了基础。这一制度的建立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又体现了皇帝对民众的体恤
    B项,每个死刑案件要复奏3次,故称三复奏。根据《隋书·刑法志》的记载,开皇十五制:死罪者,三奏而后决。唐太宗完善了这一制度,规定了“三复奏”和“五复奏”两种,即地方的死刑案件适用三复奏,京师的死刑案件适用五复奏。司法官员不奏而擅刑者,要受刑事处罚。
    C项,明清时,凡死刑囚犯应经皇帝勾决后,再由刑部发文至罪犯关押场所,当地应在文书到达3天之内执行。即明清时期仍执行死刑复奏制度

  • 第10题:

    判断题
    死刑复核制度不等于死刑复奏制度。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死刑复核是一项审判程序,即死刑的判决必须呈报中央政府,经主管部门复核后,报经皇帝批准才能生效。而死刑复奏是一项死刑执行程序,即死刑案件执行前均须向皇帝奏报三次,才能行刑,故又称三复奏制度。二者均反映了封建皇帝对司法控制的加强。

  • 第11题:

    多选题
    唐律规定死刑犯人在执行前,京师和地方的覆奏制度有()。
    A

    一覆奏

    B

    二覆奏

    C

    三覆奏

    D

    四覆奏

    E

    五覆奏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唐朝的死刑复奏制度规定,凡死刑案件执行前,一般要()
    A

    二复奏

    B

    三复奏

    C

    四复奏

    D

    五复奏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在死刑案件方面,唐太宗规定了三复奏和()两种情况。

    A.五重奏

    B.报告

    C.五复奏

    D.复核


    参考答案:C

  • 第14题:

    在我国封建法制中,国家对死刑的适用及执行非常重视,专门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关于死刑复奏制度,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汉代根据“天人感应”的理论,规定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

    B.死刑复奏制度是在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的

    C.明代的死刑复奏制度叫朝审

    D.清代的秋审是对刑部判决的重案及京师附近绞、斩监候案件进行的复审

    答案:B,C
    解析:
    汉代根据"天人感应"的理论,规定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这是秋冬行刑制度,与死刑复奏制度(即死刑的复核)无关。因此A选项错误,不选。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这一制度,为唐代的死刑三复奏打下了基础。这一制度的建立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又体现了皇帝对民众生命的重视。故B选项正确。明代的死刑复奏是朝审,"天顺三年令每岁霜降后,三法司同公、侯、伯会审重囚,谓之'朝审'",即每年霜降之后,由三法司长官会同公、侯、伯等高官,在吏部尚书(或户部尚书)主持下对在京师刑部狱的大案重囚进行审理、复核的制度。清代秋审、朝审皆渊源于此。故C选项正确。清代的朝审是对刑部判决的重案及京师附近绞、斩监候案件进行的复审,其审判组织、方式与秋审大体相同,于每年霜降后十日举行。故D选项错误。

  • 第15题:

    死刑复核制度不等于死刑复奏制度。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6题:

    唐律规定死刑的执行,京师和地方的复奏制度有()。

    • A、二复奏
    • B、三复奏
    • C、四复奏
    • D、五复奏

    正确答案:B,D

  • 第17题:

    巴金《灭亡》的主人公是(),《家》刻画的非常感人的婢女形象是()。


    正确答案:杜大心;鸣凤

  • 第18题:

    在死刑案件方面,唐太宗规定了三复奏和()两种情况

    • A、五重奏
    • B、报告
    • C、五复奏
    • D、复核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多选题
    在我国封建法制中,国家对死刑的适用及执行非常重视,专门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关于死刑复奏制度,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2018年真题]
    A

    汉代根据天人感应的理论,规定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

    B

    死刑复奏制度是在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的

    C

    明代的死刑复奏制度叫朝审

    D

    清代的秋审是对刑部判决的重案及京师附近绞、斩监候案件进行的复审


    正确答案: B,C
    解析:
    A项,汉代根据天人感应的理论,规定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这是秋冬行刑制度,而与死刑复奏制度(即死刑的复核)无关。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
    B项,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这一制度,为唐代的死刑三复奏打下了基础。这一制度的建立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又体现了皇帝对民众生命的重视。
    C项,明代的死刑复奏是朝审,天顺三年令每岁霜降后,三法司同公、侯、伯会审重囚,谓之“朝审”,即每年霜降之后,由三法司长官会同公、侯、伯等高官,在吏部尚书(或户部尚书)主持下对在京师刑部狱的大案重囚进行审理、复核的制度。
    D项,清代的朝审是对刑部判决的重案及京师附近绞、斩监候案件进行的复审,其审判组织、方式与秋审大体相同,于每年霜降后十日举行。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论中国古代死刑复奏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正确答案: (1)人死不可复生,为了慎重对待和处理死刑重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逐步完善死刑复奏制度.南朝宋和北魏法律均有规定,主要都是规定对于已判定死刑的案件,最后决定权应属于皇帝,行刑前请皇帝再次核准,待核准后,再下达死刑执行的命令。
    (2)死刑复奏制一方面显示了对死刑重罪的慎重,同时也是使得皇帝直接控制大案要案,地方的死刑决定权收归中央,是皇权加强的表现。死刑复奏制度为隋唐所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为死刑三复奏、五复奏制度。唐朝的死刑复奏一般是“三复奏”,即要经过三次复奏。司法官违反复奏规定的,要被处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死刑复奏制度的形成。

    正确答案: 死刑是各种刑罚中最重的一种。因此,决定是否适用死刑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司法权力。秦汉时期,对于死刑复奏制度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一般情况下,郡主即有权决定判处死刑而无须奏请皇帝事先批准。至三国时期,这一行为开始受到限制。为了减少错杀无辜,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将死刑权收归中央。魏明帝曾规定,除谋反、杀人罪外,其余死刑案件必须上奏皇帝。南朝自宋开始,死刑奏报皇帝批准已经渐成惯例。至北魏时,法律对此也有明确规定。从此,地方的死刑决定大权控制在以皇帝为首的中央,死刑奏报制度正式形成。它规定,凡属死刑必须奏报中央批准。否则,违反者,以杀人最论处。这一制度为后世各封建王朝所继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在死刑案件方面,唐太宗规定了三复奏和()两种情况
    A

    五重奏

    B

    报告

    C

    五复奏

    D

    复核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唐律规定死刑的执行,京师和地方的复奏制度有()。
    A

    二复奏

    B

    三复奏

    C

    四复奏

    D

    五复奏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