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建筑物处在深厚均质软粘土地基上,筏板基础。承载力要求达到160kPa,工后沉降控制值为15cm。初步方案采用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加固。主要设计参数为:桩长15.0m,桩径50cm,置换率为20%。经验算:复合地基承载力为158kPa,工后沉降达到22cm。为满足设计要求,问采取下述哪个选项的改进措施最为合理 () A.桩长和置换率不变,增加桩径 B.在水泥土桩中插入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形成加筋水泥土桩复合地基 C.采用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加固,桩长和置换率不变 D.将水泥土桩复合地基中的部分水泥土桩改用较长的素

题目
某建筑物处在深厚均质软粘土地基上,筏板基础。承载力要求达到160kPa,工后沉降控制值为15cm。初步方案采用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加固。主要设计参数为:桩长15.0m,桩径50cm,置换率为20%。经验算:复合地基承载力为158kPa,工后沉降达到22cm。为满足设计要求,问采取下述哪个选项的改进措施最为合理 ()
A.桩长和置换率不变,增加桩径
B.在水泥土桩中插入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形成加筋水泥土桩复合地基
C.采用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加固,桩长和置换率不变
D.将水泥土桩复合地基中的部分水泥土桩改用较长的素混凝土桩,形成长短桩复合地基


相似考题
更多“某建筑物处在深厚均质软粘土地基上,筏板基础。承载力要求达到160kPa,工后沉降控制值为15cm。初步方案采用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加固。主要设计参数为:桩长15.0m,桩径50cm,置换率为20%。经验算:复合地基承载力为158kPa,工后沉降达到22cm。为满足设计要求,问采取下述哪个选项的改进措施最为合理 () ”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场地软弱土层厚20m,采用水泥土粧进行地基加固,初步方案为面积置换率m= 0.2,桩径d=0.5m,桩长l= 10m,水泥掺合量取18%,经计算后沉降约20cm,为将工后沉降控制在15cm以内,需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问下列( )选项最有效。
    A.提高面积置换率m B.提高水泥掺合量
    C.增加桩径d D.增加桩长l


    答案:D
    解析:
    一般情况下,复合 地基沉降值由复合土层沉降及复合土层下的软土层沉降组成,并以软土层沉降为主,因此增加桩长是减小工后沉降的有效办法。

  • 第2题:

    某大型油罐处在厚度为50m的均质软黏土地基上,设计采用15m长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加固,工后沉降控制值为15.0cm。现要求提高设计标准,工后沉降控制值为8.0cm,问下述思路哪一条最为合理?
    (A)增大素混凝土桩的桩径
    (B)采用同尺寸的钢筋混凝土桩作为增强体
    (C)提高复合地基置换率
    (D)增加桩的长度


    答案:D
    解析:

  • 第3题:

    某工程要求地基加固后承载力特征值达到155kPa,初步设计采用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加固。桩径取=0.6m,桩长取l= 10m,正方形布桩。桩中心距为1.5m,经试验得桩体承载力特征值fpk =450kPa,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40kPa。未达到设计要求,问在桩径、桩长和布桩形式不变的情况下,桩中心距最大为( )m时才能达到设计要求。
    A. s= 1. 30 B. s= 1. 35 C. s = 1.40 D. s = 1. 45


    答案:A
    解析:

  • 第4题:

    某工程要求地基处理后的承载力特征值达到200kPa,初步设计采用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桩径取0.8m,桩长取10m,正三角形布桩,桩间距1.8m,经现场试验测得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200kN,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70kPa,未能达到设计要求。若其他条件不变,只通过调整桩间距使复合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请估算合适的桩间距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  )

    A. 1.0m
    B. 1.2m
    C. 1.4m
    D. 1.6m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第7.1.5条第1款规定,对散体材料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下式计算:fspk=[1+m(n-1)]fsk
    等边三角形布桩,等效圆直径de=1.05s,s为桩间距。
    ①初步设计,面积置换率为:



    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为:



    将m、n代入复合地基承载力公式得:



    解得:fsk=120kPa,n=3.3。
    ②调整设计后

  • 第5题:

    某软土地基软土层厚30m,五层住宅拟采用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加固,桩长10m,桩径600mm,水泥掺入比18%,置换率20%,经估算,工后沉降不能满足要求,为了满足控制工后沉降要求,问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建议最合理?()

    • A、增大桩径
    • B、增加水泥掺和比
    • C、减小桩距
    • D、增加桩长

    正确答案:D

  • 第6题:

    某场地软弱土层厚20m,采用水泥土桩进行地基加固,初步方案为面积置换率m=0.2,桩径d=05m,桩长L=10m,水泥掺合量取18%,经计算后沉降约20cm,为将工后沉降控制在15cm以内,需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问下列( )选项最有效。

    • A、提高面积置换率m
    • B、提高水泥掺合量
    • C、增加桩径d
    • D、增加桩长L

    正确答案:D

  • 第7题:

