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指示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为适应对下级实施政策性指导之实际需要而创设的新型公文文种。指示信的实践基础和文种确定。上级领导人以信件指导下级工作,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就经常运用,并曾形成制度,规定须由秘书副署。指示,是上级从政策、步骤、要求等方面指导下级工作的一种领导方式。土地革命时期,“指示”一词成为公文表述的常用词语,以指称这一领导行为和指导的具体内容,但尚未发展为文种名称,也未与信件的形式固定联系。抗日战争中,为加强政治领导、思想引导、方法指导,遂十分自然地以书信方式和通俗的语言对下级指示工作,这种与旧公文文种、格式、用语截然有别的公文,被称为指示、指示信。1938年,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改革公文程式的理论与实际》规定:“指示信——政治领导、检讨工作、布置工作、纠正错误、条例说明等用之。”1942年1月,陕甘宁边区新公文程式规定:“凡在公布命令之后,还须得一再对下级详加解说,或详细指示的,用指示信。指示信不能够代替‘命令’。”
更多“阐述指示信的实践基础和文种确立。”相关问题
  • 第1题:

    什么是制?试述制文种的确立和沿革。
    制是封建社会中,由皇帝颁布可垂为后世遵守的重大制度性举措时所使用的君命文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改命为制”,这是制文种的确立。 “制”文种的用途是颁示可垂为后世遵守的重大制度性举措。汉朝以后,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各朝,相沿使用。
    但有两方面变化:
    其一,“制”文种的名称略有变异:汉朝或称“制诏”;北周称“天制”;以后各朝均称制书。
    其二,“制”文种的用途有所消长:
    (1)唐代,制承袭了“策”的部分用途而兼及人事。
    (2)宋代,属于任命的制书仅限于用于地位崇高的官员。
    (3)清代,凡举行大典,皇帝按惯例会有制辞宣示百僚,制作为重大制度之命的作用已趋式微。民国建立制书被废除。

  • 第2题:

    什么是指示信?试阐述指示信的实践基础和特点。


    正确答案: 指示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为适应对下级实施政策性指导的实际需要而创设的新型公文文种。
    指示信的实践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上级领导人就经常运用信件指导下级工作,并曾形成制度。土地革命时期,“指示”一词成为公文表述的常用词语,但尚未发展为文种名称,也未与信件的形式固定联系。抗日战争中,出现了以书面方式和通俗的语言对下级指示工作的指示信。
    指示信的特点:
    (1)内容的政策性。
    (2)表述的周详性。
    (3)运用的配合性(往往是对已经开展的工作,在适当的时候用指示信作后续性推动。)

  • 第3题:

    “制”正式确立为文种是在()代。


    正确答案:

  • 第4题:

    阐述民国时期的布告文种与示、告令、通告的关系。


    正确答案: 榜、示、布告、告令、通告、公告、公报等都是宣告文种。其中,布告、示、通告,是民国时期历次公文处理法规中对同一用途的公文文种所选择的不同名称。具体说来:从名称看,三者称谓有异;从设置看,每次《公文程式》都仅在三者中选置一种;从用途看,尽管前后《程式》对该文种所采用的名称不一致,而对其用途的规定却是一脉相承。民国时期,“布告”取代“示”的地位,成为正规公文文种:
    (1)南京临时政府《公文程式》沿袭清代设置“示”文种。
    (2)袁世凯北京政府《公文程式令》改设为“布告”,并将大总统发布者称为“大总统布告”。后将“大总统布告”易名“告令”,而把各官署布告复称为“示”。
    (3)黎元洪发布的《公文程式》,将两者合并设立为“布告”一种,最终确立了其正式文种的地位。

  • 第5题:

    试阐述建国初报告文种涵盖两类用途所带来的缺陷,以及1957年确立请示文种的实质。


    正确答案: 建国之初设置的报告文种实质是把历史上由解放区设置的“报告”、“请示”两种文种作为其两项用途。
    所带来的缺陷是实际政务活动中可能产生两种偏误:一是下级仅汇报工作情况,但上级误解为请示而给予答复,导致因已经完成的活动与复文精神不完全吻合而返工;二是下级请求批复,但因上级误解为只报告情况,所以迟迟没有做出答复,贻误工作。
    为求得上下级之间对同一篇报告公文的目的明确认同,在写作实践中就流行了“请示报告”形式,作为约定俗成的弥补措施。以此来和不要求批复的报告相区分。
    1957年确立请示文种的实质是在吸取解放区文种设置经验的基础上,分离出建国初报告文种的部分用途(“请示报告”),取代签报要求答复的功用而设置,作为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的上行文种。

