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分析德国法西斯上台的原因。”相关问题
  • 第1题: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的原因。


    正确答案:⑴从历史上看,德国是一个封建残余浓厚、军国主义盛行的国家。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对德国实行了严厉的惩罚,激化了德国国内的复仇主义情绪。这些是德国产生纳粹党政权潜在的历史原因。
    ⑵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沉重地打击了德国,使由于一战的战败已经完全丧失殖民地、金融力量薄弱而又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德国经济濒于总崩溃的边缘,中下层民众和统治阶级对当时政府无能日益不满,当时的政府事实上已经丧失了其存在的基础。
    ⑶纳粹党是一批狡黠奸猾的政治骗子,纳粹党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在蛊惑人心的欺诈宣传下,到上台前已经是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政党,得到中下层群众的支持,到1932年已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在议会选举中,是唯一能够战胜共产党和社会党、维护资本主义秩序的有组织的力量。
    ⑷纳粹党是垄断资产阶级、容克地主和国防军均认可纳粹党,从各方面支持纳粹党当权。与此同时,各资产阶级政党对群众的影响已严重削弱,缺乏有能力、有远见、能够吸引群众的政治领导人。
    ⑸工人运动的分裂也大大削弱了阻止纳粹党上台的力量。在德国,虽然左派力量是西欧最强大的国家,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都是德国议中的大党,可是,两党互相仇视,由来已久。实际上,当时无论共产党还是社会民主党,都低估了纳粹党上台的可能性,两党都认为在具有悠久的工人运动传统的德国,法西斯主义不会取得胜利。他们对德国工会分裂的严重后果也认识不足,社会民主党工会、保守党工会、共产党工会、基督教工会,没能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因而也就未能阻止纳粹分子攫取政权。这样,在1932年的政府危机中,骗取了中下层民众支持的纳粹党,被统治阶级推上了权力中心,得以上台执政。

  • 第2题:

    日本法西斯专政区别于德国法西斯专政的是()①法西斯分子通过政变取得权力②建立法西斯政党的一党专政③军部在政权中占有统治地位④公开扩军备战准备战争

    •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正确答案:A

  • 第3题:

    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标志是()。

    • A、发动“九一八”事变
    • B、发动“二二六“兵变
    • C、广田弘毅上台
    • D、制定侵略扩张的国策

    正确答案:C

  • 第4题:

    法西斯专政在德国确立的原因有()①历史上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②经济危机的打击③希特勒蛊惑人心的宣传④《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压制

    • A、A①②③④
    • B、B②③④
    • C、C①②④
    • D、D①③④

    正确答案:A

  • 第5题:

    试述德国法西斯专政时期刑法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1)抛弃了“罪刑法定主义”原则;主张如果某种行为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处罚的,法官就可以使用类推的原则,承认法官在审判中高于立法者的地位;
    (2)用“意思刑法”(危险刑法)代替“结果刑法”(侵害刑法);认为刑法惩罚的对象不一定要有犯罪的行为和犯罪的结果,只要有犯罪的意图、思想就要受到惩罚;
    (3)贯彻反动的种族主义;
    (4)刑罚残酷;法西斯刑法恢复了中世纪的野蛮刑罚――去势,并使获得广泛的运用。

  • 第6题:

    德国法西斯授权法


    正确答案: 是1933年德国纳粹时期制定的《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它是法西斯专政的根本法,规定把制定法律的权力授予现政府,使希特勒集行政、立法和外交大权于一身,成为独裁者。

  • 第7题:

    法西斯国家典型代表国家是日本、德国、奥地利。


    正确答案:错误

  • 第8题:

    德国民主制度结束的标志是()。

    • A、希特勒上台
    • B、喜登堡上台
    • C、米勒下台
    • D、经济危机爆发

    正确答案:C

  • 第9题:

    名词解释题
    德国法西斯授权法

    正确答案: 是1933年德国纳粹时期制定的《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它是法西斯专政的根本法,规定把制定法律的权力授予现政府,使希特勒集行政、立法和外交大权于一身,成为独裁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行政体制?