    单选题
    某软土地基软土层厚30m,五层住宅拟采用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加固,桩长10m,桩径600mm,水泥掺入比18%,置换率20%,经估算,工后沉降不能满足要求,为了满足控制工后沉降要求,问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建议最合理?()
    A

    增大桩径

    B

    增加水泥掺和比

    C

    减小桩距

    D

    增加桩长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某油罐拟建在深厚均质软黏土地基上,原设计采用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工后沉降控制值为12.0cm。现业主要求提高设计标准,工后沉降控制值改为8.0cm。修改设计时采用(  )的措施最为有效。[2007年真题]
    A

    提高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置换率

    B

    提高低强度桩桩体的强度

    C

    增加低强度桩的长度

    D

    增大低强度桩的桩径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条文说明第7.3.3条规定,从承载力角度来说,增加桩长比提高置换率、提高桩体强度等方法的效果更好。水泥土桩,桩身强度越大,越接近刚性桩。但过高的桩身强度对于地基和桩间土的承载力是不利的。但当软弱土层较厚,从减少地基变形量角度考虑,桩的设计长度应该长一些。对于软弱土,主要是解决地基变形的问题。对于变形来说,增加桩长,对减少沉降是有利的。

  • 第9题:

    单选题
    某大型油罐处在厚度为50m的均质软黏土地基上,设计采用15m长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加固,工后沉降控制值为15.0cm。现要求提高设计标准,工后沉降控制值为8.0cm,问下述思路哪一条最为合理?(  )[2012年真题]
    A

    增大素混凝土桩的桩径

    B

    采用同尺寸的钢筋混凝土桩作为增强体

    C

    提高复合地基置换率

    D

    增加桩的长度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条文说明第7.3.3条第1款规定,对某一场地的水泥土桩,其桩身强度是有一定限制的,也就是说,水泥土桩从承载力角度,存在有效桩长,单桩承载力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随桩长的增加而增大。但当软弱土层较厚,从减少地基的变形量方面考虑,桩长应穿透软弱土层到达下卧强度较高之土层,在深厚淤泥及淤泥质土层中应避免采用“悬浮”桩型。因此,增加桩的长度是最有效的措施。

  • 第10题:

    单选题
    某场地软弱土层厚20m,采用水泥土桩进行地基加固,初步方案为面积置换率m=0.2,桩径d=0.5m,桩长l=10m,水泥掺合量取18%,经计算后沉降约20cm,为将工后沉降控制在15cm以内,需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问下列哪个选项最有效?()
    A

    提高水泥掺合量

    B

    提高面积置换率

    C

    增加桩长

    D

    增加桩径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厚层软黏土地基,初步设计拟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方案,经计算复合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但沉降计算不满足要求,超过了限值。为了有效减少复合地基沉降量,采取哪种措施最为有效?()
    A

    增加桩长

    B

    扩大桩径

    C

    提高复合地基置换率

    D

    提高水泥掺入比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某软土地基软土层厚30m,五层住宅拟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加固,桩长10m,桩径600mm,水泥掺入比18%,置换率20%,经估算工后沉降不能满足要求。为了满足控制工后沉降要求,问下列哪个选项的建议最合理?(  )[2011年真题]
    A

    增大桩径

    B

    增加水泥掺合比

    C

    减小桩距

    D

    增加桩长


    正确答案: C
    解析:
    对软土地区,地基处理的任务主要是解决地基的变形问题,即地基是在满足强度的基础上以变形进行控制的,因此水泥土搅拌桩的桩长应通过变形计算来确定。对于变形来说,增加桩长,对减少沉降有利的。实践证明,若水泥土搅拌桩能穿透软弱土层到达强度相对较高的持力层,则沉降量是很小的。对某一地区的水泥土桩,其桩身强度是有一定限制的,也就是说,水泥土桩从承载力角度,存在一个有效桩长,单桩承载力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随桩长的增加而增大。但当软弱土层较厚,从减小地基的变形量方面考虑,桩应设计较长,原则上,桩长应穿透软弱土层到达下卧强度较高的土层,尽量在深厚软土层中避免采用“悬浮”桩型。
    减小工后沉降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加桩长。

  • 第13题:

    在深厚均质软黏土地基上建一油罐,采用搅拌桩复合地基。原设计工后沉降控制值为15.0cm。现要求提高设计标准,工后沉降要求小于8.0cm,问下述思路哪一条比较合理?(  )

    A、提高复合地基置换率
    B、增加搅拌桩的长度
    C、提高搅拌桩的强度
    D、增大搅拌桩的截面

    答案:B
    解析:
    桩基础的作用是利用本身远大于土的刚度(一般为钢筋混凝土或钢构件)将上部结构的荷载传递到桩周及桩端较坚硬、压缩性小的土或岩石中,达到减小沉降,使建(构)筑物满足正常的使用功能及抗震等要求。减少基桩的下刺入,即减小建筑物的沉降,软土中的桩基宜选择中、低压缩性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故相比较其他三项,增加桩的长度是减少建筑物沉降的最为合理的措施。

