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王某,女,19岁,未婚,学生。于2004年11月2日初诊。患者1个月前主因学习紧张、压力过重而致睡眠不佳,多梦易醒,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四肢倦怠,口淡乏味,不思饮食,故来院就诊。现症见:夜间入睡困难,一般一夜睡4~5小时,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面色少华,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四肢倦怠。既往体健,15岁月经初潮,经量少,经色淡,无药物过敏史。查体:T36.5℃,P84次/分,R20次/分,BP116/70mmHg。其他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题目

【病例摘要】王某,女,19岁,未婚,学生。于2004年11月2日初诊。患者1个月前主因学习紧张、压力过重而致睡眠不佳,多梦易醒,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四肢倦怠,口淡乏味,不思饮食,故来院就诊。现症见:夜间入睡困难,一般一夜睡4~5小时,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面色少华,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四肢倦怠。既往体健,15岁月经初潮,经量少,经色淡,无药物过敏史。查体:T36.5℃,P84次/分,R20次/分,BP116/70mmHg。其他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鉴别诊断:请与神经官能症相鉴别(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请与生理性不寐相鉴别(中医执业医师)。


相似考题
更多“【病例摘要】王某,女,19岁,未婚,学生。于2004年11月2日初诊。患者1个月前主因学习紧张、压力过重而致 ”相关问题
  • 第1题:

    病例摘要:郑某,女,45岁,已婚,家庭主妇。2013年11月12日初诊。患者一个月前出现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现症: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舌苔薄白,脉细略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心悸。中医证型诊断:心虚胆怯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为主症辨病为心悸。现症见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舌苔薄白,脉略细数,辨证为心虚胆怯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中医病证鉴别:奔豚发作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剂名称:安神定志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琥珀(研末冲服)9g,酸枣仁10g,茯苓30g,茯神30g,人参30g,远志30g,龙齿(先煎)15g,山药15g,天冬10g,生地6g,熟地6g,肉桂9g,五味子9g。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日三服,每服6g,开水送下。

  • 第2题:

    病例摘要:谭某,女,20岁,未婚,学生。2016年4月14日初诊。患者平素性情急躁。2天前见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现症:情绪不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目赤,耳鸣,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癫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郁证。中医证型诊断:气郁化火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症,辨病为郁证。现症见情绪不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目赤,耳鸣,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辨证为气郁化火证。肝郁化火,横逆犯胃。中医病证鉴别:两者均与五志过极、七情内伤有关,临床表现都有心神失常症状。郁证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癫证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主要表现为精神错乱,失去自控能力,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方剂名称:丹栀逍遥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柴胡9g,薄荷6g,郁金6g,制香附6g,当归9g,白芍9g,白术9g,茯苓9g,丹皮6g,栀子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3题:

    患者,女,19岁。
    患者1个月前主因学习紧张,压力过量而至睡眠不佳,多梦易惊,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面色少华,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四肢倦怠,夜间入睡困难。
    查体:T36.5℃,P84次/分,R20次/分,BP116/70mmHg。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辅助检查: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等相鉴别。


    答案:
    解析:

    一、西医诊断依据
    (1)夜间入睡困难1个月。
    (2)营养稍差,精神疲倦。
    (3)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二、西医鉴别诊断
    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有神经损害的定位体征,通过详细临床或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的证据。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 心脾亏虚,血不养心,故睡眠不佳、多梦易惊,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气血亏虚,不能上容清窍则头晕、面色少华;脾失健运则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均为心脾气血两虚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 心脾亏虚,气血不足。
    四、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 神经衰弱。
    2.中医疾病诊断 不寐。
    3.中医辨证诊断 心脾两虚。
    五、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 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2.所选方剂名称 归脾汤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人参6g、白术10g、黄芪15g、当归12g、甘草6g、远志10g、酸枣仁30g、龙眼肉12g、生姜3g、大枣5g、茯神10g、木香10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一般治疗 保持精神放松,自我减压,建立有规律的作息时间。
    2.心理治疗。
    3.药物治疗 抗焦虑药的应用。

  • 第4题:

    【病例摘要】患者,女,19岁。患者1个月前主因学习紧张,压力过量而至睡眠不佳,多梦易惊,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面色少华,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四肢倦怠,夜间入睡困难。查体:T 36. 5℃,P 84次/分,R 20次/分,BP 116/70mmHg。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辅助检查: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请与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等相鉴别。


    参考答案:一、西医诊断依据(1)夜间入睡困难1个月。(2)营养稍差,精神疲倦。(3)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二、西医鉴别诊断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有神经损害的定位体征,通过详细临床或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的证据。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1.中医辨证依据 心脾亏虚,血不养心,故睡眠不佳、多梦易惊,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气血亏虚,不能上容清窍则头晕、面色少华;脾失健运则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均为心脾气血两虚之象。2. 病因病机分析 心脾亏虚,气血不足。四、入院诊断1.西医诊断 神经衰弱。2.中医疾病诊断 不寐。3.中医辨证诊断 心脾两虚。五、中医治疗1.中医治法 补益心脾,养心安神。2.所选方剂名称 归脾汤加减。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人参6g、白术1Og、黄芪15g、当归12g、甘草6g、远志1Og、酸枣仁30g、龙眼肉12g、生姜3g、大枣5g、茯神1Og、木香1O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1.一般治疗 保持精神放松,自我减压,建立有规律的作息时间。2.心理治疗。3.药物治疗 抗焦虑药的应用。

  • 第5题:

    病例摘要:陈某,女,24岁,未婚,教师。2016年5月10日初诊。患者1天前于炎热天气外出归来后出现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周身酸楚不适。现症:痰黏,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风温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感冒。中医证型诊断:风热犯表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周身酸楚不适为主症,辨病为感冒。现症见痰黏,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辨证为风热犯表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中医病证鉴别:风热感冒与风温初起颇为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治法:辛凉解表。方剂名称: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金银花30g,连翘30g,黑山栀12g,淡豆豉12g,薄荷18g,荆芥12g,竹叶12g,芦根18g,牛蒡子18g,桔梗18g,甘草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