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怎样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相关问题
  • 第1题:

    怎样对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进行培养?


    正确答案: 对于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的培养,应视情况而定。较小的儿童合作行为的培养多采用强化、模仿、从众、同伴压力等方法效果较好。但对于独立性较强的儿童青少年来说,这些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于他们行为的培养应以其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寻求新的策略。
    儿童青少年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特点,可通过“价值澄清法”及创设具体的合作情境,来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
    具体方法有在以下两方面:
    (一)价值澄清(value clarification)法:
    价值澄清法也称价值辨析法,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拉斯(Rath.L)经西蒙和哈明(Simon,S.和Harmin,M.)等加以发展的一套教育方法,目前在美国的中小学应用较多。它是价值辨析理论提出的一种关于培养价值观的教育方法。它是指在别人的帮助下进行价值观辨析。具体过程是个体在别人帮助下,对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方式进行考察,揭露并解决自己自己的价值冲突,做出自由的价值选择,估价所作的选择,并按照体现出本人的价值选择的方式行动。
    因此,教师的作用在于设计各种活动,运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去诱导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实现某种价值观,他可以把自己的观点作为范例而不是作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提出,也可以通过提问或组织群体讨论来激发学生思考而不急于评价学生的表现,一切抉择都由学生自己作出。研究指出,任何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价值观,需经过三个阶段、七个步骤:即选择—自由选择,在可选范围内选择,考虑各种后果之后才选择;赞赏—珍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愿公开自己的选择,引导行为—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为生活方式重复施行。
    在具体应用中,教育者进行价值澄清使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其中常见的有两种:
    1、排等
    可先由教师和同学共同编制设计不同价值观问题的问卷,每一问题均有三四种可供考虑的答案,然后请学生按各问题的重要性排序。排序后,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排列顺序,根据各个同学的排列顺序展开班级讨论。学生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对各种途径进行衡量比较,分出轻重,可以对外公开表示和拥护自己的选择。
    2、价值连续
    教师在黑板上画条长线,先提出一个涉及不同价值观的问题,由教师或同学决定两个极端的观点,然后在长线上再画出几个分点以表示其他可能的观点。这时教师可先让几位愿发表意见的同学,将自己的名字写在横线的适当位置上,简述其观点。待全体都选定后再开始讨论。这一方式给学生们提供了公开发表意见的机会,以及获知多数人赞成某种价值取向的解释及理由,它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并作出抉择。
    价值澄清法最主要以简洁的方法培养个体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
    (二)情境教育
    在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的培养中,还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合作情境直接促使青少年进行合作,使之懂得合作的重要性,树立起牢固的合作意识。
    总之,教育者要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合作行为,一方面开展价值教育,让儿童青少年明辨各类事物的重要性与意义,使他们对具体事物的价值有具体的领会,然后形成一种稳定的价值系统;另一方面也要创设各种有利于促使他们产生良好行为的情境,培养他们的合作观念和合作行为。在实际生活中,应使青少年形成适应社会要求的价值取向与合作意识。

  • 第2题:

    ()是指从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它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前提。

    • A、帮助
    • B、移情
    • C、同情心
    • D、亲社会行为

    正确答案:B

  • 第3题:

    研究结果表明,表演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提高日后儿童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关于我国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特点,表述错误的是()

    • A、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存在年龄差异
    • B、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
    • C、儿童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数指向教师
    • D、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分享行为最为常见

    正确答案:D

  • 第5题:

    下列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亲社会行为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
    • B、幼儿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指向老师
    • C、幼儿亲社会行为中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不存在年龄差异
    • D、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最为常见

    正确答案:C

  • 第6题:

    如何培养亲社会行为?()

    • A、增加责任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
    • B、提供亲社会榜样
    • C、运用社会规范和社会影响
    • D、通过行为实践培养利他行为

    正确答案:A,B,C,D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方法。

    正确答案: (1)角色扮演法;
    (2)移情训练;
    (3)榜样示范法;
    (4)善用精神奖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关于我国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特点,表述错误的是()
    A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存在年龄差异

    B

    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

    C

    儿童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数指向教师

    D

    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分享行为最为常见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正确答案: 环境因素;认知因素;移情;强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归纳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方法。

    正确答案: (1)角色扮演法;
    (2)移情训练法;
    (3)榜样示范法。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以外,还有认知冲突法,行为认识法。这些方法在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上各有独特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下列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亲社会行为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

    B

    幼儿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指向老师

    C

    幼儿亲社会行为中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不存在年龄差异

    D

    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最为常见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能够联系实际,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培养方法。

    正确答案: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认知和移情是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中介变量,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除此之外,社会学系也是儿童亲社会行为获得的重要机制之一。培养方法如下:
    1.角色扮演法: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照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他人对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学技术。
    2.移情训练法:是一种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方法。
    3.榜样示范法:榜样学习在道德教育及亲社会行为领域的研究中曾引起广泛的注意。对榜样模仿问题的研究最突出的首推班杜拉。班杜拉认为,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形成自身的人格特征。因此,设置一定的社会情境,树立一定的榜样,使儿童有意无意间进行模仿,可以有效促进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正确答案:环境因素;认知因素;移情;强化。

