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庞丽娟对幼儿同伴社交类型的划分。 ”相关问题
  • 第1题:

    庞丽娟采用“同伴现场提名法”将幼儿同伴社交地位分为(  )。

    A.受欢迎型
    B.被拒绝型
    C.被忽视型
    D.一般型
    E.冷淡型

    答案:A,B,C,D
    解析:
    庞丽娟采用“同伴现场提名法”将幼儿同伴社交地位分为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一般型。

  • 第2题:

    简述同伴关系的类型。


    正确答案: (1)按交往的方式和对象多少分为:友谊和同伴群体关系。
    (2)同伴关系按性质划分有两种:垂直关系及水平关系。
    (3)按照同学之间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分为友好型、对立型与疏远型。

  • 第3题:

    简述同伴接纳的类型(简述同伴关系的类型)


    正确答案: 描述儿童的社会接纳性,一般把儿童分为四类或五类,这与考依等人确定的类型相似。
    1.受欢迎儿童:指获得许多同伴积极的提名或评定的儿童,即被多数同伴喜欢的儿童。
    2.被拒斥的儿童:指不被多数同伴喜欢的儿童。
    3.矛盾的儿童:指那些呗某些同伴喜爱,同时又被其他一些同伴看做具有破坏性而不被喜欢的儿童。
    4.被忽视的儿童:指那些被提名(包括正提名和负提名)很少的儿童。
    5.一般的儿童:指那些被同伴接纳的程度处于一般情况的儿童,他们在同伴提名中没有获得极端的分数(最喜欢或最不喜欢)。

  • 第4题:

    试用巴顿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简述同伴交往行为的发展。


    正确答案:幼儿的同伴互动大都反映于他们的游戏行为中。巴顿在自由游戏时观察了2-4.5岁的幼儿。她的观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交往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根据游戏中社会性由低到高的次序,她将幼儿在自由游戏活动中的行为分成以下六种:非游戏、单独游戏、旁观者、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或有组织的互补游戏。巴顿的观察发现,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过程是:独自游戏(2到2岁半)→平行游戏(2岁半到3岁)→联合游戏(3岁半到4岁半)→合作游戏(4岁半以上)。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游戏活动中的复杂性和互动水平也越来越高。当然,单独游戏在整个学前阶段一直都很普遍,但这种游戏并不是儿童社会性不成熟的表现。另外,虽然这几种游戏形式是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出现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一种形式的游戏会取代前一阶段的游戏形式。3-6岁的幼儿出现了更高社会互动水平的游戏行为,但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仍是该年龄阶段的主导游戏。

  • 第5题:

    简述婴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的3个阶段。


    正确答案: (1)以客体为中心阶段(6个月~1岁):这个阶段的婴儿建立同伴关系,通常直接用表情和动作进行交往,如微笑注视对方,而对方常常也模仿这种方式将信息返回。9个月以后,婴儿之间彼此注视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们的微笑、手指动作常常会得到其游戏伙伴适宜的连续的反应和模仿。这个阶段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交往。但为今后合作性的同伴活动奠定基穑。
    (2)简单交往阶段(1.0~1.5岁):这时婴幼儿之间的交往行为就是社交指向行为。社交指向行为指婴儿直接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如微笑、发声和说话、给或拿玩具、身体接触(如抚摸、轻拍、推、拉等)、走或跑到同伴身边等。婴儿发出这些行为时,总是伴随着对同伴的注意,也总能得到同伴的反应。最显著的交往特征就是相互模仿对方的动作,交往的目的从最初主要是自己获取玩具到倾向于引起同伴对自己的注意。于是婴幼儿之间就有了直接的相互影响,简单的社会交往由此产生。
    (3)互补性交往阶段(1.5~2.5岁):随着婴幼儿的发展,婴幼儿之间的交往内容和形式更为复杂。2岁以后的婴幼儿逐渐习惯于与抚养者分离,与同伴在一起交往。他们一起玩耍,也出现了婴幼儿之间的合作游戏、互补行为。研究表明,18~24个月婴幼儿社会性游戏明显多于单独游戏,与同伴游戏的数量明显多于母亲。在1.5岁至2.0岁期间,只要有机会就与同伴交往,这个时期将是社会性交往的转折点。

  • 第6题:

    简述庞丽娟对幼儿同伴社交类型的划分。


    正确答案: (1)受欢迎型;
    (2)被拒绝型;
    (3)被忽视型;
    (4)一般型。

  • 第7题:

    简述培养幼儿同伴交往的方法。


    正确答案: (1)利用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宽松和谐的同伴关系。
    (2)开展各种活动,增加交往机会。
    (3)教给幼儿必要的社会交往知识技能。
    (4)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交往妁兴趣,增加交往行为方式。

  • 第8题:

    单选题
    在ACCESS“学生”表中有学号、姓名、性别、入学成绩、身高字段。现需查询姓名中含有“娟”和“丽”字的学生信息正确的SQL语句是()。
    A

    select*from学生Where姓名=”娟”or姓名=”丽”

    B

    select*from学生Where姓名=”*娟*”or姓名=”*丽*”

    C

    select*from学生Where姓名LIKE”*娟*”or姓名LIKE”*丽*”

    D

    select*from学生Where姓名LIKE”娟”AND姓名=”丽”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帮助幼儿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策略。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庞丽娟对幼儿同伴社交类型的划分。

    正确答案: (1)受欢迎型;
    (2)被拒绝型;
    (3)被忽视型;
    (4)一般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培养幼儿同伴交往的方法。