  • 第6题:

    为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的教育家是()。

    • A、柏拉图
    • B、夸美纽斯
    • C、赫尔巴特
    • D、康德

    正确答案:B

  • 第7题:

    问答题
    什么是指示信?试阐述指示信的实践基础和特点。

    正确答案: 指示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为适应对下级实施政策性指导的实际需要而创设的新型公文文种。
    指示信的实践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上级领导人就经常运用信件指导下级工作,并曾形成制度。土地革命时期,“指示”一词成为公文表述的常用词语,但尚未发展为文种名称,也未与信件的形式固定联系。抗日战争中,出现了以书面方式和通俗的语言对下级指示工作的指示信。
    指示信的特点:
    (1)内容的政策性。
    (2)表述的周详性。
    (3)运用的配合性(往往是对已经开展的工作,在适当的时候用指示信作后续性推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为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的是()
    A

    凯洛夫

    B

    赫尔巴特

    C

    夸美纽斯

    D

    杜威


    正确答案: B
    解析: 17世纪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为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他提出了“一个教师同时教很多学生是可能的”假设,进而对课堂教学的课程、时空模式、班级组织等进行了界定。

  • 第9题:

    问答题
    试阐述批复文种对应性演变和设置批示文种的意义。

    正确答案: 批复文种对应性演变:
    (1)建国初批复对应于报告;
    (2)现行工作中批复对应请示。
    1957年设置批示文种的意义:
    (1)适应了由“批复批报告”到“批复批请示”的变化,作为报告的对应文种,批示填补了批复移位后遗留的空间,从而巩固了报告与请示的区分。
    (2)将转发、批转第一次正式列入设置文种时应考虑的重要用途。
    (3)拓宽了“还可以主送其他应该遵照办理的有关机关”这一行文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什么是照会?简述照会文种的确立。

    正确答案: 在我国古代,照会是明、清两朝设置,由不相隶属官署间使用的,有时带有准下行属性的平行文种。 照会文种确立。
    (1)宋代,公文中“照会”二字为一般用语。
    (2)明朝始将照会正式确立为带有准下行属性的平行公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什么是制?试述制文种的确立和沿革。

    正确答案: 制是封建社会中,由皇帝颁布可垂为后世遵守的重大制度性举措时所使用的君命文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改命为制”,这是制文种的确立。 “制”文种的用途是颁示可垂为后世遵守的重大制度性举措。汉朝以后,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各朝,相沿使用。
    但有两方面变化:
    其一,“制”文种的名称略有变异:汉朝或称“制诏”;北周称“天制”;以后各朝均称制书。
    其二,“制”文种的用途有所消长:
    (1)唐代,制承袭了“策”的部分用途而兼及人事。
    (2)宋代,属于任命的制书仅限于用于地位崇高的官员。
    (3)清代,凡举行大典,皇帝按惯例会有制辞宣示百僚,制作为重大制度之命的作用已趋式微。民国建立制书被废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阐述建国初报告文种涵盖两类用途所带来的缺陷,以及1957年确立请示文种的实质。

    正确答案: 建国之初设置的报告文种实质是把历史上由解放区设置的“报告”、“请示”两种文种作为其两项用途。
    所带来的缺陷是实际政务活动中可能产生两种偏误:一是下级仅汇报工作情况,但上级误解为请示而给予答复,导致因已经完成的活动与复文精神不完全吻合而返工;二是下级请求批复,但因上级误解为只报告情况,所以迟迟没有做出答复,贻误工作。
    为求得上下级之间对同一篇报告公文的目的明确认同,在写作实践中就流行了“请示报告”形式,作为约定俗成的弥补措施。以此来和不要求批复的报告相区分。
    1957年确立请示文种的实质是在吸取解放区文种设置经验的基础上,分离出建国初报告文种的部分用途(“请示报告”),取代签报要求答复的功用而设置,作为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的上行文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阐述批复文种对应性演变和设置批示文种的意义。


    正确答案: 批复文种对应性演变:
    (1)建国初批复对应于报告;
    (2)现行工作中批复对应请示。
    1957年设置批示文种的意义:
    (1)适应了由“批复批报告”到“批复批请示”的变化,作为报告的对应文种,批示填补了批复移位后遗留的空间,从而巩固了报告与请示的区分。
    (2)将转发、批转第一次正式列入设置文种时应考虑的重要用途。
    (3)拓宽了“还可以主送其他应该遵照办理的有关机关”这一行文关系。