  • 第14题:

    归纳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方法。


    正确答案: (1)角色扮演法;(2)移情训练法;(3)榜样示范法。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以外,还有认知冲突法,行为认识法。这些方法在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上各有独特的作用。

  • 第15题: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正确答案:环境因素;认知因素;移情;强化。

  • 第16题:

    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哪些?请阐述之。


    正确答案: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1)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生活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的影响和电视媒介的影响。社会宏观环境的影响要通过幼儿具体的生活环境来起作用,因为幼儿是生活在具体的家庭和同伴环境中的。
    (2)幼儿日常的生活环境
    ①家庭的影响。家庭是幼儿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榜样的作用,父母自身的亲社会行为成为幼儿模仿学习的对象;二是父母的教养方式,这是关键因素。从目前的研究看,人们普遍认为,民主型家庭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②同伴相互作用。同伴关系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同伴的作用在于模仿和强化两个方面。同伴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如果让幼儿和那些更为成熟的儿童在一起玩,他们就会变得更加合作,更多地采用建议或请求的方式,而不是用武力来对付人。儿童还没有足够评定自己行为的能力,于是就常把同伴的行为作为衡量自己的尺码。这种社会比较过程是儿童建立自我形象与自我尊重的过程。
    ③移情。移情是指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论是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还是幼儿具体生活环境的影响,最终都要通过幼儿的移情起作用。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亲社会行为的动力基础、前提或动机。对幼儿来说,由于其认识的局限,特别是容易自我中心地考虑问题,因此,帮助幼儿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是发展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主要途径。

  • 第17题: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主要来自电视等媒体。()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判断题
    儿童亲社会行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必然增多。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判断题
    研究结果表明,表演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提高日后儿童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多数研究认为,()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正式发生期。

    正确答案: 3-6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正确答案: 环境因素;认知因素;移情;强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是指从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它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前提。
    A

    帮助

    B

    移情

    C

    同情心

    D

    亲社会行为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怎样对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进行培养?

    正确答案: 对于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的培养,应视情况而定。较小的儿童合作行为的培养多采用强化、模仿、从众、同伴压力等方法效果较好。但对于独立性较强的儿童青少年来说,这些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于他们行为的培养应以其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寻求新的策略。
    儿童青少年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特点,可通过“价值澄清法”及创设具体的合作情境,来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
    具体方法有在以下两方面:
    (一)价值澄清(value clarification)法:
    价值澄清法也称价值辨析法,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拉斯(Rath.L)经西蒙和哈明(Simon,S.和Harmin,M.)等加以发展的一套教育方法,目前在美国的中小学应用较多。它是价值辨析理论提出的一种关于培养价值观的教育方法。它是指在别人的帮助下进行价值观辨析。具体过程是个体在别人帮助下,对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方式进行考察,揭露并解决自己自己的价值冲突,做出自由的价值选择,估价所作的选择,并按照体现出本人的价值选择的方式行动。
    因此,教师的作用在于设计各种活动,运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去诱导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实现某种价值观,他可以把自己的观点作为范例而不是作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提出,也可以通过提问或组织群体讨论来激发学生思考而不急于评价学生的表现,一切抉择都由学生自己作出。研究指出,任何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价值观,需经过三个阶段、七个步骤:即选择—自由选择,在可选范围内选择,考虑各种后果之后才选择;赞赏—珍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愿公开自己的选择,引导行为—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为生活方式重复施行。
    在具体应用中,教育者进行价值澄清使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其中常见的有两种:
    1、排等
    可先由教师和同学共同编制设计不同价值观问题的问卷,每一问题均有三四种可供考虑的答案,然后请学生按各问题的重要性排序。排序后,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排列顺序,根据各个同学的排列顺序展开班级讨论。学生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对各种途径进行衡量比较,分出轻重,可以对外公开表示和拥护自己的选择。
    2、价值连续
    教师在黑板上画条长线,先提出一个涉及不同价值观的问题,由教师或同学决定两个极端的观点,然后在长线上再画出几个分点以表示其他可能的观点。这时教师可先让几位愿发表意见的同学,将自己的名字写在横线的适当位置上,简述其观点。待全体都选定后再开始讨论。这一方式给学生们提供了公开发表意见的机会,以及获知多数人赞成某种价值取向的解释及理由,它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并作出抉择。
    价值澄清法最主要以简洁的方法培养个体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
    (二)情境教育
    在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的培养中,还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合作情境直接促使青少年进行合作,使之懂得合作的重要性,树立起牢固的合作意识。
    总之,教育者要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合作行为,一方面开展价值教育,让儿童青少年明辨各类事物的重要性与意义,使他们对具体事物的价值有具体的领会,然后形成一种稳定的价值系统;另一方面也要创设各种有利于促使他们产生良好行为的情境,培养他们的合作观念和合作行为。在实际生活中,应使青少年形成适应社会要求的价值取向与合作意识。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