    正确答案: (1)利用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宽松和谐的同伴关系。
    (2)开展各种活动,增加交往机会。
    (3)教给幼儿必要的社会交往知识技能。
    (4)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交往妁兴趣,增加交往行为方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同伴交往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正确答案: (1)同伴交往是幼儿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
    (2)同伴交往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3)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4)同伴交往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交技能及策略的获得。
    (5)在同伴交往中,同伴的反馈有助于幼儿的社会行为向积极、友好的方向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缪勒从社会技能发展的角度把婴儿早期同伴交往划分为(  )

    A.简单社交阶段
    B.社会性相互影响阶段
    C.同伴游戏阶段
    D.早期友谊阶段

    答案:A,B,C,D
    解析:
    心理学家缪勒和范德(Mueller&Vandell,1980)综合他人及自己对婴儿同伴交往的观察和实验研究,从社会技能发展的角度,把婴儿早期同伴交往划分为简单社交行为、社会性相互影响、同伴游戏及早期友谊四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所有社交行为都已经出现,但是,许多行为的表现是单方面的,可能根本得不到另一婴儿的回应。但从本质上说,缪勒等认为,这些早期的社会行为是建立社会性相互影响的基础,同时,作为社交的第一步,也无需回应。而这种行为引起另一个婴儿的反馈时,就可以说是社会性相互影响产生了。随着对社会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掌握,婴儿同伴社交游戏的明显特征开始发展起来,并且广泛表现在一般的社交行为之中。他们认为,此时的婴儿游戏存在四个显著特征,即主动加入、轮流替换、重复和灵活性。通过广泛的游戏,婴儿的社交能力发展到第四级水平,出现最初的友谊。早期友谊的出现是婴儿社交技能发展的顶点,它表现为同伴之间出现亲近、共享、积极情感交流和共同游戏、玩耍等,并且婴儿间开始出现偏爱,两个朋友间在交往中具有明显的互选性。该理论的具体内容与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的三阶段理论有区别,考生要注意区分。

  • 第14题:

    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正确答案: 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1)同伴关系构成了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
    (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使其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 第15题:

    简述3-6岁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正确答案: 3-6岁幼儿阶段,儿童与同伴相互作用的频率进一步增加,社会交往的总体水平显著提高。言语交往成为同伴之间主要的交往形式,互动的质量也逐渐提高。儿童认知能力和言语技能的发展改变着同伴交往的性质。
    3-6岁儿童能够互相交流思想,分享有关活动的知识,参加集体性的角色游戏;能够与同伴共同商议与讨论游戏规则的制定、游戏角色的分配、游戏场地的划分、游戏材料的使用、游戏情节的构建等等。游戏中,同伴之间有较多合作和互助的成分。
    游戏成为3-6岁儿童同伴交往的主要形式。

  • 第16题:

    简述同伴相互作用的类型。


    正确答案: (1)客体中心阶段;
    (2)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3)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 第17题:

    简述幼儿同伴交往的意义。


    正确答案:(1)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
    (2)同伴交往是幼儿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
    (3)同伴交往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4)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 第18题:

    简述同伴交往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正确答案:(1)同伴交往是幼儿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
    (2)同伴交往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3)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4)同伴交往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交技能及策略的获得。
    (5)在同伴交往中,同伴的反馈有助于幼儿的社会行为向积极、友好的方向发展。

  • 第19题:

    幼儿期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有()

    • A、出现“性别分离”的现象
    • B、练习社交技能
    • C、强化交往行为
    • D、积极投入游戏

    正确答案:A,B,C,D

  • 第20题:

    多选题
    幼儿期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有()
    A

    出现“性别分离”的现象

    B

    练习社交技能

    C

    强化交往行为

    D

    积极投入游戏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同伴关系的类型。

    正确答案: (1)按交往的方式和对象多少分为:友谊和同伴群体关系。
    (2)同伴关系按性质划分有两种:垂直关系及水平关系。
    (3)按照同学之间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分为友好型、对立型与疏远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同伴接纳的类型(简述同伴关系的类型)

    正确答案: 描述儿童的社会接纳性,一般把儿童分为四类或五类,这与考依等人确定的类型相似。
    1.受欢迎儿童:指获得许多同伴积极的提名或评定的儿童,即被多数同伴喜欢的儿童。
    2.被拒斥的儿童:指不被多数同伴喜欢的儿童。
    3.矛盾的儿童:指那些呗某些同伴喜爱,同时又被其他一些同伴看做具有破坏性而不被喜欢的儿童。
    4.被忽视的儿童:指那些被提名(包括正提名和负提名)很少的儿童。
    5.一般的儿童:指那些被同伴接纳的程度处于一般情况的儿童,他们在同伴提名中没有获得极端的分数(最喜欢或最不喜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用巴顿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简述同伴交往行为的发展。

    正确答案: 幼儿的同伴互动大都反映于他们的游戏行为中。巴顿在自由游戏时观察了2-4.5岁的幼儿。她的观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交往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根据游戏中社会性由低到高的次序,她将幼儿在自由游戏活动中的行为分成以下六种:非游戏、单独游戏、旁观者、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或有组织的互补游戏。巴顿的观察发现,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过程是:独自游戏(2到2岁半)→平行游戏(2岁半到3岁)→联合游戏(3岁半到4岁半)→合作游戏(4岁半以上)。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游戏活动中的复杂性和互动水平也越来越高。当然,单独游戏在整个学前阶段一直都很普遍,但这种游戏并不是儿童社会性不成熟的表现。另外,虽然这几种游戏形式是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出现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一种形式的游戏会取代前一阶段的游戏形式。3-6岁的幼儿出现了更高社会互动水平的游戏行为,但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仍是该年龄阶段的主导游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正确答案: 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1)同伴关系构成了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
    (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使其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