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张某,男性,79岁。2014年8月23日初诊。患者自诉半年前受凉后右足趾末端出现发凉、怕冷、麻木,继之感疼痛,初时未予诊治。不久,出现间歇性跛行,休息后症状消失,曾到某医院门诊,考虑"脉管炎",予中药治疗后,上症稍有缓解。但15天前突感右足趾疼痛加剧,夜间尤甚,难以入寐,小趾末节皮肤迅速变黑,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细数。刻下症见右足趾末端发凉、疼痛,小趾末节皮肤干黑,口干欲饮,纳眠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查体:T37℃,P92次/分,R21次/分,BP140/90mmHg

题目

病例摘要:张某,男性,79岁。2014年8月23日初诊。患者自诉半年前受凉后右足趾末端出现发凉、怕冷、麻木,继之感疼痛,初时未予诊治。不久,出现间歇性跛行,休息后症状消失,曾到某医院门诊,考虑"脉管炎",予中药治疗后,上症稍有缓解。但15天前突感右足趾疼痛加剧,夜间尤甚,难以入寐,小趾末节皮肤迅速变黑,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细数。刻下症见右足趾末端发凉、疼痛,小趾末节皮肤干黑,口干欲饮,纳眠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查体:T37℃,P92次/分,R21次/分,BP140/90mmHg。形体适中,平卧位,全身皮肤干燥,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界不大,心率9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双肾区无叩击痛。双小腿肌肉萎缩,趾甲增厚变形,右足小趾末节皮肤发黑,干瘪,足趾、足背皮温降低,右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左足皮温稍低,左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实验室检查:①血脂:TG2.9mmol/L,LDH-C4.8mmol/L。②空腹血糖:4.6mmol/L。③心电图:ST-T段下移。④眼底检查:眼底动脉硬化。⑤右下肢动脉血管造影:股动脉、腘动脉壁有虫蚀样改变,足背动脉管腔狭窄。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鉴别诊断:请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相鉴别。


相似考题
更多“病例摘要:张某,男性,79岁。2014年8月23日初诊。患者自诉半年前受凉后右足趾末端出现发凉、怕冷、麻木 ”相关问题
  • 第1题:

    患者,男性,35岁,从小生活在北方,4个月前出现右下肢酸痛,肢端发凉、怕冷,足趾麻木感,尤其在行走一段时间后出现小腿肌肉酸痛,休息后可缓解。考虑该患者可能是( )

    A.丹毒

    B.痛风

    C.深静脉血栓形成

    D.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E.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正确答案:E

  • 第2题:

    男性,35岁,从小生活在北方,4个月前出现右下肢酸痛,肢端发凉、怕冷,足趾麻木感,尤其在行走一段时间后出现小腿肌肉酸痛,休息后可缓解。考虑该病人可能有

    A、丹毒

    B、痛风

    C、深静脉血栓形成

    D、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E、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参考答案:E

  • 第3题:

    患者男性,36岁。较长距离步行后,感下肢疼痛,肌肉抽搐,休息后症状消失,再走一段路后症状又出现。平时有右足发凉、怕冷及麻木感。检查:右足背动脉较左侧搏动减弱。应考虑为

    A、血栓性静脉炎
    B、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C、雷诺综合征
    D、动静脉瘘
    E、静脉血栓形成

    答案:B
    解析:
    此患者属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局部缺血期。此期以血管痉挛为主,表现为患肢供血不足,出现肢端发凉、怕冷、小腿部酸痛,足趾有麻木感。尤其在行走一定距离后出现小腿肌肉抽痛,被迫停下,休息后疼痛可缓解,但再行走后又可发作,这种现象称为间歇性跛行。少部分病人可伴有游走性浅静脉炎,出现下肢浅小静脉条索状炎性栓塞,局部皮肤红肿、压痛,约经2周可逐渐消失,然后又在另一处发生。此期患肢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明显减弱。

  • 第4题:

    患者.男,35岁,从小生活在北方,4个月前出现右下肢酸痛,肢端发凉、怕冷,足趾麻木感,尤其在行走一段时间后出现小腿酸痛,休息后可缓解,考虑该患者可能是

    A.丹毒

    B.痛风

    C.深静脉血栓形成

    D.下肢静脉曲张

    E.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正确答案:E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局部缺血期以血管痉挛为主,表现为患肢动脉供血不足,出现肢端发凉、怕冷及间歇性跛行。

  • 第5题:

    病例摘要:张某,男,47岁,工人。2013年11月20日初诊。患者两年前出现咳促气涌,胸部胀痛。现症:咳嗽痰多,质黏色黄,伴有胸中烦热,身热,有汗,口渴喜冷饮,面赤,咽干,大便或秘,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哮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喘证。中医证型诊断:痰热郁肺证。中医辨病与辨证依据:以咳促气涌,胸部胀痛为主症,辨病为喘证。现症见咳嗽痰多,质黏色黄,伴有胸中烦热,身热,有汗,口渴喜冷饮,面赤,咽干,大便或秘,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辨证为痰热郁肺证。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中医病证鉴别: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气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是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方剂名称:桑白皮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桑白皮10g,黄芩6g,知母6g,贝母9g,射干6g,瓜蒌皮6g,前胡9g,地龙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