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王某,女,55岁,已婚,农民。2015年8月18日初诊。患者2天前受惊后出现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伴胸闷不舒。现症: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奔豚相鉴别。

题目

病例摘要:王某,女,55岁,已婚,农民。2015年8月18日初诊。患者2天前受惊后出现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伴胸闷不舒。现症: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奔豚相鉴别。


相似考题
更多“病例摘要:王某,女,55岁,已婚,农民。2015年8月18日初诊。患者2天前受惊后出现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 ”相关问题
  • 第1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32岁,已婚,职员。患者2年前行流产手术后即出现心中悸动不安,伴倦怠乏力,曾行心电图示"频发室上性早搏",间断服用中西药物治疗,仍时有心悸发作,为求中医治疗,前来就诊。刻下症见: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倦怠乏力,面色少华,纳食不馨,夜眠欠安,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心悸反复发作2年。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心悸反复发作2年余,诊断为心悸。患者心血不足,不能养心,动则更耗伤气血,故心悸气短,动则加重;气血不能上荣,故面色少华;血虚而神明失养,而夜眠欠安;脾气亏虚则倦怠乏力。舌淡红,脉细弱,亦为气血亏虚之象。辨证为心脾两虚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心悸与奔豚的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云:"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可见,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发自少腹,向上冲逆。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心悸 中医证候诊断:心脾两虚证中医治法:补血养血,益气安神方剂:归脾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 第2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58岁,已婚,农民。2015年12月30日初诊。患者2周前腹部手术。2天前出现腹痛疼痛,痛如针刺。现症:腹痛痛处固定,经久不愈,舌质紫暗,脉细涩。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科腹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腹痛。中医证型诊断:瘀血内停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腹痛疼痛,痛如针刺为主症,辨病为腹痛。现症见腹痛痛处固定,经久不愈,舌质紫暗,脉细涩,辨证为瘀血内停证。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中医病证鉴别: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一般不剧,痛无定处,压痛不显;外科腹痛多后发热,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压痛明显,见腹痛拒按,腹肌紧张等。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方剂名称:少腹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桃仁9g,红花9g,牛膝9g,川芎6g,赤芍6g,当归9g,生地6g,甘草6g,柴胡6g,枳壳6g,桔梗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3题:

    胸痹的主症是

    A、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
    B、心下有气攻冲作痛
    C、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
    D、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
    E、咳嗽,胸痛,脓血痰

    答案:C
    解析: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 第4题:

    病例摘要:肖某,女,48岁,已婚,农民。2016年4月15日初诊。患者3天前出现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现症:眩晕,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头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眩晕。中医证型诊断:痰湿中阻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为主症,辨病为眩晕。现症见眩晕,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辨证为痰湿中阻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中医病证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方剂名称: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半夏9g,陈皮6g,白术18g,薏苡仁6g,茯苓6g,天麻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5题:

    病例摘要:程某,男,38岁,已婚,农民。2016年4月12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食生冷,2天前出现呕吐清水痰涎。现症: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反胃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呕吐。中医证型诊断:痰饮内阻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呕吐清水痰涎为主症,辨病为呕吐。现症见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辨证为痰饮内阻证。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中医病证鉴别:呕吐与反胃,同属胃部的病变,其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且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但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未消化之宿食,呕吐量较多,吐后即感舒适。呕吐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的不同,往往吐无定时,或轻或重,吐出物为食物或痰涎清水,呕吐量或多或少。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方剂名称: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半夏12g,生姜12g,茯苓12g,白术9g,甘草6g,桂枝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