  • 第14题:

    阐述民国时期的布告文种的含义、用途以及文种确立的过程。


    正确答案: 布告,是始设于民国时期由官署向民众宣布事实或有所劝诫时使用的公文文种。“布告”词义演化。我国古代,由官府晓谕、劝诫民众的公文,以“榜”、“示”为文种。而“布告”,只是公文表述的常用术语。作为词素的“布”字,最初涵义是:
    (1)。陈述。
    (2)。记载。如“文、武之道,布在方、策。”
    (3)。传播。经过世世代代反复运用,“布告”中“布”的字义最终定型为“发布”。作为词素的“告”字,基本涵义为“告知”;发展涵义为“告诫”。“诰”字的涵义变化,带动了“告”字的字义发展。第一阶段,“诰”为“告”之本字。涵义仅为“告知”,故上、下均通用“诰”字。第二阶段,下对上陈述,创用“告”字;上对下告诫,才用“诰”字,故君、臣诫下之辞,都可称为“诰”。第三阶段,汉朝以来,仅皇帝之辞可称为“诰”,臣子避嫌,故官署诫下之辞,也改用“告”字。第四阶段,随着“诰”(及以后的“诰命”)。成为君命文种之一,为避免与之混淆,皇帝的诏、敕文书中表述训诫之意,也可用“告”字。布告文种确立。民国时期,“布告”取代“示”的地位,成为正规公文文种:
    (1)。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公文程式》沿袭清代设置“示”文种。
    (2)。同年11月袁世凯北京政府《公文程式令》改设为“布告”,并将大总统发布者称为“大总统布告”。
    (3)。1914年5月,袁世凯将“大总统布告”易名“告令”,而把各官署布告复称为“示”。
    (4)。1916年7月,黎元洪发布的《公文程式》,将两者合并设立为“布告”一种,最终确立了其正式文种的地位。
    布告的用途规定:
    (1)。基本用途。“官署对人民宣布(或表述为宣示)。事实”,是历次程式的一致规定。
    (2)。发展用途。“对公众有所劝诫”,这是1928年6月以来由国民政府历次《公文程式》所增加的规定。民国时期“布告”文种的两项用途规定,与古代作为公文术语的“布告”之“告”字的两项涵义,恰巧吻合。

  • 第15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的公文文种,新创造了()。

    • A、报告
    • B、指示信
    • C、请示
    • D、复
    • E、函

    正确答案:B,C,D,E

  • 第16题:

    策”正式确立为公文文种是在()代。


    正确答案:

  • 第17题:

    什么是奏状?简述奏状的渊源和文种确立。


    正确答案: 奏状是渊源于汉代向皇帝陈述事实的“奏”的别称“状”,演化到唐宋时期成为向皇帝陈事的上奏公文文种名称。
    汉代偶尔把向皇帝陈述事实的“奏”文称为“状”,是奏状的渊源。
    奏状文种确立的过程:
    (1)唐代,以“状”为名称,向皇帝陈事进言,使用日益频繁;
    (2)宋代规定,凡是无权使用奏札的官员向皇帝陈事,使用“奏状”。

  • 第18题:

    为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的是()

    • A、凯洛夫
    • B、赫尔巴特
    • C、夸美纽斯
    • D、杜威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问答题
    阐述民国时期的布告文种的含义、用途以及文种确立的过程。