  • 第14题:

    某工程要求地基加固后承载力特征值达到155kPa,初步设计采用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加固,桩径取d=0.6m,桩长取l=10m,正方形布桩,桩中心距为1.5m,经试验得桩体承载力特征值IPk=450kPa,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40kPa,未达到设计要求,问在桩径、桩长和布桩形式不变的情况下,桩中心距最大为何值时才能达到设计要求?()
    A. s= 1.30m B. s= 1.35m
    C. s = 1.40m D. s = 1.45m


    答案:A
    解析:

  • 第15题:

    某工程要求地基加固后承载力特征值达到155kPa,初步设计中采用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加固,桩径取d=0.60m,桩长取ι=10.0m,正方形布桩,桩中心距为1.50m,经试验得桩体承载力特征值fpk=450kPa,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40kPa,未达到设计要求。则在桩径、桩长和布桩形式不变的情况下,桩中心距最大为( )时才能达到设计要求。

    A.s=1.30m
    B.s=1.35m
    C.s=1.40m
    D.s=1.45m

    答案:A
    解析:
    初步设计复合地基置换率为

  • 第16题:

    某油罐拟建在深厚匀质软黏土地基上,原设计采用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工后沉降控制值为120mm,现业主要求提高设计标准,工后沉降控制值改为80mm。修改设计时采用下列哪一选项的措施最为有效?()

    • A、提高低强度桩桩体的强度
    • B、增大低强度桩的桩径
    • C、增加低强度桩的长度
    • D、提高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置换率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某建筑地基拟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处理方案,经估算,复合地基承载力可满足要求,但最终沉降量不满足要求。为了最有效地减少复合地基最终沉降量,可采取()。

    • A、扩大桩径
    • B、增加桩长
    • C、提高置换率
    • D、提高水泥掺入量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单选题
    某油罐拟建在深厚均质软黏土地基上,原设计采用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工后沉降控制值为12.0cm。现业主要求提高设计标准,工后沉降控制值改为8.0cm。修改设计时采用下列哪一选项的措施最为有效?()
    A

    提高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置换率

    B

    提高低强度桩桩体的强度

    C

    增加低强度桩的长度

    D

    增大低强度桩的桩径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单选题
    在深厚均质软黏土地基上建一油罐,采用搅拌桩复合地基。原设计工后沉降控制值为15.0cm。现要求提高设计标准,工后沉降要求小于8.0cm,问下述思路哪一条比较合理?(  )[2013年真题]
    A

    提高复合地基置换率

    B

    增加搅拌桩的长度

    C

    提高搅拌桩的强度

    D

    增大搅拌桩的截面


    正确答案: C
    解析:
    桩基础的作用是利用本身远大于土的刚度(一般为钢筋混凝土或钢构件)将上部结构的荷载传递到桩周及桩端较坚硬、压缩性小的土或岩石中,达到减小沉降,使建(构)筑物满足正常的使用功能及抗震等要求。减少基桩的下刺入,即减小建筑物的沉降,软土中的桩基宜选择中、低压缩性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故相比较其他三项,增加桩的长度是减少建筑物沉降的最有效的措施

  • 第20题:

    单选题
    某建筑地基拟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处理方案,经估算,复合地基承载力可满足要求,但最终沉降量不满足要求。为了最有效地减少复合地基最终沉降量,可采取()。
    A

    扩大桩径

    B

    增加桩长

    C

    提高置换率

    D

    提高水泥掺入量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某场地软弱土层厚20m,采用水泥土桩进行地基加固。初步方案为:置换率m取0.2,桩径采用0.5m,桩长10m,水泥掺合量取18%。经计算工后沉降约20cm,为了将工后沉降控制在15vm以内,需初步方案进行修改。问下列哪项措施最为有效?()
    A

    提高符合地基置换率

    B

    提高水泥掺合量

    C

    增加桩径

    D

    增加桩长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某建筑物处在深厚均质软黏土地基上,筏板基础。承载力要求达到160kPa,工后沉降控制值为15cm。初步方案采用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加固。主要设计参数为:桩长15.0m,桩径50cm,置换率为20%。经验算:复合地基承载力为158kPa,工后沉降达到22cm。为满足设计要求,采取()的改进措施最为合理。
    A

    桩长和置换率不变,增加桩径

    B

    在水泥土桩中插入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形成加筋水泥土桩复合地基

    C

    采用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加固,桩长和置换率不变

    D

    将水泥土桩复合地基中的部分水泥土桩改用较长的素混凝土桩,形成长短桩复合地基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某场地,载荷试验得到的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20kPa。设计要求经碎石桩法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需提高到160kPa。拟采用的碎石桩桩径为0.9m,正方形布置,桩中心距为1.5m。该复合地基的面积置换率最接近下列哪个值?
    A

    0.22

    B

    0.24

    C

    0.26

    D

    0.28

    E

    0.30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