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急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题目

试述急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相似考题
更多“试述急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急性会厌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参考答案:(1)急性会厌炎的临床表现:①全身症状:起病急,畏寒、发热,精神萎靡,面色苍白。②局部症状:剧烈的咽喉痛,吞咽时加重,语音含糊不清。严重者可引起吸气性呼吸困难,甚至窒息。(2)治疗原则:①控制感染:全身应用足量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如病人有呼吸困难,经静脉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应及时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③如有会厌脓肿形成,可在喉镜下切开排脓。④气道湿化和对症治疗。

  • 第2题:

    试述急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答案:
    解析:
    (1)临床表现:多发生在产后哺乳的初产妇,发病多在产后3~4周,开始感乳房胀痛,随后乳房出现硬块,皮肤发红,继而产生寒战、高热,数天后即形成脓肿。感染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
    (2)治疗措施:①患乳暂停哺乳。②局部热敷和理疗。③应用抗生素治疗。④如已形成脓肿应及时行切开引流术。

  • 第3题:

    试述急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
    由于致病原因的不同,腹膜炎可以突然发生,也可以逐渐发生。例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或空腔脏器损伤破裂所引起的腹膜炎,常为突然发生,而急性阑尾炎等引起的,则多先有原发病的症状,尔后再逐渐出现腹膜炎征象。急性腹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早期为腹膜刺激症状如(腹痛、压痛、腹肌紧张和反跳痛等)。后期由于感染和毒素吸收,主要表现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1)腹痛是腹膜炎最主要的症状。疼痛的程度随炎症的程度而异。但一般都很剧烈,不能忍受,且呈持续性。深呼吸、咳嗽,转动身体时都可加剧疼痛。故病人不顾变动体位,疼痛多自原发灶开始,炎症扩散后漫延及全腹,但仍以原发病变部位较为显著。
    (2)恶心、呕吐此为早期出现的常见症状。开始时因腹膜受刺激引起反射性的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后期出现麻痹性肠梗阻时,呕吐物转为黄绿色之含胆汁液,甚至为棕褐色粪样肠内容物。由于呕吐频繁可呈现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3)发热突然发病的腹膜炎,开始时体温可以正常,之后逐渐升高。老年衰弱的病人,体温不一定随病情加重而升高。脉搏通常随体温的升高而加快。如果脉搏增快而体温反而下降,多为病情恶化的征象,必须及早采取有效措施。
    (4)感染中毒当腹膜炎进入严重阶段时,常出现高热、大汗口干、脉快,呼吸浅促等全身中毒表现。后期由于大量毒素吸收,病人则处于表情淡漠,面容憔悴,眼窝凹陷,口唇发绀,肢体冰冷,舌黄干裂,皮肤干燥、呼吸急促、脉搏细弱,体温剧升或下降,血压下降休克,酸中毒。若病情继续恶化,终因肝肾功能衰弱及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 第4题:

    试述急性肾衰竭少尿期的临床表现。


    答案:
    解析:
    (1)尿少或尿闭: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为尿少。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或12小时完全无尿为尿闭。急性肾衰竭少尿期尿少或尿闭为其突出之临床表现。
    (2)水中毒:表现为水分大量潴留,组织水肿,高血容量、急性左心衰、肺水肿和脑水肿等。
    (3)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是急性肾衰竭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表现为心动过缓、心律失常、传导阻滞乃至心室颤动或心搏骤停等。此外,低钠血症、低钙血症和高镁血症亦常见。
    (4)代谢性酸中毒:临床表现为软弱嗜睡、昏迷、呼吸深而快。
    (5)高氮质血症及尿毒症:血尿素氮和肌酐增高,由于胍类、酚类及其他一些中分子物质在体内蓄积,可引起尿毒症。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意识障碍、抽搐、昏迷等。

  • 第5题:

    试述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


    答案:
    解析:
    (1)疼痛:是急性心肌梗塞中最先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典型的部位为胸骨后直到咽部或在心前区,向左肩、左臂放射。疼痛有时在上腹部或剑突处,同时胸骨下段后部常憋闷不适,或伴有恶心、呕吐,常见于下壁心肌梗死。不典型部位有右胸、下颌、颈部
    、牙齿、罕见头部、下肢大腿甚至脚趾疼痛。疼痛性质为绞榨样或压迫性疼痛,或为紧缩感、烧灼样疼痛,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持续时间常大于30min,甚至长达10余小时,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一般不能缓解。少数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无疼痛,而是以心功能不全、休克、猝死及心律失常等为首发症状。无疼痛症状也可见于以下情况:①伴有糖尿病的病人;②老年人;③手术麻醉恢复后发作急性心肌梗塞者;④伴有脑血管病的病人;⑤脱水、酸中毒的病人。
    (2)全身症状:主要是发热,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于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h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般在38°C上下,很少超过39°C,持续1周左右。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肠胀气亦不少见。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4)心律失常:见于75%~95%的病人,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而以24h内最多见,可伴乏力、头晕、昏厥等症状。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多见,尤其是室性过早搏动,若室性过早搏动频发(5次/min以上),成对出现或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RonT)时,常预示即将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一些病人发病即为心室颤动,可引起心源性猝死。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也时有发生。各种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严重者可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律失常则较少见,多发生在心力衰竭者中。前壁心肌梗塞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塞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前壁心肌梗死若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时,说明梗死范围广泛,且常伴有休克或心力衰竭,故情况严重,预后较差。
    (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期中常见血压下降,若无微循环衰竭的表现仅能称之为低血压状态。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mmHg ,病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20ml/h)、神志迟钝、甚至昏厥者则为休克的表现。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见于20%的病人,主要是心源性,为心肌广泛(40%以上)坏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神经反射引起的周围血管扩张为次要因素,有些病人尚有血容量不足的因素参与。严重的休克可在数小时内死亡,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反复出现。
    (6)心力衰竭:发生率30%~40%,此时一般左心室梗死范围已>20%,为梗塞后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心室顺应性降低和心肌收缩不协调所致。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发病最初数天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也可突然发生肺水肿为最初表现。病人出现胸部压闷,窒息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咳白色或粉色泡沫痰、出汗、发绀、烦躁等,严重者可引起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竭的表现。右心室心肌梗塞者可一开始即出现右心衰竭表现,伴血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