    正确答案: (一)领袖独裁制
    (二)邦国一体化
    (三)党国一体化
    (四)全面控制经济与社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法西斯德国是如何扩军备战的?

    正确答案: (1)希特勒上台以后,实行法西斯专政,开始了德军不休止的扩军行动,于1933年10月以要求“军备平等”的名义退出裁军会议
    (2)1934年8月,秘密把陆军限额从10万扩充到30万,1935年3月,正式宣布建立德国空军,发布了重振军备的宣言。
    (3)实行国防军法,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将军队和军队中的警察扩编为12个军,36个师,约50万人。
    (4)英法为了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不惜姑息德国,而英国更是和德国海军秘密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虽然德国承诺将德国海军限制于英国海军35%的实力内,但实际上已宣告英国承认了德国可以进行扩军备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被称为法西斯的鼻祖的是()。
    A

    德国-希特勒

    B

    日本-福泽谕吉

    C

    意大利-墨索里尼

    D

    德国-隆美尔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德国希特勒时代最大的法西斯报纸是()


    正确答案:人民观察家报

  • 第14题:

    德国法西斯上台的原因与日本的不同之处在于()。

    • A、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
    • B、国内群众运动高涨,阶级矛盾尖锐
    • C、法西斯势力得到军队与统治阶级的支持
    • D、利用民族主义的情绪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毕加索名画《格尔尼卡》控诉的是()。

    • A、法国绥靖政策
    • B、美国中立政策
    • C、意大利法西斯暴行
    • D、德国法西斯暴行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德国法西斯党是通过选举和合法途径上台的。()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7题:

    简要分析希特勒在德国上台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①历史根源:德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历史传统;
    ②客观条件:经济危机是纳粹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③主观原因:纳粹党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必要前提:垄断资产阶级对纳粹党的大力扶植;
    ⑤未能建立起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A.工人运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阻止纳粹党上台的力量;B.两党都低估了纳粹党上台的可能性;C.就两党自身来看,纳粹党上台后才意识到危险性。

  • 第18题:

    法西斯德国是如何扩军备战的?


    正确答案: (1)希特勒上台以后,实行法西斯专政,开始了德军不休止的扩军行动,于1933年10月以要求“军备平等”的名义退出裁军会议
    (2)1934年8月,秘密把陆军限额从10万扩充到30万,1935年3月,正式宣布建立德国空军,发布了重振军备的宣言。
    (3)实行国防军法,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将军队和军队中的警察扩编为12个军,36个师,约50万人。
    (4)英法为了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不惜姑息德国,而英国更是和德国海军秘密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虽然德国承诺将德国海军限制于英国海军35%的实力内,但实际上已宣告英国承认了德国可以进行扩军备战。

  • 第19题:

    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共同点有()①产生于战后严重的经济危机中②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③鼓吹领土扩张和战争政策④通过成立法西斯政党上台执政

    • A、①②③④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试述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行政体制?


    正确答案: (一)领袖独裁制
    (二)邦国一体化
    (三)党国一体化
    (四)全面控制经济与社会

  • 第21题:

    单选题
    德国民主制度结束的标志是()。
    A

    希特勒上台

    B

    喜登堡上台

    C

    经济危机爆发

    D

    米勒下台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德国法西斯党是通过选举和合法途径上台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要分析希特勒在德国上台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①历史根源:德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历史传统;
    ②客观条件:经济危机是纳粹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③主观原因:纳粹党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必要前提:垄断资产阶级对纳粹党的大力扶植;
    ⑤未能建立起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A.工人运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阻止纳粹党上台的力量;B.两党都低估了纳粹党上台的可能性;C.就两党自身来看,纳粹党上台后才意识到危险性。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