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A.惩罚和服从定向 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 C.社会契约定向 D.良心或原则定向

题目
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A.惩罚和服从定向 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
C.社会契约定向 D.良心或原则定向


相似考题
更多“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___________水平。


    正确答案:
    前习俗

  • 第2题:

    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_______ 。


    正确答案:
    前习俗水平

  • 第3题:

    评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 第4题: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把道德发展分为哪三种水平?


    答案:
    解析:
    (1)前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3)后习俗水平。

  • 第5题:

    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A.惩罚服从取向 B.寻求认可取向
    C.社会契约取向 D.普遍伦理取向


    答案:D
    解析:
    柯尔伯格根据儿童不同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特点的不同,把儿童道德认知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其中普遍伦理道德阶段是最高层次,指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

  • 第6题:

    柯尔伯格认为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是最高的道德阶段。


    正确答案:正确

  • 第7题:

    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划分为()水平,()阶段。


    正确答案:3;6

  • 第8题: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阶段。


    正确答案: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的。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
    (1)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第一阶段为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判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结果,而不注意动机。
    第二阶段为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是一种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2)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第三阶段为寻求认可取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第四阶段为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
    (3)后习俗水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第五阶段为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
    第六阶段为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阶段。

    正确答案: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的。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
    (1)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第一阶段为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判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结果,而不注意动机。
    第二阶段为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是一种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2)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第三阶段为寻求认可取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第四阶段为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
    (3)后习俗水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第五阶段为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
    第六阶段为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A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B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C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D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正确答案: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更加具体、精细和系统,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具体内容如下:
    (1)前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它包括两个阶段:
    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②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2)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它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①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3)后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它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①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②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在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正、平等、个人的尊严、良知、良心、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柯尔伯格认为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成正比关系。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柯尔伯格认为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成正比。( )


    正确答案:×
    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完全对应。

  • 第14题:

    列举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


    正确答案:


  • 第15题: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包括前习俗水平、()、()。


    正确答案: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 第16题:

    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A.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B.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C.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D.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答案:D
    解析:
    这一阶段的人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

  • 第17题:

    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是()

    • A、柯尔伯格
    • B、杜威
    • C、涂尔干
    • D、马卡连柯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阶段理论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前习俗水平:是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来进行推理。前习俗水平包括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纯粹只是关心自己,表现出利己主义倾向。
    2、习俗水平的道德判断是青春期和成人的典型状态。用习俗推理的人对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会将这些行为与社会上的观点与期望相对照。习俗水平包括第三和第四个道德发展阶段。
    3、后习俗水平,又称为原则水平,包括道德发展的第五阶段和第六阶段。这时,个体又成为从社会突出出来的单独的实体。个人自己的观点应该放在社会的观点之前。

  • 第19题:

    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A、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 B、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 C、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 D、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判断题
    柯尔伯格认为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是最高的道德阶段。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判断题
    柯尔伯格认为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成正比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划分为()水平,()阶段。

    正确答案: 3,6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他律期和自律期两个阶段:
    1)他律期(4-8岁):道德判断主要是依据外在的规则作出的,他们的道德标准只取决于是否服从这些成年人给予的外在规则,道德判断只注意外在的行为结果,而不关注内在的动机。
    2)自律期(8-12岁):道德判断已经从外在的客体性转向内在的主体性,不再简单地服从外部的道德规则,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是用公正、平等、责任去进行判断,认识到规则是共同约定的,要反映共同的利益,而不是成人的权威或霸权。
    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3个阶段6个水平:
    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
    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为了服从权威,逃避惩罚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以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来判断行为的好坏或者说是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
    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个体往往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守法是对的。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
    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道德信念的可变性。道德的原则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即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A

    惩罚服从取向

    B

    寻求认可取向

    C

    社会契约取向

    D

    普遍伦理取向


    正确答案: A
    解析:
    柯尔伯格根据儿童不同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特点的不同,把儿童道德认知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其中普遍伦理道德阶段是最高层次,指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