    正确答案: 布告,是始设于民国时期由官署向民众宣布事实或有所劝诫时使用的公文文种。“布告”词义演化。我国古代,由官府晓谕、劝诫民众的公文,以“榜”、“示”为文种。而“布告”,只是公文表述的常用术语。作为词素的“布”字,最初涵义是:
    (1)。陈述。
    (2)。记载。如“文、武之道,布在方、策。”
    (3)。传播。经过世世代代反复运用,“布告”中“布”的字义最终定型为“发布”。作为词素的“告”字,基本涵义为“告知”;发展涵义为“告诫”。“诰”字的涵义变化,带动了“告”字的字义发展。第一阶段,“诰”为“告”之本字。涵义仅为“告知”,故上、下均通用“诰”字。第二阶段,下对上陈述,创用“告”字;上对下告诫,才用“诰”字,故君、臣诫下之辞,都可称为“诰”。第三阶段,汉朝以来,仅皇帝之辞可称为“诰”,臣子避嫌,故官署诫下之辞,也改用“告”字。第四阶段,随着“诰”(及以后的“诰命”)。成为君命文种之一,为避免与之混淆,皇帝的诏、敕文书中表述训诫之意,也可用“告”字。布告文种确立。民国时期,“布告”取代“示”的地位,成为正规公文文种:
    (1)。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公文程式》沿袭清代设置“示”文种。
    (2)。同年11月袁世凯北京政府《公文程式令》改设为“布告”,并将大总统发布者称为“大总统布告”。
    (3)。1914年5月,袁世凯将“大总统布告”易名“告令”,而把各官署布告复称为“示”。
    (4)。1916年7月,黎元洪发布的《公文程式》,将两者合并设立为“布告”一种,最终确立了其正式文种的地位。
    布告的用途规定:
    (1)。基本用途。“官署对人民宣布(或表述为宣示)。事实”,是历次程式的一致规定。
    (2)。发展用途。“对公众有所劝诫”,这是1928年6月以来由国民政府历次《公文程式》所增加的规定。民国时期“布告”文种的两项用途规定,与古代作为公文术语的“布告”之“告”字的两项涵义,恰巧吻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阐述奏体用途的文种的演变阶段和大致过程。

    正确答案: 奏体用途的文种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演化阶段及大致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秦汉是奏的原生期。臣下向君主有所陈说,主要使用“奏”文种。
    第二阶段:南北朝、唐、宋、元是奏体文种的蜕变期。单纯以“奏”作为名称的公文数量锐减,而出现了用途与“奏”类似的多种公文名称。(如宋代臣僚上殿奏事用奏札、没有资格用奏札的官员用奏状;西汉以来,历代使用的奏疏。它们实质上都是奏的变体。)
    第三阶段:明清是奏体文种的重新规范期。
    明朝初年,把奏文体定名为奏本。永乐年间,又创设题本,与奏本分工并行。清代除沿用奏本、题本外,又创设奏折。
    清朝中期至末期,奏体文种的类型日渐减少。乾隆间年“改奏为题”,废止奏本,将原来适用奏本的事宜都改用题本。到光绪年间“改题为奏”,废止题本,将原来适用题本的事宜都一律改用奏折。奏折就成为向皇帝陈述庶政的唯一上奏文种。
    奏体用途的文种为历朝所沿用,直到宣统三年停废奏折,可谓与我国封建皇权相始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请示”文种的正式确立。

    正确答案: 请示是吸收解放区文种经验,57年替代签报,主要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阐述我国古代的令文种及其演化沿革。

    正确答案: 令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重要下行公文文种之一,也是由先秦沿用至今的唯一文种。 在我国古代,令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三个时期。
    (1)先秦时期,“令”由各种下行公文的统称,演变为专门的下行文种,君臣皆可使用。
    (2)秦始皇实施文种规范化:改令为诏,君主之令就不再存在。秦以后,令成为高级官员(或将领)使用的政令(或军令)。
    (3)魏晋南北朝以来,成为特殊的准君命文种。魏晋南北朝,皇太子、诸王颁下之文称为“令”。至唐朝,皇太子颁下之文称为“令书”。元朝时,皇太子则用“令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阐述指示信的实践基础和文种确立。

    正确答案: 指示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为适应对下级实施政策性指导之实际需要而创设的新型公文文种。指示信的实践基础和文种确定。上级领导人以信件指导下级工作,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就经常运用,并曾形成制度,规定须由秘书副署。指示,是上级从政策、步骤、要求等方面指导下级工作的一种领导方式。土地革命时期,“指示”一词成为公文表述的常用词语,以指称这一领导行为和指导的具体内容,但尚未发展为文种名称,也未与信件的形式固定联系。抗日战争中,为加强政治领导、思想引导、方法指导,遂十分自然地以书信方式和通俗的语言对下级指示工作,这种与旧公文文种、格式、用语截然有别的公文,被称为指示、指示信。1938年,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改革公文程式的理论与实际》规定:“指示信——政治领导、检讨工作、布置工作、纠正错误、条例说明等用之。”1942年1月,陕甘宁边区新公文程式规定:“凡在公布命令之后,还须得一再对下级详加解说,或详细指示的,用指示信。指示信不能够代替‘命令’。”
    解析: 暂无解析