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Na+和CI-内流 B:Ca2+内流和K+外流 C:Na+和(或)Ca2+内流 D:K+外流和CI-内流 E:Ca2+内流和Cl-内流

题目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Na+和CI-内流
B:Ca2+内流和K+外流
C:Na+和(或)Ca2+内流
D:K+外流和CI-内流
E:Ca2+内流和Cl-内流

相似考题
更多“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相关问题
  • 第1题: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Na+和Cl-内流

    B.Ca2+内流和K+外流

    C.Na+和Ca2+内流

    D.K+外流和Cl-内流

    E.Ca2+和Cl-内流


    正确答案:C

  • 第2题: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形成是因为( )。


    答案:A
    解析:

  • 第3题: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的离子通透性( )


    答案:D
    解析:

  • 第4题:

    老视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巩膜的弹性下降所致。


    正确答案:错误

  • 第5题:

    全球物流的动力主要是由于第三方物流的形成。


    正确答案:错误

  • 第6题: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工业上燃烧含硫燃物料生成的()


    正确答案:二氧化硫

  • 第7题:

    风蚀地形主要是由于风蚀作用独自形成的。


    正确答案:错误

  • 第8题: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机制是什么?


    正确答案: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形成机制是: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受体,提高后膜对Na+、K+,尤其对Na+通透性,Na+内流导致膜去极化,提高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SP)形成机制是: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Cl-通道开放,Cl-内流使膜电位发生超极化,降低了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

  • 第9题: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由于突触后膜出现了超级化。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0题:

    钢轨焊接的残余应力主要是由于()而形成的热应力。


    正确答案:温度变化

  • 第11题:

    单选题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

    Na+和Cl-内流

    B

    Ca2+内流和K+外流

    C

    Na+和(或)Ca2+内流

    D

    K+外流和Cl-内流

    E

    Ca2+内流和Cl-内流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要点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机制和过程。当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使前膜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细胞外Ca2+内流进入突触前末梢内,再引起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和胞裂,突触小胞内递质以量子式释放。递质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相应受体,Na+通透性增大,内流在突触后膜上产生局部去极化电位,电位达阈电位,触发突触后神经元轴突始段暴发动作电位。

  • 第12题:

    填空题
    在主隔壁处,由于生活的软体凹入常形成()。

    正确答案: 主内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Na和Cl内流
    B.Ca内流和K外流
    C.Na和/或Ca内流
    D.K外流和Cl内流
    E.Ca内流和Cl内流

    答案:C
    解析:
    本题要点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机理和过程。当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使前膜电压门控Ca通道开放,细胞外Ca内流进入突触前末梢内,再引起突触小胞与前膜融合和胞裂,突触小胞内递质以量子式释放。递质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相应受体,Na通透性增大,内流在突触后膜上产生局部去极化电位,电位达阈电位,触发突触后神经元轴突始段暴发动作电位。

  • 第14题: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的通透性。



    答案:D
    解析:

  • 第15题:

    米粉面主坯没有弹性,韧性和可塑性的原因,主要是米粉所含的支链淀粉较多,主坯不能形成面筋网络。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6题:

    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7题:

    噪声主要是由于在管道内的气体具有较高的速度或压力形成的。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液泛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回流大而造成的。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9题:

    褶皱主要是由于什么形成的?


    正确答案: 主要是由于构造运动形成的。

  • 第20题: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工业上()。


    正确答案:大量燃烧含硫燃料,产生二氧化硫

  • 第21题: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由于突触后膜对K+(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所致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2题:

    判断题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由于突触后膜出现了超级化。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风蚀地形主要是由于风蚀作用独自形成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机制是什么?

    正确答案: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形成机制是: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受体,提高后膜对Na+、K+,尤其对Na+通透性,Na+内流导致膜去极化,提高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SP)形成机制是: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Cl-通道开放,Cl-内流使膜电位发生超极化,降低了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